APP下载

乡村振兴下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探究

2021-12-27朱宏伟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素质素质农民

朱宏伟

(邳州市农业干部学校,江苏邳州 221300)

0 引言

乡村振兴发展下高素质农民培养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高效化发展的保障性措施。开展农民素质培养工作,可以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提升农民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本文以乡村振兴下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现状入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展开阐述,针对乡村振兴下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举措进行探讨。

1 乡村振兴下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现状

1.1 对农民素质培养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乡村发展实践中,对农民的素质教育一直难以提升,还处于低水平的状态下,也由此导致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在制度管理体系的介入下,造成农民素质培养的滞后。当前我国乡村建设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和制度,缺少对农民素质意识提升的积极认知和针对性培训举措。即使有涉农方面的职业院校,也缺乏培养的全面性,限制了我国农村人才培养和发展。其次,我国乡村振兴建设还不完善,尤其一些基础设施的不足,使农民的培训方式和路径受到限制和束缚,培养的效益难以达到理想化标准。最后,部分地区对我国乡村建设和农民素质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其目的性不强,使得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计划难以施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1]。

1.2 素质培养师资力量缺乏

在乡村经济迅速发展的现阶段,乡村经济发展结构也在随着变化,各个产业之间的形成相互融合的发展局势也为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乡村振兴实践中,对金融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当前部分乡村发展时缺乏专业性的教师队伍,尤其是涉农院校中,师资建设明显不足,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化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要求,很多乡村中缺少针对农民而建立的专业性培训中心,导致乡村发展中对农民的素质教育资源越来越贫乏,和振兴建设形成强烈的矛盾,我国农村人才发展状况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2]。

1.3 农村人才培养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在乡村农民素质培养的道路上,还没有独立和完善的制度体系构成。虽然乡村振兴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中的必要方面,但是乡村农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得到法律支持。我国既没有在这以问题上体现应有的重视,也忽视了农村人才培养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发展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化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3]。

2 乡村振兴下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举措

2.1 开展教育培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农民的素质培养。对于贯彻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而言,高等教育是最为直接且主要的驱动力。作为农业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时要严格按照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教育展开,一个方向是在农村内部对农民进行培养,另一个则是从高校直接向农村输送高素质人才,助力农民素质意识提升,通过鼓励学生积极的到农业领域或者乡村领域进行就业、创业,并将这些有知识、有技术、有素养、有创新的“知农”作为今后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和主体方向。在乡村发展实践中,相关部门和人员要注重对振兴发展各项建设的人才培养,首先从乡村内部来说,乡村建设要立足于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农业生产经营的领头人,更好的助力于高素质农民的意识养成。根据不同地区农民文化素养的高低、农业产业化特点等要素,确立针对性的乡村振兴科学内涵,结合培育高校的优势和特色,精心设计专业化理论知识课程,在思想和专业上构建一支有文化、有觉悟、有素养、有技术的带头人。其次,培养高素质的农民还要强化农业技术的队伍,相关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撑和专业指导,展开各类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另外,还要特别关注青年农民的素养提升和技术养成,使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骨干,为乡村发展有效的注入新鲜的血液[4]。

2.2 注重科技引领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落实,要明确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前提,通过对农业学科技术的创新发展,形成农业方面的现代化发展,将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研发作为推动农村现代化生产的核心和动力源泉。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和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让农民在农业生产时有一定的技术支撑,促使其形成具有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最大程度上发挥出“知农”的优势,对于农业发展的科技项目进行横向以及纵向的研究,加大推广的力度,提示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高校要充分调动相关教师的教育积极性,打造技术和服务双重发展的队伍,积极鼓励专业人员向农村一线农业发展中去实践,多方位和多渠道的展开“三农”服务,借此大力发展乡村、助力乡村,以农业发展的契机作为提升农民素养的突破口。其次,作为农民素质教育提升的关键,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高素质培育新网络,建立以涉农院校为主体,以涉农企业、农业经营、新型职业农民为辅助,作为培育体系和机制的构建,实现高校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建立之间的对接发展,通过全面性、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优化乡村发展[5]。

2.3 建立激励机制

在助力乡村发展实践中,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激励机制,以此来支撑和指导高等院校对农村服务。以政府协商机制的建立为主导,由政府依据各类院校的办学特点,确立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的,结合乡村发展,展开立项形式化的服务。另外,相关政府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政策需要,确立相关表彰和奖励制度,重点对农业职业院校进行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帮助,在原有教学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科教兴农指标,保障农业院校对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强化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服务意识。结合各个地区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的构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提升专业设置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契合度。在现阶段乡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农民在思想上、态度上、工作上等问题逐渐突出,整体素质的稳定性不高,由此,相关部门要全面推广对广大农民的素质教育,结合涉农高校,建立人才供给的长效机制,保障农业后继有人,并且实现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发展[6]。

2.4 积极完善法律体系

当前乡村建设中,高素质农民教育培养的并不顺利,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传统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完成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和过渡。因此,作为乡村振兴的相关政府单位,要加强对农民素养的培养工作,以立法的形式将对农民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放在农业发展和乡村发展重要地位,制定和完善针对于农民高素质培养的法律体系,一方面,即可以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支撑,积极引进农业人才服务和农村人才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利用法律和相关政策来有效制约农民的不良意识和行为,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管理和技术培养中,在培养农民素质意识的同时,实现农民综合素养的提升,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5 优化服务体制

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三农”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动态性过程,需要联合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来共同开展。在乡村振兴和高素质农民的培养中,涉农院校要和政府、农村基层组织之间有深入的联系和互动,体现合作发展的层次性和精细化,做到高校服务工作管理机制和多种实践模式的融合。另外,涉农院校要抓住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时机,不断的探寻阻力乡村和社会服务的路径和方式,强化自身培育能力建设,为“三农”服务。政府也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农民素质培养意识,将涉农院校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以高效的技术和理念的推广,实现涉农院校和乡村发展、专家和农民、技术和生产之间的有效对接,以高素质农民助力乡村振兴发展[7]。

3 结语

在我国现代化农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成为了当前最更重要的工作展开,而对于农民高素质的培养则是现阶段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另外,农民高素质培训还有利于缓解乡村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平衡的发展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要以提升农民的美好生活为建设核心,意识到农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以对农民的素质培养为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和导向,提升高素质农民队伍培养的思路和路径,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8]。

猜你喜欢

高素质素质农民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