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菏泽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分析

2021-12-27张松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经济作物机械化全市

张松兰

(菏泽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山东菏泽 274000)

1 农业机械化现状

从农机装备水平看。截止“十三五”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 010万kW,同“十二五”相比增加225万kW;拖拉机总量达到91 340台,同比增加15 430台;小麦收获机总量达到26 448台,同比增加5 483台;玉米收获机总量达到16 627台,同比增加7 227台;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总量达到20 526台,同比增加3 351台;秸秆还田机总量达到29 978台,同比增加7 740台;粮食烘干机械达到314台,同比增加283台;植保无人机从无到有,达到625台,畜牧、渔业、林果、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机械不断增加,装备水平稳步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从农机作业水平看。截止“十三五”末,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比“十二五”末提高了5%;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市经济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59%,制约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瓶颈进一步突破。全市有8县区先后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设区市。

从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看。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积极探索“互联网+农机作业”、“土地全程托管”、“机农合一”和专业化植保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全市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750个,农机合作社成员达到1.82万户,拥有大型机械1.98万台,配套机具3.9万余台,固定资产达18.9亿元,服务农户达61万户。农机合作社已成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器,在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

从农机安全水平看。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强化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切实构建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一步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基础,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农机经营、维修、服务市场秩序稳定,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全市共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6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1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74个,省级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示范单位63个。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2 主要做法

2.1 实施政策带动,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

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及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把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严肃工作纪律,规范工作程序,真正使农机补贴这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惠农政策的实施,优化了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提升了农业机械装备水平。2020年全市共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和报废更新补贴资金12 122万元,占全省补贴资金总额的13%,受益农户达11 819户,共补贴各类农机18 856台,直接带动农民及社会投入6.5亿元。

2.2 以农机合作社为主抓手,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积极探索创新农机服务体制,以体制创新引领农机规模化经营,把发展农机合作社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农机服务的主抓手。积极开展农机订单合同作业、农田托管和土地流转作业,分别完成作业面积38.67万hm2、10.67万hm2和2万hm2,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46.2亿元。面对新冠疫情,联合有关部门制定跨区作业应急处理预案。积极做好对参加农机跨区作业机手和中介人员的培训,严格落实核发农机跨区作业证。积极开展机具检修和技术培训,搞好上阵作业机械的组织协调,及时收集发布农机供需、市场行情和天气变化等信息,设立服务热线电话,引导作业机械合理流动,及时帮助机手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三夏三秋期间,全市共成立651个跨区作业服务队,组织15 000多台作业机械,完成跨区作业面积102.67万hm2,实现跨区作业收入8.1亿元。

2.3 示范带动,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技术

大力推行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和玉米适期晚收、玉米籽粒收获、土地深松、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播后镇压等关键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根据当地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生产实际,大力推广大蒜播种、大蒜收获、花生播种、花生收获、芦笋收获等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通过建立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示范园,对关键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召开作业现场会、新机具演示会、学习观摩会、技术培训会等,积极引进、组织机械作业,激发农民群众应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积极性。2020年全市新增大蒜收获机1 250台,完成大蒜机械化收获面积2.87万hm2,占全市种植面积的60%;新增花生播种机560台,花生联合收获机82台,完成花生机播机收3.33万余hm2。

2.4 开展“平安农机”创建,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积极克服疫情影响,通过“线上线下”组织开展“农机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消费者投诉案件调解成功率、农民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全市共核发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号牌7 546副,核发驾驶证2 143个,安全技术检验农业机械4 443台次。积极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和农机专项整治行动,查处违章行为3 025起,整改隐患3 027个。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2.5 创新方式,搞好农机科技教育培训

创新培训方式,采取“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相结合,开展全市农机科技下乡活动,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新型农机具展示,印发宣传材料,制作农机新技术科普展板等方式,全市共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296期,培训各类农机人员9万余人次,有效地提升了农机手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作业服务水平。

3 主要的差距和不足

3.1 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

相对于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菏泽市的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截止2020年底,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6%,而经济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只达到59%。菏泽市的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蒜、花生、山药、牡丹、芦笋等,除大蒜花生有较成熟的生产机械外,用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的适宜机械较少。由于本地的土壤性质和种植特点,增加了一些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难度。

3.2 农机手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从事农田生产的人员普遍文化水平、年龄较大,不能够严格按照机械说明书的要求维护保养、正确操作机械,致使在服务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不能及时处理,耽误作业最佳时机。很多机手缺乏农艺知识,在作业过程中不能按照农艺要求进行耕种作业,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机械化作业难度。少部分机手服务意识淡薄,只追求作业进度和作业收入,降低作业标准,给用机户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3.3 机械更新换代的步伐有点慢

随着近几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更新换代的力度得到了增强,但与社会进步和机械创新发展相比,还显得有点慢。目前仍存有相当一部分高耗能低效率的老式农业机械仍在进行作业,故障率高,排放量大,粮食损失严重。

3.4 农机农艺融合度不够

主要存在于经济作物。由于经济作物种类多,特色性、地域性强,种植深度、行距、种植模式、土壤特点等,给机械化作业增加了难度。从外地引进的机械与当地的种植模式不相适应,依靠本地农机生产企业很难生产出适宜高效机具。农机农艺不融合,时常出现“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现象。农机具使用率低、作业效率低,制约了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 改进措施

4.1 鼓励农机装备研发创新,为农机新技术推广提供装备支撑

充分利用生产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争取项目资金,根据当地作物种植方式和地域特点,鼓励生产企业研发创新适宜作业的农机具,推动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

4.2 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在传统培训的基础上,创新培训模式。充分利用网络,通过建立公众号、微信群、注册视频号、在手机客户端制做短视频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专题教学、技术指导、疑难问题解答、农机化政策宣传等,提高机手实际操作技能,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与生产厂家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生产企业的技术优势,在做好技术培训和产品服务的同时,着重提升农机手的服务水平。

4.3 加快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步伐

加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力度,争取地方报废更新补贴配套资金,积极推广应用农机信息、智能化技术与装备,推动大中型农业机械配备导航定位、作业监测、自动驾驶等终端,促进农机精准作业、精准服务,降低作业损失。

4.4 进一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强化与农业、种业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研发、创新、提升机械性能,确保作业机械与种植规格协调一致,利于机械进行作业,充分发挥机械效能,提高作业质量和生产效益,加快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提升机械化水平。

猜你喜欢

经济作物机械化全市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油茶的家族种植与相关诉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