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靴老爷”铜像的文物价值新探

2021-11-25

创造 2021年11期
关键词:纳西族铜像老爷

吴 华

一般百姓以“老爷”称呼者,多为长者或尊者,而对一物件称为“老爷”者,就成了一件稀罕事了。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着一件“稀罕物”——顶靴老爷铜像。一般观众不会太注意此铜像的存在。因为,他置身于众多工艺品的“海洋”中,显不出其自身固有的英姿。其实,它有着不凡的“身世”,更有着影响一方平安和谐的“神力”,它就是丽江纳西族的神神祗——“顶靴老爷”铜像。因其属于“非同一般”的文物,值得我们认真去深究探索,并以期最大限度地还原其自身独有的文物价值。

一、“顶靴老爷”铜像概况

顶靴老爷铜像(以下简称“老爷”铜像),质地为铜,通高23.2厘米。纳西语法中,“靴顶”实际就是“顶靴”之意。相传,为当地特殊提炼的“乌金”铸造而成。“老爷”铜像于1956年入藏云南省博物馆,从登记清单相关材料来看,征集地为丽江县(今古城区)祥云村顶靴寺。顶靴寺位于黑龙潭和白龙潭两股泉水交汇处。

“老爷”铜像,立于一圆形莲花宝座上,他身材高大健壮,五官颇为奇异。他绾发为髻,脸庞饱满鼓突,眉毛浓黑且长,嘴微张,两眼圆睁,鼻大挺直,耳长垂体肥厚,蓄留八字胡。面部表情略作诧异状。他穿着长及过膝的藏式长袖上衣,外套方领圆纽对襟马褂,腰系镶嵌宝石的皮腰带,后腰围系一块绣有花纹的护腰带,下着紧身长裤,足蹬藏式皮靴。他后背上背着一个开口朝上的大葫芦,与腰部呈垂直状,其背绳结系于胸前。他的身体、头向右侧身,眼看右侧方向,左脚着靴站立,右脚高抬,赤足,曲膝前伸,作舞蹈状。因头顶一皮靴,其名由此而得。

二、“顶靴老爷”铜像文物价值的再考察

既已入藏省级博物馆,其一般性的文物价值,肯定是做过认定的,但对其每一个环节或元素都已弄清楚,那就未必做得到了。

无论从哪个视角或以哪种方式考量其身份,若不作“出身”提示存在,“老爷”铜像都似乎只是一个民间舞技超群的“舞者”,而不是端坐庙堂、受千万民众供奉的“天神”。其实,这正是塑造此尊铜像的奥妙所在。

从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三种价值来看,最为看重的是它的历史价值。“老爷”铜像也不例外。据民间传说故事看,“老爷”铜像的故事可追溯至上古即创世纪时代,这说明他的故事流传之久远,即便从“老爷”铜像的铸造年代上考察,早可到清康熙年间,晚则为清光绪年间。这两个年代中,康熙年可能接近真实,而道光又过晚。这后一个时代,可从运使衙知丽江府事朱鸿在清光绪十一年八月题写“保我黎民”匾额的年代得到印证。

从艺术价值考察,“老爷”铜像艺术价值有五:其一,工艺方面。从“老爷”铜像制作工艺看,当时丽江地区铸铜像的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采用圆雕、雕刻、模铸等工艺,完成了对铜像从成型、打磨、修饰等工序流程,使得铜像具有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如对“老爷”铜像的手臂、腿部突出健壮的肌理。又如腰后臀部围系的护腰带上,采用了线刻技术,以表现布料(毛毡)上的刻纹(实际应为刺绣纹)。在人物的神态、服装及佩饰等方面,刻画细致入微,极其生动形象。线刻、打磨技术也应用精妙,使得图案更加精美,细微之处的打磨处理,整个铜像远看显得大气,近看也不失精致玲珑,堪称此类造像中的精品。

其二,表现手法方面。采用写实性手法,可谓匠心独具。以“舞蹈”为中心展开叙述,无论是服饰,还是道具,均是现实生活中可见的。即便是舞蹈动作,也是百姓常见之动作的翻版,别无二样。这样处理,使得“舞者”更有亲民感,其形象也更会深入人心。“舞者”最为精彩之处,就是定格了一个意外的瞬间,即踢飞了一只靴。这种在日常舞蹈中不易出现的意外,就变成了表现上的一个亮点。这样处理,显得自然、诙谐,还增添了几分烂漫色彩。暗示手法在“老爷”铜像身上也得到了巧妙运用。为突出“老爷”的“力士”身份,而将手臂、腿部突起健壮肌理显露出来。飘动上扬的手袖、曲膝抬腿的动作,长袍下摆、饰带翻飞,均表现“老爷”纵歌狂舞的“狂”劲。

其三,服饰艺术方面。从“老爷”铜像着装看,无论衣、裤、靴,多为藏式服饰的特征,后腰臀部所围系者应是护腰带,上有绣纹装饰。此纹样在铜像上是刻的,在实际生活物件上应是绣的,即应是绣纹。从靴筒的厚度观察,似乎内置毛毡类脚套或袜子。

其四,歌舞艺术方面。从舞蹈动作考察,“老爷”所跳的舞蹈应是藏族地区传统舞蹈——“锅庄”。

其五,空间设计方面。“老爷”铜像单脚如何才能立得住,如何选择基座。在这两者的选择上,基座的选择极为巧妙,而且显得那么搭配和谐,给人有一种整体感。这样的设计实际是围绕“舞蹈”为主题展开的。“老爷”是舞者,是主体,而座子是附属者。在与藏族相类似器物作一番比对后,发现座子就是按照“嘎巴拉鼓”(两面鼓)的造型设计的,座子的设计原型就是“两面鼓”。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其设计创意思路应该为:“老爷”“踏鼓而舞”。

“老爷”铜像的科学价值,可从族属、用途、工艺和文化等方面进行考察。一件文物的民族属性,能有明确指向性的,也即定为某个民族的文物。这在出土文物或传世文物中,都是难得遇到的,若能,那可谓是珍贵文物了。“老爷”铜像就是这样的一件传世文物。“老爷”铜像最初入藏时,被定为藏族宗教类文物,其文物编号为“藏宗46号”。因其本为纳西族寺庙(靴顶寺)供奉的“菩萨”,才改为纳西族文物。从关于“老爷”铜像的传说故事看,它有明确的出身,传承的历史痕迹也比较清楚。从“老爷”铜像的装束看,无论袖长过腕、长及过膝的袍式上衣,还是筒高近膝的皮靴,无不表现出藏式服装的特征,唯穿在长袍外的皮马甲呈现出纳西族服装的一些特点。这说明纳西族的服饰文化对“老爷”铜像的影响不大。

一般来讲,文物就其基本属性而言,大多具有使用功能。从被发现、后入住庙堂(靴顶寺),“老爷”铜像主要为“祈雨”供奉,即他是“雨神”的象征。凡丽江地区发生大小旱情时,周边百姓就会举行祭祀仪式,求其降下大雨或小雨,救民于大灾大难中,还民间百姓予富足安宁,是救苦救难的“菩萨”。相传,他有求必应,非常灵验,深得百姓崇信。历史上,在丽江地区保护神类纳西族的庙宇中,民间相传“北有三多阁,南有靴顶寺”,从这口碑材料看,“老爷”铜像,兼有保护一方平安的职责。

从“老爷”铜像制作工艺看,当时丽江地区铸铜像的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传说故事看,铸像的原料是经过精心选择后熔炼而成的。从铜像本身形成的“包浆”色感上看,确实与同时代的造像大有不同,确有“乌金”之色感。在人物的神态、服装及佩饰等方面,刻画细致入微,极其生动形象。线刻、打磨技术也应用精妙,使得图案更加精美,细微之处的打磨处理,使得“老爷”铜像远看显得大气,近看也不失精致玲珑,堪称此类造像中的精品。

从文化交融互鉴的角度考察,丽江地处“南方丝绸之路”“滇藏茶马古道”“滇川茶马古道”的交汇区。这里在历史上早就形成了纳西族、藏族、傈僳族、白族等多民族交错分布的格局,在生产、生活、婚姻、商贸、节庆等活动交往中,已形成了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本态势,民族间这种文化交融互鉴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老爷”铜像反映的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纳西族、藏族两个民族“文化互鉴”的历史物证。纳西族中有不少百姓信仰藏传佛教,有的还成为喇嘛寺里的喇嘛。民间有些百姓家里还设有佛堂,纳西族东巴教与藏传佛教间存在一些通用乐器,如螺号,这些现象无不证明了藏传佛教对纳西族民间宗教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文物类型学角度看,涉及歌舞类的铜像即立体文物本来就不多,而像“老爷”铜像这样族属、来源、清楚者就更少了,在纳西族文物中也属“孤品”。这从一个侧面突出了“老爷”铜像在云南文物“大家族”中的特殊价值和地位。

凡文物价值认定,除重点考察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三种价值”外,实际还应该多注意对文物的“身份”进行认定,通过研究将不明“身份”者一一进行辨认,对文物价值作更深入的挖掘,使其文物信息更加完整全面,这也是让文物“活起来”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猜你喜欢

纳西族铜像老爷
不怕火的双手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厨师与老爷
高浟:老爷我来审青菜
无畏少女
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比较研究
从羌族与纳西族宗教舞蹈看巫舞的起源与演变
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