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血液调配机制建立与运行

2021-02-25李恒新郭康社张雅莉曹晓莉肖利涛景媛媛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周边城市采供血血站

——郭 逸 李恒新 郭康社 张雅莉 曹晓莉 刘 清 肖利涛 景媛媛

陕西省血液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61

输血在临床救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部分中心城市医疗机构临床血液制剂供应时有不足[1-3]。因此,拓展血液资源,缓解临床血液供需矛盾日趋迫切。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信息系统的完善,血液调配工作成为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采供血机构对血液调配展开了积极探索,如血液制剂调配过程中的破损、换签、数据信息的接受/转换以及调配后库存结构纠正等[4-7],但建立全省血液调配机制并运行的报道较少见,究其原因是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血站采供血服务区域有严格限定[8]。近年来,陕西省血液中心(以下简称“省血液中心”)经过实践,与省内其他地市中心血站建立了血液调配机制,并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持续优化。本研究统计了2018年-2020年省血液中心与各地市中心血站间血液调配情况并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实现血液资源平衡、缓解临床血液供需矛盾提供参考。

1 血液调配机制管理实践

1.1 机制建立

血液调配机制建立依据包括《血站管理办法》《陕西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规范血液调配工作的通知》《陕西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调整血液调配程序的通知》等。由省血液中心质量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各地市中心血站血液调配处具体负责。建立的血液调配机制分为常规和应急两种管理模式:(1)常规调配。根据库存紧缺或偏型状况,通过血液调配机制实现血液资源平衡,保障临床血液供应;(2)应急调配。应急或非常态事件下跨区域紧急调配。

1.2 机制实践

血液调配机制实践主要包含调出/入血站、合格的成品血液制剂、“冷链”送血车、血站血液信息管理系统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等。在实际运行中,两种调配管理模式采用不同操作流程:(1)常规调配时,调入血站提前与调出血站协商调配血液制剂血型、种类、数量、运送方式等,填写《陕西省采供血机构血液调配申请表》,一式三份,向省血液中心质量管理办公室提出调配申请,经审批盖章后即可进行;(2)应急调配时,双方协商并请示省血液中心质量管理办公室同意后,可先进行血液调配,调配后5个工作日内补办相关手续。各地市采供血机构每月向其主管部门上报1次本地血液调配情况,全省血液调配情况由省血液中心质量管理办公室每月向其主管部门上报。调配血液制剂的信息均通过各采供血机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传输,确保调配产品的可追溯性。

表1 2018年-2020年省血液中心每季度血液制剂调配情况(调入/调出)

表2 2018年-2020年省血液中心从各地市中心血站调配血液制剂情况(调入/调出)

1.3 质量保证

(1)血液调配限于各种经血液筛查合格的成品血液制剂,调入血站不再进行病毒检测和成分制备。(2)调出血站须保持产品的原始标签和包装完好,以保证调入血站再次入库时的信息准确和血辫完好。调入血站核查无误后在外包装盒上粘贴本站标志即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和触碰,避免血袋破损及冰冻血辫掉离。(3)采用“冷链”运输方式并落实全程温度监测。(4)相关操作人员均为有资质的专职人员。(5)若出现血液质量问题或因输血引起纠纷,均由调出血站承担。

2 应用效果

血液调配数据来源于省血液中心质量管理办公室汇总的《陕西省采供血机构血液调配申请表》数据、省血液中心血液调配管理处汇总数据,整理后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2018年-2020年省血液中心每季度血液制剂调配情况见表1,2018年-2020年省血液中心从各地市中心血站调配血液制剂情况见表2。

表1显示,省血液中心每季度都会与地市中心血站进行血液调配,尤其是季节性供血紧张时(一、三季度)更为频繁,调入数量远大于调出数量,且血浆基本为纯调入。这反映了西安地区医院临床用血需求大于其采供血能力,血浆使用更为突出。实施常态化血液调配工作,对保障西安地区医院临床血液供应作用显著。调配数量整体呈递减趋势,说明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经过血液中心不断努力,省血液中心采血量在逐年提高。

表2显示,省血液中心与邻近城市中心血站的血液调配数量和频次明显多于距离较远城市血站,其中渭南市最为突出。对季节性应急血液调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调配数量、频次、地点均集中在西安地区周边城市。这说明中心城市更易与其周边城市发生血液调配,这是因为短途“冷链”运输不仅节省时间而且对血液制剂质量保障也有着关键作用。同时,由于医疗资源分布和患者就医流向原因,周边城市中心血站易发生高库存而主动外调平衡库存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3 讨论

一般而言,周边城市及区县患者大多会选择医疗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就医,各地市、区县的危重患者也会转院至医疗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大型综合医院,这导致中心城市医院临床用血需求不断增加。血液调配机制的建立运行,初步实现了一定区域内血液资源的相对平衡,缓解了中心城市医院临床供血压力。对陕西省各地市近3年千人口献血率进行统计对比发现,西安地区千人口献血率(约22.7‰)远高于其周边城市千人口献血率(约9.4‰,为渭南、铜川、商洛三市平均值)。周边城市在稳定献血者队伍的基础上,应努力提高千人口献血率,以扩充血液储备,在采血“淡季”时支援中心城市,使中心城市采供血平衡;在平时通过血液调配机制,周边城市血站也可将高库存血液调配至中心城市,减少血液积压。

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市临床血液需求的不断增加,血液调配由应急模式逐渐转向常规模式 ,血液调配过程中的常见质量问题也伴随发生,如不同地区血液标识互不兼容、更换标签差错风险、冰冻血浆条码易脱落造成报废和投诉以及在多次搬运过程中冰冻不规则血浆袋破损或浆辫子掉离等[4-7]。陕西省域内血液调配机制有效解决了此类质量问题。这得益于各采供血机构间多次沟通、协调、磨合后达成共识:一是省血液中心与各地市中心血站采用统一的血站管理信息系统,便于采供血机构间血液制剂信息发送、接收、转换、追溯等;二是调出血站

保持产品的原始标签和包装完好,调入血站在接收时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核对信息无误后贴上带有本站标志和“外调血液”字样标识即可入库,减少了破损率。

然而,在血液调配机制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调出血站可能因库存偏型而将保存时间相对较长血液调出,若调入血站未及时发现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报废。因此,各血站应加强血液库存信息管理,及时调整库存结构或通过调配机制纠正。目前,陕西省采供血系统已组建全省实时光纤连通的血液信息网和血液信息大数据库,这将使全省血液资源进一步高效整合,并实现双向追溯,也将进一步优化血液调配机制。

总体来看,血液调配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不仅缓解了区域性血液资源不平衡问题,而且使血液调配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明显减少,还可以及时调整血站库存结构进而提高社会效益。一旦突发非常态事件(坍塌、爆炸等)或区域外援血任务(如血液援藏、血液援鄂等)[9-10],血液调配机制可随时启动,能更便捷、高效地保障血液制剂的及时供应,从而大幅度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救治效率。因此,血液调配机制有着广泛发展和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周边城市采供血血站
经济特区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研究
血站采供血设备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考
采供血机构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成效探讨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雄安新区设立的特点及驱动意义分析
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水芹赶节
浅析如何做好采供血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