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评估ED 病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

2021-02-23袁昌哲张春影通讯作者

哈尔滨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内径内皮细胞内皮

何 理 袁昌哲 张春影(通讯作者)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近年来,勃起功能障碍(ED)和脑血管疾病(CVD)的关系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超声测量ED 患者和健康人群反应性充血前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 进一步探讨ED 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CVD 的关系。为临床上更好地治疗及改善ED,提前发现和防治无症状的、潜在的CVD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9 月至2020 年12 月首次就诊于我院泌尿外科门诊的44 例ED 患者(ED 组),年龄20~55 岁,平均(35.57±8.76)岁,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或志愿者40 例(对照组),年龄23~55 岁,平均(36.28±9.55)岁。统计所有实验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心理状况、既往史和家族遗传病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入选标准:有固定的性伴侣,最近3 个月内性生活规律。ED 患者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IIEF-5 评分及NPTR(阴茎胀大实验)确诊。对照组人群无急、慢性疾病史,IIEF-5 评分≥22 分。两组人群对本研究具有知情权,自愿参加本研究。

1.1.2 排除标准:合并有精神疾病病史、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先天性生殖器发育畸形、手术、外伤等原因导致的ED。通过NPTR 检测由心理性因素导致的ED。服用5 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及精神类药物史。患者依从性差,不愿配合该项实验研究。

1.2 实验方法

1.2.1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性征和外生殖器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正常参考范围:18.5~23.9kg/m2,测定并记录血压。

1.2.2 勃起功能评估及ED 诊断:根据最近6 个月的性生活情况,实验对象填写IIEF-5 问卷评估勃起功能,总分25 分,12~21 分为轻度ED,8~11 分为中度ED,0~7 分为重度ED,22~25 分为勃起功能正常[1]。

1.2.3 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的测定:实验对象取仰卧位,去枕平卧位,休息10min后,右上肢外展30°,掌心向上,并使心脏与肱骨处于同一水平面,于右侧肘关节以上2~10cm 处扫查较平直的一段肱动脉作为靶动脉,探头纵切并垂直于肱动脉,实验对象在心室舒张末期测量静息状态下肱动脉基础内径值(d0),然后将血压计袖带系于右前臂中段并加压至280 mm Hg,5min 后迅速松开袖带以增加反应性充血的血流量,放气后45~60s内连续测量肱动脉的内径值,取最大内径值为反应性充血诱发肱动脉内径扩张值(d1)。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d1-d0)/d0×100%。根据FMD 的评估标准,将血管内皮功能分为:FMD≥10%为血管内皮正常,FMD<10%为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1.3.1 一般资料和勃起功能比较:统计两组实验对象的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IIEF-5 评分进行比较。

1.3.2 血管超声检查参数比较: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静息状态下肱动脉的基础内径值(d0)、反应性充血诱发肱动脉内径扩张值(d1)、FMD 值的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对比ED 组和对照组在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静息状态下肱动脉基础内径值(d0)、反应性充血诱发肱动脉内径扩张值(d1)、FMD 值上存在的差异,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IIEF-5 评分比较:ED 组与对照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 组与对照组IIEF-5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和IIEF-5 评分比较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和IIEF-5 评分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1mm Hg=0.133kPa

组别 年龄(岁) BMI(kg/m2) 收缩压(mm Hg) 舒张压(mm Hg) IIEF-5(分)ED 组 35.57±8.764 20.44±1.536 125.3±7.074 77.30±5.390 11.77±4.148*对照组 3 6.28±9.554 20.75±1.651 126.2±6.218 76.68±5.346 22.85±0.9487 t 值 0.3537 0.8780 0.5715 0.5983 17.23 P 值 0.7245 0.3826 0.5692 0.5290 <0.0001

2.2 静息状态下肱动脉基础内径值(d0)、反应性充血诱发肱动脉内径扩张值(d1)、FMD 值比较:ED组与对照组的肱动脉基础状态内径值(d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 组与对照组反应性充血诱发肱动脉内径扩张值(d1)和FMD 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血管超声参数比较 (±s)

表2 两组血管超声参数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d0(mm) d1(mm) FMD(%)ED 组 4.080±0.3939 4.268±0.3715* 4.741±2.299*对照组 4.098±0.3731 4.590±0.4106 12.05±1.516 t 值 0.2139 3.771 17.33 P 值 0.8311 0.0003 <0.0001

3 讨论

ED 与CVD 的相关性在近年来获得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广泛的研究证实,二者具有许多相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这些危险因素均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的降低或障碍,进而导致血管性病变的发生[2-3]。如前所述,ED 的主要病因是血管性因素,因此ED 被认为和CVD 同属于血管性疾病,二者很可能是血管系统紊乱的不同临床表现,并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它们共同的发病机制。ED 可能是CVD 的重要预测指标,对ED患者的CVD 风险评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血管内皮细胞是覆盖在血管腔表面的一层光滑而连续的扁平单层鳞状细胞,在调节血管舒张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抑制炎症细胞和营养交换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是维持人体血管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许多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ED 与CVD 共同的病理基础,当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会进一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最终引起ED 和CVD 的发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早期是可以逆转的,因此,早期有效、准确地评估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并予以生活方式干预和积极治疗,能够改善甚至逆转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对于临床上更好地改善和治疗ED,减少CV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改善和逆转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已经成为ED 和CVD 治疗的新研究方向[5-6]。

本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无CVD 及其他危险因素,但ED 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已经出现异常,可以说明ED 的发生是全身血管内皮功能下降的一个重要的早期信号,ED 与心血管损伤疾病存在密切的联系,很可能是未来心、脑等全身血管性疾病发生的早期临床表现。笔者认为早期检测和发现ED 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ED 患者的生活方式积极干预或早期治疗,改善甚至逆转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受损,在临床上不但可以更好地治疗和改善ED,而且可以提前发现及防治潜在的、无症状的CVD,减少未来严重CVD 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不同阶段参与并影响着ED 和CVD 的发生、发展。有效地评估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是临床早期筛查和治疗的前提,通过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和治疗,能够改善甚至逆转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受损。本课题通过比较ED 病人与健康人群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表明应用超声评估ED 病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是无创、简单、准确和适用的方法。

猜你喜欢

内径内皮细胞内皮
内皮祖细胞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上调SIRT1减少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内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勒布朗的遗产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