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2-23

哈尔滨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血气阻塞性呼吸衰竭

赵 帅

(开封市中医院急诊科,河南 开封 47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而其常见并发症是重症呼吸衰竭,一旦患上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将会大大提高患者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2]。持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范围较广,能短时间内促通气状况改善,促病程加快,但会引发由依赖呼吸机造成的撤机困难的问题。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有效规避上述问题,并确保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86 例,探讨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8 年2 月至2020年2 月我院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86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男24 例,女19 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60.78±3.34)岁;病程4~15 年,平均病程(8.12±1.23)年。研究组男25 例,女18 例;年龄36~71 岁,平均年龄(60.59±3.29)岁;病程4~16 年,平均病程(8.32±1.24)年。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标准:选取标准:经CT、X 线、血气检查等确诊为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精神异常、无法与人正常沟通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予以持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以持续呼吸机治疗,若患者肺部感染窗出现按常规有创通气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撤机方式:先慢慢降低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频率直到5 次/min,然后降低压力支持通气水平,使其在50~70mmH2O,当其可稳定4h 后,行脱机拔管。按照患者动脉血气适当调整相应参数,待患者病情改善后可适当减少通气时长。

1.3.2 试验组:予以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刚开始行插管上机采取容量型辅助-控制方法,总共4~12h,之后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压力支持方法。该段时间内,应根据血气分析、通气情况等具体情况调节压力支持通气水平、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以及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潮气量;且按照通气功能具体状况,慢慢降低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频率以及压力支持通气水平。当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压力支持通气水平为10~12cmH2O,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频率为10~12 次/min,可拔掉患者气管内导管,之后改为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调整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呼气终末正压。按照呼吸状况,调整氧分压和压力支持通气水平,令呼吸频次≤28次/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至45~60mmHg,动脉氧分压(PaO2)至65~90mmHg。根据患者病情改善,逐渐降低压力支持通气水平,直到患者可自主呼吸为止。

1.4 观察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血气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aO2、PaCO2水平。肺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呼气峰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试验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s)

表1 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s)

组别 n 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总机械通气时间 住院时间试验组 43 6.89±1.02 10.98±2.23 15.87±3.24对照组 43 13.51±3.15 15.69±3.67 25.89±4.53 t 值 13.111 7.192 11.798 P 值 <0.001 <0.001 <0.001

2.2 血气指标:治疗前,两组PaO2、PaCO2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PaO2较对照组高,试验组PaCO2较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2。

表2 血气指标 (±s)

表2 血气指标 (±s)

组别 n PaO2(kPa) PaCO2(kP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3 51.23±3.65 90.45±4.65 81.45±4.78 43.24±3.12对照组 43 51.31±3.63 80.45±3.24 81.51±4.55 58.24±3.46 t 值 0.102 11.570 0.060 21.112 P 值 0.919 <0.001 0.953 <0.001

2.3 肺功能:治疗前,两组PEF、FEV1 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PEF、FEV1 均较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3。

表3 肺功能比较 (±s)

表3 肺功能比较 (±s)

组别 n PEF(L/min) FEV1(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3 291.67±13.34 370.56±14.42 1.70±0.21 3.23±0.34对照组 43 291.98±13.31 313.56±14.13 1.71±0.24 2.32±0.21 t 值 0.108 18.514 0.206 14.932 P 值 0.914 <0.001 0.838 <0.001

2.4 VAP 发生率:试验组VAP1 例,对照组VAP5例,VAP 发生率2.33%与对照组11.63%对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104,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特征是肺功能发生障碍,同时会因其导致较多并发症,如心力衰竭、抑郁,肺部感染是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主要病因之一,利用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3-4]。持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可帮助改善患者肺部通气情况,但长期运用可致患者发生呼吸机依赖,导致撤机困难。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是一种新兴治疗模式,不仅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并且可保证有效通气量[5-7]。试验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结合了有创机械通气与无创机械通气的各自优势,其中有创-无创切换时间点的适当选择,可有效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进而缩短住院时间。治疗后,试验组PaO2较对照组高,试验组PaCO2较对照组低;治疗后,试验组PEF、FEV1 均较对照组高,提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和肺功能。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利用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之间最佳切换点,先做有创机械通气迅速改善呼吸衰竭状况,改善通气状况,同时在未达到撤出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标准前、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拔除患者气管插管,将有创机械通气改为无创机械通气来满足机体需求,令血气指标得到改善,肺功能改善。本研究数据还表明,试验组VAP 发生率2.33%与对照组1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VAP 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可改善血气指标,改善患者肺功能,并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预防VAP,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血气阻塞性呼吸衰竭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补喂植物多酚对伊犁马1000m速步赛运动成绩及血气指标的影响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黑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