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0-03-04陈文雅容少玲钟振国

广西中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浸润性免疫治疗表型

陈文雅,容少玲,钟振国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免疫治疗现已成为继手术、放射性及化学药物治疗之外最具应用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乳腺癌、黑色素瘤、肺癌等癌症的治疗中能明显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时间,改善生活质量[1-3]。

在人类实体瘤的发展中,免疫细胞有多种存在形式,从浸润到明显炎症,而淋巴细胞通常是免疫浸润部位的最大组分,因此被称为“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在肿瘤微环境中,TILs是肿瘤实质与间质的免疫细胞的异源群体,在不同的细胞活化机制和细胞因子影响下,TILs产生不同的免疫应答,可以直接反映免疫系统对肿瘤局部的免疫应答[4]。TILs主要包含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性(NK)细胞等免疫型细胞,这些免疫淋巴细胞的表型可促进或者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在肿瘤的预测与预后有着重大意义。有研究发现,TILs中存在的B淋巴细胞是对肿瘤治疗预后中有重要意义的生物标记物[5-6],浸润性NK 细胞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7]。本文就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综述如下,以探讨TILs在肿瘤预测或预后中的意义。

1 T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特异性免疫细胞,间接或者直接抑制机体肿瘤细胞的增长。T淋巴细胞有多个亚群,其中,记忆性CD8+T 细胞和辅助性CD4+T细胞在抗肿瘤的研究中较为成熟。

在肿瘤免疫中,CD8+T 细胞是杀伤肿瘤细胞的重要角色,在淋巴器官和外周组织分化为效应T 细胞。ANANTH 等[8]通过接种腺病毒建立肿瘤免疫小鼠模型,实施腹部肾切除手术,发现手术应激导致响应硫代乙酰胺(TAA)产生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颗粒酶 B 的CD8+T 细胞数量减少,且接受手术应激切除的小鼠模型存活率低,认为癌症进展可能是由CD8+T 细胞被抑制引起的。有临床分析证明,浸润性CD8+细胞毒性和Foxp3+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平衡具有预后价值[9]。CD8+T细胞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存在并被激活,但是这些肿瘤并没有自然消退,又是什么在调控制约了CD8+T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有研究报道,肿瘤微环境中的T 细胞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可以在肿瘤细胞水平发挥作用,如肿瘤细胞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 Ⅰ)类分子的丢失或下调,可使肿瘤细胞逃脱CD8+T细胞的搜索[10-12]。

CD4+细胞主要存在于T细胞表面,主要表达为辅助性T 细胞,辅助活化其他细胞。CD4+辅助性T 细胞亚群中的Th1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尤其是白介素2(IL-2)和IFN-γ,可活化和促进CD8+T 细胞和NK 细胞的功能作用[13]。张淑萍等[14]在分析卵巢癌患者、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及癌组织中CD4+细胞表达时发现,癌组织和外周血的CD4+细胞具有相同的表型,提出肿瘤微环境中的CD4+淋巴可能从外周迁移而来。亦有文献报道,卵巢癌患者体内CD4+CD25+Foxp3+Treg 细胞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有关[15]。方大正等[16]在对肝癌患者和健康人群外周血的分析中发现,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和瘤组织中CD8+CD28-Foxp3+Tregs的比例增加。

2 B淋巴细胞

B 细胞源于骨髓,在次级淋巴器官与抗原相互作用后,被抗原特异性激活后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原特异性抗体。在人类实体瘤的TILs 中含有不同比例的浸润性B 细胞。过去大多数对癌症的诊断、预后和存活的相关免疫因子的研究局限在T 细胞,目前有研究发现B 细胞可能在肿瘤的预测、预后及疗效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肿瘤浸润B 淋巴细胞(TIL-B)向CD4+TIL 传递抗原并通过体外抗原呈递改变CD4+TIL 表型[17]。SCHMIDT 等[3,5]分析数百名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肠癌、卵巢癌患者发现,免疫球蛋白kc(igkc)表达的来源是肿瘤浸润的浆细胞,并证实了igkc 是乳腺癌等多种人类肿瘤预后的免疫学生物标志。在卵巢癌中,CD20+B细胞与活化的CD+T细胞可共同定位并表达抗原呈递标记,包括MHCⅠ类和Ⅱ类抗原、CD40、CD80 等[6]。有研究表明,CD20+B 细胞原位分析是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新预测因子,为针对这种致命的恶性肿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最佳免疫治疗靶点[18]。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中,B 细胞浸润的特征在于末端分化的记忆B 细胞或浆细胞的积累,提示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19]。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B细胞标记是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肠癌等几种人类肿瘤的预后生物标记,甚至是可以转移的标记物,这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这一类亚型淋巴细胞在调节T淋巴细胞反应的功能作用。

3 NK细胞

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多存在外周,可以释放穿孔素、酶颗粒及细胞因子[7],在抗感染、抗肿瘤中发挥重要的免疫监视作用,可识别或消除炎症细胞和肿瘤细胞。通常认为,只有T 细胞和B 细胞表达重组依赖性抗原特异性受体介导接触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但有实验数据表明,在缺少B 细胞和T 细胞的小鼠体内,NK 细胞可以对长寿的抗原产生特异性的应答[20]。NK 细胞受杀伤抑制性受体(KIRs)和激活受体(如NKG2D)等调控。虽然NK 细胞是分泌 IFN-γ 的强效细胞[21],但是在癌症中 NK 细胞表型会被改变且分泌IFN-γ 能力被破坏[22-23],这种破坏提示着肿瘤的进展和不良预后[24]。NK 细胞通过促甲状腺激素介导获得的肿瘤源性NK 细胞的活化型受体(NKG2D)配体后会发生自相残杀,恶性肿瘤可利用这一机制逃避了免疫应答的抗肿瘤作用[25]。

4 TILs在肿瘤预后和预测中的意义

目前,免疫治疗法是临床治疗乳腺癌、黑色素瘤、肺癌等癌症的热门方法,通过调动机体的主动免疫功能,可明显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肿瘤内TILs的比例与预后有明显的关系,可以单独作为估计预后的指标,可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选择,且在直肠癌的治疗上有了广泛的研究[1]。张溪等[26]收集了218例Ⅱ、Ⅲ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表明高TIL 比例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高于低TIL 比例患者。陈翱翔等[27]对15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肿物穿刺标本研究发现,高TIL 比例组治疗有效率高于低TIL 比例组。李瑞等[28]在对14 例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患者分析发现,在骨髓活检中有9 例细胞免疫表型为异常的NK 细胞。肿瘤微环境的构成以及细胞与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抗肿瘤免疫应答的结果,但这些不是恒定不变的,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的表型也在发生变化,各类淋巴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功能也在增加或者减弱,因此TIL 对肿瘤的预后影响是可变的。

5 展 望

目前,临床研究证明,肿瘤免疫治疗可有效地提高肿瘤患者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尤其是大肠癌和乳腺癌患者。TILs 中的细胞与因子间平衡可能是肿瘤预测及预后的关键,但在不同的恶性肿瘤中,TILs 是怎样相互制约的?分泌的细胞因子扮演怎样的角色?TILs 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及研究,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将会在未来的免疫治疗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浸润性免疫治疗表型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癌症免疫治疗相关的PD1-PDL1通路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及造影表现与P63及Calponin的相关性
建兰、寒兰花表型分析
浸润性肺结核临床治疗转归与MSCT特征变化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临床新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与血清学测定的临床意义
结直肠黏膜下浸润性腺癌活检病理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