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就是生活

2020-02-14晓勇

西藏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藏族人牧人族群

晓勇

每年藏历四月,在拉萨,乃至西藏的很多地方,都有一场持续一个月的节日,这个节日是属于佛教徒的萨嘎达瓦节。说它是仪式也好,生活也罢,这个为期一个月的萨嘎达瓦节,自然而然中融入了藏族人的生活中。

我想,这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却被赋予了太多地域文化的内涵。

文化就是生活。我们生活在各自的土地上,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一方水与一把泥土的浸染中成长,无论迁徙何处,各自带着的文化背景无法轻易更改。我们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行为举止、生活方式无不表达着那个属于自己的文化根系。这样的文化会时刻体现在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周遭一景一物的自然生活中。

当我的旅行箱里装着一袋产自后藏日喀则白朗的粗粒糌粑,入住复旦北苑宿舍时,我发现先于我到达宿舍的维吾尔族舍友正在往纸盒里装她从家里带来的馕饼子……我们看着对方,相视一笑,心照不宣,仿佛彼此了解很久一般。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们就这样把彼此的生活习惯带到了大上海。这一细微事件,告诉我们的正是,文化就是生活。

文化就是生活,它就是这样渗入在你我点滴的日常生活里。一袋糌粑,一个馕饼子,有时就是文化。透过糌粑,我们看到了藏族人饮食文化里不可或缺的青稞元素,也从舍友一纸盒的馕饼子里看到了维吾尔这个民族的主要食物特征。

在更多的接触中,我们知道彼此的一些生活习惯、禁忌。这些习俗、禁忌以及习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里。

我们尊重彼此,不苛求对方,更不要求对方一定要接受彼此的理念以及生活方式。毕竟,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文明,各自背负着同样拥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我相信,这样的我们,才可以和平共处一室,也的确能和平共处一室。

龙应台说:“文化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文化本无所谓好或坏,先进或落后。虽然,常听到一些自以为拥有先进文化的人对落后地区(不发达)以及那里人们的生活方式,惯用“落后”“愚昧”等来一语概括,那种强烈的优越感,虽有可笑之处,但也让人很无奈。

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许多人都是戴着一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而这个有色眼镜的背后正是他自己的文化背景。

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安伯托·艾柯先生曾说过:“我们人类是带着些‘背景书籍来云游和探索这个世界的。”

就好像很多时候,我们看待同一件事情,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不见得就一样。因为我们的心境、我们的阅历、我们的文化背景是有差异的。

“西藏热”似乎持续了好久。很多人说,西藏真美啊!它被世人向往。准确地说被大都市的人所向往。西藏是很美,但西藏也确实很苦,那样高的海拔,昼夜温差大,物质也没有内地丰富。高物价令许多初次闯入的人吐槽不已。始终高高在上的物价还可与内地最发达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一比高下。

即使这样,仍有大量游客不远千里、万里,不顾高反进藏一睹高原风采。我想,这更多的是西藏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外界的人们。

说到这儿,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一天。那天,当我从拉萨火车站乘1路公交车回家时看到的一幕:

当公交车到达西郊客运站的站台时,司机照例停车,早已等得不耐烦的乘客一一上车。一位中年男子气喘吁吁地拎着两大包行李很是吃力地上了车,他的方言以及外形样貌一看就知道,是众多从内地进藏的劳务工人。

很快,司机再次发动了车子,并未注意到車外还有另一个拎着大包小包的男子正在车窗外边跑边喊,示意停车。那位已上公交车,但还在慌乱中整理着行李的男子这才发现同伴还在车外时,立马和其他乘客向司机呼喊:“等等,停一下车,还有人没上车呢!”

司机再次停车,车外双唇发紫的男子吃力地将大包小包堆放到公交上车的台阶上……几乎与此同时,坐在公交车上一位靠前位置的藏族阿佳,不假思索地站起身帮着从男子手里将几大包行李一一接过放到车内过道边,而另一位看起来也年近中年的藏族大姐更是连忙起身将座位让给了这两位看起来疲惫不堪的务工者。

我不知道刚刚经历的这件小事是否会让两位进藏的劳务工人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温暖?或者很快被他们忘却?

但在一旁看到这一幕的我,除了感动还充满了感恩的心。这样感动又感恩的情绪,于我,不只在那天,还有回忆那天的每时每刻。

是的,这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儿,与很多事情相比,甚至不足挂齿。但从这事儿上,我看到了藏族人最纯情与善良的一面。我想,这也是藏族文化的一面,它渗透在生活里,渗透在每个人方方面面的行为举止中。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气息,无不体现的是西藏文化的根脉。千百年来,世居的藏族人以众生平等的文化对待那山那水,那一草一木。与动物、与自然保持的那份和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变成那样的。在这片被世人称为雪域高原的土地上生活着的这个族群,他们的情感是连着这片生养他们的泥土,并生根于这片泥土上的传统文化的。

除了西藏,全国还有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有藏族生活着。虽然彼此远隔千里万里,操着各自带着口音的方言,但相同的蓝天与青山绿水间,诵读的文字是一样的,读音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蓝天或白云,青山或绿水,所有这些,得以遗世存在,源自那同一种根脉文化的生活方式。

在共通的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我们的情绪相似,我们的价值观相通,我们对真善美的感受一样。对待死亡时,我们一样相信还有轮回。我们有共同的过去,还有相近的未来,我们不会成为那无根的草。

在空旷的草原上,天地合一,好像空无人烟。要走很久,才偶尔会有一缕炊烟进入视线以内。而牧人牦牛帐篷外造型各异的牛粪饼艺术让人惊叹于牧民的想象力。

那是物质的极度匮乏与精神的丰盛在一方空旷的天地间最鲜明的对比。那更是牧人对赖以生存的自然天地所表现出的一种敬畏与由衷的热爱。

是的,牧人从未将牛粪当成“粪”对待。在他们的心里,牛粪是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赖以生存的燃料,是大自然赋予牧人的又一生命之本。对牛粪的那份喜爱与依赖,就是丰富的游牧文化在牧人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生活、学习,似乎充满了便利。但那个乡土气息甚浓的西藏还是我日思夜想的地方。尽管它还不够现代化,还不够便利,还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只有在那片泥土的芬芳里,才可以感受到那属于故乡的气息和氛围。那种公交车上也很温情的场面,在西藏某个角落还可以常常遇到。

那些世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语言、文字、歌声以及诸多属于这个族群的仪式,组成了那唯美的画面。它们,就是那个被称为文化的东西。

文化是你一颦一笑中带着的那份气质,也是你对某一事件的价值评判。文化是你看见倒地的老人扶或不扶间片刻的犹豫或思维方式;是我看见你将还没有完全气绝的鱼用来烹调时对你的那份坦然处之的惊讶;也是你看见雨后晴天,拉萨转经路上众人俯身捡蚯蚓,再放生到草丛与泥土中央时的那份不理解。

生活之所,处处是文化。其实,文化就是这样,可说大,也可说小。它时而神圣,时而普通。

文化就是生活,是一个族群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族群共同的历史记忆。我们会共同缅怀一个先人,一个曾经的历史记忆。在不同的场合,以相似的方式,为记忆举行一场场仪式,那个并不强大但一直存在的属于我们大家共同的根,像是在风中摇曳的柳树叶子,轻飘飘的,柔弱无比,却也强韧无比。

那个根,正是文化。

责任编辑:索朗卓嘎

猜你喜欢

藏族人牧人族群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原牧人
藏族人为何能适应缺氧环境?
野山羊和牧人
“牧人”的家庭教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