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分析

2020-01-07钟瑞谌红娟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12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

钟瑞 谌红娟

[摘 要] 本文从立德树人的内涵入手,针对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意义进行剖析,围绕采取教学资源开发策略、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构建校园法治文化基地、寻求法治实践活动载体四个层面,探讨了深化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新课改下教学与育人工作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法治意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三项基本要素,其中“社会参与”强调培养学生形成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培养高中生形成法治意识,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任务,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立德树人与法治意识的内涵解析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其第一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征与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筛选与教学方法的应用创新,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培育,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立德树人目标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法治意识、增强道德品质,面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发挥正确引导,使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鉴于高中生正处于感知觉、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动态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渗透法治意识培养目标,能够引导学生建立对于法律精神的系统性认知,使其自觉形成守法习惯、增强法律素养,依托法治意识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纳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体系中,上述目标的实现需建立在全体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的基础上,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深化对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群体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自觉践行法治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达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深化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效策略

(一)采取教学资源开发策略,满足个体学习需要

一方面,教师应采取教学资源整合策略,明确提炼出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囊括的法治知识及涉及的法律法规,在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法律常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依法行使权利的同时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良好习惯,促进法治意识与道德素养的综合发展。例如在“神奇的货币”一课中,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教师应加强对相关法规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治知识点,培养学生形成爱护人民币、自觉抵制使用假币、通过正当途径与合法手段获取金钱、遵守金融秩序等法治意识,以此逐步完善法治知识框架,为法治教学工作创设铺垫。

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树立教学资源开发理念,在深入挖掘教材中法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法治思维。例如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公民参与立法的意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等内容的基础上,可搜寻相关材料渗透与之相关的立法、民主参与途径等法律知识,促使学生树立多个层面的法治意识。在此基础上,面向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进行差异性教学策略的开发,例如,针对法治意识薄弱的学生,可安排其观看《今日说法》等法治节目,利用浅显事件与直观案例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习自觉意识;针对法治常识掌握不够全面的学生,可通过举办法治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方式,调动学生搜集资料、丰富知识储备的热情,更好地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法治意识的动态生成。

(二)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促进法治思维形成

其一是案例教学法。通常法治知识具有抽象性、严谨性特征,倘若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真正实现对法治知识的理解消化,因此,需辅之以真实案例强化教学的说理性色彩,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探索兴趣。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教师应坚持生活化原则,选取诸如“昆山市龙哥事件”等贴近日常生活、社会讨论度较高、具有一定争议的热点事件作为案例,促使学生综合调动法治意识与生活经验进行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与应用能力。

其二是活动教学法。教师需结合课堂时间与教学内容安排进行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组织“模拟人大”“模拟法庭”“模拟律师”“模拟检察院”等多种教学活动,分别培养学生在立法、审法、用法、守法等方面的法治意识及应用能力,配合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问答游戏等活动的组织实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法氛围,为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创设良好空间。

其三是体验教学法。该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由理解法治知识到运用法律维权搭建平台,深化学生对于法治理念的认知。例如教师可引入“迪士尼搜包事件”这一典型事件进行情境再现,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游乐园中安检人员、游客、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再现大学生游客利用自身法律知识与网络舆论监督改变迪士尼乐园入园规则的完整过程,引导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场景中增进对于大学生及其他游客心理感受的理解,增强情感认同,使其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利用法治知识维权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对于法治概念的更深层次认知。

(三)构建校园法治文化基地,深化学生参与体验

学校应当筑牢校园法治文化基地,营造遵法、守法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引导作用。具体来说,要求学校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理念,加强对校领导与教职工的法治知识培训,配备专业法律顾问解决教师、学生的法律困惑与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并且要求教师自身主动加强对法治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入学习强国、慕课等网络平台资源,系统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与教学水平,实现学习共同体的长效建构。与此同时,还应将法治精神融入校园日常各类文化活动中,定期开展普法宣传讲座、以周为单位开设法治教育公开课及法治知识讲座、播放法治宣传电影等,保障定期更新学校法治专栏内容,并创设主题多元、内容丰富的法治社团活动,定期举办班级辩论赛、学年黑板报比赛等竞赛活动,借此营造全员学法、懂法、用法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从而深化学生的活动过程参与体验,配合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更好地提升高中生法治意识,践行立德树人目标。

(四)寻求法治实践活动载体,养成守法用法习惯

鉴于当下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增加实践活动在教学体系中占据的比重,教师应注重寻求有效的实践活动载体,在法治实践中深化学生的直观体验,更好地巩固其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习惯。例如,教师可引入项目合作学习策略,安排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学习小组,选取特定主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如拍摄交通违法视频呈交给交通管理部门、向工商部门举报超市过期食品、检举校园暴力行为事件、发起抵抗网络暴力倡议书等,引导学生在相应主题情境中积极地调动自身法治意识与综合能力,通过团队合作与互助共同完成任务、总结经验、提交活动报告等,在此过程中有效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机会,例如,与当地政府部门、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创设“我是一日法官”“一日助力律师”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法院、检察院等法治机关的真实工作情境中深化法治体验,树立对于法律权威性的深层认知;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在强制隔离戒毒所、监狱进行参观,使学生倾听违法犯罪人员的真实想法,了解其违法行为所引发的后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对于法律的信仰与敬畏态度,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长效养成,并将守法、用法踐行在日常行为活动中,系统提升法治意识。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既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组成要素,因此,应综合运用资源开发、方法创新、实践应用等策略,使其贯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保障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唐军.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5):15-16.

[2]谭为发.法治精神是高中班会课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J].贵州教育,2018(10):14-16.

[3]苗苗.网络强国视域下高中思政课网络法治意识培育[J].大众文艺,2019(9):233-234.

(责任编辑:姜 波)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