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乡村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策略研究

2020-01-07杜文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家国情怀青少年

杜文平

[摘 要] 家国情怀是我国自古以来维系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源泉。青少年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加强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全球化格局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西部某乡镇中学家国情怀教育现状的研究,在中学义务教育实践视角下揭示了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质,并提出西部乡村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一是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教师理论储备和教育实践经验;二是丰富授课形式,实现主题教育实践及课程设计的结合;三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反馈,弥补家庭教育短板。

[关键词] 家国情怀;西部乡村;青少年;义务教育

家国情怀是我国自古以来维系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源泉,具有其基本的内涵特征:个人是基本单元,家庭是维系纽带,国家是集合体,是最大的“家”。主要体现在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以及仁爱之情三个方面,其中,家国同构建立在自古以来血缘和政治的联姻,形成的“家”与“国”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共同体意识表现为集体意识与公民意识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仁爱之情根植于“仁爱”等传统思想,表现为个人处理社会关系过程中的心怀天下、宽容、谦逊、悯恤与慈悲。

一、西部乡村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

问卷调查抽取西部某乡镇中学行政领导、班主任、语文等学科教师共65人,发出65份,回收65份,作废8份,有效率为86%。抽取高中三个年级共80人,发出80份,收回80份,作废10份,合格率为87.5%。

(一)中学义务教育中家国情怀教育环节薄弱

问卷中,29.3%的教师选择目前教育更注重课堂教学,基本忽略了家国情怀等素质提升专题教育和社会实践;32.6%的教师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的活动在一次以内。家国情怀教育环节缺失,学校几乎没有组织学生参观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没有专门课程,校历也没有相关活动安排。

(二)教师和中学生对家国情怀教育认识模糊

43%的教师表示不懂得怎样培养一个人的家国情怀,27%的教师认为努力学习,时刻等待着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是一个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方面。45%的被访学生认为家国情怀自古以来都是社会精英的责任担当,22%的被访学生表示日常学习压力大,家国情怀教育在政史地课堂上通过学习革命先辈和古代民族英雄的事迹就能实现,没有必要进行专题教育。

(三)留守儿童比例大,家庭教育明显不足

将近80%的被访学生是农村留守儿童,60%的家长学历在初中以下,更是有超过50%的学生父母双双常年在外打工,超过60%的学生父亲或母亲连续外出务工超过十年以上,这意味着从小学到中学父母连给孩子最起码的日常陪伴都无法保证,更何谈家庭的家国情怀教育。

二、中学义务教育实践视角下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质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其中关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与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培育个体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和友善行为,强调个人利益与家国利益的统一的思想尤为契合。义务教育作为青少年认识世界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家国情怀教育,培育和塑造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发扬和践行。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表征,通过家国情怀理论教育,联系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征程,能够唤起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对古代先贤行为事迹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将传承者的优秀品质传递给青少年,使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古今呼应相结合的家国情怀教育方式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

(三)实现义务教育“三个面向”的必经之路

家国情怀教育中“家国同构”的内涵,要求青少年要学习先进科学知识,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使命,有利于推动义务教育面向现代化;家国情怀教育中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的内涵,要求青少年要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其他文化精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有利于推动义务教育面向世界;家国情怀教育中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的内涵,要求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以“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为最高理想,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面向未来。

(四)提升青少年綜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综合素质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还要求青少年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加强在义务教育阶段对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教育,帮助青少年塑造积极向上的三观,并将文化知识教育与家国情怀教育相结合,实现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西部乡村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一)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教师理论储备和教育实践经验

中学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学校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必须完善教育体系。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教师自我理论学习体系建设,形成示范推广,将家国情怀理论学习作为考核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指标,并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心得交流,优秀者组成教师家国情怀教育宣讲团,定期向师生授课;二是加强学校研学制度建设,鼓励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和观摩考察,重视教师理论研究能力,充实教师对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研究实践储备,为教育环节的知识输出奠定基础;三是建立家国情怀教育专职教师轮岗制度,由思政、历史、地理或者语文专业教师兼任,重点培养专业教师加家国情怀教育宣贯能力,直接面向学生个体,满足家国情怀教育日常宣贯的需要。

(二)丰富授课形式,实现主题教育实践及课程设计的结合

家国情怀教育只有和日常文化课学习相结合,才能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只有深刻联系乡土地理文化资源,才能唤起青少年思想的共鸣。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结合语文课程教学,对有关的经典名著授课形式进行设计,形成教师讲授+学生演绎的深度体验开放式授课形式,并通过如课堂舞台剧、辩论赛等形式进行具象化演绎,提升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代入感;二是结合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性、客观性和现实性特征,在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计,增加历史文化符号进课堂环节,使学生在触摸和感受历史厚重中升华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如指南针运用、陶瓷器烧制体验,可以使青少年充分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博大精深。中国近现代史纪录片观看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五四运动中同龄人家国天下的担当和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大局、民族大义为重,以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己任的胸怀。三是地理学对家乡、国家、地球等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环境具象化、客观化认识的特征,激发青少年对区域产生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产生强烈建设与保护的意愿。因此,建议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增加地理踏勘和社会实践的环节,对乡土地理特色地物地貌进行调研分析,在暑期组织社会地理实践夏令营进行社会实践,并在课堂环节进行集中分享展示,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地理生态系统修复、环境保护以及地方风土人情特色发掘,培育青少年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的主人翁意识。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反馈,弥补家庭教育短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两个方面,家庭教育质量决定了青少年成长的下限,学校教育质量决定了青少年成长的上限。家国情怀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动反馈。针对西部乡村地区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的问题,建议如下:一是充分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搭建教师、青少年与家长的线上沟通平台,可将学校机房定期开放,用于留守儿童与父母线上沟通学校生活状况,并每月增加线上家长会,加强教师与家长实时交流和信息反馈;二是设置心理辅导教师专职岗位,加强乡村青少年心理辅导,以青少年心理问题为导向,引导青少年培育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三是家国情怀教育对象要扩大至家长群体,可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课程资源不但要无偿向家长开放,而且要做好宣传鼓励和邀请家长参加学习,激发家长学习的热情。

少年强则国强,加强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西部乡村地区文化教育资源本就稀缺,学校教育是唯一稳定的知识来源,因此家国情怀教育要将重点放在提升教师素质和完善教育体系方面。同时,青少年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进入学校到步入社会,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也不能忽略家庭教育的作用,只有二者有机衔接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参考文献

[1]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5,35(7):41-46.

[2]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3):60-66.

[3]叶少勇.“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5):86-88.

基金项目:甘肃省庆阳市中小学素质教育计划项目“基于农村中学生孝亲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探究”(QY2019_1694)。

(责任编辑:文 宝)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家国情怀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