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互联网+”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2020-01-07李雪琴张兴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高中生互联网+

李雪琴 张兴

[摘 要] “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边界和范围,使教育焕发了新的活力;它所提供的在线资源和在线课堂能够帮助我们突破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瓶颈;依托“互联网+”构建学校生涯规划立体教育运行机制,使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校本化;培养并提高学生规划生涯的意识和能力是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 “互联网+”;高中生;生涯规划

由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产生的“互联网+”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更加深入和密切,为教育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使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落实落地。

一、“互联网+”使教育焕发新的活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有效地提高了传统教学的能力、水平和适应性。如传统黑板的数字集成化改善了教学环境,既能使教学内容声形并茂、动静结合,避免传统教育中粉尘四溢,教师声嘶力竭的现象,又能把面对面、手拉手的教学形式放大为远程教育。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各种网上教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出,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空中课堂”成为“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的重要措施。由各学校自己主导、适合本校学情的“网上课堂”也都充分利用了腾讯课堂等教育软件。这些网上教学有效缓解了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保障了疫情期间小学和初中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彰显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升级换代中的作用,成为经过实践检验成功的网上教学案例。要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质的升级换代,具有海量资源以及开放网络课程的“互联网+”就更具现实意义。

“互联网+”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础,它的基本形式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其本质是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换代并提升效益。“互联网+教育”就是教学活动借助于互联网,把传统教育延伸到互联网上,使得教学活动以互联网为平台,互联网上定向信息流通为内容,教与学的活动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教育教学形式。“互联网+教育”支撑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为新一代爱好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帮助。它根植于传统教育,但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边界和范围,其一突破了传统教育定时、定点、定量的限制;其二突破了传统教育信息闭塞、资源有限的限制;其三突破了传统教育但不摒弃传统教育的方式,“互联网+教育”使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依托“互联网+”,突破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

生涯规划是利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生涯规划知识,结合个体特质和社会发展趋势,确定适合个体的发展目标以及其达成目标的行动方案。我国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自此之后生涯规划教育的各种研究方兴未艾,实践案例层出不穷,但时至今日生涯规划教育尚未正式列入高中学生的教学计划,也未出现通用教材。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则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的课业选择,甚至未来报考学校、专业和职业要有前瞻性的指导,这些招生制度的改革已经把生涯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实实在在的推到学生面前,因此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迫在眉睫的任务。高中是学生能力快速发展期和他们兴趣、爱好的定型期,后高中阶段他们将面临对未来从事职业的探索和选择,因此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高中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尚未真正展开。其一,学校没有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机构,缺乏专业化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其二,学校缺少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资源,没有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教材。其三,高中学生课业紧张忙于文化课学习,缺少和职业社区沟通、对接的时间和空间。其四,学生生涯规划知识欠缺、不能及时、科学的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涯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尤其是对自己个性、特长、兴趣几乎不了解。二是职业价值取向偏离,优先考虑的是职业收入和社会声望,而把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则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不利于爱好、兴趣特长的发挥,影响了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愿景。三是生涯决策自主意识不够,在面临选择或困难时缺乏决策的能力,往往是求助父母、老师等,大部分高中学生都是在高考结束后,才会考虑自己的志愿及职业走向,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因此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就是学校没有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机构,缺乏专业化的生涯规划教育老师,缺乏内容适度、适合学生基本状况、科学有效的教材。“互联网+”所提供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资源和在线课程为我们培养生涯规划教师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素材和机会,只需要学校做出适度的引导和组织即可,因而“互联网+”能够突破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生涯规划教育要突出校本化

“互联网+”能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资源和在线课程,为使它更加适合特定地域、特定学情、特定个性的学生,我们必须进行校本化处理。

第一,课程资源的校本化。“互联网+”所提供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教育资源需要我们去搜索、裁剪、重新梳理,使其变成适合我们所在地域和学情的材料,才能切实发挥作用。

第二,课程运行的校本化。要构建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运行机制。在目前大多数高中学校缺乏生涯规划师资的条件下,要成立专门的生涯规划研究指导中心,似乎不切实际,学校设立过多处室也不利于学生的统一培养教育,但我们完全可以把生涯規划教育纳入班级教育管理体系当中,构建“三级三方”生涯规划教育运行机制。“三级”是指包括学校学生管理机构、班主任和生涯规划教师在内生涯规划教育运行体系,其中管理机构主要做规划调控,生涯规划教师做专业技术指导,班主任具体执行和落实。“三方”是指学校、社区和家庭,为扩大生涯规划教育的影响,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培训,提高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要求学科教师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本学科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规划和学、选、考安排等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和社会的关联,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感兴趣的工作方向,增进学生的职业意识。要通过约谈家长、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灌输生涯教育理念,让家长了解生涯规划的意义,自觉履行家庭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打通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通道,是学生在社区生活中产生体验和感悟,培育职业意识。

第三,课程形式的校本化。生涯规划课程以“一主两辅”的形式展开,即以生涯规划课为主体,辅之以系列生涯主题班会和生涯体验活动。生涯规划课程主要讲述生涯规划的范畴与基础理论。生涯主体班会主要探索个人兴趣、特质及职业倾向等。生涯体验活动主要模拟选课、选考、选专业、填报志愿、社区实践活动等。

四、依托“互联网+”要突出生涯规划的实践性

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范畴等。如生涯规划发展理论、生涯规划测评技术、生涯规划指导方法、生涯规划分析工具(彩虹图、九宫格、人职匹配理论、职业锚理论)等。理解生涯规划三个层级中人生规划是基础,具有引领作用,学业规划是出发点,职业规划是落脚点。

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使学生明确高中阶段生涯规划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目标是唤醒学生生涯发展意识,开始思考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生涯问题。课程内容是普及生涯规划的理念、概念和理论;了解兴趣、性格和能力,以及兴趣、性格、能力和职业的关系;了解一些生涯规划理论,如金斯伯格的生涯阶段理论、舒伯的彩虹理论、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等。探索自己的学科兴趣倾向,制定合理的个人研习计划,初步形成高考选考科目意向。第二阶段课程目标是锻炼学生规划生涯的基本能力,开始思考我能做好什么,我怎么做等生涯问题。课程内容是探索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了解专业的分类,探索能力、职业和专业的关系;学习计划的反馈与调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业规划,形成初步的职业倾向;第三阶段课程目标是落实学生规划生涯的能力,思考我该如何抉择、怎么才能做得更好等生涯问题。课程内容是了解新高考中各种选考模式,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考科目;了解各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就业去向,展望大学生活;了解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那些大学录取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大学及其专业,能够独立填报自己的志愿;规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要帮助学生思考、设计未来的人生,有效避免填报志愿、专业选择、踏入社會就业过程中的失误,降低人生风险,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明白学习不仅是为了考大学,更是为了今后有一个自己喜欢又适合的工作,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幸福创造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自觉地为前途而刻苦学习,并全方位地增进学生的能力和才干。

学习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唤醒生涯发展意识,提升生涯规划能力,掌握生涯规划方法,形成清晰的发展目标,制定行动方案,激发学习动力,实现主动成长,为自我实现和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郭兆年.高中生涯发展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熊丙奇.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文 宝)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高中生互联网+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