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分析

2019-09-18彭静魏江辉刘真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不良行为护理干预效果

彭静 魏江辉 刘真文

【摘要】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方法 120例流浪精神病患者, 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分。结果 护理前, 两组患者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7.04±1.11)、(17.35±1.52)、(11.47±1.15)、(18.21±1.45)、(19.27±1.54)、(83.34±9.41)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19.49±1.15)、(18.24±1.13)、(15.03±1.52)、(22.03±2.47)、(22.47±2.66)、(97.26±10.22)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浪精神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其不良行为, 降低危险性, 有助于社会功能的恢复, 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护理干预;不良行为;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98

精神病又被称为严重心理障碍, 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心理出现明显而持久的异常。精神病患者受所患精神类疾病影响, 其动作和行为往往较难被普通人群所理解, 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自伤、自杀、伤害他人等攻击性行为[1, 2]。精神病的发生多与遗传因素、出生缺陷、体质因素、个性特征以及器质因素有关, 该病常显现于青壮年时期, 有时为持续进展, 有时为间断发作, 致残率较高, 常呈现慢性发展趋势[3, 4]。流浪精神病患者是一种无人监管、患精神疾病的特殊群体, 相对有家属照料的精神病患者, 流浪精神病患者因其流浪的生活经历, 多数伴有不知洗漱、捡食垃圾等不良行为, 单纯采取常规护理无法有效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5]。但随着国家对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重视, 特别是《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颁布后, 各级政府对该类人群有了干预措施和管理流程。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作为东莞市政府指定收治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专科医院, 对该类患者进行合理诊疗与护理。本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资料健全者;②无其他脏器系统病变者;③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6], 存在不知洗漱、捡食垃圾等不良行为。

1. 2. 2 排除标准 ①严重躯体疾病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②文盲及听力障碍者;③中途退出/转院者或不愿加入本次研究且不予合作者。

1. 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遵医嘱用药、日常饮食指导、定期查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 3. 1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 应给予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态度亲和, 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消除护患陌生感, 带患者了解院内生活作息制度, 树立健康生活习惯意识, 叮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

1. 3. 2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采用先示范后教育的方式, 对患者作息时间进行严格要求, 实际操作过程中适时督导、矫正, 提升患者的住院舒适感, 严格个人卫生, 及时更换干净衣物, 定时洗澡、洗头、修剪指甲、整理床铺, 保证病房干净整齐, 引导其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

1. 3. 3 不良行为纠正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措施, 对有捡食垃圾习惯的患者, 叮嘱其饭前饭后洗手, 并加强宣教;对席地而睡的患者, 调整其作息规则, 进行睡眠指导, 树立健康的睡眠习慣与意识, 每次睡觉前督促其睡觉上床;对随地大小便者, 应讲解大小便要入厕促使其形成羞耻感及自尊感, 告知厕所方位, 养成健康排便习惯。

1. 3. 4 心理护理 流浪精神病患者通常为民警、救助站等送院治疗, 这类群体长期处于无人监护和关怀的状态, 缺乏有效照顾, 因此需要对他们的心理给予呵护, 给予应有的尊重和非歧视的对待。针对以上情况, 护理人员应听取患者的心声, 关怀其内心真实感受, 根据每位患者个体情况给予最大程度的心理支持, 耐心、热情地帮助这些患者, 使用语言、肢体、眼神、奖励等多方式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调控, 从而提升其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为判断患者实际社会功能缺陷程度, 于护理前和护理6周后采用IPROS对患者进行评定 [7], 并比较。IPROS有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5个分量表, 共36个项目, 每个项目有0、1、2、3、4、9分, 社会功能缺陷与分数成反比, 分数越高表示社会功能缺陷越重。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 两组患者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 大脑功能失调, 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障碍的疾病。而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间在外流浪, 生活环境恶劣, 缺乏家属和社区的监管, 常造成毁坏公物、扰乱交通及破坏社会治安等肇事、肇祸事件, 给社会的公共安全和人民财产带来隐患[8]。

流浪精神病患者具有来源特殊、缺乏病史资料、生活无法自理、语言沟通障碍、护理操作困难、躯体状况差等各方面问题, 不仅存在暴力倾向, 且存在个人卫生极差、随地大小便、衣着脏乱、不知羞耻等问题, 无法融入到社会中。袁智云[9]对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发现, 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本研究对该类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后,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 分析原因:此类患者长期在外流浪, 经济拮据, 进食无规律, 卫生条件差, 个人生活疏于自理, 社会功能也逐渐出现退化甚至丧失, 最终病情迁延、衰退[10]。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对其进行健康宣教、不良行为纠正、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心理护理等全方位的相关护理, 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 不仅能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 还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正确的理念, 降低其危险性, 改善不良行为, 让其更快地融入社会中。但在实践中也体会到, 由于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特性, 护理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因此护理人员需花费更多的心力来纠正调整, 需具有较强的耐心、爱心及专业素养, 针对患者存在的具体实际问题,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个人卫生意识, 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习惯, 给予针对性的详细指导, 为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奠定坚实基础[11, 12]。

综上所述, 流浪精神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其不良行为, 降低危险性, 有助于社会功能的恢复, 使其更早地融入社会, 此方法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薇, 张建, 于侠, 等. 综合护理干预对社会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齐鲁护理杂志, 2017, 23(5):84-86.

[2] 付美华, 萧志亮, 钟远慧, 等. 个体化言语护理在接诊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 14(12):153-155.

[3] 何丽婵, 苏珊娜, 谢灵玉, 等. 工作式管理对恢复期流浪精神病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 护理研究, 2016, 30(17):2146-2148.

[4] 萧素媚, 杨策策, 范关银, 等. 不同性别流浪精神病患者特点分析及护理. 现代临床护理, 2016, 15(8):19-23.

[5] 魏引皊. 优质护理服务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 35(24):3419-3421.

[6] 黎秀, 付美华, 曹治, 等. 流浪精神病人社会支持水平的调查分析. 现代临床护理, 2016, 15(10):6-9.

[7] 何丽婵, 苏珊娜, 谢灵玉, 等. 流浪精神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 35(15):2049-2051.

[8] Barder HE, Sundet K, Rund BR, et al. 10 year course of IQ in first-episode psychosis: relationship between duration of psychosis and long-term intellectual trajectories. Psychiatry research, 2015, 225(3):515-521.

[9] 袁智云. 護理干预在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7, 23(15):89-90.

[10] 王秀菊.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10):143-144.

[11] 张海华, 曹巧玲, 焦茹. 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改善效果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4):192-193.

[12] 张薇芳, 李黎, 郦萍萍.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分析. 医学信息, 2014, 28(32):140-141.

[收稿日期:2019-02-14]

猜你喜欢

不良行为护理干预效果
灵动耳环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