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2019-09-18李辉桃黄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2期

李辉桃 黄鹏

【摘要】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方法 6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随机分为A组与B组, 每组34例。A组采用神经节苷脂治疗, 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神经行为评分情况及不同时间发育商评分情况。结果 B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1%, 高于A组的76.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B组患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应、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总分分别为(13.4±3.5)、(6.9±1.7)、(7.7±1.0)、(5.9±1.8)、(6.8±0.7)、(38.9±5.5)分, 均高于A组的(11.0±2.9)、(6.1±1.3)、(6.5±1.4)、(4.5±1.6)、(5.5±0.4)、(30.3±5.2)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3、6、12、18、24个月时的盖泽尔发育量表(GDS)评分均高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满意, 可改善神经行为, 提高发育商,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神经节苷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行为;发育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4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危害性较大, 常会导致患儿脑部出现不可逆损伤, 继而引起脑瘫、生长发育缓慢、癫痫等不良后果, 具有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 应引起高度重视, 积极给予治疗[1]。基于此, 本研究筛选出本院68例患儿的病历资料予以对比分析,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12月诊治的6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皆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 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且所有患儿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惊厥、肌张力下降等情况。将患儿随机分为A组与B组, 每组34例。A组男19例, 女15例;日龄3~28 d, 平均日龄(15.7±4.3)d;胎龄25~42周, 平均胎龄(37.9±4.3)周;出生体重2.6~3.3 kg, 平均出生体重(2.9±0.2)kg;出生身长40~48 cm, 平均出生身长(46.0±2.1)cm;出生头围25~32 cm, 平均出生头围(29.1±2.3)cm;阴道分娩18例, 剖宫产16例;足月儿21例, 早产儿13例;病情严重程度:轻度21例, 中度8例, 重度5例。B组男18例, 女16例;日龄3~28 d, 平均日龄(15.5±4.2)d;胎龄25~42周, 平均胎龄(38.1±4.4)周;出生体重2.6~3.3 kg, 平均出生体重(2.8±0.3)kg;出生身长40~48 cm, 平均出生身長(46.1±2.0)cm;出生头围25~32 cm, 平均出生头围(29.3±2.2)cm;阴道分娩19例, 剖宫产15例;足月儿22例, 早产儿12例;病情严重程度:轻度20例, 中度9例, 重度5例。两组患儿性别、日龄、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分娩方式、早产情况、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组患儿采用神经节苷脂治疗, 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两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 包括降颅压、调节酸碱与电解质失衡、控制惊厥等。神经节苷脂治疗方法:静脉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长春翔通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6833)20 mg/次, 1次/d, 连续用药2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方法:皮下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β注射液[Roche Pharma(Schweiz) Ltd, 国药准字J20090057], 300 U/(kg·次), q.2 d., 连续用药2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神经行为评分情况及不同时间发育商评分情况。疗效判定标准[2]:①显效:意志恢复, 呼吸改善, 惊厥次数变少, 原始反射、肌张力复常;②有效:上述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③无效:上述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神经行为情况判定标准:运用NBNA展开评估, 评价项目共5项, 统计总分, 分值越高说明神经功能越强[3]。发育商情况判定标准:于新生儿治疗后3、6、12、18、24个月采用GDS展开评估, 得分>85分视为发育正常, 得分70~84分视为边缘状态, 得分<70分视为发育迟缓[4]。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B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1%, 高于A组的76.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治疗后NBNA评分情况对比 治疗后, B组患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应、NBNA总分分别为(13.4±3.5)、(6.9±1.7)、(7.7±1.0)、(5.9±1.8)、(6.8±0.7)、(38.9±5.5)分, 均高于A组的(11.0±2.9)、(6.1±1.3)、(6.5±1.4)、(4.5±1.6)、(5.5±0.4)、(30.3±5.2)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GDS评分情况对比 B组治疗后3、6、12、18、24个月时的GDS评分均高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是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等原因导致缺氧或脑血运阻塞所致, 该病会对新生儿的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应及早诊断并治疗[5]。神经节苷脂是当前临床治疗此病的常用药, 其对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具有一定的拮抗功能, 且可保护神经细胞的完整性, 对损伤神经系统的康复也有积极影响, 临床效果显著[6, 7]。促红细胞生成素为激素样物质, 经肾脏分泌所得, 它在造血细胞生长、分化中可起到一定的影响, 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 对因缺血、缺氧而诱发的脑组织损伤有较强的神经保护功能。把上述这两种药物共同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可发挥其协同作用, 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B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1%, 高于A组的76.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B组患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应、NBNA评分总分均高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3、6、12、18、24个月时的GDS评分均高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满意, 能改善神经行为, 提高发育商,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韩亚梅, 张娟丽.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腦病血清NSE和S-100B蛋白影响的系统评价.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43(4):56-64.

[2] 陈小娟, 冯茂霭, 梁煜潮.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 广东医学, 2017, 38(5):784-785, 789.

[3] 巨蓉.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NSE、S-100B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陕西医学杂志, 2016, 45(7):887-889.

[4] 钱丹, 姜勇超. 促红细胞生成素配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效果分析. 中国综合临床, 2016, 32(3):272-275.

[5] 曾庆煌, 曾仁和.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外源性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6, 31(20):1582-1583.

[6] 陈茜娜, 徐棉, 林振浪, 等.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浙江医学, 2017, 39(1):40-42, 45.

[7] 朱静, 张楠, 刘立娟, 等.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4(4):60-63.

[收稿日期:201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