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2019-01-05修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胃管状况约束

修侠

新生儿留置胃管是新生儿中较为常见的置管方式, 留置胃管不仅可用于新生儿的鼻饲过程, 为新生儿提供营养支持,还可根据新生儿实际需求状况进行胃肠减压。留置胃管意外脱管是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的不良护理事件。意外脱管不仅影响患儿正常治疗过程, 影响患儿预后, 还会增加患儿医疗经济负担, 增加医疗资源浪费;且意外脱管发生后, 常需进行再次置管, 反复置管过程将会增加患儿机体损伤, 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增加患儿治疗痛苦[1]。因此, 积极预防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的发生是新生儿护理中的重要内容。为此, 本研究对本科室2015年1月~2018年1月330例新生儿留置胃管患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发生状况及原因实施了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8年1月设为本研究病例筛选时间范围, 取期间本科室330例新生儿留置胃管患儿实施研究。患儿年龄1~21 d, 平均年龄(11.3±8.6)d;出生体质量2.1~3.7 kg, 平均出生体质量(2.9±0.6)kg;男183例, 女147例;早产儿125例, 足月儿205例;置管目的:胃肠减压68例, 鼻饲262例。纳入标准:新生儿(日龄<28 d);留置胃管患儿;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一般资料不全患儿;存在精神障碍患儿。

1.2 方法 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了解患儿性别、年龄、留置胃管类型、导管型号、置管时间、导管固定材料等,并了解患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发生状况, 分析总结患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的原因。

2 结果

330 例患儿中发生留置胃管意外脱管35例, 留置胃管意外脱管发生率为10.61%。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的原因为:医护人员因素29例、占82.86%, 包括导管固定不当15例(42.86%),患儿约束不佳6例(17.14%), 导管维护不当8例(22.86%);患儿因素6例、占17.14%, 包括患儿哭闹1例(2.86%), 患儿呛咳2例(5.71%), 患儿分泌物过多3例(8.57%)。

3 讨论

新生儿留置胃管是新生儿中较为常见的置管方式, 在吸吮能力较弱患儿、无法或不宜进食患儿、需胃肠减压等患儿中运用较多。但新生儿年龄小,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且治疗配合度和依从性均较差, 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状况, 而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的发生对患儿治疗过程会造成极大影响, 并会加重患儿身体损伤, 影响患儿预后。严重时将会导致医患纠纷, 加重医患矛盾, 影响医院正常运转。因此, 不断提升新生儿护理效果, 减少新生儿治疗期间不良护理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是新生儿护理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显示, 330例患儿中发生留置胃管意外脱管35例,留置胃管意外脱管发生率为10.61%。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的原因为:医护人员因素29例、占82.86%, 包括导管固定不当15例(42.86%), 患儿约束不佳6例(17.14%), 导管维护不当8例(22.86%);患儿因素6例、占17.14%, 包括患儿哭闹1例(2.86%),患儿呛咳2例(5.71%), 患儿分泌物过多3例(8.57%)。本院留置胃管意外脱管发生率为10.61%, 意外脱管发生率较高, 需加强监护。在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原因分析中, 主要可分为两大因素:医护人员因素和患儿因素。其中医护人员因素是引起意外脱管发生的主要原因:①导管固定不当, 新生儿在护理过程中常需进行诸多护理操作, 如翻身、皮肤清洁等, 且新生儿在生活中可能出现出汗、皮肤分泌油脂状况,使得导管固定物极易出现松动、脱落状况, 极易导致意外脱管发生;以往多采取胶布将胃管固定在口或鼻部一侧, 固定不稳定时, 可能因新生儿口腔分泌物、呕吐物等浸湿固定胶布, 导致胶布粘性下降、脱落, 引起脱管[2]。②患儿约束不佳:新生儿自我约束能力差, 新生儿出生后可能受外界环境刺激引起患儿兴奋、激惹, 在头部活动中极易导致留置胃管意外脱管。③导管维护不当:相关医护人员责任心较差, 在护理过程中对留置胃管意外脱管重视度不高, 对患儿监护不足, 导致意外脱管发生;且部分医护人员自身医护水平不足,在医护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留置胃管意外脱管风险, 难以及时进行补救性护理;部分医护人员操作过程中对留置胃管保护不当, 对患儿进行护理操作时, 未保护留置管, 动作操作过大、用力过大, 引起留置胃管牵拉脱出。患儿因素主要涉及三方面:①患儿哭闹:部分患儿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哭闹状况, 患儿治疗配合度不高, 许多采取进口置管患儿在哭闹时极易导致留置管脱出。②患儿呛咳:患儿出现呛咳症状时,极易导致留置胃管松脱, 意外脱管。③患儿分泌物过多:患儿口腔分泌物过多时极易影响导管固定效果。

针对上述意外脱管原因, 可进行以下干预:①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科室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过程, 加强对留置胃管意外脱管原因、意外脱管危害宣教, 重点加强对新生儿留置胃管时相关护理操作注意事项培训, 并加强对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补救性措施、立即处理培训, 逐渐提升医护人员对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的重视, 逐渐提升医护人员责任心[3]。②加强新生儿护理质量监管:在科室内设立专人进行不定期新生儿留置胃管护理质量监测, 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引导相关责任护士进行整改, 积极预防意外脱管发生;定期对科室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发生状况进行总结, 总结意外脱管的影响因素, 实施针对性整改, 并对相关责任护士实施合理惩罚[4]。③规范置管, 加强胃管固定:尽可能采取经鼻置管, 并为患儿选择通气性良好、皮肤刺激性小的胶带固定, 在固定前需进行皮肤清洁、擦干水分,采取鼻翼、面部双重交叉固定[5-9]。④实施新生儿约束:这句话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约束带进行肢体约束, 但需避免影响患儿肢体血流。⑤规范护理操作:护理人员操作时需保护导管, 减小操作幅度及力度, 预防脱管。⑥加强交接班及巡视: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需仔细检查导管固定及插管深度状况,并加强对新生儿的定期巡视, 及时对固定不当状况实施处理[10-12]。

综上所述, 在新生儿留置胃管护理中, 需针对意外脱管原因实施针对性干预, 不断提升护理质量, 降低意外脱管风险。

猜你喜欢

胃管状况约束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
马和骑师
安全感,你有吗?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急性中毒患者胃管置入方法的探讨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