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官报的白话风格与社会启蒙
——以《北洋官报》为中心的考察

2018-12-31杨莲霞

关键词:报章官话北洋

杨莲霞

晚晴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指出,“学校、报纸、演说”为“传播文明三利器”,主张“国民识字多者,当利用报纸,国民识字少者,当利用演说”*任公:《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26册,1899年9月5日。。但是,由于国民文化水准低下,甚至有大量文盲存在,宣传难度显而易见。如果仅用文言文来面向民众,启蒙之效可以想见。因此,创办白话报刊,变革文字文体,以白话替文言创办白话报刊,也就成为晚清时期进行通俗易懂的社会启蒙教育之可行之法。裘廷梁曰:“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裘廷梁:《无锡白话报序》,《时务报》第61册,1898年5月20日。《东方杂志》也有如下记载:“吾中国今日文言异致,普及惟艰,社会中识字之人通文者不过什一,则文言之报,有时而穷。济报纸之穷,端有赖于白话焉,白话者,报纸之先锋也。”*《论政府宜利用报馆并推广白话演说》,《东方杂志》第2卷第8期,1905年8月。与此同时,基层政府也认识到白话报启蒙民众的优越性。河南汝宁府知府罗维垣“饬各县城乡分设宣讲所,以期开通民智,选聘讲员用白话演说”,希望通过用浅显详明的白话文演讲,使百姓知晓,以收宣讲之效。受此影响,上蔡县县令许芳首先捐廉聘请讲员先在各集镇分设数处宣讲所,亦采用白话文的方式宣讲,“听者甚为踊跃”*《北洋官报》第1258期“各省近事”栏目“饬属分设宣讲所”条,1907年1月22日。这里需要对《北洋官报》的装订方式做一交代:酝酿期间,官报局预设中的《北洋官报》与清末绝大多数报纸一样,装订成册——“官报之式亦如本报(《大公报》,笔者注)之分成书页以便装订成帙”(《纪官报》,《大公报》1902年6月23日)。但到1905年初,官报局做了一次尝试——散装、单页、双面印制,903~924期为两张双面印刷单页,字号很小,版式密集,从第925期开始恢复1905年之前的版式,且对此做了说明:“本局自今年官报改为两全张,取材较富,仍恐阅者不便拆订,自二月初一日起照旧装订成册,篇幅较前加倍,总期改良求精,以副阅报诸君之意,其学报每五日一册,特此声明。”(《北洋官报》第924期,1906年2月22日)。白话报刊或用白话文宣讲,由于通俗易懂,易于接近民众,被官方和办报人视为进行社会启蒙的利器。此后,白话报刊创办热潮铺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了170多种白话报刊,据蔡乐苏统计,其中1897—1911年约有111种*蔡乐苏:《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种白话报刊》,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5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93~538页。,李孝悌又在此基础上从报刊和广告中辑出20种*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一、清末官报的白话风格转型

以白话形式宣讲报章,是清末官报舆论宣传的重要形式*关于晚清白话报的研究成果较多,如刘茉琳《论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作》(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刘秋阳和万丽《论清末白话报纸对“下层社会”的启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徐小凤《近现代白话报的出现及其办刊思想研究》(《编辑之友》2013年第9期)对晚清白话报的创办、运营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黄晓红《〈安徽俗话报〉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林绪武《清末白话报刊与〈大公报〉白话文》(《历史教学》2012年第3期)、胡凤《分解与重构:安徽近代白话报刊中的行省意识研究》(《安徽史学》2016年第6期)则对特定白话报刊进行了探讨。。清末民初,民众的识字率较低,他们的整体文化水平也不高,各级政府为了将朝廷及官方的旨意传达到基层民众中,派专员分赴各地以白话形式宣讲报章。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白话文宣讲,以便无从接触报刊的下层民众了解外部世界,使得大批文盲成为报刊的“听众”,将报刊的影响直接推向了社会最底层,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到了20世纪初,白话风格的报章以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语境中传播的优势,疏通了官报、邸报等官方媒介接近民众的通道,也激活了传统官媒通俗化转型的动力。“甲子一败,庚子再败”后,清政府实行包括创办官报在内的多种宣扬新政的措施。各官报总纂、总办在编辑、印刷、发行官报的同时,也编印一些材料,作为宣讲所宣讲资料,比如“编官话报以资宣讲”*《北洋官报》第1000期“《北洋官报》第一千册纪念辞” ,1906年5月9日。,并于出版当日正刊的封面告白处广而告之。

作为清末最具代表性、报龄最长、最有影响的地方政府官报《北洋官报》(以下简称“《官报》”)也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报刊副产品或宣讲《官报》内容。《官报》创刊于1902年12月25日,鉴于其试办成功,清政府决定“依照北洋章程妥酌开办”*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0页。,在全国推广,由此掀起了清末新式官报创办的高潮,也确立了《官报》在全国的地位。于是大至宗旨、章程,小至如何选聘工匠、选购机器,《官报》都成为各地创办官报的模仿对象,并由此形成固定的内容、体例、办报思想、办报方法和完整的布局。北洋官报总局设在天津,北京和河北设有分局,1905年1月《直隶白话报》在保定创刊,半月刊,吴樾创办并主编,以“开通民智,提倡学术”为宗旨,分社说、历史、地理、传记、教育、军事、学术、实业、小说等栏目。

作为《北洋官报》的副产品,《北洋官话报》和《北洋法政官话报》等采用白话体例。以第1册、第2册《北洋官话报》出版为例:“《北洋官话报》丙午年第一册出版:本局丙午年第一册《(北洋)官话报》现已出版,仍照历次捐赠《(北洋)官话报》及《国民必读》之例分发顺直各州县用作宣讲之资,不取分文,特此广告。”“《北洋官话报》丙午年第二册出版:本局丙午年第二册《(北洋)官话报》现又出版,仍照前例随同《官报》分发顺直各州县用作宣讲之资,不取分文,特此广告。”*《北洋官报》第983期“封面告白”,1906年4月22日。清末预备立宪前,《北洋官话报》自1906年4月22日至1906年9月17日,基本以每月下旬一册的周期出版了5册。而且,这些分发的宣传材料也得到基层政府积极呼应,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庆云县县令通过阅读《官报》得知宪台设宣讲所于天津,又于工艺场派员演说,决定与绅董筹商先在城内城隍庙设宣讲所一处,拟将前次宪台颁发之《国民必读》先行宣讲,再择各报中足以鼓舞民情、裨益教化者编演白话以资讲说。但担心“坊间白话各报,又恐词旨激烈不能悉轨于正”,建议北洋官报局增编白话报一种,附于《官报》之后,即可奉为宣讲之资,而官报行销之地咸可借此开通,水到渠成,收效必普。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批复则为:“据禀已悉,该县仿办宣讲所,以开民智,办理甚善,深堪嘉奖。果使各村镇一律推行,化民成俗之机莫捷于此,候饬官报局增编白话,附登报中以资应用。折存此缴。”*《北洋官报》第754期“文牍录要”栏目“庆云县请饬官报局增编白话报禀并批”条,1905年9月25日。

清末预备立宪是《官报》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也是凸显其政法宣传功能的转折点。各大报刊媒介,特别是官报,是清末宪政信息的主要输送渠道之一。1906年六月,经袁世凯奏明,直隶自治开办,“先于天津设天津府自治局,派员宣讲刊行《法政官话报》”*《北洋官报》第2034期“奏议录要”栏目“直隶总督杨奏遵章筹办地方自治折”条,1909年4月9日。。“开政治、法律之学,必借报章以开民智,北洋官报局所编《北洋学报》应即改为《北洋法政学报》,北洋官报局所编《北洋官话报》也相应改为《北洋法政官话报》。”*《北洋官报》第1132期“封面告白”栏目“本局广告”条,1906年9月18日。所以,1906年10月25日,以“讲求政治学理,破痼习,浚智识,期于上下通志,渐致富强”*《北洋官报》第1期《序一》,1902年12月25日。为宗旨的《北洋官话报》正式更名为《北洋法政官话报》。《官报》曾以广告的形式具体解释了《北洋官话报》更名为《北洋法政官话报》的情况:“本局《北洋官话报》改为《(北洋)法政官话报》,第一期现已出版,仍照前例分发顺直各州县作为宣讲之资,不取分文,特此广告。”*《北洋官报》第1168期“封面告白”,1906年10月24日。并在每册《北洋法政官话报》出版当日《官报》封面告白处做宣介:“本局第五期《(北洋)法政官话报》今日出版,仍照前例,随报分送。”*《北洋官报》第1272期“奏议录要”栏目“高邑县倪令鉴禀本局设立阅报处情形文”,1907年2月5日。“本局第六期《(北洋)法政官话报》今日出版,仍照曩例分发顺直各州县作为宣传之资,随报分送。”*《北洋官报》第1310期“封面告白”,1907年3月25日。自1906年10月24日至1910年2月25日,《北洋法政官话报》也同样基本以每月一册的周期连续出版了39册。改版后继续沿袭附送白话版本宣讲材料的做法,以示劝谕。

《官报》创办之初,秉着“求其所以交通上下之志,使人人知新政新学”*《北洋官报》第1期《序一》,1902年12月25日。的初衷,在充分考虑受众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语言文体,变革内容书写样式,使报刊形式、内容更加贴近民众生活空间和认知方式。这样,不仅普及了民众喜闻乐见的知识,同时开阔了底层民众的视野。《官报》以白话文的形式刊登“圣谕广训”“教务白话”“动物概论”“农事浅说”“地文学浅说”等内容,并在目录中有所体现,以期上情下达,普及知识。《官报》在保留“之乎者也”的古文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民众的口头言语,两种语言并用,既保持官方媒介的正式性,也方便民众阅读。《官报》第3期“封面告白”栏“圣谕广训”条的内容为:“往训推广立教之思,先申孝弟之意,用是与尔兵民人等宣示之。”紧接着用白话文对此段做解释:“往训要极力推荐这立教的意思,先要申说这孝弟的道理,因此与你们兵民人等特的讲个明白。”许多栏目在目录中就标注有“白话”二字,比如“教务白话”的“今日是梦醒的日子,你们从前所言那些义和拳,叫做大师兄二师兄的,现在死的死杀的杀,再不见各影儿,说什么神仙附体,能不怕刀枪,不怕火炮,你们亲眼所见,被枪炮活活打死的有多少,岂不是害了别人还害了自己么?”向民众介绍义和团的危害并“教导”百姓要相信他们的“父母官”。《官报》第896—924期增加了“附张”,附张白话、文言文均有,白话较多,且用空格表示句子停顿,如“有一种土番 以打猎为生 性情凶暴 无一点人理 大概全没受过教育的缘故”*《北洋官报》第906期附张,1906年2月4日。。甚至有人建议直接编写白话教科书:“传闻杜侍御彤日前上一封奏折,请饬学部将中国历史以及各种时务新书演成通俗白话,颁发各省蒙小学堂列为教科书,以期文词浅近,易于开发蒙童。”*《北洋官报》第957期“京师近事”栏目“请编白话教科书”条,1906年3月27日。

内容选择方面,官报选登贴近农人日常生活所需知识,以期开通民智。《官报》第4期目录为“国子监之图、宫门抄、上谕、督院辕门抄、论说、奏议录要、公文录要、河南乡榜、选报、农事浅说、教务白话”,其中“农事浅说”的主要内容为:“平常的土有这五等,但是耕种起来,这沙土胶土都有些不好。怎么说呢?因为这胶土,性子很黏腻,湿的时候,粘犁粘锄,不好做活,到干的时候,却又很坚硬,也不好耕锄,水气也不太流通,植物的根子也不得舒展。”*《北洋官报》第4期,1902年12月31日。旨在从土壤、水气等角度,普及土壤知识。《官报》第66期“动物概论”栏“乳养族·四足动物”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四足动物:“这一类动物,四肢不分前后,都有手指,为什么不称他为四足呢?确因他长的确乎是手,有拇指,有中指食指此类。”《官报》选登诸多日常生产、生活的实用知识,开拓了民众的知识视界,也丰富了报刊内容式样。这样,《官报》的内容风格不再生硬刻板,增添了生活气息,契合民众日常生活需求。《北洋官报》第73期设置“地文学浅说”栏目等,不一而足。

在版式设计上,引进先进的照相技术并系列刊登图片,也是《北洋官报》的大胆尝试之一。1906年间,但凡封面告白页有“今日增刊图画并图说一页”者,《北洋官报》之“专件”与“广告”栏目间就有图画。但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目录中有标注且在目录中体现出来,二是附有图说并以白话文表述。以第1031期为例,目录最后一列为“图画*埃及之石人石塔〇附图说”,其部分内容为“非洲埃及国的京城 叫做开罗(一作‘加罗’又作‘海楼’) 这城附近的地方 有两种希[稀]奇的古迹 一为极大的石人头 从肩上量到头顶 计高五十六尺 两肩的宽处 计阔一百七十二尺 一为尖形的石塔 那石塔的形象 如金字一般 所以埃及国的人都叫做金字塔 很为著名 这塔的三面 都有层级 游观的人 可以任便上下 从塔脚量到塔顶”。图片加文字的设计风格颠覆了传统官媒的“公文化”刻板印象,增强了视觉效果,对于创新官报形式、提振读者阅读兴趣助益良多。

报刊是记录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王天根:《晚晴报刊与维新舆论构建》,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页。,值得指出的是,作为官方的喉舌,《官报》尽管在内容体例上有诸多创新,但言说政治、宣讲时事仍为其主体功能。《官报》特别重视以白话形式介绍时政要闻,刊发各省白话演说,进行政治宣讲。《官报》第1234期“各省近事”栏“白话报实行演说”条介绍了《河南白话报》的创办情况:“河南官场于七月初曾创有白话报一种,月出六册。兹悉各属劝学所相继成立,实行之者甚夥,如陕州、封邱等县均纷纷来省请额外添寄十份,以资分派各乡镇绅董宣讲,而陕州之陈太守则更于每月之逢五逢十等日亲为择要督讲,并出示劝民往听。”第1144期《官报》更是花了大量篇幅介绍《河南白话报》,其一是“文牍录要”栏的“河南官报局通饬各属将《白话报》督同绅耆择人演说以开民智札文”条,其二是“专件”栏的“河南官报局颁发《白话报》演说奖章”条,足见白话报是当时很具代表性的出版内容和宣讲方式。所录《河南白话报》“演说奖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白话报》主重演说。报之有白话,取重言文合一,俾人人易读易晓也。汴省普通社会,能识字者约不过十之三,阅报者并不过十之一,故曰:《白话报》之设,犹只为识字而阅报者计也,如并不甚识字,而不能阅报者,以祈智慧开通之效、之捷、之普。

二、演说地方。《白话报》每五日出一册,演说也应定每五日一次,其分派报册,既按缺分定为四十册、三十册、二十册矣,而又于各州县中除城厢内外,酌分区域定期演说外,其余乡镇每州县各有若干堡若干寨,每堡每寨派一册或二册,择人集处所或庙宇或公处按时开讲……

三、演说人。《白话报》首列圣谕广训直解,其在城市演说,逢朔望日,该印官务必亲临,以肃观听,余日则由学官监视。其乡镇须遴一二绅耆有德望者,切实将事。查学务处奏定章程宣讲条内,地方官本有监督之责,尤宜不时考查,以稽勤惰。演说宜择稍知时局,语音清亮或学堂教习及举贡生员中慎选,以膺斯任。概不得以劣绅刁鉴滥充。

四、演说义务。……演说者,续剀切明示,俾国民具有一种新知识,以各人能尽各种义务为要著,并酌附列强侵主权、揽利权各要闻,令多少国民略知外间时务,演说时尤当义行词色……以激发忠君爱国之天良,而又以偏激为切诫……亦不准掺入离经叛道语……

五、演说应得奖励。……而能初终无怠,成效昭然,如兴学堂,课农蚕,讲树艺、牧场、工场,一切具新思想,是有公德于地方不浅,应由地方官随时禀请给奖。

六、演说宜严稽核。《白话报》看似极平淡,极浅易,其事地方一切自治新政,兴养立教,罔不由此。近来各州县往往漠视新政……应照稽察学务之法,不时派员四出巡察,以期实行。庶此报不致徒托空言,而小民得沾实益。

尤其是清末预备立宪后,《官报》积极报道各地立宪政情政况,宣传预备立宪知识。《官报》第1269 期“官报附录·地方自治的意思”(宣讲员演稿)用白话文的方式演说:“自治就是本地方的人自己去整理于本地方有利益的事。本地方的人都当谋整理兴起,这就叫做地方自治。”

《官报》编印风格的转换,既是报章提升自身影响、扩大发行量的应变之举,同时也是清季思想界特别是报人思想下移的缩影。采用白话风格编印官报折射了晚清媒介对于“民众在场”的观照,这与晚清思想界的政治转向和舆论转向密不可分。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的是报章编辑们背后的思想动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信息传递过程中阅读主体“民”的缺失这一境遇。诚然,无论什么时候,官报自身的政治属性无法将其与政治宣讲割裂开来,报刊编辑们尤其是总办或总纂们在考虑到民众阅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思索报章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联。《官报》第1200期分析了官报与政界的诸种关系,讲到:“官报尤与政界大有关系,不可拘守旧章,致蹈陈陈相因之失。现值明昭,特颁宣布预备立宪之宗旨。”于是,在《官报》中增添论说,并逐日排印立宪纲要,又拟增四条办法,其中第一条为“拟增论说分为‘本局论撰’及‘舆论采新’二类,间日轮出”,第四条为“选录学堂讲义及编辑科学杂志附于报末,相间轮出,以广门类”。又“于讲义科学之外编辑宪政浅说,仿照《白话报》之体,苦口劝导,务期家喻户晓,人人思为立宪国之国民。此项宪政浅说与科学两种,相间轮出,俾阅报者积日累月,可以装订成书”*《北洋官报》第1200期附张“本局禀官报改良增添论说送呈样本请批示祇遵由并批”条,1906年11月25日。。所以,《官报》的白话风格既是邸报、官抄等官媒近代化转型的一个侧面反映,也是官方谋求更有效地将讯息传达给一般民众的有益尝试。换言之,《官报》编纂风格的开新是清季思想开化时期媒介本体顺应职业化要求和官方舆论控制、社会启蒙的双向融合。

二、白话风格报章的社会启蒙

代表官方意志的传统官报在近代宪政兴起的过程中,通过转换自身的书写式样希冀达到施政于民,实现社会动员的效应。为了逐步推动智识宣讲和民众启导,各级政府利用清末维新立宪的政治契机,紧握《北洋官话报》等白话报章这一宣传利器,纷纷设立报章宣讲机构,购置白话报章,并选派专员进行宣讲。有的地方甚至自办白话报章,擎起白话宣讲这一大旗,有效地黏合了文化媒介与基层民众。对此,《竞业旬报》曾有一个形象的记载:“办起了一个《国民白话日报》来,天天发行一张。把浅近的道理讲给同胞听听。唉!列位呀,这真是我们国民的幸福,我们中国国势振强的起点。从此贩夫走卒,若少识了几个字,就可以买张白话报看看,少少的懂点时事,爱国合群,都从此发达起来了。”*铁汉:《论开通民智》,《竞业旬报》第26期,1908年9月6日。

1.基层政府白话宣讲劝谕

尽管“报章能激发识字之人”,但是,清末民众“识字者什不得一,白话报纸之于社会,得其一而失其九,遗憾犹多”*《论政府宜利用报馆并推广白话演说》,《东方杂志》第2卷第8期,1905年8月。。为了能“激发不识字之人”,将朝廷及官方的意旨传达到基层民众中,清末各级政府选派专员分赴各地,在宣讲所或阅报所之宣讲室,以白话报为基本资料进行劝谕宣讲。有的宣讲所(室)“以圣谕广训照官报所载一段编成白话,反复剖晰[析],切实开导,次及折奏、时事并外洋译报,讲者务必振起精神,百方解说,听者方能提醒鼓动,始终毋懈”*《北洋官报》第113期“文牍录要”栏目“湖南巡抚赵通饬宣讲章程公文”条,1903年8月16日。。这样的白话报章演说、宣讲,既彰显官方宣传劝谕的苦心,亦收到耳提面命之效。《官报》积极捕捉各地宣讲实效性讯息,重点报道各地基层政府宣讲白话报章之事迹,凸显其启蒙宣传之示范功能。《官报》第151期“文牍录要”栏“试用从九品张实树请设立阅报公所并宣讲章程禀奉”条记载,此阅报公所内设宣讲室,公所派委员一员,宣讲室招用讲生三名,委员每日酌量择定应行宣讲之条,交讲生于退班之时编成极简极明之白话,以便上班之时照白话宣讲。宣讲之条首选“圣谕广训”,宣讲室每日将《官报》“圣谕广训”栏中的一段编成白话,反复宣讲,也“振起精神百方解说”折奏、时事并外洋译报*《北洋官报》第151期“文牍录要”栏目“试用从九品张实树请设立阅报公所并宣讲章程禀奉”条,1903年10月31日。。山西护抚赵次珊饬令各州县订阅浅近文理之报章——《京话报》《白话报》,“每属若干,派人分赴村乡各地,轮流演说,即以所购报章分送阅看,俾知时事,以阅心思”*《北洋官报》第5期“选报”栏目“晋民开化”条,1903年1月2日。。湖南巡抚赵尔巽饬各府厅州县儒学随时亲历城乡宣讲,“报纸如《北京京话报》《杭州白话报》《北京启蒙画报》《湘省通俗报》《白话报》之类,岂非俗话之报纸,恐相认不能明白,亦必须以白话演说之”。另外,赵尔巽还要求“各属教官须将每月所编白话讲义开折送阅以凭稽核”,并希冀各教官于所指应行宣讲各种外,另以己意编成白话劝俗文,“果能志趣正大发挥透辟,准其呈送来辕,以便选择刊刻,饬属传布通行”*《北洋官报》第113期“文牍录要”栏目“湖南巡抚赵通饬宣讲章程公文”条,1903年8月16日。。对于浙江举人金荣等创办《外交俚语报》的禀请,赵尔巽也批复道:“(金荣等)将所撰报章送呈查核,如果志趣正大,词旨明通,足为演说所取资而助学堂之不及,应即准其立案,并通饬各署,一体购阅,以开风气。”*《北洋官报》第116期“文牍录要”栏目“湘抚赵批浙江举人金荣等禀请开设《外交俚语报》由”,1903年8月22日。《河南白话报》以派销的方式发行:“酌定大县四十份,中县三十份,小县二十份,如其不敷分派,或演说处逐渐推广,可随时禀请填补,每年每份尽取纸张工本银二两四钱,按季汇解。”“发由各州县派人宣讲”外,饬札各州县“速将白话报传谕各乡镇绅耆,照章派发,择人演说”*《北洋官报》第1144期“文牍录要”栏目“河南官报局通饬各属将《白话报》督同绅耆择人演说以开民智札文”条,1906年9月30日。。目的是希望人人领悟智识宏开、渐趋文明进化之规则。奉天将军赵留守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东民锢蔽”,于是特饬学务处“编撰白话讲义”,送发各处,令地方官一律派员实行宣讲,以开民智,这些白话讲义“均呈由留守鉴定并拟援劝学篇之例,准通行各省”*《北洋官报》第847期“各省新闻”栏目“奉省编发白话讲义”,1905年12月7日。。

清末基层官府把演讲书报视为弥补白话报刊不足的手段,认为“济白话之穷,舍演说莫为力也,演说者,又白话之先锋也”*《论政府宜利用报馆并推广白话演说》,《东方杂志》第2卷第8期,1905年8月。,通过“演以浅说”,可达“智群之实”*《各省报界汇志·广东》,《东方杂志》第1卷第10期,1904年10月。。尤其是周年纪念等重要仪式节点,利用民众活动的结节性优势,乘势扩展宣讲效果。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四日(1906年7月5日),京师的日新阅报处召开创办周年纪念会时,各报社各学堂来宾共一百四五十人,会议“先由陈贵甫君宣告一年捐款及出入清账,宋友梅君以白话演说纪念会宗旨……散会时在会者皆合拍一照”*《北洋官报》第1062期“京师近事”栏目“日新阅报处开纪念会”条,1906年7月10日。。直隶安平县于1905年仲春之初,相县城通衢适中之地创设宣讲所,每逢一六集期,“乘士民云集之时,为耳提面命之举,自一点钟起至四点钟止。初则恭讲圣谕,继复演说《国民必读》暨《白话报》等类”*《北洋官报》第1022期“文牍录要”栏目“安平县禀呈宣讲所暨运动会章程合影文化并批”条,1906年5月31日。。宁河县到处劝立宣讲所,令不能设立宣讲所者“即定《白话报》一份”*《北洋官报》第1112期“本省近事”栏目“宁河学务之成绩”条,1906年9月8日。,至各处宣讲。开会时由大令演说大旨,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纲领。白话报作为宣讲、演说材料,备受基层政府热捧,既是基层官方实现社会控制维稳的切实努力,也是官方舆论构建中上行下效的表现。总之,清末先识者注意在阅书报或其他适宜之地创设讲书报社和宣讲所进行演说活动,专职或义务讲演人员通过讲书和讲报的方式,对广泛的民众阶层进行启蒙宣传,既能让更多的国人接受近代文明的洗礼,又实现官方讯息传递速率的最大化。

2.设立阅报机构,购备报章供民众阅读

“报馆乃起衰振懦之猛剂,拯危救亡之良方矣。……报馆者,一国之耳目代表也,人有耳目则灵明,人无耳目则冥闷。”*《论报馆之有益于国》,《东方杂志》第2卷第4期,1905年4月。清末各地读书识字之人过少,各地为了便民宣讲,纷纷设立阅报机构,购买白话报章,供民众取阅。譬如直隶宣化县,每届县考应试者不过20余人,以致学堂招考,学生鲜有应者,宣化府王守遵照学校司章程在小学堂内设立师范生公所一处,付诸教法改良。又经绅董集议于城内适中之地火神庙内设立阅报研究教育所一处,每日无论官绅、商民均可在阅报所互相讲求教法、算法,“其报章由府县两署捐送,计遇星期则由王守率领卑职与在城各同寅佥至所内研究教育,月朔及既望则由该绅等编选劝世白话”*《北洋官报》第477期“奏议录要”栏目“宣化县设立工艺局暨师范阅报两所开办日期禀并批”条,1904年11月23日。。直隶省元氏县认为“各种报纸于各省风俗利弊、中外交涉政治凡有关国计民生者,亦无不广收备载,苟能留心历目,择善而从,自足以识时务而扩见闻”,鉴于“读书识字者大抵寒士居多,难免有心阅报无力订购之恨”,“特于城内南街筹设阅报处一所,捐廉购备各种新闻报章”,包括《官报》《直隶白话报》《京报》《时事采新》《大公报》《中外日报》《教育杂志》等各一份,“专供众览”*《北洋官报》第801期“文牍录要”栏目“元氏县创设阅报所并章程禀”,1905年10月22日。。

“常州学社近日创设阅报所以饷学者,所中广储中国国文报,并有新撰新译之书,俟经费稍裕即多购白话报并东西诸国报,以备粗解文义及同志中之兼习东西文者。”*《北洋官报》第123期“各省新闻”栏目“开报设所”条,1903年9月5日。宣化县于1904年7月27日在大街火神庙设立阅报研究所一处,拟订购《蒙学画报》《白话丛书》《官报》《京话日报》等。且约定演说尚白话,“务使明白易晓、妇孺皆知”,并“以方言俗语为主”*《北洋官报》第479期“文牍录要”栏目“宣化县呈送阅报研究暨附设半日学堂章程清折”条,1904年11月25日。。1902年,山西护抚赵次珊创办学堂多所,“又饬各州县订阅《京话》《白话》、浅近文理之报章”,派人分赴村乡各地轮流演说,分送所购报章供人阅看,“俾知时事以阅心思”*《北洋官报》第5期“选报”栏目“晋民开化”条,1903年1月2日。。静海县的宣讲所“购选宗旨纯正教育新书及《官报》《政治官报》《学部官报》《警察汇报》《农务官报》《商务官报》《北洋法政学报》《北洋法政官话报》《白话警务报》《商报》《大公报》《中外时报》《竹园报》《天津日日新闻报》《采新画报》《爱群画报》,共十数种。遴选通达事务者为宣讲员,逐日宣讲,不论绅商士民,一体准其阅听”*《北洋官报》第1973期“文牍录要”栏目“静海县吴令增开办宣讲所阅报社文附章程并批”条,1909年2月7日。。除了被用作宣讲资料外,高邑县各阅报处还按期选购“宗旨纯正”报刊,如《官报》《北洋法政学报》《法政官话报》《商务报》《政治官报》《学报》《农话报》《学部官报》《白话警务报》《农务报》《顺天时报》《天津日日新闻报》,“不论绅商士民一体准其逐日到处阅视”*《北洋官报》第1911期“奏议录要”栏目“高邑县倪令鉴禀本局设立阅报处情形文”条,1908年11月27日。。

3.掀起试办白话报章热潮

《官报》乃清末新政时第一份新式官报,后又被其他的官报奉为创办样板。与其他地方官报不同的是,《官报》不单单关注直隶地方,而且很大程度上关注国家政务,在《政治官报》创刊之前,为事实上的国家官报。但因创办于天津,其最主要的辐射范围为顺直。所以京直地区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提倡开办白话报章。清警部创设的当年,即有官员以报纸之感发人心,收效最为迅速,亟宜力求推广,“现拟通咨,各省均须添设白话官报,务使宗旨纯正,志趣端方,发行各州县宣讲所,按照演说,以开民智”*《北洋官报》第1035期“本省近事”栏目“警部饬办《白话官报》”条,1906年6月13日。。北京“探闻有金君天根以中国立宪四千年未有之创局,惟下流社会未识宪法之意,动辄妄生猜揣,疑窦丛业,故筹集股款,在京创办《宪法白话报》,以期词意显明,广开民智,大约本月下旬即可出版”*《北洋官报》第1150期“京师近事”栏目“《宪法报》将次出版”条,1906年10月6日。。无独有偶,“北京赵君继君创设华新书局兼印白话报以开风气。已在宣武门外香炉营二巷觅定房屋,不日开办。该报每三日出版一次”*《北洋官报》第273期“畿辅近事”栏目“纪报”条,1904年5月4日。。“天津北洋官报局于乙巳冬起增编白话报,随报分发各州县,不另收价,以为宣讲之资”*《各省报界汇志·直隶》,《东方杂志》第3卷第3期,1906年3月。。奉天“职商吕君玉书为开通下等社会知识起见,在省创设简明白话报一种,已禀上蒙提学批准立案”*《各省报界汇志·奉天》,《东方杂志》第4卷第9期,1907年9月。。

《官报》虽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倡议创办的,但其创办之初就流露出放眼全国的视界,“安[按]期递寄各府厅州县,分送各村长、各学堂阅看,至外省之商埠城镇,亦可推广分售”,为在全国推广官报提供学习与模仿的样板。各地有识之士积极效仿,创办起白话报刊。“近年来,一班热心公益的人,知道文言报章不能普及国民,所以办起了许多的白话报来。据现在出版的说起来,却也不少,各省有省会的白话报,各府也有一府的白话报,甚至那开通点的县城里、市镇里,亦统有白话报,或是日报,或是旬报,或是星期报,却也各色都有。”*铁汉:《论开通民智》,《竞业旬报》第26期,1908年9月6日。1904年12月11日,《河南官报》在开封创刊以来,豫省官绅士大夫深谋开风气、启愚蒙,模仿直隶及东南各省办法,“于官报外辅以《白话报》,毋取文言文,惟求浅近,举其体要”。河南《白话报》具体内容如下:首列圣谕广训直解,将学务、商界、农桑工艺各新法演成白话;次外国兴替略史及有关风教小说;再次述时务要闻,务以扩张公益激发民智为主。其发行方式如同《北洋官话报》一样,随《河南官报》五日一期递交各厅州县散发*《北洋官报》第1144期“文牍录要”栏目“河南官报局通饬各属将《白话报》督同绅耆择人演说以开民智札文”条,1906年9月30日。。1906年,山西省大学堂西斋学生禀请抚院“设立《晋阳学报》并《白话报》”。因“学报足以济教育之穷,《白话报》所以启颛蒙之智,裨益士民匪浅”*《北洋官报》第1133期“禀设学报及白话报”条,1906年9月19日。,再加上书报减价发售,这些都是疏沦新知之要务,学务处转饬知照并准在浚文书局暂行代印,待此生购到机器后另行设馆自办。《黑龙江官报》第1册出刊后,“曾仿照《北洋官报》附出《白话报》,周三刊,按月汇集成书”*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报业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页。。江苏“镇江包君开第以立宪在即,民智未开,因纠集同志编辑白话报一种……专为开通下流社会知识,以期为将来立宪之一助”*《各省报界汇志·江苏》,《东方杂志》第5卷第1期,1908年1月。。《官报》第462期“各省新闻”栏记载了《江西白话报》的创办情况:“蔡君辰白近创《江西白话报》,每月二册,其内容为论说、国文、历史、地理、体操、教育、理化、算学、实业、小说、唱歌、和文、英文、新闻、时评十六门,已于前月在九江出版。”而通商较早、海外文明最易输入的福建,也有创办于福州、出版周期为半月的《福建白话报》*《北洋官报》第506期“各省新闻”栏目“福建报章存疑表”条,1904年12月22日。。尤其在清末新政期间,基层乘势也将自办报章视为地方自治的重要内容之一。1906年,井陉县丁大令在自治制度尚未颁布,即无自治机关之时,“禀请试办自治机关白话报,蒙督宪札发自治局核议,现经议覆,以实行自治全在报章宣讲,诚能各属自为,编印分布,裨益良多,拟请通饬各属一律仿照办理……拟名某县自治研究白话报,以符名实”*《北洋官报》第1201期“畿辅近事”栏目“推广自治白话报”,1906年11月26日。。

在清末“文言异致,普及惟艰,社会中识字之人通文者不过什一”的社会语境中,欲“济报纸之穷,端有赖于白话焉。白话者,报纸之先锋也”*《论政府宜利用报馆并推广白话演说》,《东方杂志》第2卷第8期,1905年8月。。清末最早的白话报为申报馆1876年出版的《民报》,第一份以启蒙为目的的白话报为1897年的《白话演义报》,都是出现在上海。同时,天津也出版了多家白话报,分别为1905年创刊的《白话开通报》,1907年创刊的《竹园白话报》,1910年创刊的《天津白话报》《公民白话报》等。应该说官办白话报和民办白话报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两者都以启迪民智为主要目的,民办白话报的出版和流行促进了官办白话报的创设,而官办白话报的风格和体例也被民办白话报所借鉴。同时在《官报》等的白话转型示范下,白话报在全国范围内积极铺开。20世纪的头十年,共计新创办白话报刊100多种,而且分布于全国各地,不仅奉天、天津、山西、江苏、上海等这些文化较发达地区出现了白话报刊,甚至西部边陲的新疆创办了《伊犁白话报》,西藏创办了《西藏白话报》:“驻藏联大臣豫以藏中人士锢蔽已深,欲事开通难求速效,因思渐开民智,莫善于白话报,特于藏中开设白话报馆一所,参仿《四川旬报》及各省官报办理,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各省报界汇志·西藏》,《东方杂志》第4卷第9期。按,《四川旬报》是《四川官报》的副产品之一。如此看来,“各省有省会的白话报,各府也有一府的白话报,甚至那开通点的县城里、市镇里,亦统有白话报”*铁汉:《论开通民智》,《竞业旬报》第26期,1908年9月6日。,所言不虚。更不难看出的是,很多白话报,从其刊名上就能看出地域特色,如《直隶白话报》《保定白话报》《北京官话报》《杭州白话报》《苏州白话报》《湖南白话报》《安徽白话报》《湖北白话报》《福建白话报》《绍兴白话报》《宁波白话报》等。有些行业、门类、学科也编辑出版了白话报。比如,《白话普通学报》:“近有人在北京崇文门内方巾巷设立白话普通学报馆,每星期出版一次,第一册已于上星期发行。”*《北洋官报》第695期“畿辅近事”栏目“纪《白话普通学报》”条,1905年7月7日。再比如,《白话商报》:“闻商部现时所拟商会章程均白话编妥。昨经各学堂阅毕,饬令刊刷咨颁各省矣。”*《北洋官报》第757期“畿辅近事”栏目“商部编行《白话商报》章程”条,1905年9月8日。

由此,白话风格报章的兴起成为晚清官方媒介转型的新契机,开创了晚清公共舆论构建的新格局。有的报刊直接以“白话”或“俗话”命名,有些报刊开辟了白话专栏,《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中搜集1901年至1910年间的以“白话”或“俗话”命名的期刊就有19种*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9页。。

三、余 论

报刊宣传是启蒙国民的重要手段。报刊作为近代社会的传播媒介,有着迅速传播和敏捷反应的特征,从而可导拨舆论,并且操纵和控制社会意识*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第91页。。传统研究审视报章的角度基本上依从晚清士人与报章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上下通”还是“中外通”,明显是在帝制的构架下思考报章的功能,也相应烙上了自上而下的时代印痕。或者说,学者在以报章为中心形成的“思想界”的要素时,重点关注与之发生关联的读书人*章清:《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3页、36页。。诸如晚清士人是怎样借助各式各样的阅读、思想活动为他们的生命寻找意义,编织自己的意义之网*潘光哲:《追索晚清阅读时的一些想法》,《新史学》第16卷第3期。参见李仁渊《阅读史课题与观点:实践、过成、效应》,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13~254页。。甚至有人谓,阅读报章是读书人新的“晋升的阶梯”。以《官报》为中心的考察可见,在文盲充斥、民众文化水准不高的晚清社会,亟待解决的是如何疏通底层民众接触官方讯息的渠道。所以,从底层民众的主位视角进入,窥探传统官报如何实现近代转型是可取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官报》通过变革文字文体、以白话替文言创办白话报刊、增添农事自然等生活气息的知识、创新版式设计等一系列措施彰显“民众在场”的编印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宫门邸抄性质向近代公众媒介的转轨,进而有效扩大知识传播半径,丰富报刊内容的资取源泉,夯实近代讯息知识传播的社会基础。

在社会动员的效应上,报刊风格的转换带动了社会启蒙形式的转换,诸如设立阅报机构、购备报章供民众阅读、选派专员用白话宣讲劝谕、创办白话报刊等。正如哈贝马斯所言:“一份报刊是在公众的批评当中发展起来的,但它只是公众讨论的一个延伸,而且始终是公众一个机制:其功能是传声筒和扩音机,而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载体。”*[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30页。就公共舆论的形成来讲,阅读公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社会启蒙效应上,白话报刊的阅读、演说等方式,试图打破帝制时代信息传递的矩镬,为底层少知识或无知识民众提供了接触知识的机遇,尤其是阅报机构的设置,使得民众接受的方式由被动收受转变为主动获取。这样,扩展了官报阅读者群体数量,对于讯息的获取,渐次转向阅读近代意义上的报章,扩充公共思想界的半径。尽管由基层政府主导,但是,其出发点和客观实效不言而喻,一定程度上践行了教启四荒、化育乡民的初衷。

猜你喜欢

报章官话北洋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言俄患以塑爱国心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