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颅内压监测指导阶梯式治疗方法的研究

2018-10-29梁才干李珍霞覃达安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9期
关键词:阶梯式颅脑血肿

梁才干 李珍霞 覃达安

颅脑损伤发生率高, 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与生存质量。颅脑损伤后可致颅内压升高, 造成脑缺血缺氧, 患者预后不良[1,2]。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颅内压监测是治疗的必需方式, 但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阶梯式治疗暂未达成统一, 且颅内压监测并未在我国普及, 需要临床积极探索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监测对阶梯式疗法的指导意义[3]。本次研究中, 作者选择本院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中型颅脑损伤患者, 对其中50例患者实施颅内压监测指导阶梯式方法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中型颅脑损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 女 23例;年龄29~67岁, 平均年龄(51.25±10.81)岁;病症类型:硬膜外血肿13例, 硬膜下血肿12例, 脑挫裂伤脑内血肿15例, 多发颅内血肿 10例。观察组男 26 例 , 女 24例 ;年龄 28~68 岁 , 平 均年龄 (51.31±11.23)岁;病症类型:硬膜外血肿14例, 硬膜下血肿 13例,脑挫裂伤脑内血肿14例, 多发颅内血肿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有明确颅脑外伤史;②GCS评分9~12分;③伤后昏迷20 min~6 h;④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l)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有颅内肿瘤者;②患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③先前长期服用或现服用抗凝类药物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术后给予脱水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 并予以抗感染、吸氧等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颅内压监测指导阶梯式方法治疗。①颅内压 <15 mm Hg(1 mm Hg=0.133 kPa)只作常规治疗 ;② 15 mm Hg< 颅内压 <25 mm Hg,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少量脱水剂,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若颅内压突然增高>5 mm Hg,持续 >10 min, 则立即给予 125 ml甘露醇 , 并根据患者病情判断是否复查 CT ;③若 25 mm Hg< 颅内压 <35 mm Hg, 患者往往处于水肿期, 需要使用大量脱水剂, 由于病情重、颅内压较高, 使用脱水剂后也不能恢复正常水平, 在颅内压突然增高>5 mm Hg, 且持续时间 >10 min 时 , 给予 125ml甘露醇 , 同时予以 20 mg 速尿静脉注射 , 并作头颅 CT 复查。④ 35 mm Hg<颅内压 <45 mm Hg, 该阶段患者头颅内部血肿严重 , 若手术迹象明显, 则应立即急诊手术, 减轻患者头颅压力。该阶段即使使用大量脱水剂作用仍较轻微, 在患者突然出现颅内压增高 >5 mm Hg, 并且时间持续 >10 min, 同样立即给予 125 ml甘露醇静脉滴注, 同时予以20 mg速尿静脉注射, 必须立即CT复查患者头颅, 根据复查结果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⑤当颅内压 >45 mm Hg 时 , 使用大量脱水剂治疗 , 颅内压会有一定下降, 但效果较差。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GCS评分[4];②记录入院 24 h 内 APACHEⅡ评分[5];③手术患者;④ICU住院时间;⑤随访6个月后预后效果, 包括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CS评分、APACHEⅡ评分、手术患者、ICU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24 h内GCS评分(10.5±1.5)分高于对照组的 (9.7±1.8)分 , 24 h 内 APACHEⅡ评分 (22.6±5.1)分低于对照组的(24.0±4.1)分, 手术患者(10.00%)少于对照组(46.00%), ICU住院时间(7.4±2.5)d短于对照组的(11.1±5.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6个月后预后情况比较 随访6个月后, 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例数、ICU住院时间比较[±s, n(%)]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例数、ICU住院时间比较[±s, n(%)]

注 :与对照组比较 , aP<0.05

组别 例数 24 h内G CS评分(分) 24 h内APACHEⅡ评分(分) 手术患者 ICU住院时间(d)对照组 50 9.7±1.8 24.0±4.1 23(46.00) 11.1±5.5观察组 50 0.5±1.5a 22.6±5.1a 5(10.00)a 7.4±2.5a

表2 两组患者6个月后预后情况比较 [n(%)]

3 讨论

颅脑损伤发生率在人体创伤性损伤中一直居高不下, 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中型颅脑损伤患者随病情发展, 可能出现颅内压突然增加, 进而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 患者灌注压持续下降, 减少了脑部血流量, 从而限制了静脉正常回流, 可能引起患者脑受压或脑移位, 甚至出现脑疝, 导致患者死亡[6-8]。因此, 及早发现患者颅内压异常增高, 针对性采取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可以有效促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目前临床判断患者病情主要采用GCS, 其能够有效评估患者昏迷程度。GCS包括患者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活动, 在具体评价时根据上述3个方面评价总得分判断患者病情, 即患者昏迷程度, 其得分高低与患者意识状态呈正相关 ,即 GCS 评分越高 , 患者意识状态则越好[9,10]。

颅脑损伤后患者颅内压受多种因素影响升高, 引发一系列病变, 最终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颅内压监测是一种通过颅内压测量仪或传感器测量患者颅内压力的方法, 医师根据测量仪器显示出的数值或者压力波形判断患者颅内压力变化, 据此评估患者颅内伤情及脑肿胀程度对颅脑损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1-13]。颅内压监测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有创脑监测技术, 能够直接有效监测患者脑部创伤情况, 并迅速在诊治颅脑损伤中应用[14]。虽然国内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强烈要求颅内压监测, 但由于国内颅内压监测起步晚, 对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阶梯式治疗暂未达成统一[15]。

本次研究中, 作者选择本院部分患者采用颅内压监测,同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个体化阶梯式治疗, 对照常规治疗组。结果显示, 观察组24 h内GCS评分(10.5±1.5)分高于对照组的 (9.7±1.8)分 , 24 h 内 APACHEⅡ评分 (22.6±5.1)分低于对照组的(24.0±4.1)分, 手术患者(10.00%)少于对照组(46.00%), ICU住院时间(7.4±2.5)d短于对照组的(11.1±5.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 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针对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颅内压监测指导阶梯式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阶梯式颅脑血肿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小步调、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与实践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探讨个体化阶梯式疼痛管理模式在肿瘤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谈阶梯式朗读教学——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