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

2018-10-29相恒新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9期
关键词:弥漫性难治性差异

相恒新

颅脑损伤临床发生率较高, 在全身创伤中排第一位, 且其死残率较高。同时由颅脑损伤造成的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较为常见, 严重颅脑损伤后, 患者在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性脑组织肿胀情况, 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持续升高,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务必采取及时合理的治疗措施, 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均以降低颅内压为主[1]。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 探讨了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入院序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5例。对照组中男 9 例 , 女 6 例;年龄 40~68 岁 , 平均年龄 (54.13±4.7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8例, 坠落伤5例, 撞击伤2例。观察组中男 8 例 , 女7 例;年龄 41~68 岁 , 平均年龄 (54.65±4.7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7例, 坠落伤 5例, 撞击伤3例。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全部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处理, 具体措施包括颅内压监测、生命体征监测、镇静、药物脱水、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支持等,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保守治疗, 若常规处理患者颅内压无明显降低, 则给予苯巴比妥疗法或亚低温治疗;观察组实施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 患者体位取平仰头正中位, 头部垫高15°左右, 确定两侧经翼点到颧弓上耳屏前1 cm位置, 设置切口 , 并在双侧颞部钻孔,进行颞肌减压, 骨窗向下 , 达到眉弓上缘 , 保证紧邻皮缘 , 面积约为12 cm×18 cm。同时确定额部正中线位置, 保留骨岛并避开额窦, 取下骨瓣 , 随后确定血肿部位, 将硬膜剪开,保证血肿首先膨出, 进而有效降低颅内压, 并确定临近骨窗“十”字过矢状窦, 将骨膜和硬脑膜切开, 调整硬脑膜位置,保证额叶前中部和底部充分暴露, 将矢状窦进行结扎。随后打开侧裂池蛛网膜, 对脑脊液进行持续吸引, 已达到进一步减压作用。最后仔细检查, 判断无误后进行颅内止血, 并将坏死组织和血肿进行彻底清除, 设置引流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颅内压及GCS评分。昏迷状态评估参考GCS, 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 满分15分, 分值越高说明昏迷程度越轻[2]。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使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 (GOS)评分评估 , 分为 1~5 分 , 1 分为死亡 , 5 分为虽伴有轻微残疾, 但预后良好, 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随着分数增加患者残疾程度降低[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GC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颅内压、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颅内压、GC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53.33%高于对照组的26.67%,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GC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GCS评分比较(±s)

注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aP<0.05 ;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颅内压(mm Hg) GCS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5 31.21±2.15 18.32±2.12a 5±2 13±2a对照组 15 31.07±2.84 29.57±2.45 6±3 9±3 t 0.152 13.448 1.074 4.297 P 0.880 0.000 0.292 0.000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3 讨论

颅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发生率较高, 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临床诊治难度较大, 患者脑部受创伤后, 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 以缺氧缺血、脑组织循环障碍、自由基堆积、脑细胞代谢障碍等为主, 并且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脑内血管扩张等问题, 导致脑组织增大并伴有颅内压升高情况, 且持续性颅内压升高易造成中央型脑疝,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 具体治疗应以降低颅内压为主要目的[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两组患者颅内压、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颅内压、GC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双额大骨瓣减压术能够促使双额大脑半球向前上方膨出, 有效抑制脑组织向侧方移动, 不会对中脑造成压迫,进而有效抑制大脑镰下疝或小脑幕切迹疝发生, 并且术中可对颅内血肿情况或双侧大脑伴有挫裂情况进行及时探查, 利于手术顺利开展, 在脑肿胀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较保守治疗疗效确切, 可迅速降低颅内压, 并维持其稳定性, 患者无需长期使用脱水药物, 进而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5]。但是在具体治疗中, 手术时机、适应证等方面尚存争议, 国内多家医疗机构不断开展新的尝试, 对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情况, 临床主张尽早开展手术治疗, 进而利于预后效果, 若手术时机较晚, 很多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 且伴有单侧甚至双侧瞳孔散大情况, 会影响预后质量, 本次研究中给予患者早期手术治疗, 跟踪随访 4个月, 患者预后质量良好 , 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53.33%高于对照组的26.67%,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到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容量较小有关, 可在今后研究中做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 在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治疗中,双额大骨瓣减压术疗效确切, 且患者预后质量良好, 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弥漫性难治性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关于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找句子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