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10-29支宏陈铭钊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9期
关键词:纤溶脑出血入院

支宏 陈铭钊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 而心血管疾病共同危险因素包括凝血因子、体重超标、年龄和高血压病史等, 其中凝血因子影响较为广泛, 临床报道[1]指出, 脑出血预后状况与凝血因子密切相关。脑出血具有起病急、病程短和病情危重等特点, 若出血量大会严重影响预后质量, 而科学合理评估预后质量有助于纠正治疗方案, 切实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本文研究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入院后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值对比分组, >3项指标较正常值降低或升高30%患者纳入观察组, 其余为对照组, 各35例。对照组男 19 例 , 女 16 例 , 年龄 44~67 岁 , 平均年龄 (55.83±4.11)岁;观察组男 18 例 , 女 17 例 , 年龄 43~67 岁 , 平均年龄 (55.09±4.41)岁。本次研究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于入院时、入院24 h后、入院48 h后接受凝血功能检测, 要求患者清晨空腹 , 抽取静脉血 5 ml, 全部样本保证在2 h内送检, 对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 , 使用本院全自动凝血仪, 记录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病残率、病死率及凝血功能指标(D-D、AT-Ⅲ、TM、ET-1、PAI-1)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残率、病死率分别为31.43%、2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各指标比较 入院时, 两组患者D-D、AT-Ⅲ、TM、ET-1、PAI-1水平比较 , 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 24、48 h 后 , 两组患者 D-D、TM、PAI-1高于入院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低于入院前 ,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T-1高于入院前, 对照组ET-1低于入院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各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各指标比较(±s)

注 :与对照组比较 ,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指标 入院时 入院24 h后 入院48 h后观察组 35 D-D(μg/L) 0.41±0.15a 1.06±0.35b 1.21±0.44b对照组 35 0.43±0.65 0.51±0.22 0.65±0.41观察组 35 AT-Ⅲ(mg/L) 317.43±5.15a 223.47±6.23b 189.54±6.15b对照组 35 318.59±4.97 246.257±6.15 214.41±6.15观察组 35 TM(μg/L) 32.45±3.15a 41.23±4.61b 51.49±3.05b对照组 35 32.09±4.07 35.43±3.22 41.17±3.64观察组 35 ET-1(pg/L) 1.21±0.71a 1.48±0.66b 2.03±0.53b对照组 35 1.19±0.54 0.91±0.31 0.85±0.45观察组 35 PAI-1(ng/L) 12.21±1.35a 28.55±3.67b 33.71±4.32b对照组 35 12.16±1.64 15.21±3.15 18.21±3.99

3 讨论

脑出血临床发病率较高, 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其中患者凝血功能状况与病情密切相关, 为了切实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现阶段临床重视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研究, 主要参考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其理论依据为:脑出血对患者脑组织、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 释放出大量组织因子, 并进入患者血液循环中, 激活Ⅶ因子, 随即激活了外源性凝血途径, 同时脑出血患者血管内皮同样处于损伤状态, 会导致血小板出现聚集情况 , 并伴随着纤溶亢进情况[3,4]。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病残率、病死率分别为31.43%、2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57%、2.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 两组患者D-D、AT-Ⅲ、TM、ET-1、PAI-1水平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 24、48 h 后 , 两组患者 D-D、TM、PAI-1 高于入院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低于入院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T-1高于入院前, 对照组ET-1低于入院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D-D是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 交联和纤溶酶水解后产生, 可作为特异性纤溶过程标记物, 当机体血管内出现血栓, 或者存在纤维溶解活动时, 其含量会明显升高, 并且其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5];AT-Ⅲ是一种具有预防血栓形成功效的生理物质, 当机体凝血活性升高时,其消耗量明显降低, 临床有研究[6-8]证实, 其为脑出血时最早血液消耗因子, 且患者高凝状态主要由于其过度消耗所致;TM是一种抗凝活性较强的糖蛋白, 起到重要的凝血辅助作用, 并可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性因子, 观察组患者早期TM呈现轻微上升趋势, 凝血作用无法完全发挥, 但在入院48 h后, 其出现快速上升情况, 此时患者机体抗凝作用明显增强, 会消耗更多的凝血因子, 进而导致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情况, 增强脑组织出血倾向, 患者危险性较高;ET-1在毛细血管强烈收缩后产生, 患者小静脉堆积存在大量的酸性物质, 抑制括约肌作用, 降低血管物质收缩反应, 进而增加了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潴留量, 基于此, 脑出血患者早期会出现脑水肿情况;PAI-1是一种纤溶抑制物, 属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特异性抑制物,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早期释放出大量的PAI-1, t-PA受到抑制后很难发挥纤溶活性。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过程中, 上述指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生需实时了解患者凝血功能状况, 一旦出现功能衰退情况, 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状态, 必要时进行血肿清除手术, 并实施颅内减压操作, 配合使用提升血管活性药物, 促使患者血管自我调节能力尽快恢复[9, 10]。

综上所述, 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过程中, 凝血功能检测可反映患者恢复情况,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纤溶脑出血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地鳖纤溶蛋白口服时间/pH依赖结肠靶向微囊的开发及评价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后继发纤溶亢进1例并文献复习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