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水平现状及其干预对策

2018-07-04叶丛蕾于龙娟邹雨辰皋文君

军事护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子女问卷老年人

叶丛蕾,于龙娟,邹雨辰,皋文君

(1.解放军71282部队 94分队,河北 保定 071000;2.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脑血管内科,上海 200433;3.第二军医大学 学员队,上海 200433; 4.第二军医大学 护理学院)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近1.8亿,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3亿,近70%的流动人口是随家庭迁移。在流动人口中,随子女移居城市的老人越来越多。城市移居老人,指在年老或退休后,迁离其工作、生活过的原居地,搬迁至其他城市或地区居住的老年人[2]。在新的环境里,城市移居老人需要面对全新的城市文化和社会关系,需要从心理、社会、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重新调整和适应,更容易产生一定的疏离感。疏离感[3]是个体与自身、周围的人、社会以及自然等种种关系发生疏远,甚至感到被支配和控制,从而产生了社会孤立感、不可控制感、无意义感、环境疏离感等消极情感,是衡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江弘基等[4]认为,社会疏离感水平较高是老年人自杀的危险因子之一。国内外对疏离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疏离感与犯罪、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5-6],与家庭、师生的关系[7]以及疏离感在种族问题、少数团体[8-9]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但对于移居导致的疏离感水平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城市移居老人的疏离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通过研究了解城市移居老人的心理现状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疏离感干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5年3至2016年3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5个社区的150名城市移居老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原户籍非上海市,目前居住于上海市半年以上的老人;(2)年龄≥60岁;(3)意识清楚,具有言辞表达能力;(4)有阅读能力或能与调查者进行有效沟通。排除标准为:(1)上海户籍;(2)存在严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3)拒绝参与本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50名老年人,其中男73名(48.7%)、女77名(51.3%);年龄60~73岁,平均(61.39±8.0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人共计111名(74%);67名(44.7%)老人移居的原因是帮子女照顾孙辈。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问卷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民族、身高、体质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患病情况、婚姻状况、退休金情况、移居时间、与子女相处时间以及原居住地情况。

1.2.2 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量表 采取自行设计的《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量表》为测量工具对城市移居老人的疏离感水平进行问卷调查。在广泛的文献研究及深入社区对城市移居老人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相关疏离感量表[4]条目进行梳理并初步修改,形成量表初始条目池。专家小组会议共邀请2名老年护理专家,3名心理护理专家,2名慢性病护理专家和1名护理教育学专家组成专家组,通过研究者积极引导参会专家讨论研究相关问题,对量表条目设置及内容进行逐一评价,研究者进行会议录音并进行会议记录,会议持续大约2 h,最后研究者汇总专家意见并向现场专家反馈获得求证。会议结束后,研究者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条目的调整和修改,形成初始版量表。在此基础上,采用方便抽样选取某社区22名老人进行预调查,请老人对具体条目陈述语言的可读性和理解性进行判断,经语义调试形成最终版测量工具。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量表包含9个维度,即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孤独感、自然疏离感、亲人疏离感、生活环境疏离感、压迫拘束感、不可控感和社会疏离感,共39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分别代表“完全符合”、“符合”、“不确定”、“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总分为39~195分,得分越低表示疏离感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9,折半信度为0.847,所有条目的内容效度均大于0.7。

1.3 调查方法 问卷发放前采用统一的问卷介绍语向老人介绍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征得其同意后方可进行。向老人承诺问卷及资料保密,问卷不署名。由研究者进入各社区或公园等老人较集中场所,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若老人对问卷有疑问,采用一致性的言语进行解释。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0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8.24%。

2 结果

2.1 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水平的现状 本组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总分为(123.47±1.10)分,其中,亲人疏离感维度得分最高,为(3.52±0.76)分;自我疏离感维度得分最低,为(2.76±0.51)分。

表1 城市移居老人各维度疏离感水平的得分情况(N=150)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水平的影响 不同婚姻状况、与子女相处时间、家庭月收入等的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不同婚姻状况中,和配偶住在一起的城市移居老人与没有和配偶住在一起以及丧偶老人的疏离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子女相处时间很多的移居老人和与子女相处时间很少的移居老人疏离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月收入3000以下者与月收入4000~5000者疏离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的得分情况(n=150)

a:与第1层比较,P<0.05;b:与第2层比较,P<0.05

3 讨论

3.1 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移居老人存在一定的疏离感问题。国际老年学调查[10]结果显示,居住空间的变动对老年人的精神影响较大,容易给老年人带来心理问题。城市移居老人离开自己长时间生活的环境,来到陌生的新环境,其在语言、生活习惯与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困难与问题,从而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导致其疏离感水平较高。城市移居老人在自我疏离感方面得分较低,说明其自我疏离感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因为离开了熟悉的居住环境导致城市移居老人的心理状况发生改变,不能融入城市生活,导致其自我认同感下降。城市移居老人在亲人疏离感水平方面得分较高,说明在其在亲人相处方面问题并不突出,这可能是因为城市移居老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只能依靠自己的子女与亲人,因此对亲人的依赖有所增加。子女的关心作为家庭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极大影响,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重要作用[11]。其次城市移居老人压迫拘束感和不可控感维度得分较高,说明其进入陌生的新环境感到孤独、排斥,面对新的物质和社会空间,城市移居老人无法将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寄托其中,家庭与社会的不稳定使得其在精神上处于一种无所归依的状态。

3.2 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

3.2.1 经济情况 家庭月收入4000~5000的老人疏离感水平低于收入3000以下的老人,说明老年人的经济地位越高,其疏离感水平就越低,这与以往研究[12-14]结果相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家庭月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社交,社交内容更加丰富,也有足够的自信融入城市文化,从而与其他老年人交朋友。

3.2.2 家庭支持 从婚姻状况来看,与配偶同住的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水平较低,离异和丧偶的移居老人疏离感水平较高,这与以往研究[15-16]结果相一致。有配偶者的疏离感水平低于无配偶者的疏离感水平,这可能与配偶之间的互相扶持有关。有调查[17]显示,尽管许多老年人在生活方面尽量选择自立,但当其生活出现问题时,男性老年人主要依靠配偶照顾,而女性老年人由于丧偶或者配偶对于家务不擅长等的原因,主要靠子女照顾。缺少配偶陪伴的老人,社会支持也相对较低,因此其疏离感水平也就相对较高。从与子女相处时间长短上可以看出,与子女相处时间很多的移居老人疏离感水平低于与子女相处时间很少的老人,与子女相处的时间越长,城市移居老人的疏离感水平就越低,这一点也进一步证实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可以改善城市移居老人的疏离感水平。这与Sangalng等[18]的研究结果相类似,社会支持是影响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减轻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水平的对策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开展针对老年人,尤其是城市移居老人的健康保险制度,例如免费体检、挂号绿色通道、便捷医疗咨询等等。同时针对城市移居老人的健康教育,采取浅显易懂、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式,从而帮助健康的老年人保持健康状态、预防疾病,同时帮助患病的老年人积极治疗、有效康复从而减少失能。建立和完善社区心理门诊。对于一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城市移居老人,可以给予一些财政的补贴,并出台社会福利与优惠政策。(2)提高城市移居老人的社区活动参与度。社区是移居老人最主要的生活区域,她们的生活基本局限于社区之内,因此,社区对移居老人的影响巨大。社区应该广泛开展社区活动,并且提高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这部分老人的参与度,不可区别对待,使他们更好的融入社区生活,建立新环境内的朋友圈,以适应新的环境。(3)增加城市移居老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时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移居老人是一个需要关爱的群体,应当积极鼓励城市移居老人的子女多抽时间陪伴移居老人,关注他们的需求,加强对移居老人的关爱。对于家中有城市移居老人的年轻人,应鼓励其多与老人进行接触,从而改善老年人的疏离感水平。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水平现状的调查,发现影响其疏离感的相关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的干预措施,包括完善公共医疗设施和制度、鼓励子女更多关心老人的心理健康等。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对城市移居老人面对面深入访谈,以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其需求,为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从而改善城市移居老人的疏离感水平。

【参考文献】

[1] 宁玉梅.进城老人的社会排斥与整合社工介入探讨[J].学理论,2013,27:87-89.

[2] 李珊.城市化进程中移居老年人的问题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6):71-74.

[3] 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71-77.

[4] 江弘基,戴博文,李明濱,等.老人自杀问题[J].台湾医学,2006,10(3):353-361.

[5] Ifeagwazi C M,Chukwuorji J C,Zacchaeus E A.Alie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Moderation by resilience [J].Soc Indic Res,2015,120(2):525-544.

[6] Rayce S B,Kreiner S,Damsgaard M T,et al.Measurement of alienation among adolescents:Construct validity of three scales on powerlessness,meaningless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J].J Patient Rep Outcomes,2017,2(1):14.

[7] Xuemei.The cause of alien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mpanion affect each other obviously[J].Hum Reprod,2007,22(8):2200-2207.

[8] Travis R.The MOS alienation scale:An alternative to srole’s amomia scale[J].Soc Indic Res,1993,28(1):71-91.

[9] Worthen M G.The interactive impacts of high school gaystraight alliances(GSAs) on college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LGBT individuals:an investigation of high school characteristics[J].J Homosex,2014,61(2):217-250.

[10]Molarius A,Berglund K,Eriksson C,et al.Mental health symptoms in relation to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life style factor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Sweden[EB/OL].[2009-08-20].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736164/.

[11]Giacomin K C,Peixoto S V,Uchoa E,et al.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disability among older adults in the Great Metropolitan Belo Horizonte Minas Gerais State,Brazil[J].Cad De Saude Publica,2008,24(6):1260-1270.

[12]李珊.影响移居老年人社会适应因素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301-2303.

[13]刘庆.都市移居老年人社会适应性实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34-37.

[14]付敏红.增权视角下的进城老人社会适应问题探析[J].社会工作,2013(2):77-82.

[15]胡艳霞,龙理良,尹亦清.城市老漂族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28-29.

[16]郭璇.农村宜居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及社会工作介入-以下板城镇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2013.

[17]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1):71-84.

[18]Sangalang C C,Gee G C.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Asian Americans:Th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and strain [J].Soc Work,2012,57(1):49-60.

猜你喜欢

子女问卷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