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熟周氏家族及其明代正德元年“诰命”

2016-11-18沈慧瑛

苏州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周氏

沈慧瑛

常熟周氏家族及其明代正德元年“诰命”

沈慧瑛

周氏诰敕(1506年)

1984年10月21日,《常熟市报》上的一篇报道引起各界的关注,城郊乡宝岩村农民周关全家中保存着一件明正德元年(1506)的“奉天诰命”。“奉天诰命”全长2.6米,宽0.3米,云天织锦卷头有双龙图案。正文之外,另有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和翁斌孙、俞锺颖三人的题跋附后,长达1.8米。这件已有五百年多年历史的“诰命”文书来自于常熟名门望族周氏,是明武宗朱厚照上台伊始颁发的,“诰命”内容是敕封工部主事周炯之父、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周木为中大夫,周炯之母为淑人。报道一经刊出,常熟市档案馆与文管会均想征集,而对方则开出“要奖励其两台黑白电视机”的条件。几经波折,1985年,这件珍贵档案被江苏省档案馆收藏,成为该馆年代最久远的档案和镇馆之宝。

珍藏皇帝诰命的绝对不是普通人家,那么周氏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家族?翻阅《支溪小志》等地方志书,对周氏家族有了大概的了解。周氏世居常熟支塘,祖先霄严生清浦,清浦生信,信生易安,易安入赘张家。周易安次子周珙,字克惠,号埜逸,特别好学,广泛涉猎子史,对《毛诗》《左氏传》的研究尤为深入。由于周珙学习过于勤奋,以致疾病缠身,于是他转而研究医术,“发挥五运六气图,深中肯綮,世医莫能及”。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周珙天赋之聪慧及其对学问的专注,著有《埜逸稿》。周珙为人正直严谨,与兄弟和睦相处,平时喜欢教训子弟,以期光耀门楣。正因为如此,其子孙无论在学业还是在科举方面均取得了颇为突出的成绩。周珙子周汇,字行之,号漱石,热衷诗词,其诗作清婉有韵,“隐居力学”。周汇为人风雅,与兄弟们经常举行酒会,美其名曰:怡情,这种聚会以年龄之长幼而先后办轮流做庄。周汇留下了一篇《怡情序》,说每当良辰美景之时,以“宜酒肴以诗召叙,凡兄弟六十者与焉,五十四十者也与焉,……今日之会,在乎真率怡情而已,故山肴野蔌不以为简,饭蔬饮水不以为薄,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相勉”。写《怡情序》时,周汇已年届六十四岁,此时周氏家族已有多人获得功名,他说:“吾周氏赖先世树德,子孙绳绳,知读书好善,登进士第者二人,领乡荐者三人,拜别驾者一人,游泮宫者六七人。”这段叙述与其他史志上有关周氏获取功名的记载相符。

虽然周氏父子归隐乡野,潜心学问,然追求功名毕竟是读书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人生理想。直到周珙八十余岁的时候,捷报传来,周楷(周汇之子)、周木(周汇之侄)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乡试中,成为同榜举人。两个孙辈同时中举,于周家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周楷,字民则,号思抑,周楷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只以袁州府同知的职位进入官场,“协心佐理,多所裨益,治状日著”,因其贤能,父母妻子得到封赠。周楷有志事业,对金钱财物视若鸿毛,散尽俸禄,家无余资,却将儿子周懋培养成进士。周懋字光政,号虞川,年仅八岁之时就“识举子业”,稍长,跟随父亲读书。袁州郡守王俊“月课诸寮子弟,独器懋”,周懋的出众可见一斑。日后的岁月也证明王郡守的眼光,周懋于明嘉靖五年(1526)考中进士,观政大理寺,后任定海知县。志书上评论周懋为人“警敏,通世务,有吏才”。

旧时官员有了一官半职就要请求朝廷为父母、妻室封赠,周楷的父母妻子也得到这个殊荣,由此可见散落在民间的“诰命”不知其数,但能留存至今的并不多。然而,常熟所发现的周氏诰命与周楷、周懋父子无关,它属于周楷的堂兄周木。周木,字近仁,号勉思。弘治乙卯年(1495),苏州人王鏊在礼部会试取得第一名“会元”,最终在殿试时摘取探花桂冠,而周木名列三甲第七十名,赐同进士出身。取得功名,意味获得踏进官场的入场券,周木的第一个官职是南京行人司左司副司事,从九品。明代自成祖朱棣之后,在北京与南京设立两套中央机构,南京的规模小多了,规格也低,行人司由进士充任,执掌传旨、册封等事。周木为官清正,深得在南京主政的端毅公王恕的赏识,之后经王恕推荐,出任吏部稽勋司郎中,从从九品升为正五品,连升几级。最后官至使右参政(从三品)。弘治年间,明孝宗朱祐樘勤于政事,重视司法,提倡官吏直言进谏,生性耿直的周木积极响应皇帝的号召,提出清理赋役的主张。周木认为老百姓最爱的莫过于财,最惜的莫过于力,而当时“赋之重者或兼困于役,役之繁者或兼苦于赋,此天下之极弊”,建议皇上责成户、吏、兵、工四部,“将天下诸司大小赋役,自洪武正额添置者逐一条出,可因者因,可革者革,务在公私两便”。周木有关重视民生、维护朝廷利益的进言被明孝宗采纳,且因本分尽职而得到提拔,晋升为浙江布政司右参政(从三品)。在浙江官场,刚正不阿的周木不畏强暴,秉公处理了牵涉面极广的案件,赢利了民心,维护了公正,也树立了个人的威信。然历朝历代正直之士总为奸邪小人所忌恨,在升迁河南右布政使时被监察御史所阻挠,周木的官道就此走到尽头。回归故里的周木孝敬亲友,周济族人,并在家中执行从典籍中找出的有关“冠、婚、丧、祭”四种礼仪。他先崇尚理学,后痴迷于易学,著有《易心逸说》。

周木因耿直正派受到同僚的压制,且影响其仕途,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日后他一度劝阻儿子周炯向朝廷上万言书的行为。周炯,字光宇,号简默,自幼接受四书五经的教育。弘治二年(1489),周炯在乡试中中举,次年又传来捷报,周炯赐进士出身,名列二甲第67名,授工部屯田司主事。从周楷、周木到周懋、周炯,五十年间,周氏家族出了两个举人,三个进士,对周氏家族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耀。周炯之后任工部郎中、云南右参议升迁为云南右参政(从三品),又转任陕西苑马寺卿。马寺卿属于兵部,掌管养马。当时烙马有耗费,手中有资源可用,但不少士兵逃跑,而且养马的草场也被有权有势之人霸占,可谓问题重重。周炯到任后,立即进行改革,建章立制,整顿纪律,收回草场,加强管理,使马匹的数量日渐增多,保障了军队的需要。周炯的能力与才干获得上级的肯定,被提拔为山西右布政使,第二年转为左布政使(从二品)。然而官场永远是矛盾最集中的场所,周炯与其父一样也遭到御使弹劾,遂以守丧之名离职回乡。周炯在位期间,感念父母的教诲,于正德元年四月求得加封父亲周木为“中大夫”、母亲陈氏为“淑人”的诰命,全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父以教忠为贤,心惟报国。予以养志为孝,务在亢宗。矧予世宦之良,克绍家传之业,肆推恩典,实倍常伦尔。致仕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周木,乃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炯之父,蜚声甲第,佐长行人。比显陟于铨曹,遂闻名于朝野。擢参藩省,允穆师言。体国爱民,方伟旬宣之绩;投闲归老,遂酬恬退之心。矧义方素切于家庭,致令子蚤成乎国器。养隆五鼎,寿逾六旬。爰推锡类之仁,诞褒嘉之命,虽缘子贵,实视旧阶。兹特封为中大夫职如故,远增门阀之光,益享桑榆之乐。

制曰:母氏劬劳,义实兼乎教育;朝廷宠数,礼特重于褒崇。肆缘报本之心,肇举貤封之典。亦惟有德,始称厥名。尔封宜人陈氏乃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炯之母,诗礼名家,衣冠良配,性惟贞静,行特端庄。勤敬戒以相夫,丕扬宦业;躬课督以成子,峻掇贤科。蚤媲夫阶,巳膺锡命;兹缘子贵,载示褒恩。眷国典之有加,见母仪之能备。兹特封为淑人,谅天道之足征,服休光于未艾。

正德元年四月十八日

翁同和为周氏诰敕的题跋

这件诰命文书在周家代代相传,可能是秘不示人的关系,《支溪小志》上也没有相关内容的记载。道光末年,翁同龢家曾从周奎香手中购得周木家在虞山的土地,翁氏以为周奎香是周木的后代。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1872),翁同龢离京护送母亲许太夫人的灵柩回常熟,至九月十三日在翁氏墓地破土,做好安葬前的准备,定于九月二十二日卯时落葬。当日翁同龢先到谢家看范耕所房子,后到中山路看周三大的屋基,觉得两处房屋都不错。九月二十三日,翁同龢买下周三大的屋基,当天订立契约,由袁孟皋和屈氏作中人,价银五十两,砖石十五元,中人钱三千,代书五百,地方一千。这块屋基深十五丈(50米),前宽四丈九(16米余),宽四丈三尺(14米余)。周三大见到两代帝师十分激动,拿出一幅先世的诰命给翁同龢看,翁一看便明白周三大才是周木的后代。当翁同龢见到周三大虽珍藏诰命,却不知其先人时,感慨万千,在日记中写下这段话:“余家茔地即北堂(指周木)余地,而售之者周奎香,其为北堂苗裔未可必,而其血属乃瞢焉不知也,乃指示其处,慨然有百年之感矣”。周奎香本人无后,将聘荣之子作为嗣孙,故其家产都归聘荣。原来翁家为周木立的祭田四十亩现在全归聘荣兄弟,改立仲雍祭田。当聘荣兄弟得知周三大将祖遗屋基卖给翁家后,诬告周三大是盗卖,翁同龢斥责他们“可恶”。周木、周炯时代的辉煌到周三大时的落魄,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沦落为普通农夫,家族境遇的大逆转既在情理之中,也出乎意料。周三大虽然目不识丁,却坚守墓地,只是贫困无助,又愚昧无知,将祖上“西北山诸墓地,次第割售”给周奎香。周三大告诉翁同龢,周奎香得知他手上有诰命时,曾要求以一石白米的条件交换诰命,被他回绝了。翁同龢通过诰命,了解周三大的身世,嘱咐他妥善保管。

时隔二十六年,到了光绪二十四年四月,翁同龢削籍回乡,隐居在常熟白鸽峰墓庐。七月初九日,周三大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其日记中:“题周近仁先生诰敕卷后,匣付周三大,令毋失。”

在这篇跋文中,翁同龢赞扬周木“潜心理学,表彰宋儒,敦崇孝友,蔚然名臣也”。称周炯“亦有政声”。并指出一个俗称解元坟者并非周炯之坟,是周木堂侄周光宙之坟。鉴于周三大的经济状况,无力装裱诰命,翁同龢出资“命工装治,匣而刻之,付农夫周三大,令世世勿失”。或许正是翁同龢的话起作用,这份诰敕得以完整地保存。翁同龢与周三大之子周根根也有交往,称其为最肯出力的坟丁。当年侄孙翁斌孙侍奉在侧时,翁同龢请周三大拿出此卷,令斌孙读之,且告诫他:“农夫犹知爱护其先世手泽,尔辈可勿念哉!”这句话令翁斌孙铭记在心。翁斌孙(1860—1922),字弢夫,又作弢甫、韬夫,号笏斋,晚号冰楞、笏居士,是翁同龢长兄翁同书之孙,翁曾源长子,过继给伯父翁曾文为嗣,深得翁同龢喜爱。光绪三年(1877),年方十八岁的翁斌孙得中进士,可谓春风得意,但翁同龢担心他成名太早不利于日后发展,故对其教导十分严厉,要求他拒绝收礼,戒酒、戒骄、戒矜,严守一个“静”字。翁斌孙处理事情敏捷果断,兴学清讼,打击盗贼,整顿军队,积极推行新政,著有《笏斋覆瓿集》等。

1918年十月五日,翁同龢谢世近十五年,翁斌孙也为这份诰敕题跋。周三大之子周根根将此卷出示给翁斌孙看,但见“霉损脱落,匣亦不完”。原来辛亥革命那年,周家怕诰命遭遇不测,将其埋于地下数十日,导致发生霉变。睹物思人,这件诰命引起翁斌孙对叔祖父翁同龢的思念,称“每展遗书,泫然流涕”。翁斌孙像其叔祖父那样出资请人将诰命重新装裱一新,并相信“根根能服先畴,必能保守此卷,但不可轻以示人耳”。翁氏祖孙两人与周三大、周根根父子的情不仅体现在出资修裱诰命这件事上,而且表现了他们对家乡先贤的尊重及家族优秀历史的传承与保护。

与翁斌孙同时题跋的还有俞锺颖。俞锺颖,字君实,一字又澜,一号祐莱(友莱),晚号城南鱼隐、南郭老人,常熟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第二名),光绪二年(1876)顺天乡试副榜。自光绪九年(1883)起踏入官场,先后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总办章京兼同文馆提调,湖北荆宜施兵备道兼荆沙关监督、广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等职。武昌起义爆发后,俞锺颖维持官钱局流通银票,以此维护地方秩序。不久,他回归家乡。当他见到这件诰命时,感叹此物经历四百十三年的战火威胁、朝代更迭而得以保存,既是周木父子在天之灵庇佑,也是翁氏祖孙出资相助之故。

一件明代周氏诰命及其题跋,反映了周氏家族辉煌的历史和翁氏祖孙对乡贤与文化的敬重。

猜你喜欢

周氏
历史、记忆与家风:东至周氏家风文化研究中的口述史运用
东至周氏家风文化“走出去”传播研究
鲁迅用印选
康有为对周子之学的多维阐释*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低温滞育研究
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的寄生功能反应
池州学院研究中心简介:周氏家风文化研究中心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民国医家周小农年谱考略
天 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