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年

2016-11-18汪苏春

苏州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走亲戚新衣喜庆

汪苏春

过年

汪苏春

如今,“过年”这两个字,除了让人们感受到时间的飞快外,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兴奋了。

早晨一路上班,广播里在讨论过年的感觉,很多人发出感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条件丰富了,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自从没有了压岁钱,过年就没有滋味了。”“要是也像国外有个圣诞老人一样的吉祥象征,也许过年会更生动些”……奖金再多发一点、假期再长一点、春晚再好看一点、年夜饭再热闹一点……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能过这样的年就很满足了。

小时候的年味,味道很浓,那是磨灭不了的记忆。那时候不时兴去饭店过年,我们全家都会去乡下和爷爷奶奶团圆。那时两个老人非常健康,尽管也有七十多岁了,但爷爷的牙口可以嚼得动赤沙豆,奶奶可以一脚跨上一米多高的水泥台到小屋顶上晒东西,他们硬朗得让全村人羡慕。因为硬朗,所以奶奶烧一桌子的年夜饭非常利落,全家聚在一起,吃的什么已经忘记,只记得热气腾腾、暖意融融的感觉了。吃年夜饭的时候还会有些小插曲,邻家的大狗小猫都会聚集到桌子底下,我最怕那些毛茸茸的小东西了,冷不丁地被它们碰一下,浑身汗毛都会竖起来,尖叫一声抱紧了坐在一边的妈妈,搞得大伙儿拍手拍脚地大笑。那时乡下还没有电视机,吃完年夜饭就到屋前场上放烟火,附近几家的孩子聚在一起,看城里带来的烟火。我胆子小,只敢拿个“狗尾巴花”放放,不过已经很开心了,一会儿转圈圈,一会儿写个福字,笑得合不拢嘴。等烟火变成满地黑呼呼的纸屑,回到屋里,奶奶已经在桌子上摆开茶水,自己炒的花生、瓜子、糖果、蜜饯摆满桌子,左邻右舍都会跑过来吹牛,天南海北地吹,直到觉得冷得脚指头发僵,才会各自回家睡觉。

乡下有东西两间厢房,东厢房给伯伯一家住,我们一家就住西厢房。每次去,被子看起来总是崭新的,闻起来是太阳晒过的香喷喷的味道。一觉醒过来,隔壁灶间烧柴火的味道、铁锅里米烧粥的香味已经弥漫整个屋子。我新年的第一顿早饭一定是两个水潽草鸡蛋加一碗米烧粥,小菜是奶奶自己腌的大鳊鱼和我们带去的肉松啦、腐乳啦,也挺奇怪,对新年的早饭印象怎么会那么深刻,而年夜饭吃的什么倒都忘得差不多了。

因为感受团聚,因为感受乡情,所以小时候的年特别温暖而有情谊。拿红包、穿新衣、放鞭炮、走亲戚,对于孩子们来说,新年的快乐就在这里。我一直觉得,快乐是可以营造的,当有人埋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春晚越来越不好看”“天天吃饭馆,年夜饭无所谓”“日日穿新衣,过年也一样”的时候,我尽量地给孩子营造着过年的欣喜感。在过年的时候,让女儿穿上平时奢望但不能穿的公主裙和毛茸茸的洁白披肩,想象着她绽放着笑容的红扑扑的小脸,做妈妈的比她还高兴;送一件有意义的礼物给她,让快乐伴随她新年成长的每一天;陪她好好欣赏春节联欢晚会,五光十色的舞台、精彩纷呈的节目、喜庆祥和的氛围,只有在春节才会如此隆重;备好一大箱子烟火,在七天假期里尽情地放个够、笑个够、玩个够;如果有可能,去南方走走,在椰林海风的美景里感受只有过年才有的轻松惬意……

中国人就要过像样的中国年,不管时代怎么变化,这一年一度的春节永远是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张灯结彩,贴年画、写春联,怎么喜庆怎么来;睡懒觉、吃大餐、穿靓衣,怎么舒服怎么过;拿红包、走亲戚、聚朋友,怎么开心怎么做……所以,只要是个中国人,就过个像样的中国年,欢聚一堂,喜笑颜开!

猜你喜欢

走亲戚新衣喜庆
走亲戚
有喜庆 今生缘 中国人的喜酒
上学就像走亲戚
喜庆的新年
挑新衣
初春,为肌肤换新衣
喜庆的日子
走亲戚(外一首)
欢歌喜庆的泼水节
三件久侯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