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医家周小农年谱考略

2016-02-21闫立彬张家玮

西部中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上海辞书出版社周氏小农

闫立彬,张家玮

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北京100029

民国医家周小农年谱考略

闫立彬,张家玮△

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北京100029

通过文献搜集与调研,对民国时期著名医家周小农的生平进行考证,同时编纂其年谱,以缅怀周氏一生为中医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民国医家;周镇;周小农;年谱

周小农(公元1876—1942年),名镇,字小农,别字伯华,因出生日为清明节,故又名明生,江苏无锡人,民国时期著名医家,在中医学理论研究、临床实践以及文献整理方面均有建树。周小农一生经历清末与民国两个社会历史时期,彼时中医学发展举步维艰,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周氏为挽救中医命运,积极发表言论、著书立说,并偕同道奔走呐喊,社会活动颇多,相关记载零散分布于不同文献史料中。笔者通过在国家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处进行文献搜集与调研,整理出周氏年谱并予以简要史实说明,文中欠缺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清光绪二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公元1876年4月5日),周小农出生于世居地江苏无锡西门棉花巷。据谱牒记载,周氏为宋濂溪元公(即宋朝理学鼻祖周敦颐)第31世孙,在家中位列长子,其父周憬(又名周莘农)从商,亦通医学,其母勤于女红。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周氏幼承家学,8岁正式入私塾读书,秉性聪颖,数过成诵。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周氏入上海泳康钱庄当学徒,或为继承父业经商积累经验。不料迎来其人生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即患“烂喉痧”之疾,手足俱痿,险些英年早逝,经多方求医,疗养年余方愈[1]。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周氏“烂喉痧”治愈后,其祖父达三公深感健康之重要,于是令其父莘农公以《内经》《本草》等医书授之以启蒙医术,望其以医为仁术,兼可卫身[1]。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周氏拜同乡邓羹和为师,但因其父莘农公对邓师授医偏重临证经验而不重视读书的教学方式深感不满,故未及一年,即勒令周氏休学。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周氏师从常州钱贻生,随钱师走读医书半年后休学在家,靠自学增进对医学的了解与认识。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周氏随父入沪,并经人推荐,受业于当时已在沪上行医的同籍名医张聿青先生,这是其人生第二个重大转折点[2]。张师对门人管教甚严,督促周氏博览古今医籍的同时,兼及文笔及书法等。张汝伟在《张聿青医案·跋四》曰:“小农周君,亦先生之高足也,淹博书籍,文辞洋溢”[3]。另据周氏《墓志铭》记载,周氏在侍诊之余,常用张师所弃之笔临摹师父的字迹,可见张师教学方式与理念对其影响至深。《墓志铭》中亦提及张聿青评价周氏时曾云:“品性淳厚,好学不倦”。周氏不负众望,随张师习医三年而医术大进。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周氏于张聿青处学成出徒,在沪行医,初时兼任位中堂、广善堂的医务工作。后又受邀参与李平书与名医陈莲舫所创医学会附设诊所的医务工作[1]。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据周憬在《卫生易简方》自叙中所言,“命长子镇广稽群籍”著成《卫生易简方》一书,由此可知,此书虽署名周憬,其子周小农实为此书做了大量参订工作。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0年),周氏时年34岁,被聘为上海警署医员,厘定治例陈上依行,并有“二千余众临诊鲜暇”[2],当道称善,诊务殷繁;《周氏易简方集验方合刻》序言记载周小农于当年续刊《周氏集验方》。

清宣统四年(公元1911年),伍廷芳在沪设“劝戒纸烟会”,推举周氏担任劝导及调查员[4]。同年,辛亥光复,周氏回故乡无锡行医。因同邑亦有名周镇的医师,故周氏以字自称,即以周小农为名在家乡行医。

中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周氏著成《惜分阴轩医案》4卷,刻入裘吉生主编《医药丛书》中。同年,周氏在《绍兴医药学报》第53期发表《创立医校宜慎编教科书论》一文[5],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周氏晚年又续医案3卷,但生前未付梓,后人将其七卷医案重新整理编排,即为《周小农医案》,并于1962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张聿青门人吴玉纯一直想在张师亲自撰写的医案基础上再新增部分内容并公开出版。但恩师早已过世,吴氏继而于同门中广搜张师医案以期完成这一夙愿。周氏好学不倦,所存张师医案最多,数量达8册,故吴玉纯即以周氏所存医案为蓝本增补张师医案编为《张聿青医案》,并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正式出版。周氏作为张师高足,不仅贡献大量张师医案,并作为主要参编人员全程参与编写。

中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周氏受山西中医社团(即中医改进研究会)所邀担任名誉理事[6],并在《绍兴医药学报》第9卷第7号上发表《致中医改进研究会意见书》一文,认为学习中医如果功力不深,又涉西医,则很容易陷入“奉西医学识为金科玉律”[7]314的尴尬局面。同年,无锡中医研究会成立,周氏在《绍兴医药学报》第9卷第7号发表祝辞并成为该团体的赞成人[7]316。

中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周氏参阅《雪雅堂医案》一书,并为其作序,刻入《国医百家》。

中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周氏增订南海曾心壶所著《脚气刍言》一书,并于当年分期刊入《绍兴医药学报》。

中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周氏于好友裘吉生50岁生日前奉上贺信与寿仪,裘氏颇为感动,并以《谢复周小农拟将祝款移助报社》为题,公开发表于《绍兴医药学报》以示感谢。文章发表后,引起其他社友与裘氏亲友的共鸣,纷纷慷慨解囊,或为裘氏祝寿赠款,稍缓解了《绍兴医药学报》经费紧张的问题[8]。

中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周氏开始为《三三医报》撰稿,1923—1929年间共为其4卷132期杂志撰稿96篇,文章数量在该杂志所有撰稿医家中位列第4。其文章分布于四大栏目,言论栏目17篇,学说栏目5篇,通讯栏目48篇,杂纂栏目26篇[9]。同年,无锡中医友谊会创办《医钟》月刊,推举周小农担任编辑[10]。

中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杜同甲、何廉臣主办的《绍兴医药月报》创刊,周小农被推举为名誉编辑员[11];同年,周氏搜集王旭高遗著编成《王旭高医书六种》,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同年,周氏精校、评阅、参订的《温热逢源》《医事启源》《曹仁伯医案》三书收入《三三医书》第一集;同年,被《沈阳医学杂志》聘为特约撰述员。

中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周氏参订《医学课儿策》,刻入《三三医书》第二集中。

中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周氏在第30期《医学杂志》上发表《驳内部中医营业领照暂行规则》一文[12]371,文中指出当局颁布的暂行规则,实为仿照日本,固以执照取消汉医也,不可不防;并在第31期《医学杂志》上发表《撰拟全国中医学会检定资格条例》一文[12]493,建议各省县中医自行检定最妥,并将这篇自拟的中医资格审查条例刊文以待公决。

中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在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意欲彻底废止中医药的提案背景下,上海全国中医联合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周氏发表《致上海中医大会书》[13],表达其希望与会者能够制定出不受卫生当局束缚的中医登记条例,以粉碎部分人欲废止中医的企图。此文刊载于第48期《医学杂志》。

中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周氏在第53期《医学杂志》上发表《为西医专制之卫部阻碍中医进行且欲限制中医禁治传染病征求公论书》一文[14]268,其在文中指出:“中医非不能治传染病,但少隔离、消毒等手续耳”。如今,国家虽已把“中西医并重”写入宪法,但仍有不少人持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医能否治疗传染病这一问题。周氏在几十年前就为这一现象而忧心不已,可见周氏中医眼光的长远性。同年,《医学杂志》第56期刊载周氏《管理医士规则》一文[14]587,以实际行动应对1929年通过的废止中医提案,为挽救中医出谋划策。

中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经过中医界人士的再三争取,国民政府终成立中央国医馆,周小农因上京(南京)请愿有功,被聘为名誉理事[15]。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 (公元1932年),周氏被《神州国医学报》聘为特约撰述员[16]。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周氏受俞慎初所邀,被聘为《现代医药》特约撰稿员[17],并在《现代医药》2卷2期发表《如何改进中国医药》一文,阐发其认为病理应兼采西说,药物则仍用国产,病名以中医为主,尽量附加西名、俗称等主张与观点[18]。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周氏评阅《温病条辨歌括》一书并题序,刻入当年出版的《中国医学大成》;同年,周氏从马培之传人处抄得马培之所著《外科传薪集》一书,题序并公开出版,后参校《履霜集》,二书均刻入《珍本医书集成》。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农历2月20日,周氏因喘疾逝世,享年67岁。

纵观周氏一生,可知其始终心系中医,所著文章或站在中医发展战略的角度抒发己见,或批驳当局歧视中医的政策,足见其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同时,周氏还将自己的学术经验毫无保留地写入《惜分阴轩医案》一书,并将自己所收藏的书籍择优予以参订、校勘后公开出版。其无私奉献之精神、严谨治学之态度,足以为今日中医学者借鉴。

[1] 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一辑:第12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42.

[2] 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一辑:第11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7.

[3] 张乃修.张聿青医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289.

[4] 李云.中医人名大辞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590.

[5] 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一辑:第10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30.

[6] 王志彬.中医改进研究会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7] 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一辑:第15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8] 沈钦荣.近代吴越医家交流纪略[J].浙江中医杂志,2008,53(10):597-598.

[9] 付书文,牛亚华.《三三医报》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5):54-58.

[10]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二辑:第30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68.

[11]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二辑:第37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

[12]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二辑:第7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3]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二辑:第11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02.

[14]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二辑:第12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5]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62.

[16]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四辑:第14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51.

[17]刘德荣.福州地区早期的中医杂志[J].中华医史杂志,2002,32(4):36-38.

[18]周逢儒.先君周小农医学经验略述[J].江苏中医,1963,

8(10):28-31.

A Brief Study on the Chronological Life of the Skilled Doctor ZHOU Xiaono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YAN Libin,ZHANG Jiaw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ories of Various School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By collecting and studying the literatures,the famous and skilled doctor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OU Xiaonong′s life was researched,simultaneously,his life was compiled into the chronicle,in order to memorize his contribution to TCM.

skilled doctor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ou Zhen; Zhou Xiaonong; chronicle

R-09

A

1004-6852(2016)12-0039-03

2016-06-30

闫立彬(1988—),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通讯作者:张家玮(1972—),男,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今名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猜你喜欢

上海辞书出版社周氏小农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兴起抑或衰微?——兼评《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分析
Reading Emotions Between Lines
题乌江亭
共营促共赢——小农经营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天 麻
虎毒不食子,净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