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用论辩学的批判性阅读模式研究

2016-06-02闫林琼

外国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阅读模式

闫林琼 吴 鹏

(江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基于语用论辩学的批判性阅读模式研究

闫林琼吴鹏

(江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212013)

摘要:批判性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有的批判性阅读研究大多数都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且提出的阅读步骤过于繁复,可操作性值得商榷。以语用论辩学中的批判性讨论理想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新的、可操作性强的批判性阅读模式。该模式将批判性阅读活动简化为三大步骤——识别论证、分析与重构论证以及评价论证,并以China Daily上的一篇评论文章为例,演示说明了各个步骤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操作方法。该模式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训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外自主开展批判性阅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语用论辩学;批判性讨论理想模型;阅读模式

0引言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活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80年代。学界对于批判性思维在自主构建、价值取向、信息评判等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经取得共识,并不断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视角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高瑛、许莹,2014,2015;李正栓、李迎新,2015;文秋芳、孙旻,2015;吴厦厦,2015;徐海艳,2015)。

受语用论辩学(Pragma-Dialectics)理论与方法的启发,本研究试图构建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批判性阅读模式,一方面便于教师自身掌握批判性阅读的理论依据与操作技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根据该阅读模式,不断通过有章可循的反思性提问,在课堂外也能学会对阅读材料自主开展批判性的反思、质疑与评价。本文首先介绍语用论辩学理论下批判性讨论理想模型的理论基础与构成要素,并通过举例阐明该模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接着提出基于前述理论基础的批判性阅读模式,最后通过援引ChinaDaily上的一篇评论文章对该阅读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演示说明,以便验证该模式的实际可操作性。

1语用论辩学与批判性讨论模型

20世纪70年代,荷兰学者Frans Van Eemeren 和 Rob Grootendorst在论辩学和语用学的基础上,结合逻辑学、话语分析等多学科知识,创建了语用论辩学理论,从而开辟了不同于逻辑学和修辞学路径的一种论辩研究范式。在语用论辩学中,论辩(argumentation)被视作正反双方为证明己方立场或反驳对方立场而展开的话语交际活动,其目标是通过批判性讨论消除双方意见分歧(吴鹏,熊明辉,2015;吴鹏,朱密,2015)。为进一步明确批判性讨论的方式,Van Eemeren 和 Grootendorst(1992:35)提出了“批判性讨论理想模型”(the ideal model of a critical discussion)这一概念,即在理想状态*之所以说是“理想状态下”的批判性讨论模型,是因为在真实的话语实践中,批判性讨论的4个阶段——冲突、开始、论辩和结论——并非总是依次出现的,有可能会出现次序上的颠倒。4个阶段也并非全部都会出现,比如,很多时候,批判性讨论的最后结论部分是没有明示的,因为根据文章的前述论证,结论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尽管如此,这一理想状态下的批判性讨论模型仍然是有意义的,它为从事理性讨论的各方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合理性标准。下,批判性讨论由冲突、开始、论辩和结论4个阶段组成(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1992, 2002, 2004)。

1.1 冲突阶段

冲突阶段明确讨论的主题以及双方的意见分歧(difference of opinion)。其中,意见分歧又分为四种类型,即单一非混合型(single non-mixed)(立场只涉及对一个命题的肯定或者否定意见,且正反方角色不变。其中,提出立场并为立场进行辩护的一方为“正方”,而对已提出的立场表示质疑或者反对的一方即为“反方”)、单一混合型(single mixed)(立场只涉及对一个命题的肯定或者否定意见,但正反方角色有变动)、多重非混合型(multiple non-mixed)(立场涉及对一个以上的命题内容所持的肯定或者否定意见,且正反方角色不变)以及多重混合型意见分歧(multiple mixed)(立场涉及对一个以上的命题内容所持的肯定或者否定意见,但正反方角色有变动)。例如:

(1)Peter: Danish men are not romantic.

Alice: Are they?

(2)Peter: Danish men are not romantic.

Alice: I don’t agree with you.

(3)Peter: Danish men are neither romantic nor spiritual, but at least you can depend on them.

Alice: I’m not sure about all that. (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 2002:8-9)

例(1)和例(2)涉及的命题都是“丹麦男人是浪漫的”,并且Peter作为正方对此都持否定意见“丹麦男人不浪漫”。所不同的是,在例(1)中,Alice作为反方对此仅表示质疑“是吗”,其中涉及的是单一非混合型意见分歧。而在例(2)中,Alice作为反方表示反对意见“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的同时,也在表达一种相反的立场,即“丹麦男人很浪漫”或者“并不是所有的丹麦男人都不浪漫”等,此时,Alice实际上已经从原来的反方变成了新一轮论证中的正方。因此,例(2)涉及的是单一混合型意见分歧。在例(3)中,涉及 “丹麦男人是浪漫的”“丹麦男人崇尚精神生活”以及“丹麦男人是可靠的”这3个不同的命题。对此,Peter作为正方所采取的立场是“丹麦男人既不浪漫又不崇尚精神生活,但是至少是可靠的”,而Alice作为反方对Peter的立场一律表示质疑“对这些我都不确定”。因此,例(3)中涉及的是多重非混合型意见分歧。试想,如果Alice对例(3)中Peter的立场持否定意见“我不同意你的意见”,那么,同例(2)类似,此时Peter和Alice之间的意见分歧就属于多重混合型意见分歧了。

当然,批判性讨论并非仅存在于如上例所示的面对面的对话之中。在看似单向的写作或者阅读过程中,实际上同样进行着写作者与潜在读者或者现实中的读者与写作者之间双向的批判性讨论,这一点会在下一节中进行阐述。只不过写作或阅读中所涉及的意见分歧就只属于非混合型意见分歧了,因为其中不涉及正反双方角色的变化。

1.2 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确定谁是正方、谁是反方以及明确讨论的程序性和实质性出发点。其中,程序性和实质性出发点(procedural and substantive starting points)指的是正反双方进行批判性讨论的共同基础,比如讨论所采取的方式(discussion format)、背景知识、价值观等等。双方若没有共同出发点,则试图通过论辩交流的方式解决意见分歧也是没有意义的(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 2004:60)。在很多情况下,批判性讨论的这一开始阶段都是隐含的,因为旨在进行批判性讨论的各方通常都心照不宣地默认了共同出发点的存在。但是,在对已有的批判性讨论进行全面解读的过程中,则需要将通常隐含的开始阶段中的各个要素都明示表达出来。

1.3 论辩阶段

论辩阶段讨论一方(正方)就其所持立场进行论证,另一方(反方)对此立场提出质疑。其中,无论是提出立场、为某立场进行辩护,还是对已提出的立场进行质疑,讨论双方所使用的论辩结构(argumentation structure)可能会有5种,即(1)单一论辩(single argumentation):由一条辩护(defense)支撑一个立场(standpoint); (2)多重论辩(multiple argumentation):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具有同等分量的辩护支撑同一个立场,但这些辩护也可以单独支撑该立场;(3)并列型论辩(coordinative argumentation):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辩护共同支撑同一个立场,并且这些辩护不能单独支撑该立场;(4)从属型论辩(sub-ordinative argumentation):由一条辩护支撑一个立场,而该辩护又由下一条辩护来支撑,下一条辩护又由下下一条辩护来支撑,如此形成一个链条式的论辩结构;(5)混合型论辩:由单一论辩、多重论辩、并列型论辩以及从属型论辩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论辩结构组合而成(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 2002:69-72)。各种论辩结构涉及的论证图式(argument scheme)又有3种,即:(1)征兆型论证(argument scheme based on a symptomatic relation):Y对X而言是真的,因为Z对X而言是真的,并且Z是Y的征兆之一;(2)类比型论证(argument scheme based on analogy):Y对X而言是真的,因为Y对Z而言是真的,并且Z和X具有可比性,以及(3)因果型论证(argument scheme based on a causal relation):Y对X而言是真的,因为Z对X而言是真的,并且Z是导致Y的原因。(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 2002:97-101)

1.4 结论阶段

结论阶段涉及讨论的结果,即意见分歧是否得到解决。换言之,正方是否仍旧保持其立场以及反方是否保持对正方立场的质疑。在实际的讨论中,虽然很少把讨论结果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讨论的结果通常都是不言而喻的。

在批判性讨论的各个阶段,参与讨论的各方还应遵循以下10条规则,简称“十诫”:(1)自由规则(Freedom rule):即任何一方都不得阻止对方提出立场,也不得阻止对方对已提出的立场表达质疑;(2)举证规则(Burden-of-proof rule):若对方提出要求,则提出立场的一方有义务对其立场进行辩护;(3)立场规则(Standpoint rule):任何一方在批判某个立场时应该确认该立场的确是对方提出的;(4)相关性规则(Relevance rule):任何一方为捍卫其立场而提出的论证必须与该立场相关;(5)未表达前提规则(unexpressed premise rule):任何一方不得将并非对方所想当作对方略去未表的前提(强加给对方),也不得否认自己已经使用了的某个隐含前提;(6)出发点规则(Starting point rule):任何一方不得将对方尚未接受的某个前提当作(无争议)出发点,也不得反对对方将已接受的前提作为(讨论)出发点;(7)论证图式规则(argument scheme rule):任何一方对立场的辩护都必须选用恰当的论证图式, 否则辩护就不能被认为是合理的;(8)有效性规则(validity rule):论辩各方所使用的论证应该在逻辑上是有效的,并且能够经受住未表达前提明确被表达出来以后的验证;(9)结论规则(closure rule):提出立场的一方如若未能成功地捍卫其立场就应该收回该立场,而质疑立场的一方如在对方成功地捍卫了其立场之后就应该收回其质疑;(10)使用规则(usage rule):任何一方都不得使用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并且都应该尽量细致准确地解读对方的表达(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 2002:182-183)。

2基于语用论辩学的批判性阅读模式

在语用论辩学中,论辩被视作正反双方为证明己方立场或反驳对方立场而展开的话语交际活动,既包括面对面的论证与质疑,也包含独白式的论证(此时论辩对方是潜在的反对者或质疑者)(吴鹏、熊明辉,2015;吴鹏、朱密,2015)。法庭论辩属于前者,而批判性阅读则属于后者,即独白式的论证。面对一份阅读材料,批判性阅读者扮演的是反方,阅读材料的写作者是正方。根据巴赫金(Bakhtin)的对话理论,话语本身就是对话性的(dialogic)(Renkema, 2009:67),因此,阅读材料就是作者与其潜在的理性读者(也是作者观点、立场的潜在反对者或质疑者)进行对话的产物。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并不是在自说自话,而是时刻考虑到潜在的理性读者对其提出的立场、观点可能持有哪些反对意见或者质疑,然后根据自身对这些反对意见与质疑的预测,在写作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作者的写作过程视为论辩中的正方为证明己方立场所展开的话语交际活动,而批判性阅读者充当的就是论辩中反方的角色,在正确识别与理解正方(即作者)已提出的立场以及正方论证其立场的方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反思、质疑,对正方提出的立场本身以及其论证立场的过程与结论等进行批判性检视。因此可以说,批判性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与作者就阅读材料进行批判性讨论的过程。

根据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提出的批判性讨论理想模型,我们可以将批判性阅读模式简化为以下3大步骤(如图1所示)。

图1批判性阅读模式

首先,识别论证,即判断作者是否在论证某种立场,其中涉及批判性讨论的冲突、开始和论辩3个阶段。在识别说话人(包括写作者)是否提出了某种立场这方面,Van Eemeren和Grootendorst列举了一些表达某种立场的指示词(indicators),如:in my opinion(在我看来)、I think that(我认为)、I conclude by saying that(总而言之)、I hope I have shown that(我希望我已经表明)等等。而在识别说话人是否在对已提出的某种立场进行论证这方面,也有一些言语表达上的踪迹可循,并且,一般而言,论证指示词也是表达立场的指示词,比如:在追溯性的表达(retrogressive presentation)中,立场出现在论证(argument)之前,所使用的指示词有because(因为)、since(既然)、for(因为)等等,而在渐进式的表达(progressive presentation)中,立场出现在结论部分,所使用的指示词有therefore、thus、so(因此、所以)、consequently(结果)、for that reason(因此)、given that(考虑到、假定)等等。还有其他一些不是那么明显的论证指示词,比如on one hand … on the other hand(一方面……另一方面)、this is evidence of(这是……的证据)、on the grounds of(基于……理由)、of course(当然)、ought to、should(应当,应该)、all in all(总之)、in short(简言之)等等。(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 2002:38-40)

其次,分析与重构论证,即根据批判性讨论的4个阶段,依次分析作者与潜在读者对于相关话题的意见分歧是什么、作者的立场是什么、作者论证其立场的出发点有哪些(其中涉及对未表达前提的明示)、采用了哪些论辩结构与论证图式以及论证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然后通过增添(未表达前提)、删减(与立场论证无关的表述)、重排(原文的论证顺序)以及替换(相近或者模糊表达)的方式,对原文的论辩结构进行重构,从而形成对原文的分析概览(analytic overview)。其中,对于未表达前提的明示与理解,需要借助交际原则(communication principle)(包括一些通用的交际规则,如清晰、真诚、效率以及切题等)以及一些基本的逻辑原则(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 2002:49, 52),比如:

(4)It is obvious that children should ideally be raised in a family with both a mother and a father, because it has been that wa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 2002:50)

本例中,根据立场表达指示词“It is obvious that”以及渐进式论证指示词“because”,不难判断,说话人的立场是“孩子在一个由母亲和父亲组成的家庭里得到抚养,这是最理想的(状况)”,而支撑该立场的论证在于“因为几千年来一直都如此”。根据逻辑三段论:“每一个M都是P。每一个S都是M。所以,每一个S都是P”(McInerny, 2013:81),其中,第一个命题是大前提,第二个是小前提,第三个是结论。本例中的立场对应的是结论部分,支撑该立场的论证理由对应的是大前提,缺少的正是小前提。在日常交际中,说话人在论证其立场时,当并非出于故意而省略了某些元素时,这些被省略的元素仍然是隐含于话语中的(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 2002:49)。根据交际的清晰性原则以及逻辑有效性原则,我们可以将该暗含的元素明示出来,也即将未表达前提进行明示表达。本例中,未表达的小前提就是:“几千年来一直都那样做的事就是好的”或者“如果某件事几千年来一直都是以某种方式做的,那么它就必定是最好的方式”。

最后,评价论证:即针对重构后的分析概览,结合批判性讨论的十大原则,对其中各要素——包括意见分歧、立场、出发点、论辩结构、论证图式和结论——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质疑之后,对其做出逻辑有效性与论证合理性方面的评价。

3实例分析:ChinaDaily就私营部门对医疗保健行业产生影响所做的评论

这里以ChinaDaily上的一篇评论文章(节选了其中前半部分对立场的论证部分,即“为什么”必须阻止私营企业对医疗保健行业的影响,而后半部分涉及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即“如何”阻止私营企业对医疗保健行业的影响,与前半部分属于不同层面的话题讨论。为了便于演示说明,省去了原文的后半部分)为例,演示说明将批判性思维融入阅读活动中的实践操作方法。例:

(5)Private-sector influence must be prevented in healthcare

By MIKE BASTIN (ChinaDaily) Updated: 2015-05-12 10:34

It was only last year that GlaxoSmithKline Plc(葛兰素史克,英国制药公司)was fined the equivalent of $500 million in China for bribing officials to push its medicine sales.

But here we are again, with media reports saying that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hasaccused Germany-based Siemens AG and its dealers of violating the competition law. Siemens allegedly donated medical devices in return for agreements from customers that they would exclusively buy the chemical reagents (化学试剂)needed to use these machines from Siemens.

But it is important to look around the world and put developments in China into context.

Itwas only the year before last when reports on bribery in the United Kingdom’s health sector circulated widely in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The reports suggested even more widespread and unethical, if not illegal, activity in the UK.

Specifically, it was reported that private healthcare companies were regularly offering doctors incentives such as bonuses and even “free” receptionists in return for drug orders or referrals(下线;引荐). It was reported that about 15 percent of all UK medical consultants had been offered cash for referrals. The US healthcare sector is also often reported to be riddled with corruption involving medical professionals and private healthcare companies.

Clearly, corruption across the healthcare sector is rife globall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rivate sector is the root cause.

根据图1所示批判性阅读模式,第一步:识别论证。此例中,根据标题中的论证指示词“must(必须)”,我们不难判断,作者旨在论证的立场正是文章标题所述观点,即“必须禁止私营部门对医疗保健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步:对论证进行重构分析,形成分析概览。在冲突阶段,作者旨在与潜在读者讨论的话题以及意见分歧是“是否应该阻止私营部门对医疗保健行业带来的影响”,此处涉及的是单一非混合型意见分歧。对此意见分歧,作者采取的立场是“必须阻止私营部门对医疗保健行业带来的影响”。在开始阶段,作者选用的双方都能接受的出发点包括“私营部门的介入是导致医疗保健行业内部腐败的原因之一”以及“应该阻止医疗保健行业内的腐败现象”。论辩阶段的论辩结构图如图2所示。其中,(1.1’)属于未表达前提,其在原文中虽然没有明示说明,但是根据交际原则和一些基本的逻辑原则,结合文内语境以及社会背景知识,我们不难推导出该前提。通过对原文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与重构,发现本例中的未表达前提同时也被作者用作了支撑其立场的一个论证。本例采用的是混合型论辩结构,包括单一论辩和多重论辩。其中,论证1.1和未表达前提(1.1’)支撑立场1,属于单一论辩结构,而论证1.1.1、1.1.2和1.1.3三者并列,并且都能单独支撑论证1.1,属于多重论辩结构。在该混合型论辩结构中,涉及两种论证图式:根据论证1.1和(1.1’)得出立场1,这里采用的是因果型论证,而根据论证1.1.1、1.1.2和1.1.3得出论证1.1,则属于征兆型论证。作者通过前述论证,得出结论:“必须阻止私营部门对医疗保健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该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得到明示表达,而是读者通过对前述3个讨论阶段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后推导出来的。这也印证了一点,即在实际的批判性讨论中,结论阶段有时虽然是隐含未表的,但是讨论的结果却通常都是不言而喻的。

由此我们进入第三步:评价论证。对论证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依据什么标准进行评价?以及如何进行评价?这些都是实施评价行为必须首先要考虑到的一些问题。图2所示论辩结构是对原文中或明示或暗含的各个论证要素进行还原后的整个论辩框架。论证评价正是以批判性讨论的10条规则为标准,对分析概览(包括重构后的论辩结构)中各个论证要素——包括意见分歧、立场、出发点、论辩结构、论证图式和结论——从逻辑有效性与论证合理性两大方面,通过反思提问的方式进行评判。

图2例(5)中的论辩结构图

对本例中论辩阶段的论证图式,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批判性问题:1)论证1.1.1、1.1.2和1.1.3分别列举了三起医疗保健行业内发生的腐败行为,即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于2014年因贿赂中国官员进行医药推销而被罚款5亿美元、德国西门子公司及其经销商近期因违反竞争法而受到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指控以及2013年报道披露英国一些私营医疗保健公司定期向医生提供奖金乃至“免费”接待等以换取医药订单或者下线销售人员,并且三起腐败事件都与私营部门在该行业中的不规范操作有关,这些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但是,仅仅依据这三个案例,就能论证得出1.1“私营部门的影响是导致医疗保健行业内部腐败现象的根本原因”吗?显然,这里使用的征兆型论证图式在逻辑上是无效的,违反了批判性讨论10条规则中的论证图式规则和有效性规则,因而这则子论证是不合理的论证;2)由于原文是将论证1.1和未表达前提(1.1’)用于论证支撑立场1的,而经过对前述第(1)个批判性问题的讨论,论证1.1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作者所提出的立场1也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自然也就沦为“空中楼阁”了。此外,基于以上对论证图式的批判性质疑,我们发现,作者在结论阶段也违反了批判性讨论中的结论规则,即提出立场的一方如果未能成功地捍卫其立场就应该收回该立场,而不是继续坚持其不合理的立场。

4结语

本研究基于语用论辩学中的批判性讨论理想模型,构建了一种新的、可操作性强的批判性阅读模式,其中将批判性阅读活动简化为三大步骤:识别论证、分析与重构论证以及评价论证,演示了批判性阅读活动各个步骤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操作方法。

对阅读材料中所涉及论证的识别、分析与重构,可以结合逻辑学、话语分析、语用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描述性的阐释,但是对于论证的评价,则涉及如何构建或者选用评价标准的问题。“如何通过批判性讨论使双方意见分歧得以合理消除是语用论辩学标准理论的核心问题,合理性是其分析和评价论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吴鹏,熊明辉,2015:65)。语用论辩学下论辩的评价标准正是批判性讨论是否以合理的方式进行。那么,何为“合理”的讨论呢?在论辩研究中,关于“合理性”这一概念,存在几种观点:其中,几何学观点认为,“合理性”概念仅适用于形式论辩中的人为论证;人类学观点认为,论证的有效性取决于纯粹的实证基础,即某一社群之间的共识;一些逻辑学家采纳的是合理性的“批判观”,即论辩既需要对论辩程序的效力进行审查,同时也需要对持有意见分歧的潜在各方遵循该程序的利弊进行反思,而Van Eemeren等人也认为,有必要摒弃合理性的几何学与人类学的证明主义怪圈,转而采用批判理性主义观,也即“合理性”的第三种观点——论辩观,其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为:对人类思想及活动的所有领域进行系统的批判性检视。论辩学路径下的论辩同时采用了论辩学的批判性视角、逻辑学的几何学视角以及修辞学的人类学视角,从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以及主体间的可接受性这两大方面来检查论辩各个规则的合理性(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 2004:132)。换言之,语用论辩学理论下合理性讨论的评价标准正是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与主体间的可接受性,二者具体体现在批判性讨论的十条规则之中。

此外,批判性阅读要求阅读者本身首先具备一定的理性,即运用推理工具的能力(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 2004:125),然后参照以合理性为基础的批判性讨论规则来对阅读材料进行尽可能理性的描述与评价。

合理性是语用论辩学标准理论中分析和评价论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在现实的批判性讨论中,讨论者不仅需要“合理”地解决意见分歧,还会尽力使讨论结果朝着利己方向“有效”发展(吴鹏,熊明辉,2015:65)。

参考文献:

Albeckay, E.M. 2014.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through Critical Reading Programme amongst Undergraduate EFL Students in Libya [J].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123): 175-181.

Haromi, F. A. 2014. Teaching through Appraisal: Developing Critical Reading in Iranian EFL Learners [J].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98): 127-136.

McInerny, D.Q.2013. 简单的逻辑学[M]. 赵明燕,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Pizozzi,R. 2003.CriticalReading,CriticalThinking[M]. New York: Longman.

Renkema, J. 2009.IntroductiontoDiscourse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Van Eemeren, F. & R.Grootendorst. 1992.Argumentation,CommunicationandFallacies[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van Eemeren, F., Grootendorst, R. & A.Henkemans, F. S. 2002.Argumentation:Analysis,Evaluation,Presentation[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van Eemeren, F. & R. 2004. Grootendorst.ASystematicTheoryofArgumentation:ThePragma-dialectical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高瑛,许莹. 2014. 西方批判性思维研究:回顾与反思[J]. 外语学刊(5):1-6.

高瑛,许莹. 2015. 我国外语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学刊(2):127-132.

韩少杰,王小英. 2009. 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 外语教学 (6): 67-70.

李朝红. 2014.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双向衔接[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136-140.

李正栓,李迎新. 2015. 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49-56.

刘伟,郭海云. 2006. 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实验研究[J].外语界(3):14-18.

王牧群,白彬. 2011.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解构式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 教育科学 (2):30-34.

文秋芳,孙旻.2015. 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 6-12.

吴鹏,熊明辉. 2015. 策略操控:语用论辩学之修辞拓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64-69.

吴鹏,朱密. 2015. 外交部发言人应答话语的语用论辩研究:以刘为民就中美稀土贸易摩擦答记者问为例[J].国际新闻界(9):52-69.

吴厦厦.2015. 美国SIOP模式与中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研究[J].外语教学(4):60-63.

徐海艳.2015. 基于内容的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J].外国语文 (4):151-156.

吴鹏,男,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话语研究、论辩研究与外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校:朱晓云

Construction of a New Critical Reading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agma-Dialectics

YANLinqiongWUPeng

Abstract:There exists some research on how to do critical readings and teachings, but the reading steps mentioned in existing research are over-elaborated and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too general for students to follow.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new and operable critical read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ideal model of critical discussion in the theory of pragma-dialectics. The proposed new model divides the whole critical reading activity into three parts: identifying arguments, analyzing and reconstructing arguments and evaluating arguments, with all of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s demonstrated in detail in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 review article in China Daily on whether private sector influence should be prevented in healthcare industr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ew critical reading model will be helpful both for teachers to organize critical reading activities in class and for students to conduct critical readings on their own after class.

Key words:critical reading; the theory of pragma-dialectics; the ideal model of critical discussion; reading model

作者简介:闫林琼,女,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话语研究与外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5JJD720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YY05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M530245)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18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16)01-0090-08

猜你喜欢

批判性阅读阅读模式
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影响
培养批判思维 彰显核心素养
对比阅读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中英文绘本亲子阅读模式研究
批判性阅读:文本的另类解读
调适阅读心理,培养阅读技巧的策略
批判性阅读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论批判性思维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深化情感体验,建构阅读模式
高校图书馆创建大学生跨学科阅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