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的黄陂模式探析
——基于杜堂村的调查

2016-06-01袁文艺

关键词:美丽乡村

陈 楝,袁文艺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美丽乡村建设的黄陂模式探析
——基于杜堂村的调查

陈楝,袁文艺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基于黄陂区杜堂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可提炼出以“美丽经济”为核心意蕴的美丽乡村建设黄陂模式,即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业强”、“农民富”与“农村美”的统一。美丽乡村建设黄陂模式的驱动力在于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四个结合:乡村建设与现实条件的结合,政府支持与社会参与的结合,生态美丽与生产发展的结合,美丽乡村与村民幸福的结合。

关键词:美丽乡村;美丽经济;黄陂模式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美丽乡村”建设无疑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自2007年浙江省安吉县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以来,以东部为主的若干地方政府展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并涌现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模式,如一二三产联动的“安吉模式”,[1]市校合作的“湖州模式”,[2]“五位一体”的“宁国模式”,[3]“四级联创”的“衢州模式”[4]等。近年来,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笔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调查,期望对黄陂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为美丽乡村的深入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实证考察:对黄陂区杜堂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

黄陂区面积2261平方公里,2014年户籍人口112.16万人,是武汉市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市辖区。武汉市2014年出台《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引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并推出一系列的奖励和扶持政策。武汉市在全市选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4个示范村和16个创建村,黄陂区姚集街杜堂村即为其中的一个创建村,杜堂村同时也是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5年7月,笔者到杜堂村调查。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对象包含村民、政府官员和企业三大主体。针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针对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展开深度访谈。对问卷与访谈获得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收集与整理,并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分析相结合的数据分析。

(一)对村民的调查

杜堂村共有11个村湾,共计471户,总人口1748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创建村的是葛家湾,占地面积241亩(含村湾周边水面和林地),现有村民113户,474人。调查时间为7月初,大部分外出打工者还未归家,村中所留人数不多,以老人和孩子为主。调查采取一户一人的形式,发放问卷,并同时进行面对面交流。此次共发放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7份。

1.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度

表1:对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了解程度

表2:村委会宣传美丽乡村政策的力度

姚集街道办事处以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承建企业万中宏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曾发放《致广大农户的一封信》,指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包括环境干净整洁,产业生态高效,基础设施完善等五个方面,与农户签订协议书。同时召开村民大会,给村民讲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但是回收的47份有效问卷中,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了解情况并不多,一般和不了解占到总百分比的一半以上。这可能与受访者中以老人为主的结构有关,也反映了政府宣传的力度尚待加强。

2.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度

表3:支不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回收的问卷以及调查过程中的反映显示,村民大多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原因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村民几乎不用自己出钱;第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流转了部分土地,给予了相应补贴,同时提供了就业机会;第三,第三方投资人为本地人,出于对熟人的信任;第四,总体上村民相信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改善环境。

3.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可度

表4:美丽乡村建设有没有带来环境的改善

表5: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提高收入吗

表6:美丽乡村建设会提高您的幸福感吗?

从表4、表5、表6可以看出,杜堂村村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能改善环境认可度较高,幸福感有所提升,但对于经济收入的变化上存在一定的怀疑态度,认可度不太高。这可能与美丽乡村建设刚启动,经济效益尚待显现有关。

(二)对政府的调查

调查对象含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也包括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分别对这三个层次的干部进行了面对面访谈,获取了第一手材料。

1.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

一是组织领导。从区级层面建立项目责任制,由黄陂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六个工作专班指导、监督、协调、管理。姚集街道办事处作为责任主体,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规划设计单位负责技术支持和协助实施。

二是资金筹措。项目计划总投资2345万元,其中市级支持452万元,区内配套整合615万元,企业投入1278万元。市级奖补资金按照比例拨付,文件下达后,市财政局下拨50%的启动资金,待项目全部完成验收合格后,再将剩余的50%资金根据审计额度据实拨付。姚集街道办事处设立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专门账户,专款专用。美丽乡村建设财政专项补贴资金的筹措、拨付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三是奖补政策。美丽乡村示范村实施方案通过市级评审的,市级财政对该村湾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和农户立面整治等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按照每个农户4万元的标准,对该村湾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项目给予补助,按照每个农户4万元的标准对该村湾农房立面整治项目给予补助。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村湾,其农户数不得少于30户,并由市新农办授予“武汉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称号。对于只开展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达到相关项目建设标准的创建村湾,市里按照每个农户4万元的标准给予基础设施补助,并由市新农办授予“武汉市美丽乡村建设创建村”的称号。

四是项目管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严格实行项目招标投标制,确立中标人后,按照管理处竣工验收申请——区初验——市检查验收程序,根据相关办法和标准,重点对项目建设完成,资金到位及使用、项目变更、工程质量、法律法规执行、投产或投入使用准备、竣工决算、档案资料等情况检查验收,并进行绩效评价。

2.相关政府负责人的访谈

调查过程中,姚集街道办事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负责人吴主任谈了三点看法。首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是政府基于长远考量的。黄陂区是旅游大区,每年旅游的经济收入在黄陂区全年收入中占据重要比重,但是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品牌效益有待提升。在姚集杜堂村建设美丽乡村,可以借助黄陂区已有旅游名胜的名气,开发姚集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第二点,美丽乡村建设中政府给予了支持与帮助,一方面申请到了市级财政奖补资金,以后项目建设成功后相关资金都向美丽乡村项目倾斜;另一方面,政府设立专班专人,协助村委会实施项目工程,帮忙宣传和组织,希望可以提高当地村民的整体收入。第三点,政府希望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在改善镇容村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实现美丽乡村的长效和内生发展。

(三)对企业的调查

1.企业承建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万中宏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负责杜堂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企业。公司负责人葛总是杜堂村葛家湾人,早年外出打工,赚了钱之后回到家乡带动村民致富,村中有不少人在葛总的公司打工。通过投标,公司承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进行村湾环境改造的同时,公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投入180万元聘请重庆浩鉴旅游规划设计院对杜堂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打造主题为木兰花乡的旅游项目,该项目规划分期目标定位为:国家3A级景区、武汉城郊赏花目的地及美丽乡村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公司负责的美丽乡村项目包括建设规划,民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改善等6大类,28个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见图1。第二类是调整产业结构。在保障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发展有机、生态、绿色农业和景观林业。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充分利用杜堂村的茶叶、花卉、乡土文化等资源,打造杜堂花村、森林茶园以及湿地荷园三大特色农旅结合的园区。修建水库,打造苗木基地,保护古树。以每年每亩200元左右的价格流转村民的土地,用于有机蔬菜种植。通过旅游带来的客流促进花卉苗木业和接待服务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经济结构。

图1:杜堂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2.企业负责人访谈

采取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的形式,笔者了解到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企业负责人葛总既高兴也担心。葛总指出,承包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有两个原因。一是本土情节。虽然已经是千万富翁,不愁吃穿,但是看到家乡还很落后,就想带动家乡一起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生态旅游,村民可以自营“农家乐”或者去公司上班,收入能够得到提高。同时村庄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二是商机。商人有着对商机敏锐的洞察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环境的拥挤,越来越多市民倾向于到郊区和农村来旅游养生,生态旅游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葛总指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项目建设前期公司已经投入1千多万,而政府的奖补资金迟迟不下。杜堂村申请的是“美丽乡村建设创建村”,但是实际上却是按照“示范村”的标准修建,资金投入量大,又没有其它企业投入,单靠一家公司,资金压力大。虽然是本村人,得到了村民委员会的支持,但是仍有部分村民不支持,要求提高补偿金额,对工程施工造成一定困扰。

二、模式提炼:“美丽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黄陂模式的核心意蕴

关于美丽乡村的内涵,学界有不同视角的界定,可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字面意义上理解的生态良好和环境优美,也即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村容整洁”。第二个层次是生态美丽加上经济发展,即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第三个层次则涵盖自然与社会等各个方面,如美丽乡村集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于一体,[5]再如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管理民主乡村社会美。[6]第三个层次的对美丽乡村的理解涵盖了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笔者认为,这三个层次的界定中,第一个层次指明了美丽乡村的生态美丽的表象,第三个层次则涉及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过于庞杂,指向性不强。而第二个层次的界定,既指明了生态美丽的表象,也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内核,最终指向生活富裕、村民幸福的目标。正如于法稳教授所指出的,“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7]

杜堂村是黄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杜堂村周边,有胜天村、门楼村等众多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创建村。黄陂区2014年起重点建设“2+7”个美丽乡村,2个示范村是木兰山村、官田村,7个创建村是门楼村、胜天村、章华村、杜堂村、竹园村、李湾村、彭家岗村。基于杜堂村等乡村的实践和经验,可以提炼出“环境美丽+经济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黄陂模式,即“美丽经济”模式。“美丽经济”旨在实现“农业强”、“农民富”与“农村美”的统一。“农村美”体现了和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农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但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财政支持只能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容整洁”的低层次需求,或重点扶持个别的样板工程,企业投资也要遵循资本回报的市场法则。只有在“农村美”的过程中农业强了、农民富了,才能保证对“农村美”的经济支撑和农民支持,实现可持续的内生的“农村美”。黄陂模式的“环境美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美丽乡村建设黄陂模式的基础条件。黄陂被誉为“武汉后花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旅游资源闻名。黄陂目前拥有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等近20个木兰系列景区,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4个。山水环绕,林木和花卉众多,空气清新,依托于木兰文化,黄陂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浓厚。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后的村容美。美丽乡村的项目建设中,重点是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立垃圾收集处理体系,修建无害化卫生公厕和星级旅游公厕,取消露天集中处理垃圾;整治旧村水道,完善村域水系格局;修整土地,铺建草坪;建设“洁、绿、亮、美”的美丽特色村庄;对于村民房屋,进行立面整治,整修房屋,采用荆楚风格建筑,同时充分挖掘黄陂传统乡村民居特色,保留部分原来的建筑,如黄土屋、瓦片顶还有干净的猪圈。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产业美。如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有效减少传统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经济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黄陂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的条件是美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背靠庞大的客源市场。黄陂地处武汉市郊区,内有四条国道交汇,20分钟车程可抵达武汉市中心,1小时车程抵达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3小时车程到达相邻省会。武汉市是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城市,武汉市民在周末和节假日拥有巨大的休闲娱乐需求。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如发展有机、生态、绿色农业和景观林业,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三、三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黄陂模式的驱动力

(一)政府引领的驱动力

农民的视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长远利益缺乏洞察力,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农民的局限性决定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政府要起引领作用,指引方向。美丽乡村建设黄陂模式形成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贯穿全局。首先,在发展“美丽经济”过程中,政府明确建设和扶持重点,严格管理项目的申报、审定和考核,严格落实奖补政策,落实责任分工。同时政府也提出了建设标准和要求,如美丽乡村要达到湖北省绿色示范村建设标准,在村庄绿化覆盖率、农户庭院绿化、道路沟渠绿化、公共绿地等方面要达到要求。这就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明确的目标,有标准可依。第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政府财政补贴或者奖补资金,政府资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资金支撑。第三,政府推动农民建设美丽乡村,扮演了组织者和动员者的角色。第四,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将第三方和市场资源引入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沟通和协调的作用。政府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等方式,在组织发动、规划引领、部门协调、财政引导上,推动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推进美丽乡村的深入建设。

(二)农民主体的驱动力

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体作用,他们是建设者,支持者和宣传者。首先,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征询农民意见,流转土地的经营权和承包权。同时,在基础设施等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农民是主要的劳动力。其次,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者。在回收的47份有效问卷中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村民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关乎多方利益,不可能由政府包办,村民将自己的意见反映给政府,配合政府工作,有利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第三,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者。网络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更新量大,单靠政府和企业宣传,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村民通过口耳相传、人际传播等多种形式有利于将家乡美景宣传出去。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创建村村民得到实惠后,其示范效应又会带动其它乡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点到面的全面铺开。充分挖掘与激活农民和民间团体的创造力、积极性、增强集体行动能力,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参与的驱动力

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繁多,资金需求量大,项目资金完全由政府提供是不现实的。黄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招商引资,引进第三方的建设资金。调查发现黄陂区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不是政府,而是企业。不管是先发展旅游,再利用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胜天村和门楼村,还是先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后发展旅游的杜堂村,其建设资金都少不了企业的投入。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后期,企业更是在谋划全局、建设发展上超过了政府的作用。企业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带来了资本投入,也传递了市场信息。企业资本的流动代表了社会资本的流动,折射了资本对乡村生态环境等生产要素的重视。农民可以根据社会资本流动的市场信息,调整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自发融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中来。

四、路径研讨: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黄陂模式实质上是利用本地优势生态资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美丽经济”,以实现“生态美”、“生产美”和“生活美”的多赢模式。鉴于黄陂模式和国内多地的实践和探索,现阶段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四个结合。

(一)乡村建设与现实条件的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黄陂模式的实践,离不开其独有的现实条件。如武汉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给予的财力支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位居特大城市郊区背靠庞大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等。就其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而言,也离不开独特的自然环境,即优质的土壤,清洁的空气以及洁净的水源。近年来,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中一窝蜂式提出了乡村旅游的目标,而罔顾其交通、环境和客源条件。美丽乡村建设应与其经济发展程度、财政支持力度、区位、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等现实条件相结合,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模式多样。没有条件搞旅游产业的,没必要强求。如能实现村容整洁和生态保护的环境美,也算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步目标。如笔者观察到的湖北省五峰县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应该是生态森林和植被的保护。又如广西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是“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各级领导重点支持和指导农村的村容整洁,如垃圾和污水的集中处理,引导农民的卫生习惯。[8]

(二)政府支持与社会参与的结合

政府是百姓利益的捍卫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从本质上讲政府关注的是社会效益,如能否让农民感到幸福,能否实现经济发展,能否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企业是逐利者,从本质上讲关注的是经济效益。两者性质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必然导致一些矛盾。在黄陂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管得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建设效果。管理过多,借助的是企业资金,企业积极性不高,影响产业发展。管理过少,企业利益与村民利益容易冲突,造成企业和村民关系的失衡。所以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要协调统一,一方面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参与,利用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传递需求信息,减轻财政压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监督和指引的作用,充当好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协调者,监督企业行为,也鼓励企业有所作为。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二者需相互协调,找到利益的均衡点,合力于美丽乡村建设。

(三)生态美丽与生产发展的结合

美丽乡村既包括村容整洁之美,也包括生活富裕之美,生产发展之美。不能为了环境美丽,而将所有的资源去整治村容,整修路面,做面子工程,而忽视了生产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生产发展才能维持可持续的生态美丽。也不能为了生产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过去,西方国家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花了巨大的代价。现在我国环境的持续恶化,如雾霾的挥之不去,农业面源污染危及水生态安全等,似乎又在重复西方国家的老路。美丽乡村的建设要建立在不损害乃至改进原有的资源和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实现真正的“美丽经济”。现阶段,与我国政府力推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相适应,农业发展也要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之路,从传统农业走向以生态农业、规模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实现生态美丽与生产发展的结合。杜堂村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业结构调整,已经体现了生态美丽与生产发展相结合的方向。

(四)美丽乡村与村民幸福的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目标是提升农民的幸福感,离开这个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偏离航向的建设。调查中发现农民普遍存在担忧的心理。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前,农民收入不高,但是依靠农业种植,基本上粮食是不愁的。但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流转了土地,而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未显现,农民心里无所依靠。美丽乡村的建设固然从长远上看有利于农村发展,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农民的感受,取得农民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使农民在两个层次上受益。第一个层次是村容整洁,农村生态环境好转,有利于农民的身心健康,也满足了农民高于吃饱穿暖的对生态美的精神需求。这个层次性质上是具有强烈正外部性的公共服务,有赖于政府的财力支持。第二个层次是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在生产发展中提高农民的收入,如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收入、乡村旅游收入、农民土地流转参股经营收入、农民就地务工收入等,满足了农民对生活美的物质需求。这个层次更多是产业调整和市场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协调。满足了对生态美的精神需求和对生活美的物质需求,无疑可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民幸福。

(注:本文系湖北经济学院2015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动态评价、影响机理及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5BJY128)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新农村建设课题组.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社会主久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研究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2009,(10).

[2]沈国忠.六大机制助力湖州美丽乡村建设[J].农村工作通讯,2012,(6).

[3]孙丽琴.宁国市美丽和谐乡村建设的实践特色与启示[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赖瑞洪.“四级联创”开辟美丽乡村新天地——浙江省衢州市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创建有效模式[J].农村工作通讯,2012,(2).

[5]《农民日报》编辑部.共筑中华民族的美丽乡村——七论三农中国梦[N].农民日报,2013-05-27.

[6]黄克亮,罗丽云.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探求,2013,(3).

[7]于法稳.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几个突出问题[J].人民论坛,2014,(7).

[8]苏宏流.“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南丹模式[J].广西城镇建设,2014,(4).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研究
关于南京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衡水市桃城区完成“美丽乡村”规范建档工作
贵州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打造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