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地区异质性检验

2016-04-11梁海燕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上海0040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00433

西北人口 2016年2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异质性

梁海燕,徐 超(.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上海0040;.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00433)



高等教育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地区异质性检验

梁海燕1,徐超2
(1.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上海200240;2.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对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数理模型阐释了高等教育人口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并使用1995年到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人口扩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这一作用在不同地区的异质性。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人口扩张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且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东部地区。为了克服由反向因果引起的内生性偏误,本文使用2SLS方法进行了相应处理,结果依旧稳健。本文的研究对于制定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口扩张;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增长;异质性

一、引言

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阶段;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提前完成《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的预期目标;截至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相比1998年的5%提高了近6倍,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3460万人,相比1998年的340万提高了约9倍,而全国大专以上人口占6岁及以上总人口的比重也从1998年的2.79%提高到了2013年的11.32%,涨幅高达306%。高等教育不断扩张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影响深远。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生产要素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所减弱,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对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起到了核心作用,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和技术支持。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所造成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差异必将引起地区发展差距的变化。这一背景之下,考察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术界对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也进行了诸多的讨论。解垩(2005)借鉴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和教育类似于出口的思想,考察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只有0.13%。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产出弹性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递减。该文认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国家高等教育投入、发展高低重心不同的高等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正确选择。朱迎春、王大鹏(2010)运用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比较了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到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有1.267%,且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呈现由东向中西部地区逐步递减的梯次分布。马鹏媛、米红(2012)基于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探索了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变过程。实证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亟待持续提高,高等教育潜在规模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高等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灵敏度逐渐提高,而且基本能做出相应调整,与经济增长日趋同步。潘文艳、罗宏达(2012)本文运用1995到2008年中部地区的六省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发展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增长具有加速效应,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但其加速效应并不显著。邸俊鹏、孙百才(2014)通过将高等教育划归为不同的专业类别,考察了1978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产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尽管不乏研究高等教育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但是这些文献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大都采用教育经费、师生比、毕业生人数等指标对高等教育扩张进行测度,这些指标均是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而非结果,并不对当年的经济增长产生太多直接的影响。其二,相关文献忽视了因反向因果关系、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导致的回归偏误。本文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分析了高等教育人口扩张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随后,使用1995年到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地区高等教育人口扩张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这一效应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异质性。在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后,我们还进一步使用每百万人拥有的普通高校个数作为高等教育扩张的工具变量以克服反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导致的回归偏误。本文使用了大专以上人口占比指标来测度地区高等教育扩张水平,并使用劳动力平均受高等教育年限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加强实证结果的可信性。

二、理论基础

本文将通过一个简化的模型来分析高等教育人口扩张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了突出高等教育人口扩张的作用,模型使用的生产函数中忽略了物质资本等生产投入,而仅考虑了劳动这一生产要素。令地区总的劳动力数量为L,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数量为LH,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数量为LY。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了便于分析,模型假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从事技术创新(研发)工作,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只进行生产工作。由于社会上仅存在这两种劳动力,就有:

令a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的比例,其数学表达式为:

以上两个公式可以合并为:

由于忽略了物质资本等生产要素,因此生产函数简化为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与其生产率水平的乘积:

由(3)式和(4)式可以得到一下生产函数:

或者

其中y为人均产出水平。(6)式表明,生产率A越高,劳动力的人均产出水平越高。如果给定生产率A,(6)式意味着越多的人从事生产工作将会有更高的人均产出水平。但是此时并没有考虑到技术创新对生产率A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生产率A的增长纳入分析。

技术创新活动可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可以将技术进步(生产率的增长)看成是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劳动力数量的函数:

其中A表示生产率的增长率,右边分母u表示一项新发明的成本,这里可以以劳动的单位表示,即生产率提高一定的水平需要付出多少劳动。u越大,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生产率水平需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劳动力就越多。

将(2)式带入(7)式,可以得到:

(8)式表明,在劳动力总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扩张(即a的增加),可以促进生产率的增加。

为了分析人均产出水平如何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首先假定参与技术创新的劳动力比例a保持不变。通过(6)式可以看出,当a为常数时,人均产生水平和生产率的增长率相同:

将(9)式与(8)式合并得到:

上式表明,参与技术创新的劳动力占比a越高,将会提高人均产出水平。这就说明了,高等教育的扩张将增加地区人均产出,进而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三、模型建立及变量说明

参考Barro(1990)、解垩(2005)、朱迎春等(2010)文献,并结合本文研究重点,建立以下计量模型:

lny=α+δlnHEX+ΣβilnXi+ζ

因变量y代表人均GDP。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我们采用了以1995年为基期的实际人均GDP;HEX表示高等教育人口扩张水平。本文将采用大专以上人口占比(HEX1)和劳动力平均受高等教育年限(HEX2)作为高等教育人口扩张的代理变量。α为截距项,ζ为误差项,X包含了全部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财政支出规模(FE)(Barro,1990)、产业结构(IS)(干春晖等,2011)、贸易开放度(Open)(包群等,2003)以及城市化水平(Urban)(王小鲁,2002)等。对控制变量的具体说明如下:

1.财政支出规模(FE)。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公共财政理论,财政支出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财政支出可以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同时还可以以乘数效用对经济增长产生比本身大得多的促进作用。相关文献也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明,如Barro (1990)、Easterly and Rebelo(1993)、郭庆旺等(2003)以及李永友等(2007)等。本文使用地区财政支出总量与地区GDP的比值作为财政支出规模的测度。

2.贸易开放度(Open)。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地区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因为对外贸易可以带来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Krugman and Helpman,1985)、资本形成效应(Rodrik,1988)以及优化资本配置效率的效应(Kruger,1985)。而新增长理论相关研究则认为贸易开放程度可以加快地区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等,从而促进经济增长(Romer,1986、Lucas,1988)。相关文献一般使用地区FDI和进出口规模作为贸易开放度的测度。本文将使用地区进出口总量与当地GDP的比值来反映地区开放程度。

3.城市化水平(Urban)。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中国重振内需和结构转变的枢纽,也是未来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种要素从乡村向城市聚集,为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也成为城市产品的消费对象,以需求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本文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

表1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

四、基本回归结果

本文将使用大专以上人口占比和劳动力平均受高等教育年限两种测度方式作为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的代理指标,使用多种方式对核心自变量进行

表2固定效应模型结果(1)

表3固定效应模型结果(2)

4.市场分割指数(Seg)。地区市场分割指数测度了一地区对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地区市场对内开放的结果是形成一体化的国内市场,使各地区经济有可能实现专业化,获得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柯善咨等,2010)。而市场割据的结果是同构、低效的“诸侯经济”,不利于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本文使用价格指数来测度市场分割指数(Seg),该指数的计算方法主要借鉴了陆铭等(2009),使用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本文所用基础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中经网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考虑到部分变量在省级层面的数据可得性,本文所用样本包含了1995年到2013年31个省级地区共589个观察值。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如表1所示。测度可以增强实证结果的可信性。为了消除地区不可观测因素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我们首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同时进行了豪斯曼检验,以判断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哪一个更加有效,所有结果都支持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为了节约篇幅,我们仅报告了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

特别地,为了考察不同地区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进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我们将全国所有省份分为了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共11个省级地区;中西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20个省级地区。。表2报告了以大专以上人口占比(HEX1)测度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水平的回归结果。表3报告了以劳动力平均高等教育年限(HEX2)测度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水平的回归结果。

表2的回归结果与表3的结果基本一致,以下分析将以表2的结果为例。

由表3可知,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HEX1)的回归系数为0.415,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大专以上人口占比提高1%,将引起地区人均GDP上升0.415%。模型(2)中,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HEX1)的回归系数为0.392,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东部省份大专以上人口占比提高1%,将引起地区人均GDP上升0.392%。模型(3)中,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HEX1)的回归系数为0.443,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中西部省份大专以上人口占比提高1%,将引起地区人均GDP上升0.443%。实证结果说明,不管是从全国范围,还是分区域来看,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对经济增长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如理论章节所述,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提高了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并通过改善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等经济增长内生变量和经济体制、消费观念等经济增长外生变量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

需要我们关注的是,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进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存在异质性,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引起的经济增长效应在中西部地区要大于东部地区。这一结果支持了解垩(2005)、艾丽等(2010)和朱迎春等(2010)等文章的结论。艾丽等(2010)认为,高素质人才的发展也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只有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劳动力相对充裕,物质资本及其他人力资本等配套生产要素相对不足,这将导致高等教育劳动力的边际产出较低。与此相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人才相对匮乏,其边际产出就会较高。

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分析如下。

财政支出规模(lnFE)的系数在模型(1)到模型(3)中均显著为正,表明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将促进经济增长,这支持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财政理论的基本结论。实际上,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话题,一方面,财政支出可以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效应;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并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到底哪一种作用占据主要地位并未得到统一的结论。本文的实证结果则认为,我国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更大。这意味着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继续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

贸易开放度(lnOpen)的回归系数在模型(1)到模型(3)中均显著为正。这表示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研究结论一致:一方面,地区对外开放可以带来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Helpman and Krugman,1985)并促进资本形成并优化资本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贸易开放程度可以加快地区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等。从政策含义上讲,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外向型的经济政策能够带来地区经济的更高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lnUrban)的回归系数在各个模型中为正,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将提高经济增长率。这一结果与沈坤荣等(2007)结论相符合,该文认为城市化可以通过两种机制的作用来推动经济增长:一方面,城市化带来的聚集经济加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的积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城市化使得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优化第一产业,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同时城市本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市场分割指数(lnSeg)的回归结果为负数,表明市场分割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这一结果与盛斌等(2011)、柯善咨等(2010)结论一致。地方市场分割形成了以产业同构和资源低效配置为主要特征的地区诸侯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效率损失,不利于经济增长。形成开放的一体化经济,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将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稳健性检验

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往往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朱迎春等,2010)。因此,单纯的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可能因反向因果关系导致回归系数有偏误。本文将选取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的工具变量,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方法(2SLS)进行回归,以尽可能克服内生性偏误。

本文使用的工具变量是地区每百万人拥有的普通高校个数(NHU)。选取该变量做为工具变量的理由如下。首先,我国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设立、取消、合并要经过中央或当地政府的批准决定的,同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因此,并不受到本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次,本地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多留在本地就业。这意味着大学越多的地区,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的水平也会越高,即NHU与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水平(HEX1和HEX)呈正相关。再者,高等院校个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地区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水平发挥作用,与误差项相关性较小。从统计指标来看,内生性检验结果显示,模型(7)、(8)、(9)以及模型(10)、(11)、(12)中Hausman检验的p值均为0.000,拒绝了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HEX1、HEX2)是外生的这一原假设;在各个模型中的Cragg-Donald Wald F统计量均远高于Stock and Yogo(2002)所建议的在10%水平拒绝弱工具变量假设的临界值。表4报告了以大专以上人口占比(HEX1)测度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水平的2SLS回归结果;表5报告了以劳动力平均高等教育年限(HEX2)测度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水平的2SLS回归结果。

表4 2SLS回归结果(1)

表5 2SLS回归结果(2)

表4和表5报告的2SLS回归结果支持了固定效应模型的结论。一方面,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通过提升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出现了异质性,具体地,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在中西部地区要更大。2SLS的结果增强了结论的可信性。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扩张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分析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并使用1995年到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人口扩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这一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异质性。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人口扩张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地区要大。我们还进一步采用了2SLS模型以克服反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导致的回归偏误,结论并未受到变化。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首先,高等教育人口扩张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意味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是整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国民高等教育普及率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坚定不移地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其次,在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要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加快我国技术创新速度、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从而有利于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再者,本文结论认为高等教育的边际产出在中西部地区更高,这意味着积极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生产力,改善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解垩.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0):74-80.

[2]邸俊鹏,孙百才.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专业分工视角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4(9):39-45.

[3]朱迎春,王大鹏.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0(2):79-98.

[4]马鹏媛,米红.高等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关系演变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2(2):17-21.

[5]潘文艳,罗宏达.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求索,2012(6):251-253.

[6]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7]包群,许和连,赖明勇.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3(2):10-18.

[8]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 (1):23-32.

[9]李永友,沈坤荣.财政支出结构、相对贫困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7(11):14-25.

[10]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1):5-11.

[11]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10):4-20.

[12]Barro,Robert J.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 (5):S103-S126.

[13]J.Diamond.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Z].IMF Working Paper,NO.89/45,IMF,1989.

[14]Stock,James H.,Motohiro Yogo.Testing for Weak Instruments in Linear IV Regression [Z].NBER Working Paper No.284,2002.

[15]W.Easterly.Policy Distortions,size of Government and Growth[Z].Working Paper,NO324,NEBR,1989.

[16]Lucas R.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3-42.

[17]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5):1002-1037.

[18]Krugman P.and E.Helpman.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Z].MIT Press,Cambridge,MA,1985.

特别申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19]Rodrik,D.Closing the Technology Gap:Does Trade Liberalization Really Help? [J].Cambridge NBER Working Paper,1988,No.2654.

Higher Education Extended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Regional Heterogeneity Test

LIANG Hai-yan1,XU Chao2
(1.School of Business Shanghai Jian Qiao University,Shanghai,200240;2.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20043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constant growing,and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The paper establishes a mathematical model illustrates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higher education to economic growth,then using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5 to 2013 examines 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on economic growth,and th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of the impact.Fixed effects and random effects models show that China's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d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more seriou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In order to solve the endogenous problem caused by reverse causality,we use 2SLS methods and the result is still robust.This study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develop polici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Population Expansion;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Economic Growth;Heterogeneity

作者简介:梁海燕,女,浙江台州人,经济学硕士,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徐超(通讯作者),男,山东潍坊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分权、教育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机会分配公平性的配套改革问题研究”(10CJY009);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基于DMSP/OLS数据的政治关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71503165)。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16)02-0047-06

收稿日期:2015-09-24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异质性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本体支持的生物医学领域元数据异质性与可兼容性研究
融合感知差异的货代和货主选择行为异质性揭示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