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脾阴虚论对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

2016-01-29张迎泉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4期
关键词:脾阳痞满胃体

张迎泉 耿 峰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消化科,山东 泰安 271000)

基于脾阴虚论对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

张迎泉*耿 峰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消化科,山东 泰安 271000)

近年来关于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胃黏膜微观辨证的研究和文章比较多,临床应用起来却乏善可陈,其治疗效果反而不如按照传统中医的辨证方法。本文基于脾阴虚论对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脾阴虚;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

1 脾阴虚论简述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统,人之脏腑皆有阴阳,皆有气用和形质,脾亦有脾阴、脾阳之分,《黄帝内经》中未直接言明脾阴,在临床上不易辨别脾阴,中医的教科书中未深入剖析。近30年来中医界学者不断撰文探讨脾阴问题,脾阴虚证才受到重视。中医学认为气血阴阳是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同理脾阴为脾所特有,是构成脾并维持脾的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等物质就是脾阴,这是一种误解,营血、津液、脂膏等物质是脾脏功能正常的产物,要运行于周身,充养于五脏六腑,不单单在脾。正如明代万密斋在《养生四要》云:“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唐容川先生认为“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由此可见脾阴是脾阳气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前提,而不是其过程的产物。脾阴的作用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脏真濡于脾”,即滋润脾脏,助化水谷。由阴阳学说可知,脾阴脾阳二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阴阳互根,故脾阴能滋生脾阳。脾阴能制约脾阳,通过与脾阳的相互作用来影响脾的生理活动。

2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满、嘈杂、胃痛”等范畴,其病位在胃,但与脾、肝、肾等关系密切,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1 饮食因素:目前造成脾胃疾患的饮食因素,饥饱失宜、饮食不洁相对减少,有学者主张将幽门螺杆菌归入中医“外来毒邪”之范畴,毒邪(幽门螺杆菌)经口而入胃,客居于胃体络脉,久则胃体失荣,渐而枯萎,发为痞满。饮食偏嗜是目前造成脾胃病的重要原因,以饮酒、服用辛热燥辣之品为甚,长期过量饮酒,酒性辛温燥热,有毒,而且湿性偏重,饮酒可以直接刺激胃体,损伤络脉,同时酒体湿性热,容易湿积化为热毒,伤胃气,耗阴津,可使胃体失荣养渐而枯萎,发为痞满。长期服用辣椒等调味品,产生内生性内啡肽,刺激人的食欲,日久耗伤人的阴精,脾胃必首当其冲,使脾胃升降失常,则发为胃痞。

2.2 药物损伤: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常常罹患数种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骨关节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或药物攻伐太过,均可使脾胃损伤,升降失常,清浊相干于胃,壅塞中焦,久则胃体络脉受损而痹阻,气血运行受阻,胃体失荣养,渐而枯萎,以致形成痞满。

2.3 情志因素:多因长期情志不舒,抑郁寡欢,所愿不遂,加之中年以后,“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随着肝肾阴虚而阳气易盛,性情多乖癖等原因,而致情志失和,气机郁滞,持续不解,影响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于胃,中焦壅塞,气机久滞则气血运行受阻,胃体失于荣养,渐而枯萎,发为痞满。

2.4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患胃疾不愈,或年老体衰致脾胃自衰,均可使脾胃虚弱,脾失运化,胃纳失司,纳运失常,致中焦失养,食入难化,水谷不化精微,气血生化乏源,脾胃自身失于荣养,渐而枯萎,升降失和,则发为胃痞。

痞满的病机转化,起病之初,多为实证,如情志因素、饮食因素及药物等实邪干胃,导致脾胃运化受纳失职,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受纳运化呆滞,渐至损阴津,戕阳气,“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邪气久羁,消耗人体之正气,加重脾胃运化无力,形成虚痞。痞满初起在气分,病久由气及血,渐致气滞血瘀,胃络阻痹,则由功能性病变演变成器质性损害,造成胃络瘀阻甚至产生癥瘕积聚(“肠化、异型增生”),导致胃络失养、萎弱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故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阴虚为本,湿热、气滞、湿阻、血瘀、郁热等为标。

3 萎缩性胃炎胃镜及病理表现

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以黏膜萎缩,黏膜呈颗粒状,色泽灰暗,皱襞细小,血管显露。黏膜病理学有肠化生、假幽门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等。“阳化气,阴成形”,张介宾云:“阳动而散,故化为气;阴静而凝,故成形。”推而及人身,则如马莳云:“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由此可见气属于阳,人体之气为阳气,形属于阴,人体的精、血、津液等属于阴精,人体的胃黏膜由精、血、津液等物质构成,故属于阴,胃黏膜萎缩变薄,阴精不足,故可以从阴虚论治。任宏义[1]等研究后发现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脾胃阴虚证型,胃黏膜的病理变化是依次加重的。脾阴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使运化方面的濡养功能低下而发生者较为多见。随着疾病的发展,胃黏膜腺体进一步萎缩,消化吸收功能进一步减退,胃的消化功能降低,胃肠运动缓慢,食物停滞,感染加重,出现胃黏膜糜烂,中性粒细胞浸润等活动期的变化,临床可有胃脘满闷、嘈杂、嗳气等阴虚内热见证。

4 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中医分析

中医学辨证论治,司外揣内,根据患者表现、体征等外在的症状进行分析,得出刻下的“证”,再针对这个“证”进行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征性的表现,70%~80%的患者可无任何的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无明显节律性,进食可加重或减轻。这些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和组织病理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2]。

临床上萎缩性胃炎以腹部痞满不适、饱胀、纳呆为主证,我们可以从脾阴虚论治。国医大师徐景藩说:“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如食欲不振,食后脘腹痞胀,大便易溏……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濡或细而略数。”已故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明确指出:“五脏皆有阳虚,阴虚之别”,其中“脾阴虚,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为其主证。脾阴不足,失于濡运,则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化源亏乏,精微不布则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营阴不足,虚热内生,则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

5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法

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过程,始终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以脾阴虚为本虚,湿热、气滞、湿阻、血瘀、郁热等为标实。脾虚当健脾助运,阴虚则滋阴;实则泻之,湿热、痰湿、气滞、血瘀之邪当攻之,或清热化湿,或化痰燥湿,或疏肝理气、或活血化瘀等等,故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宜攻补兼施。脾阴虚的治疗,临证用药多甘平,质地濡润之品,补而不燥,滋而不腻如选胡慎柔的养真汤等,常用药有玉竹、石斛、麦冬、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等。

[1] 任宏义,牛灵地,鲁光华,等.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对比观察[J].中医杂志,1992,27(8):41-43

[2]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等.内科学(8年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3-418.

R573.3+2

A

1671-8194(2016)34-0178-02

*通讯作者:E-mail: zyts113@163.com

猜你喜欢

脾阳痞满胃体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阎小萍教授运用“益脾阳,滋脾阴,健中土”辨治风湿病经验※
超声胃功能检测诊断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像与藏医四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从脾阳虚浅论抑郁症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疏肝和胃针法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肝胃不和型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论脾阳虚与消渴病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