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感恩教育作为民族地区学校德育的突破口

2013-03-19李成龙王临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7期
关键词:民族学校老师

李成龙,王临萍

(1.甘南州合作二中,甘肃 合作 747000;2.甘南州卫生学校,甘肃合作 747000)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所以感恩就是用言语、物质、行动等方式感谢恩人的恩情。感恩教育就是培养感恩的意识和情感,使感恩成为学生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学生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从财政、金融、税收、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给少数民族群众带来更多福祉。故将感恩教育作为民族地区学校德育的突破口,应是有效德育的途径之一。

1 民族地区学校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1.1 感恩教育是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着眼点。经历了五千年历史文化浸染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民族。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中华民族的骨子里就有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情愫。时至今日,感恩更加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成为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学生“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孕育并强化民族古老的、本能的感恩心。

1.2 感恩教育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的支持下,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近一个时期,境内外藏独反动势力企图破坏藏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并曾把学校作为其实施影响和渗透的重点。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思想不够成熟和缺乏社会经验等原因,易受到敌对势力的蛊惑。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享受到了党和国家更多的恩惠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帮助,我们决不能让青年学生恩将仇报,要努力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和睦团结的践行者,粉碎一切分裂势力的破坏与干扰,使以“民族和谐”为基准的“感恩”行为不断升华。

1.3 感恩教育是民族地区学校德育的迫切需要

中学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其实质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我国藏区地广人稀,牧民分散居住,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布局的调整,民族地区学生绝大多数来到寄宿制学校就读,学生较早地和同龄人共同生活。因此,教育民族地区学生处理好这些关系尤为重要。倘若德育工作仍是说得多,做得少,缺乏情感体验,效果会很不理想。感恩教育要从情感层面、实践层面入手,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知恩、惜恩、报恩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感恩父母进而孝敬父母,感恩同学进而关爱同学,感恩老师进而尊重老师,感恩党和祖国进而报效党和祖国,感恩自然进而保护自然,从而养成这些基本的行为习惯。

1.4 感恩教育是民族地区学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既需要身体的健康发育,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和呵护。民族地区寄宿学生长期住校,远离父母,普遍缺少与父母之间必要的情感沟通,导致与父母之间情感淡漠,尤其是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把子女送到学校寄宿,家长与子女很长时间难以会面,因而一些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偏差,甚至发生心理障碍,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经常开展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教育活动,可强化学生对亲人的亲情体验,激发感恩情怀,学会善待、学会理解,进而促其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

2 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2.1 全员教育

学校管理、教学、服务各岗位教职员工要认同感恩教育,从学生思想品德结构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入手,开展感恩教育,加强感恩认识,激发感恩情感,强化道德意志,巩固感恩行动。

2.2 课堂教育

各学科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实施感恩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用自己的感恩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2.3 活动教育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心、有机、有序、有效实施感恩教育,特别要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感恩教育讲座、演讲比赛、感恩书信、感恩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恩教育。

2.4 学校、家庭、社会配合教育

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要在教师、学生中宣传,更应在家长中宣传,要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争取社会的援助,多方配合,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 民族地区学校感恩教育内容与方法

3.1 感谢国家栽培之恩

学生是一棵树苗,教师是园丁,而国家和社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通过开展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惠民利民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家乡新旧历史对比教育等,引导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教育学生感谢学校之恩,遵守学校纪律,爱护学校公物,促进学校发展;教育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做有益人民和社会的事,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讲究社会公德,远离违法犯罪,建设美好家园,共建和谐社会。

3.2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百善孝为先。教育学生孝敬父母长辈为道德之本,对父母长辈要有礼貌,要听从教导,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学会关心、体贴、照顾父母,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远离危险、远离毒品,不让父母为子女伤心流泪,为子女担惊受怕;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愤图强、刻苦学习,为明天能够更好地报答父母创造条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开展调查父母生活现状,感受父母对自己的恩情,给父母亲送出生日祝福等活动。

3.3 感谢老师教诲之恩

藏族世代遵循“师训为律、师言为大”的尊师传统,藏族人称呼老师为导师、至上者、师长、上师等。藏语中的“喇嘛”一词为至上的导师之意。藏族人心目中,至上者莫过于老师,大恩大德莫过于师长,把老师视为福德之源,福田之首。他们认为,老师总是以如父的爱心,毫不保留地把一切知识传授给弟子;在做人方面,老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做人的楷模。所以,要将感恩教育与尊师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秉承民族优良传统,尊重老师人格,尊重老师劳动,尊重老师创造,让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老师的品德,孜孜不倦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3.4 感谢他人帮助之恩

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与同学长期相处,同学之间不乏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事例。结合身边的实例,通过开展集体生活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生活意识、群体意识,增强集体生活能力,成为相互感恩、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的人。通过开展善待家人、善待同学、善待他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交往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和睦相处、友好交往。

3.5 感谢环境容纳之恩

民族地区学生绝大多数来自牧区,从小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对大自然怀有独特的情愫和特殊的认知。开展感受大自然对于人的恩情、调查大自然的现状、学习相关的环保知识、如何保护大自然等主题活动,更易使学生对环境心存感恩之心,进而引导学生关心、爱护环境,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猜你喜欢

民族学校老师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