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芪护肝合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8例临床观察

2011-11-21于晓涛王佳王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24期
关键词:正气肝病肝炎

于晓涛 王佳 王斌

慢性乙型肝炎是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在我国此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到目前为止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上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且慢性乙型肝炎易转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我们根据此病的中医特点,应用自制制剂丹芪护肝合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8例,取得不错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3年来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修定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HBsAg或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CT升高2倍以上,并排除重型肝炎及合并其他肝病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8例,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龄15~57岁,平均37.8岁,病程1~15年,平均7.6年;对照组共82例,其中男40例,女42例,病程1~18年,平均8.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结合临床经验制定。胁痛隐隐,腰膝酸软,倦怠无力,纳差,食少,口干咽噪,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弦数。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丹芪护肝合剂(本院协定方,丹参、黄芪、鳖甲、柴胡、茵陈、虎杖、贯众、白芍、郁金等药物经现代工艺制成),20~30 ml/次,3次/d,连服六个月,对照组患者服用肝毒净颗粒,每次8 g,3次/d,疗程半年。

1.3 观察方法 临床疗效参照2000年第六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评定。[2]HB-sAg和 HBeAg等HBV血清标志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BV-DNA定性采用PCR法测定。

1.3 疗效判断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ACT正常,HBeAg和HBV DNA均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较显著改善,HBV DNA转阴或定量明显下降,ACT下降不明显。无效:症状、体征、肝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观察数据(例,%)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肝病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说,所以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正气不足,受湿热之邪所致,病变部位在脾胃和肝胆,湿热互结是其主要病理特点且贯穿于本病的始终,病情迁延日久,必碍气伤阴,造成气血亏虚,气滞血瘀[1]。即正气亏虚,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对本病的治疗要以清化热湿为主,培育正气,活血化瘀而达治其症的目的。方中贯众、虎杖、茵陈清热化湿,清肝解毒,利湿退黄;丹参、郁金活血行瘀,鳖甲、柴胡疏肝软坚;黄芪、白芍固本益气,柔肝止痛。全方诸药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湿热内结,正气不足,气滞血瘀的病理特点,切合病机,值得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

[1]林丹,韩平,等.肝舒口服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5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5(2):107.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8.

猜你喜欢

正气肝病肝炎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世界肝炎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水平及意义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