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教学理论视域下的《英汉口译》网络教学模式

2009-11-04朱建新

外语电化教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口译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

朱建新

摘要:网络技术的出现已经而且将会对外语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因特网提供了一个更符合认知主义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意义的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全球性和互融性对《英汉口译》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在认知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将改变传统的《英汉口译》教学教师“录音按键”的传统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诸方面更加开放,建立起全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认知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795(2009)0543060-0005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推广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网络资源辅助口译教学已成为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影响着口译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汉口译》(下称《口译》)课程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口译训练和口译的基本技巧,要求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接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能,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仲伟合,2006:31—35)。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常是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被动听音,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缺乏自主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口译教学使用的多为语言方法,忽视了一些认知心理语言学技巧的训练。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困难,口译能力难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改变《口译》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国内口译教学的研究现状

口译是人类认知和语言活动中最复杂的活动之一,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社会文化方面,指情景、参与者地位、交际目的以及关于口译的社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其二是语言方面,指语言技能以及对不同载体和语篇类型的了解等;其三是认知方面,指口译者关于话题、语境和口译技巧方面的知识以及元交际能力等。从国内学术背景来看,口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直是我国翻译界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武光军,2006:49)。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口译研究”为主题词在外语语言类核心期刊范围内从1980到2008年内进行搜索,共查到385篇论文,笔者对国内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分类统计,不同研究论文主要涉及口译教学研究、口译技术技巧研究、口译与语言学研究、口译译员主体研究、口译宏观研究、国内外口译理论和动态介绍、口译教材论著介绍与评析、口译与跨文化研究、口译实践问题与对策研究、口译证书考试与市场培训研究、口译程序与信息处理研究等等。其中与教学相关的口译研究论文有78篇,但运用多媒体条件进行口译教学研究的论文仅有一篇(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第4期)。可见涉及网络环境下口译教学的论文的确是凤毛麟角。据笔者了解,我国当前不少高校在口译课程的教学中使用的仅是语言教学方法(linguistic methods),从词到句到段落到整个语篇进行口译训练,而忽视了一些认知心理语言学技巧的训练。事实上,口译教师的任务是教口译,而不是教语言(苏晓军,2007:63),口译课上教词汇和语法是浪费时间。80年代末以来西方对口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方面,笔者认为,认知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在口译教学中借鉴。因此,本文将以此理论作为框架,依据口译课的特点,对网络环境下口译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一些关于我国口译教学的建议。

2网络环境下《英汉口译》教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教学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形成完善的主导性教学设计理论。认知教学论是一个相对庞杂丰富的流派观点。该理论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外语学习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它是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不断深入研究的结果,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语言知识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获得的。其教学理论主要观点是:①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他们是认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主动独立建构的最终结果是来自教师的控制逐渐减少、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能力增强。师生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交往关系(袁维新,2002:3-4)。②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关键的作用。应多与他人进行交流,以检验和修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③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发现式”和“探索式”学习的场所。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认知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学生是自我控制的知识建构者,教学实践的中心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环境,帮助他们独立地或集体地创造自己的见解(董卫,2000:18)。它体现了认知教学理论的特点,即“主动性、目的性、真实性、建构性和合作性”(Pack & Wilson,1999:15)。计算机网络资源在外语教学中的利用能够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早期的认知学习与教学流派都同信息加工理论有关,后来也有人陆续提出了在信息加工理论基础上丰富完善的观点、模型,使得认知教学论逐渐与建构教学论相互渗透、靠拢。德姆波的“认知学习方式”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来论述学习策略,可适用于网络环境下《口译》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之有指导性意义。信息加工理论解释了人是如何获得、转换、储存及运用信息的一般性机理,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指导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信息加工论认为,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进入短时感觉存储,然后被注意的信息进入了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在那里它们经编码后永久存储在长时记忆,最后,信息经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导向人的行为。

2.1信息加工系统各个成分的流程

信息加工系统各个成分的流程可以用图1表示:

(1)如图所示,信息流程首先始于环境的输入。此时的信息进入短时感觉存储。存储在短时感觉中的信息时间很短,除非它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在瞬间消失。这就提示我们要在口译训练过程中,首先要强化环境的输入,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记忆活动的网络环境。还要促使学生对相关信息强化短时记忆,有用的信息能进入短时感觉。否则学生将难以开展下一步口译训练过程。

(2)从短时感觉存储进入短时记忆,此时的信息被转换成言语形式。短时记忆是记忆系统中最活跃主

动的部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工作记忆处于意识的中心地位。利用工作记忆,可以有意识地思考一些问题,或回忆遗忘的东西。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能力受到信息组块和学习者努力程度两个因素限制。集中注意、操纵信息、组织信息、协助提取信息等监控过程可以保证加工信息的灵活性。短时记忆还有一个纳新吐故的过程,一旦有新的信息进入,则旧信息就被遗忘。短时记忆在口译活动中是主要的意识活动,因此,在口译教学中要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训练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

(3)长时记忆存储了人们已经拥有的但没有立即调用的全部信息。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遗忘主要是无力提取或找不到已存储的信息而不是这些信息真的“遗失”了。信息是通过工作记忆或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用到“复颂”和“精细加工”策略。

2.2认知教学论的学习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而必要的学习策略就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有效工具。信息加工流程提示学习策略应包括复颂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检查理解策略、情感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等(盛群力,2001:372-408)。复颂策略涉及积极主动地重复(说、写)材料或集中注意材料中的要点部分。复颂包括出声复颂关键词、复制材料、划线及对重点部分详记笔记等;精细加工策略涉及在新旧事物之间形成联系。精细加工要求形成与学习材料相关联的心理表象,将所要学习的语词与已经很熟悉的语词连接成句子、运用记忆术等等。还可以是释义、小结、类比、笔记等手段对学习材料进行扩充、评议及说明新旧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策略就是运用逻辑分析能力,将学习材料分解成各个部分,形成内在结构并且确定上下位之间的关系。组织策略的主要表现为编制概念的层级图或网络图或编制表现其内在关系的结构图;检查理解策略就是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反思自己运用的策略是什么,效果如何,并根据这些问题来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策略的目的在于激发与维持动机、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学习、调节学习焦虑度及安排好学习时间等;问题解决策略包括一般性问题解决策略和同学科具体内容相联系的问题解决策略。

3网络环境下《英汉口译》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再加上认知教学理论为基础,使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在现实中成为可能。为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科学性,需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对《英汉口译》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简单的表述就是将网络资源的利用贯穿课前、课堂和课后,最大地发挥其功效。

3.1课前准备环节

《口译》课主要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因此该课程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技巧性强,练习内容多。课前师生的预习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吸取新知识。其次,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大输入、强化输出。除了必须的听说课,我们对英语专业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掌握的词汇量等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选定相关内容,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响、故事片等。另外,我们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分等级采编音视频材料,制作相关课件,通过电台播放,或放到校园网上,或通过电子邮件传输给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信息源,让学生在课前时间自由点播、游览、查阅和答疑。所有这些内容必须涵盖典型的词汇、语法、语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巩固提高,建立起口译所需的背景知识。

3.2课堂教学环节

在课前学生进行了网络学习的前提下,课堂上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他们网络自主学习的成果,也就是说先由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探讨适用的技巧及使用策略,然后由教师总结,并针对课程的重点和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具体演示部分材料的口译技巧及英汉两种语言在传译中的语言处理策略。同时,还可以利用整理好的网络教学资源,运用TTS语音跟随技术,让课堂更形象、更生动、更有现场感。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口译技巧。在教师演示完毕后,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支持TTS技术的网络平台,逐段逐段地进行练习。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网络平台上分角色扮演,进行交互式口译练习。促进学生短时记忆能力的发展。

3.3课后巩固环节

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作用能够在课后得到最好的体现。一方面,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接触过某一专题后,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哪些是自己感兴趣却没有涉及到的。另外,有些操作性的问题,教材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而教师在课堂上又尤暇顾及,这些知识点学生都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网络资源获得;另一方面,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教师进行互动,或者互相讨论,或者反馈意见。同时,还可以从教师上传到网络上的课件中补充还未掌握的知识。最为重要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练习机会,由于有了支持TTS技术的网络平台,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课后随时随地地进行练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由于能经常性地练习,学生的自信心也大大加强,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都得到了强化。

4网络环境下《英汉口译》教学模式的优势

传统《英汉口译》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总是教师向学生“录音按键”,老师说,学生听,很容易上成听力课或口语课。由于很多时候是使用英语,结果学生只顾得上努力听懂英语,而说的技能反而被忽略了。专题接续传译的技能、口头概述技能、口译笔记技能、汉英对译技能以及语言处理策略技能难以提高,教学成效往往不大。结合计算机网络资源构建新的《口译》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缺陷。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其特殊优势:

4.1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外语学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学生是外语学习中的主体,要想学好《口译》这门课程,只靠课堂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必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不断有意识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Gardner & Miller(1999:32)指出,自主学习不能看做是代替教学的一种简单的方式,而应该把它看做是教学的有效完善,它能增加语言学习的机会并能向学习者提供独立学习的技能,使学习者在完成正规的课程学习后能继续学习语言。

网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对学生知识的构建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更多的决定权。①学生可以对教材和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挑选,充分再加工,自由选择合适的或感兴趣的教学内容;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可以按照自己的

猜你喜欢

口译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浅谈口译笔记重要性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