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2024-06-23康美花王希肖苏军况虹敏王丽红阴长发陈洪凡杨迎青兰波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11期
关键词:发病症状防治技术

康美花 王希 肖苏军 况虹敏 王丽红 阴长发 陈洪凡 杨迎青 兰波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水稻旱育技术的推广,秧苗立枯病的发生十分严重,立枯病已经成为水稻秧田高发的毁灭性病害,大大阻碍了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进而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明确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对有效控制水稻立枯病的发生进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水稻立枯病的主要致病菌、发病症状和发生规律,从病原菌的积累、低温条件、土壤水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秧苗质量及苗床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因素,从控制播种密度、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水稻立枯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从种子处理、苗床消毒、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主要药剂防治措施。认为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应在以合理选用品种、控制育秧、科学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种子处理、苗床消毒、农药喷施等药剂防治措施的综合防治模式,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保障我国水稻安全生产。

关键词 水稻立枯病;发病症状;流行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00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01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iseas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Rice Seedling Blight

KANG Mei-hua1, WANG Xi2, XIAO Su-jun3 et al

(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chang, Jiangxi 330200; 2. Jiangxi Agricultural and R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3. Peoples Government of Jiantou Town, Wanan, Jiangxi 343800)

Abstract Rice is one of the main food crops in the world.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dry-raising technology of rice,the occurrence of rice seedling blight is very serious.Rice seedling blight has become a destructive disease with high incidence in rice seedling field,which greatly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nd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food security of our country.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its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rice damping-off and ensuring our countrys grain safety production.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main pathogen,symptom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rice seedling blight.The occurrence factors of rice seedling blight were expounded from the aspects of pathogen accumulation,low temperature,soil moisture,air relative humidity,seedling quality and management of seedling bed.The agricultural control measures of rice seedling blight were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trolling sowing density,cultivating strong seedlings and strengthening field management.The main chemical control measures were introduced from seed treatment,seedling bed disinfection and chemical control.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trol of rice seedling blight should be based on agricultural control measures,including rational selection of rice varieties,control of seedling raising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and the chemical control methods,including seed treatment,seedling bed disinfection and pesticide spraying.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should based on agricultur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disease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rice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Rice seedling blight;Disease symptom;Disease regulation;Control techniques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60456);江西省主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领军人才项目(20213BCJL22046);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02ACBL205006);江西省技术创新引导类项目(20192AEI91009);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专项(JXSNKYJCRC202204)。

作者简介 康美花(1984—),女,江西安福人,副研究员,从事作物育种、植物保护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员,博士,从事植物病原真菌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7-21;修回日期 2023-08-11

水稻(Oryza sativa L.)在全球范围内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3]。水稻苗期病害不仅会造成秧苗的大量死亡,还会造成育秧产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进而使受害地区出现水稻秧苗供应不足的问题[4]。随着水稻旱育技术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稻区的推广,秧苗立枯病的发生日益严重,已成为水稻秧田的高发性病害和毁灭性病害[5-6]。立枯病造成的死苗率在10%~20%,严重时可达60%~80%,严重影响秧苗质量和有效供应,立枯病防治是水稻旱育壮秧的难点[5]。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及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等镰刀菌(Fusarium spp.)以及腐霉菌 (Pythium spp.)、丝核菌 (Rhizoctonia spp.)等病菌是立枯病的主要致病菌,主要由种子进行传播,目前化学农药常被用来处理种子来防治该病。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使相关药剂的防效大打折扣[7]。有相关学者最初将水稻立枯病归为生理性病害[8]。但随着研究的不持续深入,已经确定水稻立枯病是由镰刀菌 (Fusarium spp.)、腐霉菌 (Pythium spp.)和丝核菌 (Rhizoctonia spp.)等土壤习居菌在不良的气候、环境条件(低温、盐碱)下侵染引起的[9-10]。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水稻立枯病及其病原菌展开了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11-17]。魏赛金等[18]综述了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生物防治过程中生防菌的种类和应用,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类和应用及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崔彩云[19]从水稻立枯病的发生特点、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防治技术3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水稻立枯病的研究进展。但是一直以来在抗病育种方面未有大的突破,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转移到水稻立枯病综合防治技术上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因此,笔者着重从病原菌和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3个方面阐述水稻立枯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旨在为水稻立枯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水稻立枯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

1.1 病原菌

水稻立枯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p.)、腐霉菌 (Pythium spp.)、丝核菌 (Rhizoctonia spp.)等病菌[9,20-21]。其次,也有水霉菌 (Saprolegnia spp. )[22]、稻胡麻斑病菌(Drechslera oryzae) [22]、根霉 (Rhizopus spp.)[23]和伏革菌 (Corticium spp.)[24]等病原菌引起水稻立枯病的相关报道。其中,镰刀菌属 (Fusarium spp.)的多个种均可引起水稻立枯病[25]。高同春等[26]通对水稻旱育秧苗立枯病病样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得出结论:镰刀菌 (Fusarium spp.)是水稻旱育秧苗立枯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包括串珠镰刀菌 (F.moniliforme)、砖红镰刀菌 (F.lateritium)、茄类镰刀菌 (F.solani)、尖孢镰刀菌 (F.oxysp orum)、多隔镰刀菌 (F.decemcellulare)、半裸镰刀菌 (F.semitectum)6个种。

1.2 发病症状

刘颖[27]认为,不同发病原因造成的水稻立枯病,其具体症状也是不尽相同。发生生理性立枯病时,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代谢物堆积在叶片表面,造成叶片黄化。此时清晨叶尖无水珠出现,午时出现心叶卷曲症状,若不及时防治,最终叶片将全部枯死。真菌性立枯病可分为芽枯、青枯、黄枯和针腐。若发病,水稻幼苗的幼芽或根逐渐变褐,病芽出现扭曲,最后腐烂死亡;或者种子与幼苗茎基交界处生出霉层,造成茎基软弱、易折断,幼苗成簇、成片发生,育苗床上往往出现一簇一簇的黄化枯死苗。同时,水稻立枯病的致病菌为土壤习居菌,传染性较强。如果育苗床上有一株发病,则会使其他植株感病引起大发生的概率很大,对于水稻育秧来说该病一旦发生往往会成为毁灭性病害。

2 水稻立枯病发生规律和发生因素

2.1 水稻立枯病发病规律

韩春玉等[28]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种不利环境的因素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使镰刀菌、丝核菌和稻蠕孢菌等病菌趁机侵染水稻幼苗造成水稻立枯病的发生。目前旱育秧方式被南北方广泛采用,若播种时气温偏低,特别是遇到寒流袭击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幼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胚根变褐、腐烂,形成烂种或烂芽。出苗后至1片叶时,病苗心叶则出现枯黄,基部变为褐色、易折断,往往呈片状发生,呈针腐症状。在水稻2叶期前后进入发病盛期,症状为根色不鲜,慢慢变成黄褐色,在潮湿时茎基出现软腐,心叶则呈现出卷曲、萎蔫,整株出现青枯或变为黄褐色枯死,严重时全田秧苗死亡。

2.2 发生因素

2.2.1 病原菌的积累。

任玉才等[29]认为,镰刀菌(Fusarium spp.)和丝核菌(Rhizoctonia spp.)等真菌是水稻立枯病的主要病原,这两类病菌均为土壤习居真菌,既可以在土壤中长期腐生,也可在病稻桩和病谷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随着旱育秧苗技术的逐渐推广,育秧田土壤的含水量大大降低,使得丝核菌、镰刀菌等致病菌大量存活下来,导致菌量大增,成为旱育秧条件下立枯病发生主要因素。

2.2.2 低温条件。

单玉斌等[30]通过试验发现,低温、降雨和缺少光照是水稻立枯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尤以低温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育秧期间遭受寒流等恶劣气候袭击而造成气温骤降,则更易发病。水稻是喜温作物,发芽最低温为10~13 ℃。秧苗3叶期前后,若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时,其生长将大大阻碍,抗病性也会大大削弱。而镰刀菌在10 ℃以下都可以完成侵染。因而,秧苗期气温愈低,持续期愈长,立枯病发生愈重。韩春玉等[28]认为,临界致死冷害温度指标是5 ℃。相关资料表明:部分土壤病菌可在4 ℃左右的低温下正常生长,并可侵害受伤的根系,而1~2 片叶期的水稻秧苗处在4 ℃下低温环境几小时,则会因出现生理异常而造成枯死;2~3 片叶期时在5 ℃低温环境下5~7 h,叶片的生长就会停止,植株表现出凋萎或死亡;1~2 片叶秧苗生长的障碍性低温指标为10 ℃;10 ℃以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稻生育受阻的延缓性低温指标是15 ℃;18 ℃以下的低温对生长后期秧苗的发病也有一定影响;20 ℃以上适温条件下生物秧苗一般不易发病。

2.2.3 土壤水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

韩春玉等[28]认为,秧苗在2~3 片叶时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最弱。苗床相对湿度越低,则发病越重。旱育秧的揭膜期,由于通风往往造成相对湿度低于40%的短期极端干燥环境。因秧苗的蒸发量过大,又不能及时补水,易造成由于秧苗地上部迅速失水而导致的秧苗体内严重缺水现象,进而造成秧苗枯萎。旱育秧母田有利于镰刀菌(Fusarium spp.)等好气性真菌的繁殖,土壤水分过低则容易使得病原菌的大量增殖,进而侵染造成秧苗根系受害、吸水功能减弱或丧失,极易造成青枯死苗。育秧苗床土壤水分含量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90%为佳。

2.2.4 秧苗质量差。

韩春玉等[28]认为育秧时播种量过大易造成水稻秧苗长势细弱,若在通风练苗时又恰逢对外界环境最敏感的离乳期,水稻立枯病往往会发生较重。若减少播种量,则病情会明显降低。催芽后按230~300  g/m2种子播种时,秧苗的百株鲜重较高,立枯病的发病率较低。育秧时的密闭期过长易造成持续高温,进而引起秧苗徒长,易感染立枯病。另外,过多施用氮肥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用肥习惯均会加重病情。鲁向阳[31]认为,2~3叶期的水稻秧苗在胚乳将近耗尽时,秧苗的抗逆性减弱,此时容易受病菌侵染而发生立枯病,造成秧苗的大量死亡。所以,2叶期是旱育秧苗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时期。

2.2.5 苗床管理不当。

鲁向阳[31]认为,苗床管理不当是水稻立枯病大发生的原因之一。整地过于粗犷、苗期肥水管理不当、墙土或者盐碱性土壤作为苗床土导致土壤的pH太高或太低(最佳pH为4.5~6.0)等管理方式,都会造成种子发芽迟缓,秧苗细弱,抗逆性减弱,易感染立枯病从而造成烂秧。

3 水稻立枯病防治技术

水稻立枯病是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和丝核菌(Rhizoctonia spp.)等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是水稻旱育秧田常见的病害之一。在旱育秧田中菌源存在广泛,多种病原菌均可引起水稻立枯病,是一种较难治理的病害[32]。因此,笔者认为在防治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

3.1 农业防治

3.1.1 合理选种,控制播种密度。

邵超等[33]认为,应选用抗寒、抗病的优良品种,并精选种子和细致催芽。用盐水浸泡选种以除掉不饱满的劣质种子,筛选出籽粒饱满、品质优良的种子进行播种。马淑芬等[34]的研究结果表明,旱育秧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最佳播种密度为300  g/m2。但实际育秧过程中,受出苗率、农资成本和插秧机播种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播种量往往会加大,但不宜超过500  g/m2。戴海兵[35]认为,育秧田要控制播种密度。若秧田的播种密度过大,易形成水稻秧苗地上部徒长,而地下部根系过密而扩展受限,易造秧苗营养不良甚至烧苗,导致秧苗的抗病性大大减弱,为土壤中残留的镰刀菌(Fusarium spp.)、丝核菌(Rhizoctonia spp.)等病菌的侵染提供机会。

3.1.2 合理育秧,培育壮苗。

孙红竹[32]认为,要大力推广大棚育苗技术,改善育苗棚室的育苗环境,提高秧田育秧苗的质量。选择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无除草剂残留的偏酸性土壤作为育苗土。从水稻的立针期开始通风炼苗,而后逐渐加大通风量,充分提高秧苗素质,增强其对立枯病的抵抗力。张守顺[36]认为,在大棚育苗时充分改善育苗棚室的育苗环境的基础上,要适时、适量选用优质的壮秧剂,进一步提高秧苗素质。

3.1.3 加强田间管理,减少发病因素。

韩春玉等[28]认为,水稻播种后至出苗前应以保温为主,膜内温度维持在30~32 ℃;1 叶1心时则要控温控湿,膜内温度维持在25 ℃左右;2 叶1心时,晴天10:00~16:00半开膜。同时,苗期要防止土壤过干。邵超等[33]认为,水稻秧苗生长期对温度的控制要求是:白天20~28 ℃,夜间10~15 ℃。李海燕等[37]认为,农家肥施入苗床前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彻底灭杀各种病原菌和虫卵,为有效控制水稻立枯病打下基础。同时要严格控制水分,根据苗床含水量以及不同时期秧苗的需水量规律,适时浇水,浇水则要一次性浇透,避免苗床积水或缺水,避免秧苗处于易引发生理性立枯病的高温高湿或者低温高湿环境。沙月霞等[38]认为,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以提高秧苗的碳氮比,从而达到增强秧苗素质的目的。刘颖[27]认为,要控制育秧田温度,并及早插秧。发芽至2叶期前,要充分炼苗,使秧苗能够适应高温,此后育秧田内温度不宜过高,以免造成秧苗徒长。王永华[39]认为,要注意加强育秧田的肥水管理。育秧田应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秧苗素质,增强其抗病性。同时,严格控制浇水以促进根系发育。当出现早晚叶尖水珠变小或午间发生心叶萎蔫或卷曲的情况时,应及时浇水。要一次性浇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

3.2 药剂防治

3.2.1 种子处理。

据张守顺[36]的报道,用25%施保克(使百克、好百克)、25%施稻丰、25%公稻宁乳油等咪鲜胺类药剂2 mL对水10 kg,用来浸泡6~8 kg水稻种子。室温下浸种5~7 d,每天搅拌1~2次,浸种后可直接催芽播种。

3.2.2 苗床消毒。

韩春玉等[28]认为,用70%的敌克松按2 g/m2的量,以1∶600的比例加水稀释后,均匀地喷洒在苗床上进行消毒。同时,可将壮秧剂与过筛细土搅拌均匀后,均匀撒施于翻耙整平的苗床上。李海燕等[37]认为,可使用50%立枯净或38%恶枯灵对水后浇苗床,或播种前用立枯清拌土,均匀混合到苗床土中。张守顺[36]认为,用97%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按1 g/m2的量,按2~3 kg/m2的量对水后于苗床喷雾。或在发病初期用97%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按1.5 g/m2的量,按2~3 kg/m2对水后浇苗床;用30%恶霉灵·甲霜灵水剂按1.5 mL/m2的量,按3 kg/m2的量加水后,茎叶喷雾;用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按1.0~1.5 g的量,按3 kg/m2的量加水后浇灌。也可以使用育苗灵、瑞苗清、好普等药剂进行土壤消毒或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使用30%恶霉灵·甲霜灵水剂喷雾一定要及时洗苗,防止出现药剂烧苗现象。此外,生理性立枯病和出现药害的苗床,可在使用杀菌剂时,适量加天丰素、小叶敌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一些叶面肥,以提高秧苗素质。王永华[39]认为,水稻立枯病是土传性真菌病害。多种土壤寄居菌均可侵染水稻,引起立枯病的发生。因此,苗床土壤消毒对防治立枯病有很好的效果。可采用各类多功能壮秧营养剂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也可用立枯净按0.5 g/m2的量,按1.5~3.0 kg/m2的量对水后用浇灌法施药;或用15%恶霉灵水剂按6~8 mL/m2的量,按3 L/m2的量对水后喷雾;或用3%育苗灵或育苗青水剂按照15~20 mL/m2用量,按3 L/m2的量对水后喷雾;或用35%瑞苗清可湿性粉剂按1 mL/m2的用量,按3 L/m2的量加水喷雾。吴桂珍等[40]的试验结果表明,用甲霜灵-锰锌、敌克松、移栽灵等药剂在播种前对苗床进行喷淋处理对水稻旱育秧立枯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而且对水稻无害。

3.2.3 喷施农药。

韩春玉等[28]认为,水稻1叶1 心~2 叶1心期最容易感染立枯病而出现死苗,可用立枯灵500倍液或敌克松600倍液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雾,共用药2次,间隔5~7 d。邵超等[33]认为,可用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预防水稻立枯病;在秧苗2 叶1心期出现零星卷叶或无风清晨出现零星秧苗叶尖端无水珠时,应及时用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300~500 倍液进行抢治。李海燕等[37]认为,发生真菌性立枯病时,可用25%咪酰胺或70%恶霉灵兑水喷雾进行防治。王永华[39]认为,秧苗1叶1心期是预防立枯病的最佳时期,可选用3.2%克枯星、10%立枯灵和移栽灵等药剂喷雾进行预防。对于已经发病的苗床,可使用30%瑞苗清水剂3 000 倍液,按2~3 kg/m2的量喷雾防治;97%恶霉灵粉剂按1 g/m2,对水后浇灌;50%立枯净可湿粉剂按1.0~1.5 g/m2的用量,对水后浇灌;2%好普水剂按5 mL/m2的用量,加适量水后喷雾进行防治。病情严重的育秧苗床可采取“灌水上床”的方法进行防治,水层要维持在苗高的一半。病情严重时还可将病苗移栽到大田育秧或尽快插秧。此外,可在2 叶1心期前后可喷施生根粉和叶面肥,以生根促生长为主,提高秧苗抗逆抗病力。

4 展望

4.1 致病菌

水稻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其致病菌众多,主要有镰刀菌 (Fusarium spp.)、丝核菌 (Rhizoctonia spp)、腐霉菌 (Pythium spp.)、水霉菌(Saprolegnia spp.)、稻胡麻斑病菌(Drechslera oryzae)、根霉(Rhizopus spp.)和伏革菌(Corticium spp.)等。其具有的致病菌多、菌源广、致病力强等特点都加大了水稻立枯病的防治难度。因此在明确水稻立枯病主要致病菌的基础上,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避免秧苗多年多次感染同种病菌。

4.2 发生条件和发病因素

水稻立枯病的发生条件和流行规律目前已比较明确。水稻立枯病是由于受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秧苗的抗逆和抗病能力下降,从而被镰刀菌(Fusarium spp.)和丝核菌(Rhizoctonia spp.)等病原菌感染而发生的苗期病害。病原菌的积累、低温条件、土壤水分含量高、空气相对湿度大、秧苗质量差以及苗床管理不当等因素是苗期水稻立枯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尤其是在秧苗生长势较弱导致抗病力降低或其他病原菌侵染后更易发生立枯病。因此,在明确发生条件和发病因素的基础上,可以综合利用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等手段,提高秧苗抗病性、消灭菌源、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4.3 抗病品种

培育抗立枯病品种是水稻产业突破立枯病危害的最为经济、有效的首选措施,所以应加强高抗立枯病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和高抗立枯病水稻品种的选育,尽快选育出抗病性与园艺性状俱佳的优良品种并投入生产。笔者认为,加强抗立枯病水稻品种选育和推广,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是开展现有常规种植品种对立枯病的抗性鉴定工作。在明确不同水稻品种对立枯病抗性的基础上,同等条件下在品种选择和栽培时优先引进抗病品种。其次,要加快高抗立枯病水稻品种的选育。遗传育种是获得抗病品种的最直接途径。广大水稻产业育种专家可充分挖掘抗病基因,在确保产量和品质等性状的基础上培育出高抗立枯病的品种。

4.4 化学防治

长期以来,水稻立枯病的防治主要侧重于种子处理、苗床消毒、喷施农药等化学防治措施。长期依赖化学防治的主要带来以下3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造成致病菌对常规杀菌剂的抗药性逐渐增强,促使化学农药的用量不断增加。二是种子处理、苗床消毒等药剂防治措施造成化学农药污染土壤,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平衡,导致土壤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三是农药的乱用、滥用,造成大气、水源、土壤和稻米及其加工产品的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在无对立枯病免疫的水稻品种、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治措施发挥作用有限的情况下,应加大高效、低毒新型杀菌剂的研发,以替代传统杀菌剂,保障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4.5 生物农药

生物防治具有作用持久、绿色环保等优点。已有部分学者对防治水稻立枯病用拮抗菌制剂以及植物源生物农药的研发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目前应用于生产的生物农药较少,且其防效与化学农药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导致生物农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有限。因此,加快生防菌的选育以及新型植物源生物农药的挖掘和利用是目前生物防治领域的重点攻关方向。

参考文献

[1]LIN Y H,SHEN S M,WEN C J,et al.Molecular detection assays for rapid field-detection of rice sheath blight[J].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21,11(1):1-12.

[2] LU W,PAN L Q,ZHAO H J,et al.Molecular detection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and Burkholderia glumae in infected rice seeds and leaves[J].The crop journal,2014,2(6):398-406.

[3] 朱志炎,陈明花,陈强,等.链霉菌Sm4-1986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2021,50(12):92-102.

[4] 佟淑杰,刘晓舟,董海,等.水稻苗病清防治水稻苗期病害研究初报[J].辽宁农业科学,2000(3):47-48.

[5] 刘峰,慕卫,张文吉,等.杀菌剂对水稻旱育秧立枯病的控制作用及其对秧苗的生理效应[J].农药学学报,2004,6(2):37-42.

[6] 黄滢,李秋原,杨金戏.30%精甲霜灵·噁霉灵水剂防治水稻立枯病试验效果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14):43-44,46.

[7] 程茁,丁伟,王怀彪.复合微生物对水稻立枯病抑菌作用及田间应用效果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46(7):22-27.

[8] 成文志,孙淑云,李开忠,等.水稻苗期黄、青立枯病致病因素与治疗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4(3):62-65.

[9] 李永实,李淑琴,董鲁萍,等.水稻盘土育秧立枯病的防治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84(1):47-55.

[10] 徐敬友,吴翠萍,童蕴慧,等.江苏水稻旱育秧“黄枯”病原鉴定及致病力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1,31(3):230-235.

[11] 张俊华,杨松润,彭莉莉,等.水稻立枯病原菌尖孢镰孢菌致病力降低T-DNA突变体的筛选与插入位点鉴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22,53(11):10-18.

[12] 徐晗,闫晗,褚晋,等.尖孢镰刀菌粗毒素对水稻种子萌发及根系生长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7(4):83-85.

[13] 蒋茂春,曹厚明,梁永霞,等.不同有机肥用量和播种密度下水稻立枯病表现[J].中国稻米,2019,25(5):112-114.

[14] 李文学,李海燕,蔡德利,等.超敏蛋白诱导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3):186-187,191.

[15] 高同春,马严明,陆悦建,等.水稻旱育秧立枯病致病菌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J].植物保护,2001,27(6):1-4

[16] 李海慧,徐凤花,夏清梅,等.水稻立枯病拮抗菌株抗病机理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1):38-40.

[17] 王显宗,孙健,关永鑫,等.水稻立枯病抗性资源筛选[J].西北农业学报,2018,27(4):518-527.

[18] 魏赛金,倪国荣,潘晓华.水稻主要有害真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14,32(2):123-129.

[19] 崔彩云.我国水稻立枯病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8(12):121-122.

[20] 林佩力,李涌,李静,等.恶霉灵防治水稻立枯病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1(2):1-5.

[21] 华致甫,丁晓民,李真,等.土菌消防治水稻立枯病[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9,11(3):19-23.

[22] 俞孕珍,刘建华,王军利,等.水稻免疫育苗的抗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7,27(2):119-124.

[23] 周燮,曹显祖.早稻烂秧及其防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24] 梅原吉璜.腐霉属水稻苗凋萎病的发生状况和防治措施[J].今月の农药,1986,30(增):164-169.

[25] 柚木利文.稻苗立枯病防治[J].植物防疫,1973,27(5):197-200.

[26] 高同春,叶钟音,王梅,等.水稻旱育秧苗立枯病致病镰刀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J].中国水稻科学,2001,15(4):320-322.

[27] 刘颖.水稻立枯病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6(15):88.

[28] 韩春玉,韩宝生,宣立民,等.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吉林农业,2014(23):74.

[29] 任玉才,付永平.水稻旱育秧立枯病发生条件及防治方法[J].陕西农业科学,2003,49(5):80-81.

[30] 单玉斌,罗嵘,赵瑞昌.水稻旱育秧苗期立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农药,2000,39(7):31.

[31] 鲁向阳.浅谈水稻旱育秧立枯病成因及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8):191.

[32] 孙红竹.水稻立枯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8(17):144.

[33] 邵超,薛丽静,陈淑君,等.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8(21):112,116.

[34] 马淑芬,谷维,张玉磊.寒地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1):129-130.

[35] 戴海兵.水稻育秧期立枯病害的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216.

[36] 张守顺.北方水稻苗期病害发生原因与防治[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1):58,61.

[37] 李海燕,马英,韩玉霞.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8(11):69.

[38] 沙月霞,王国珍,陈惠娟,等.水稻立枯病的探讨及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07,48(4):51-52.

[39] 王永华.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技术[J].种子世界,2012(3):43-44.

[40] 吴桂珍,普秀珍,张启国.水稻立枯病的防效试验[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3(1):150-151.

猜你喜欢

发病症状防治技术
青冈县辣椒常见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辣椒枯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辣椒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河南省西峡县猕猴桃黄化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