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的丰富意蕴和实现路径研究

2024-06-23王丹丹陈莉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11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实现路径乡村振兴

王丹丹 陈莉

摘要 乡村振兴是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组织和生态全面振兴的系统工程。绿色发展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理念和目标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当前,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丰富意蕴主要体现在绿色产业、绿色人才、绿色文化、绿色政治和绿色生态5个方面。牢牢把握绿色发展是保障农产品生产功能的必然选择,是丰富村民精神世界的必要保证,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必由之路,是筑牢乡村生态屏障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发挥乡村绿色人才作用的必然途径。通过构建“产业+生态”融合模式、坚持绿色人才本土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筑“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环境、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从而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化路径,进而提高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关键词 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内涵意蕴;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1-023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1.050

The Rich Mea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Lead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Dan-dan,CHEN Li

(School of Marxism,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Shaanxi  723000)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involves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ies, talents, culture, organizations and ecology. Green development, as a significant concept and goal path lead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s the way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Currently, the rich implic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ludes five aspects: green industry, green talents, green culture, green politics and green ecology. Firmly grasping green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ensur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 necessary guarantee to enrich the spiritual world of villagers, an imperative path to achieve good governance in rural areas, a guaranteed requirement to build a strong ecological barrier in rural areas, and as well the crucial way to play the role of green talents in rural areas. By building a fusion model of ‘industry and ecology, adher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cultivation of green talents and external introduction, and practic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of Xi Jinping, a polit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icturesque sceneryis established. Meanwhile, optimizing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lso required to form a systematic path of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leading integrated rural revitalization, ultimately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Rural revitalization;Connotation and implications;Implementation path

基金项目 陕西省“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建设项目“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生态环保‘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建设项目”(陕教工函〔2022〕248号);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教高函〔2023〕7号);2023年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意蕴和实现路径研究”(SLGYCX2328)。

作者简介 王丹丹(2000—),女,陕西安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振兴。

*通信作者,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振兴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14;修回日期 2023-08-31

绿色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以低碳循环为原则,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资源社会永续发展为目标,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乡村振兴是一个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组织和生态振兴的系统工程。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建设好生态又宜居的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1]。同时他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2]。因此,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探求其蕴藏的丰富内涵和实现路径,对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建成农业强国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 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丰富意蕴

乡村绿色发展不仅关系当下农村农民的福祉,也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3]。因此,廓清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五个方面”振兴中的丰富意蕴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1 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振兴中的内涵意蕴

平衡好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振兴中的内涵意蕴包括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2个方面。

第一,产业绿色化。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是指产业发展始终以绿色为主基调,依靠清洁、低碳、循环等绿色科技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升级,从根本上降低不合理生产过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在此基础上减少生产活动对生态的破坏和干扰,从而改善乡村环境质量,提高乡村资源环境承载力,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换言之,当前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无法很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而乡村承担着为整个国家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功能,在实现产业经济效益过程中更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效益。故而,要以产业绿色化发展兼顾二者的统一,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可持续,推动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绿色产业化。乡村绿色产业化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挖掘蕴藏在生态资源背后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研学等生态产业,实现生态向生产发展,“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5],实现乡村生产发展和生态环保的良性互动。“绿色是发展的逻辑起点,一切要以生态效益为首要的考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展开对金山银山的追求”[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5]。当乡村生态环保活动产生经济效益,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态科技等成为盈利产品时,乡村生态环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新的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这不仅能激发农民生态环保的积极性,还能为乡村生态环保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愈好经济愈发展的良性循环。

1.2 绿色发展理念在人才振兴中的内涵意蕴

乡村绿色人才是实现乡村绿色转型的关键。这就要求既要充分发挥绿色人才在乡村绿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又要实现乡村绿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紧紧依靠乡村绿色人才。

第一,充分发挥绿色人才在乡村绿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绿色人才指具有强烈绿色发展理念和思维以及具备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全能型人才,既包括懂技术的“田秀才”、会种地的“土专家”等乡土人才,也包括从外部引进的专业绿色技术人才和理论人才。依据《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对乡村人才的分类,乡村绿色人才也可以分为农业绿色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绿色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绿色人才,乡村绿色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绿色科技人才5类18种[7]。这些绿色人才涵盖了乡村绿色发展的全方位,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关键。农业绿色生产经营人才和产业绿色发展人才有利于促进乡村农业产业的绿色转型;乡村教师、文化旅游、规划建设等乡村公共服务绿色人才有利于促进绿色农耕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树立绿色生产生活的理念;乡村绿色治理人才拥有正确的绿色治理观念,有助于推动解决好乡村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稳定;乡村绿色科技人才和绿色规划人才等通过生态修复和科学规划等手段,能助力乡村恢复“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第二,实现绿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人才资源是乡村绿色发展的第一资源,由于乡村绿色发展是一个可持续发展过程,要求作为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关键力量的绿色人才资源也必须保持一个多层次、有梯度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良性循环。因此,要以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待绿色人才这种优质资源,在绿色人才当代内部和代际之间搭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桥梁,使绿色人才发展状况能够和乡村绿色发展需求保持历史的、具体的辩证统一,始终保持良好的绿色人才发展生态,确保绿色人才资源能够不断满足乡村绿色发展的需要[8]。

1.3 绿色发展理念在文化振兴中的内涵意蕴

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灵魂。“绿色文化指人类发展历史上或倡导绿色发展的当下,人们在创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各种活动中所产生、能为人们所感知与接受、影响人的绿色发展行为的精神现象的总和”[9]。乡村绿色发展需要由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指引方向。

第一,绿色文化源于中国古代优秀的农耕文化,丰富于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古代农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领悟到天、地、人和自然万物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人们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生产耕种,形成了“天人合一”“顺天因地应时依人”等蕴含着丰富生态伦理和生态意识的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农民开始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自然始终保持和谐状态的指导思想。在农民为追求生产增殖和经济效益,大肆掠夺和破坏环境资源的今天,这些绿色文化同样是引领农民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思想保证。同时,绿色文化丰富于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为改善生态环境而不懈奋斗形成了“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六老汉精神”等,精神是行动的先导,在乡村弘扬和宣传这些精神,使其内化为农民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并指导农民自觉进行生态环保活动。

第二,绿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于乡村古树、自然景观、田园景观等乡土生态文化。“乡土生态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10]。作为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古树、自然景观等乡土生态文化是自然界中的“土著居民”,形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仅具有极高的生态观赏价值,更是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积淀着深厚的绿色文化内涵,对村民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这些乡土文化也是绿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以这些乡土生态文化为依托发展教育研学、文化旅游等产业,发挥乡土生态文化“以文化人”的功能,通过教育引导,让农民意识到这些乡土生态文化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唤起农民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引领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1.4 绿色发展理念在组织振兴中内涵意蕴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能解决涉及经济领域的乡村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更能解决涉及政治领域的乡村人与人关系问题。组织振兴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包含绿色执政理论和绿色政治生态建设理论2个方面。

第一,绿色发展问题本质上就是绿色执政问题。“绿色执政就是将生态问题与政治问题结合起来考量的一种生态执政观,是将生态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将政治问题衍生到生态问题上的生态政治化和政治生态化的执政观”[11]。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执政历程,党十分重视绿色执政理念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就向全国人民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并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把绿色执政理念落到具体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深入贯彻“绿色意志”,把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等观念,并孕育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到治国理政中;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使绿色执政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绿色执政理念的集大成者,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12]。绿色执政理念符合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使命宗旨。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是乡村人民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乡村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党把维护好解决好乡村人民的正当环境权益问题、把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提升到政治高度,牢固树立绿色执政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让乡村经济发展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处理好乡村人民和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推动乡村政治稳定发展。

第二,良好的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是乡村平稳发展的前提。“政治生态是一种以政治现象为主体的特殊生态环境,是政治主体与所处的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1]表明政治生态环境同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如果不及时保护和“修复”,就会受到各种“污染”。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础单位,对我国整个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建设都存在一定困难,这主要表现:首先,由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劳动力大量流失,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多以老党员为主,其文化水平较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政治理论素养欠佳,不善于从政治角度分析和解决党内出现的政治生态问题;其次,部分农村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受到“官本位”等不良政治文化的影响,出现以权谋私、不作为等的腐败现象,严重损害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最后,一些农村地区的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选举过程中出现拉票、贿票等现象,破坏了党内政治纪律和乡村和谐稳定,影响乡村凝聚力和组织力。这些问题是基层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污染源”,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失去人民群众信任,激化乡村人民与基层党组织矛盾,影响干群关系。因此,应持之以恒加强乡村党组织政治生态建设,永葆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基层党组织同乡村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和维护党在基层组织中的执政地位。

1.5 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振兴中的内涵意蕴

绿色发展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命共同体”理论就是解决乡村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指南。“生命共同体”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个维度。

第一,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生命共同体孕育了乡村民众的生存家园。自然是农民获取水源、空气、土壤、阳光等生存资料的来源,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体空间,使生命的存在成为可能。此外,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生命共同体凸显了乡村生态振兴要坚持系统思维。“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4]表明农田、水源、土地、森林等乡村生态系统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国古代人们就提出“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用“天地”表明从事农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乡村生态环境不是一天变坏的,是一个生态环境矛盾长期积攒的过程。实施乡村生态振兴就是深入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治理和修复,解决长期以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九龙治水”积攒的生态环境矛盾问题。

第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阐明了农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鱼水关系[15]。一方面,自然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前提,为农民提供生活养分和扩大再生产的原料,使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以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对自然的改造要在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进行且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列举的关于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地的农民为了获得耕地毁林开荒,最后森林破坏土地沙漠化等例子佐证了这一观点,以此劝诫农民转变对自然盲目索取的态度,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指导农民视自己为自然环境和所有生命共同体的一份子,树立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就是在损害农民及其子孙后代利益的生态观,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乡村具有农产品生产、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和生态屏障等功能,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是保障乡村农产品生产功能的必然选择,是丰富村民精神世界的必要保证,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必由之路,是筑牢乡村生态屏障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发挥乡村绿色人才作用的必然途径。

2.1 坚持绿色发展是保障乡村农产品生产功能的必然选择

乡村具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功能,粮食等农产品是维持人们正常生活的前提。这个功能是城市所不具备,但又是整个国家不可或缺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对粮食等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有特色”转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采取粗放发展方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薄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源等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引起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恐慌。而农业绿色发展则立足于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满足“数量”需求转变为“质量”需求[16]。因此,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坚持农业绿色生产,是化解当前农产品内需矛盾的关键。

2.2 坚持绿色发展是丰富村民精神世界的必要保证

乡村具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乡村绿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绿色文化包括农民在几千年农耕实践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等农耕文化,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价值观,还包括载续乡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的乡土生态文化等,弘扬和传承这些绿色文化能为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提供思想保证。首先,绿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化人”的功能,弘扬和传承这些绿色文化能引导广大村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绿色生态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绿色文化自信和自觉,从而正确辨别和抵制消极、腐朽文化的影响;其次,乡土生态文化是乡村绿色文化的有形载体,发挥这些有形载体的作用在乡村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文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文化产品,有利于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

2.3 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必由之路

坚持绿色发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缓和乡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实现乡村善治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部分乡村领导干部的生态治理意识仍不足,还存在乡村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问题。村干部是乡村生态治理的带头人,他们的生态治理决策直接影响乡村生态治理的效果,但由于当前我国乡村经济、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使得部分乡村干部对生态治理认识不到位,绿色发展的素质有待提高,仍固守唯经济至上的执政观,造成乡村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另一方面,乡村治理主体单一、有效监督不足影响乡村社会和谐。我国乡村是“熟人”社会,大多以“政府包办一切”为主,在治理过程中极容易滋生“看面子”“走后门”等“亲密关系”的不良现象,且随着城镇化发展乡村呈现出“空心村”“留守村”的现象,乡村监督主体以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为主,有效监督乏力,影响乡村社会和谐。因此,坚持发展以绿色执政理念和绿色政治生态理论为主的绿色政治是实现乡村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走上乡村善治之路的必然选择。

2.4 坚持绿色发展是筑牢乡村生态屏障安全的必然要求

我国乡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7%,承担着为整个国家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的功能。虽然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论,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后,乡村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问题仍突出。农业、林业是乡村发挥生态屏障功能、提供生态产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但由于乡村长期以来存在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乡村地区土地沙化、缺林少绿、生态环境脆弱,使得生态屏障安全受到威胁、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因此,坚持农业、林业的绿色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满足人们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为出发点,既是关乎社会永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根本所在。

2.5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挥乡村绿色人才作用的必然途径

绿色人才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充分肯定人才在社会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乡村绿色人才是乡村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要素,是乡村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乡村绿色人才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为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和乡村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道德支撑和思想保证;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提供素质过硬的领导干部;为乡村实现宜居宜业和美目标提供各类环保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人才。因此,只有坚持发展绿色人才,凝聚绿色人才的磅礴智慧和力量,才能发挥好绿色人才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才能有效为乡村绿色发展赋能。

3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是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振兴的系统工程,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因此,构建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的系统化路径(图1)需要从产业、人才、文化、组织和生态振兴5个方面着手。

3.1 构建“产业+生态”融合模式,推动形成绿色产业新业态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以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乡村产业振兴,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好“产业+生态”的融合模式。

一方面,注重发挥绿色科技在农业产业生产中的创新驱动作用。不仅借助国家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大力推广、扶持绿色生产技术在乡村的研发投入,还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绿色生产技术的发展经验,在乡村构建起完备的绿色科技应用体系,以科技创新手段减少农业产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绿色低碳型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优质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产品竞争力。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乡村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17]”依据生态产业的良好市场前景,充分挖掘蕴含在生态环境背后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琢磨透“土特产”3个字,结合乡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森林康养、农业研学基地等,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绿色产业集群,延长产品产业链,把产品价值增殖留在乡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2 坚持本土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构建乡村绿色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坚持本土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构建乡村绿色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一方面,育好用好乡土人才。人口素质是影响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8]。通过教育培训、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提高“田博士”“土专家”“新农人”等乡土人才的绿色发展意识和绿色生产的能力提高乡土绿色人才的质素,“把乡村人口众多的劣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众多的优势”[18];通过打好“乡情牌”“乡愁牌”鼓励大学生等青年知识分子返乡,为乡村治理培养一批自觉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干部人才,发挥干部“领头羊”的作用引领村民自觉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通过外部引进绿色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利用国家和政府支持乡村绿色发展的政策优势,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创造留住人才的环境,加大对专项人才引进的资金支持,建立产学研技术研究机构,从国内外专业农学院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人才,促进绿色技术和科学理论在乡村的研发与推广,充实乡村绿色人才队伍;此外,引进拥有绿色发展理念的企业家入乡带动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创新绿色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实现增产增收,“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绿色人才队伍。[17]”

3.3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塑乡村绿色文化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文化振兴,充分发挥绿色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培育村民的绿色生活理念。

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通过弘扬和宣传优秀农耕文化转变村民肆意掠夺自然资源、开荒毁林等错误意识,培育村民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主流文化,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每个乡村民众内心;同时,传承和发展乡土生态文化,利用古树、自然景观等乡土生态文化载续的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历史,教育农民认识到先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意识到这些乡土生态文化为后人带来的生态福祉,启迪村民自觉向先辈学习树立尊重自然的绿色生活理念,引领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另一方面,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通过在农村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宣讲和知识讲座,大力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生态文明素养;通过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等多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农村的交流与传播,进而激发广大农民自觉治理乡村生态环境的主体能动性和热情;通过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充分给予农民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机会,利用绿色主体的参与,提高乡村振兴的实际效果。

3.4 构筑“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环境,完善基层党组织绿色政治建设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19]。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组织振兴,要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绿色执政建设和政治生态建设。

一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绿色执政建设。通过把生态环保纳入基层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并以“内部型”监督机制和“外向型”监管机制相结合促进其落实,推动基层领导干部把实现农民“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环境也作为执政追求,转变唯经济至上的执政理念;通过把生态治理问题纳入政治制度体系建构中,完善绿色执政的顶层制度设计,并抓好基层落实,解决关系乡村民生的环境问题,促进村民与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和谐。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态建设。通过完善基层党组织内部监督和村民民主外部监督相结合等的权力监督体系,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运行,通过完善基层党组织政治制度建设,把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活纳入制度的轨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为净化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提供制度保障;通过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思想建设,在基层党组织内宣传和弘扬清正廉洁干部典型,发挥其榜样作用,涵养良好政治文化,为净化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提供思想保障。

3.5 优化乡村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以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推动村民实现绿色发展的深刻革命。

一方面,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提升生态屏障安全体系,优化乡村生态环境[20]。通过发展生态科技等手段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实施一体化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修复工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促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健全和完善乡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畜禽粪污处理、乡村自然资源监管监测和用途管制体系、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等生态环保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制度建设,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优化乡村生态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推动村民实现绿色发展的深刻革命。首先,思维是行动的先导,通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乡村的学习贯彻,以及生态环保制度的严格落实,推动村民实现思维方式上的绿色变革;通过在乡村推行绿色耕种、绿色放牧等模式推动村民实现生产方式上的绿色变革;通过在乡村实行垃圾分类、建立生活污水排放池、旱厕整改等推动村民实现生活方式上的绿色变革,从而提高乡村资源环境承载力,更好地发挥乡村生态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感,激发农民生态环保积极性,推动建设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90.

[2]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3.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5]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3,434,604.

[6] 赵亚东.“两山”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实现及生态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0):72-77.

[7]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7):22-28.

[8] 虎晓红,郭玉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青年人才可持续发展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0):1-4,23.

[9] 杨玉珍.绿色文化的理论渊源及当代体系建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6):64-69.

[10] 孙琳琼,丁琪.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传承问题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38(7):81-83.

[11] 方世南.领悟绿色发展理念亟待拓展五大视野[J].学习论坛,2016,32(4):38-42.

[12] 蒋洪强,曹东,李勃,等.从大数据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绿色执政理念的变迁[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5):12-20.

[13] 周舟.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建设研究[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22(3):36-41.

[14]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奋斗,2019(3):1-16.

[15] 杨宁,段小曼.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的困境与出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9):173-180.

[16] 尹昌斌,李福夺,王术,等.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与原则[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1-6.

[17]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奋斗,2023(6):6-19.

[18] 王永芹,王连芳.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83-84,200-201.

[1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90.

[20] 张远新.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逻辑、现实难题和实践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22(2):116-124.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实现路径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