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化智慧化课程的建设与探索

2024-05-29吴建清郭鑫铭王晓燕刘晓庆程旭东

高教学刊 2024年15期
关键词:交通安全虚拟仿真课程思政

吴建清 郭鑫铭 王晓燕 刘晓庆 程旭东

摘  要:交通安全是交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注重培养高水平交通强国人才,并通过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该文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的做法,总结当前课程存在的不足,对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课程思政、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教学体系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升级,并借助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技术进行实践教学,致力于打造精品化智慧化的国际一流课程。该文首先总结当前课程存在的不足,并给出课程建设思路,为交通安全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安全;课程思政;虚拟仿真;精品化课程;智慧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029-04

Abstract: Traffic Safety is the core course for traffic majors, which focuses on cultivating high-level traffic talents and reducing traffic accidents by strengthening road safety education. By referring to the practice of excell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was studied deeply. The four aspect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 content, course form and teaching system were comprehensively upgraded. With the help of virtual simulation and other modern technology for practical teaching, the high-quality and intelligent international first-class course will be creat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ourse, and gives some ideas for course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Traffic Safety.

Keywords: Traffic Safe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virtual simulation; high-quality course; intelligent cours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给新时代交通运输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高校交通专业的教师,文章针对交通安全课程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课程育人模式,重视思政教育,引进国际化内容,加强现代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充分融合,大力建设精品化、智慧化的一流交通安全课程。文章首先总结了当前交通安全在课程思政、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教学体系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针对这些不足,文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

一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课设思政建设难度大

当前由于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校引进的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比重较大,但海外学习过程中不太注重思政教育,从而个人思政学习的意识低,在授课过程中就容易忽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加之由于当前受西方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不成熟的影响[1-2],社会矛盾不断升级,而大学生通常对国际热点、海外事务比较关注,思维比较活跃,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对高校思政教育构成了严峻挑战。当前我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必要且迫切的工作。

(二)  国际化课程内容较少

当前交通安全的课程内容大多涉及的都是国内的相关知识,对国际化内容涉及的比较少,在专业背景、发展趋势、工程案例上只注重引用国内的相关成果,课程内容的改革也只参考国内高校,对国外高校关注的较少。同时,在多媒体操作技术、虚拟仿真操作技术上没有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规范意识。另外,专业课程的设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在知识讲解、课程考核中没有涉及与专业英语相关内容,认为专业的学习不需要英语。所以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意识较低,在遇到新事物时接受能力较弱,在读外文文献时完全依赖翻译软件,面对一些专业术语时不能充分理解,从而文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  課程形式单一

由于新冠疫情等事件的影响,很多课程采用了线上形式教学,而单纯采用线上课程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可能会出现消极、懒散、应付的心理,不认真对待课堂内容。线上课程也会受到网络、设备的影响,造成学生不能按时打卡、课堂互动卡顿等现象,降低课堂的学习效率。并且当前网络上关于交通安全的课程资源比较少、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很难筛选优质课程进行学习,这也会浪费学生的学习精力。

另外,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中也存在众多问题,例如课堂更多注重老师教、学生学,不注重学生能力的表达,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忽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的建设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交通现场实践面临危险系数高、试验周期长、费用开销大等难题,现场进行实践教学较难实现,从而当前交通安全课堂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充分利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技术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较弱,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理解得不到位、不深刻,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不会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实践动手能力欠缺。

(四)  教学体系不够全面

交通安全课程面向的学生层次较广,授课对象包含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且面向的专业比较宽泛,岩土、道铁等专业都有该门课程。而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当前交通安全课程在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时,课件和授课模式并没有进行差异化设计,从而很难真正落实学生的培养目标。另外,虽然研究生的培养中大都有校外导师,但多数都是名义上的,学生几乎与校外导师没有过任何交流。在授课过程中,也不注重企业的参与,没有切实将企业的案例、企业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学生接触的真实工程案例、了解的工程职业规范少之又少。

同时,当前的考核方式、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考核只是依赖期末的理论成绩,较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及专业英语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容易在考前进行突击学习,造成学生“一周一学期”地应付考试心理,而不是真正注重学习知识本身。评价体系也只有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评价,而学生无法对教師的教学效果、授课模式进行评价,从而容易造成教师懒惰心理,一个课件用多年,无法督促教师进行知识体系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个人无法进步,从而教学质量也很难提升。

二  精品化、智慧化课程建设思路

(一)  强化思政引领,构建全面育人大格局

本课程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1  挖掘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

本课程不断挖掘课程内容背后隐含的思政元素,并对其提炼、加工,形成思政案例,在结构上将“思政”与“专业”两者浑然一体,讲解专业时自然流露思政元素。在思政设计中,通过视频方式展示交通事故的起因、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约束学生从自身做起,遵纪守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根据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从道路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各个阶段所涉及的交通安全问题,讲解每个阶段的职责,以及阶段间的关系,虽然学生可能只会从事某一阶段的工作,但可以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同时,本课程的教学充分借用现代化技术[4],如虚拟仿真、多媒体等,发挥现代化技术在价值导向、情感传递、德育示范等方面的优越性。

2  结合国内外时事政治进行思政教育

当前,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在各种软件上传播速度较快,有人借此机会对新闻恶意“包装”再进行传播,而大学生通常好奇心较强,对时事新闻和热点问题比较关注,但又很难区分信息来源,容易被恶意加工过的新闻误导,从而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本课程充分挖掘热点新闻背后的思政元素,探索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内容,在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融入进来,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在国际事件上拥有正确而坚定的立场,不轻易受他人影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

3  发挥学科文化育人功能

本课程充分发挥学科文化育人功能,通过探索学科与课程的形成背景、当前现状、发展趋势,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英雄人物事迹,尤其是重大项目工程、著名科学家、企业家和学科中的“大先生”的事迹,并在教学实践、科学实践的环节中带领学生观摩学科“大工程”的建设,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精益求精和开拓创新等精神,并深入挖掘学科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融入进来,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教育。同时,根据学科所从事的工作类型,参考其他学科就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其爱岗敬业、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

(二)  打造国际化、世界一流的课程内容

针对当前交通安全课程内容理念较落后问题,本课程参考了世界一流高校的经验做法,引入了最新的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加入了国际化相关内容,进一步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正着力打造国际化、世界一流的课程内容。

1  引入国际化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的设计均面向国际化[5],立足前沿,放眼世界,课程内容结合最先进的国际研究成果,引领学生了解学科趋势,展望学科未来。理论课程中,添加了国际交通安全评价与流程、安全监控与检测、安全评价与规范、事故应急救援等相关内容的案例,播放相关视频,并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在交通安全认识上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实践课程中,增加了不同国家在虚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的实践操作对比,同时整合和讲授国际通用技术标准,使学生操作更规范、更符合国际标准。课程还向学生传授国际人才的素质以及专业需求,为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打下基础。

2  打造全英语课程

当前,本课程正着力建设全英语课程,英语课程的建设是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6]。课程设计了全英文的课件,并在专业名词处进行重点标记,教师采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双语”教学。在课堂中对学生设计了专业英语互动环节,并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布置相应的专业英文学习报告,在最终考核中也相应地设计了专业内容相关的英语能力考核。通过专业与英语的共同学习,培养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接受先进知识与理念,建立国际思维模式。

(三)  打造现代化、多元化的全新课程形式

本课程对当前交通安全的授课形式进行了全面补充,对课程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梳理、总结,对多种课程形式进行比较、选择、融合后,结合课程本身特点和实际教学中的困难进行创新思考,将课程内容以多元的、适合课程实际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理论+实践”的结合,以及翻转课堂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1  “线上+线下”融合的授课形式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充分融合的授课形式,线上线下各占课时数的50%,两种形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助力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针对线上教学学生的专注力可能不如线下的情况,课程对已有教学课件和教学内容進行了全面革新,在课件中加入特殊颜色、特殊样式的标记、图片等元素,加强学生的记忆点,同时配以小视频以及案例分析等形式让教学过程更加多样化。另外,课程利用无人机、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多种现代化设备对交通安全工程现场或者测试基地进行拍摄,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拍摄素材进行加工处理,结合专业知识讲解录制网课,并上线慕课建立可循环的线上资源。

2  虚实结合的课程形式

当前,众多高校在交通安全的授课过程中大都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存在理论知识超前而实践能力滞后的不同步现象,而又考虑到交通现场实践存在危险性高、试验周期长、费用开销大等现实难题。本课程利用Unity 3D软件,结合真实工程案例开发了虚拟仿真系统[7-8]。该系统由仿真建模单元、驾驶行为分析单元、驾驶者生理现象输出单元组成,另外系统中设置了多种天气、多种场景,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实践需求。通过进行模拟驾驶,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课堂理论中的交通安全规则,在仿真系统中,学生也可以自主设计车辆运行轨迹和道路信息,为学生遵守交通安全和法律法规提供了良好示范。

3  翻转课堂授课形式

翻转课程旨在以学生为中心[9],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转变。翻转课堂的教学时间主要是留给学生,使他们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进行自我探究,或者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增强对知识的认识。课堂采用抢答加分、教师评分、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同时构建了“面对面”与“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可以资源学习、提交作业、线上探讨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上的资料,了解学生情况,并与学生及时进行沟通,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四)  打造精品化、全面化的专业课教学体系

随着交通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程授课方式、课程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了打造精品化、全面化的专业课教学体系,本课程进行了深入探索,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更新。

1  差异化培养方案

本课程的辐射范围较广,道路与铁道工程、岩土工程、交通规划管理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有参与,但由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课程分别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差异化培养方案。在专业上,针对每个专业的共性与个性,制定有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最终考核中注重课程与不同专业的结合。另外本课程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不同,对于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要求不高,更多注重的是学习科研的方法,以及实践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并保证课程的参与性;对博士研究生更多的是设计开放课题,对课程的参与不过分要求,通过定期提交课程报告来掌握课程内容,培养方案更多注重创新意识、批判精神,以及学术能力的培养。

2  校企协同授课模式

本课程积极邀请相关领域的企业人员进行联合授课,将企业的工程案例和工地建设、企业家事迹引入课堂,以实践案例丰富课堂内容,以企业家精神鼓舞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企业合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生可利用寒暑假时间、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和实验数据调研,实践期间,学生会拥有校外导师进行实践指导,保证学生能切身实际地参与到交通安全工程的建设中,帮助学生学到更多实用的工作技能,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为就业打下基础。

3  多元化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主要是基于学生的期末成绩,其评估结果必然受到教师经验水平的影响,缺少了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评估,这也将制约素质教育的发展。基于此,本课程设计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考核体系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课程设计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积极性、表达能力、小组任务;期末考核形式多样,如实验报告、任务考核、开放性课题考核和英文考核等;实践考核主要是对虚拟仿真系统的操作能力、仿真数据的分析能力进行考核。另外,课程设计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评价教师+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老师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评价;另外,学生也能对老师的教学效果、授课方式进行评价,师生之间互相督促。

三  结束语

交通安全课程建设以来,学院领导和其他老师均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了积极评价,普遍反映教学内容新颖,连贯性强,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结合自然,教学理念先进,授课形式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虚拟仿真实验,通过实验报告总结对专业学习、个人价值等方面的收获与提升。这对其个人成长与参与社会工作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引导,对职业理想构建、专业态度及精神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接下来,课程将持续探索,继续优化,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建设更具精品、更加智慧的国际一流课程。同时,课程也将继续研发多场景、高保真、强实践的国际一流虚拟仿真系统,服务更多交通类高校,满足交通类专业学生的实践需求,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世栋.“双一流”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2] 曹卫东,刘树堂,葛智,等.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思政设计与教学[J].高教学刊,2022,8(15):115-118.

[3]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旗帜,2019(4):5-7.

[4] 李娜娜,刘勇,王晓霞.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9):185-188.

[5] 李亚琪,李冬瑞,李可,等.高职院校国际化课程标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21,12(23):86-87.

[6] 曾祥斌,曹陈晨,鲜映霞.浅谈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240-241.

[7] 唐优华,马驷,邓灼志,等.交通运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1):211-214,222.

[8] 陈萍.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77-280.

[9] 金虹,晏家月.“互联网+”视角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2,8(29):103-106.

猜你喜欢

交通安全虚拟仿真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乡镇道路交通安全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基于交通安全的高速公路路线平纵组合设计
公路设计应考虑的交通安全因素研究
浅析虚拟仿真技术在海军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积分法插补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发
网络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