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24-05-21马贵平乔宁李琴杨阳石淑先

高教学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常州硕士

马贵平 乔宁 李琴 杨阳 石淑先

摘  要:工程实践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工程伦理教育重视不够、工程实践培养能力不强、工程实践锻炼平台不足等问题,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建设“1+N”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群,构建以工程伦理教育为引领、多方协同育人和强化工程实践育人能力等培养模式,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和工程伦理素养优的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系列成就,并获得社会高度认可,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提供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践基地群;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152-04

Abstract: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t present, th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weak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cultivation, and insufficient platform for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are still existe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has built "1+N" practice base group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train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have been constructed. The aspect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ethics literacy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Keywords: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practice base group;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专业学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2008年教育部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1];2017年硕士研究生录取中,专业型硕士占比56%,招生规模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预计到2025年,專业型硕士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与规模上完成预定目标形成反差的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质量难以达到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其实践和应用能力还存在质疑,进而影响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2-3]。2020年7月29日,习近平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要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在国家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端应用型和工程实践型人才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在研究生培养类型中逐渐彰显突出和重要地位[4]。

本研究以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料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常州院”)在服务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及长三角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提出并实施依托区域研究院为载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探索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可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工程实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工程伦理教育重视不高

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工程伦理意识相对薄弱,片面地认为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只需要培养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而工程伦理教育则无足轻重,但国内外的工程问题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伦理负面问题愈渐突显[5]。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经历工程活动后将会走向管理岗位承担更加重要的决策责任,因此需要加强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伦理价值观的培育和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重视他们对基本的工程伦理原则的全面把握,深化他们对工程师责任、义务和道德底线深层次的理解,把工程伦理教育作为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伦理素养的高层次工程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期工程师在进行工程活动时自觉地做到把公众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首位[6]。

(二)  工程实践培养能力不强

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国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过于注重理论性知识和考试成绩,对工程实践活动和应用型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偏离了材料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尚未构建完善、专业、针对性突出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校内导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背景和技术应用能力,校外兼职导师难以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工程实践作出实质性指导[7];专业学位硕士生源呈现出多样性和跨专业性等特点,而工程实践课题来源单一、理论性强等,不能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视野,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优势不突出,无法满足社会对工程实践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就业优势偏低和竞争力不强。

(三)  工程实践锻炼平台不足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场所和平台缺乏,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部分企业导师被动式兼职校外导师,校企一体化育人成效不明显。企业出于经济利益、安全因素、生产实际、疫情防控和技术人员不足等诸多考虑,不愿意为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工程实践基地或场所,参与协同育人的热情不高[8]。企业和高校存在价值观差异,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部分高校自身资源有限,且未能与企业形成稳定或良性运转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或工程实践基地,难以正常开展工程实践教学,导致专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二  工程实践培养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  工程伦理引领,践行初心使命

材料院于2017年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开设工程伦理必修课,该课程结合材料与化工专业特色,将课程内容定位于材料与化工伦理、材料与化工中的责任伦理、利益伦理、环境伦理、工程师职业伦理、化学类实验室安全伦理和科研伦理,与专业方向高度契合[9]。教学方式上采用“知识内容线上学、实践内容线下学”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和小班教学模式,通过“重返危机现场”、案例讨论、观点辩论、情景剧表演和专家进课堂等方式,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师引导、陪伴和激励学生行动、体验和挑战,让学生扮演工程中的不同角色,深刻体会工程实践活动中的内在要素及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时刻把公众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首位[10]。深入挖掘思政要素,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抗击新冠感染疫情中的“北化科技力量”融入责任伦理教学;将“打破外国盐垄断,创新侯氏制碱法”的大国工匠——侯德榜作为榜样融入职业伦理;将“一闹就停”到“一枝独秀”的PX(对二甲苯)项目之邻避效应融入利益伦理教学;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色化工的钢铁清洁生产工艺融入环境伦理教学;将“从自我约束到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建设案例融入实验室安全伦理教学;将科研诚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把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通过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作用,同向同行,增强学生责任和使命担当意识,激发学生的知识和实践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把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发展和规划提供伦理责任、价值塑造、道德修养的方向引领和保障。

常州院支持和鼓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组织的产学研对接会及技术交流会,培育学生的专业情感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性和前瞻性理解认识。鼓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国家战略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成果转化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等课题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工程实践及成果转化,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热情。常州院通过多渠道把新材料行业专家请进实践课堂,解读当前国内新材料的最新进展和“卡脖子”技术前沿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强国兴邦的责任意识。邀请无锡创彩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博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创业人员或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授课与研讨,解读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及我国高端化學品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赴华润化学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重点单位进行工程实践学习,使学生提前对高端化学品的行业需求有更真实和前瞻性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度和行业情怀。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家国情怀、行业认同、专业情感和责任意识,践行新时代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研究生临时党支部和企业支部、产业园和常州院等党支部开展支部、党团系列共建活动,通过系统、全面、创新和个性化的培养与交流,强化党员对常州院发展理念的认同,丰富常州院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提高学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实现研究生的思维升级、技能转变、团队融入。

(二)  多方协同育人,创新培养体系

常州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培养基地,是在北京化工大学的指导下,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围绕北京化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在长三角区域开展协同创新、工程转化应用的实践基地,由常州院为工程实践主体,通过培育和选拔专业水平高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导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工程基地、完善教学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和制度,满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工程理论课程教学、专业工程实践、德育教育和生活保障等教学工程实践要求,提升校企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创新创业、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等多方面能力,促进学校、政府、企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和合作。企业开放生产设备和中试车间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常州院将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引入工程实践基地,为企业提供分析检测、科技咨询等服务。常州院定期召开研究生专业实习成果汇报会,校内校外导师参与联合考核,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的生产实践活动在毕业论文考核体系中的比重。此外,在常州院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可申请享受常州科教城“金凤凰人才引进计划”生活经费补贴,既有利于研究生适应新的学习工作环境,也有利于调动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增强了研究生服务常州区域发展的意识。截至2021年底,累计共有北京化工大学230名研究生享受该人才政策补贴。

近几年,常州院建设“1+N”专业学位硕士实践基地群,1是指以常州院为中心,N是指与学校或常州院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组成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群。常州院通过“工程伦理教育+主体宣讲+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一体化的架桥模式,整合校企产学研合作资源,坚持“学生走出去”和“企业家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企业和常州院的互动,共同服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成长成才,促使研究生在接受教育实践过程中既有好奇心驱动,又被激励开展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课题,实现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无缝对接,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理论落实到工程实践中。“1+N”培养机制还突出常州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导作用,发挥实习实践基地群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内在实质需求,不断减小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实践人才,从培养学生“工学结合”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到企业和常州院“院企合作”的共享和共赢,再到地方和高校“产研融合”的产业提升和区域发展。此外,常州院还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制定适合工程转化的集萃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常州院内外双导师、理论实践双平台来联合培养研究生,进一步拓展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2021年北京化工大学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及研发创新合作协议》,双方依托常州院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着力解决了实践能力和产业需求匹配度的问题,有效推进了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2021年首批常州院集萃研究生已有15名完成企业选题并通过中期考核。2022年第二批已有18名集萃研究生在常州院开展科研实践和创新活动。

(三)  深化工程实践,促进全面发展

企业注重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一线的生产活动和工程实践,提升研究生的知识转化能力,既能够迅速解决生产和工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又能进一步提炼出科学知识,促进知识水平提高,实现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在满足企业工程需求的同时,学生还可以针对工程问题进行理论与应用技术的提升凝练,产出更多富有创新性的高精尖成果。企业还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参与研发和生产,还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扩展学生对财务、市场、行政、质检和仓储等企业关键要素的认知水平和管理能力,清晰企业的运转规律和经营理念,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企业中,在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实现工程实践的价值。N实习实践基地群不仅体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同时把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和行业产业链条对接,从而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这样解决了企业实际技术需求,开发了新产品和新工艺,节约了研发时间和成本,同时学生的知识创新、工程实践、综合素质在合作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学校知识教育与工程实践锻炼紧密结合,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工程实践促进了学校的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小试验到成果转化的链条式人才培养衔接,加速基础研究成果“最初一公里”转化的加速器。

常州院以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工程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3人,其中11人毕业后留在该公司就业任职,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协助公司获得2019年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第七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成长企业组三等奖并获得新材料领域成长组第一名、2022常州“国际智造”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三等奖等奖项,70%以上的人员继续从事企业研发、生产等关键岗位,参与公司的重点研发、成果转化等项目的攻关。2017年常州院和泰州市榕兴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海洋活性生物质海藻酸盐纤维关键技术及功能性医用敷料产业化项目合作以来,在前期实验室理论研究和中试实验基础上,建设年产100吨海藻酸盐纤维标准智能化工业生产线,可进行长期、连续、稳定的生产运行。依托该产学研合作项目成立联合研发中心,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8名,在关键核心工艺、工程化控制、应用评价体系等协同攻关方面取得系列成就,研发的海藻酸盐纤维医用敷料获得2018年度江蘇省技术转移联盟“十大技术转移优秀案例”、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2022年度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奖二等奖等。2018年北化-强力电子感光新材料实践创新基地获批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以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建设了从实验室设计、车间工程化、分析检测方案建立和工业化应用的全链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开发完成了关于光刻胶关键系列原材料国产化的典型基础教学和工程实践示范项目。该项目采用化学分子结构设计、单体合成、聚合反应串联工艺和单元过程强化等工艺和技术相结合,涉及技术改造、工艺升级、整套设备等多个工艺环节,综合高分子材料学、化学工程、化学等传统学科,以及信息科学、纳米科学、微电子等新兴学科,项目开发投产后,由北化-强力感光新材料实践创新基地的研究生负责核心产品的自主设计、关键技术的升级和项目运营,实现了光刻胶关键原材料从实验室分子设计到基地工程化的转化。目前,在该感光新材料实践创新基地的研究生已有12人留在该公司就业,成为各个关键岗位能手和技术骨干,并获得了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优秀企业”奖,在第九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成长企业组三等奖等奖项。截至2022年12月,以常州院为申请人,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80件,授权29件,并有12件发明专利实施许可或转让。

三  结束语

以常州院为依托,通过建设“1+N”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群为平台,构建以工程伦理教育为引领、多方协同育人和强化工程实践育人能力等培养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良好工程伦理素养的高层人才,为推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了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今后将对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机制、工程实践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振亚,王浩,陈建国.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的一些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5):8-12.

[2] 石东升,张鹏,韩平.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讨论[J].高教学刊,2022(5):177-180.

[3] 刘彬,杨欣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及其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与科学,2020(4):79-84.

[4] 田蜜,张世霖,董刘杨.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14):69-72.

[5] 毛天虹.工程伦理教育多维立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8(23):71-73.

[6] 杨斌,张满,沈岩.推动面向未来发展的中国工程伦理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4):1-8.

[7] 刘坚.从研究生导师的视角论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J].学位和研究生教育,2021(5):7-10.

[8] 唐春森,戴欣,王智慧,等.新时代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13):165-168.

[9] 石淑先,马贵平,王矞,等.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20(4):89-92.

[10] 石淑先,乔宁,马贵平,等.情景剧表演在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及实践[J].高教学刊,2022(13):118-124.

基金项目:北京化工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工程伦理》课程中的应用”(G-JG-PTKC2021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二级学院精益化科研管理路径探究”(KY2205);北京化工大学2022年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材料与化工伦理”(G-JC202202)

第一作者简介:马贵平(1978-),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天然高分子医用材料。

*通信作者:石淑先(1971-),女,汉族,浙江浦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常州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常州的早晨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