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力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

2024-05-07何良策王常平王艳茹丁东勤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院校高职

何良策,王常平,王艳茹,丁东勤

(1.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新疆铁门关 841007)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推进,同时供电市场已经开放。高职院校电力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行“1+X”证书制度,确保培养出满足行业人才标准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电力领域进一步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 新型电力系统的特点

我国推出了碳中和、碳达峰政策,传统电力系统积极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转变。对于电力行业而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重大转型举措[1],其具有智慧性、集成性、环保性。例如,新能源发电技术(像风能发电、水能发电、潮汐能发电等)越来越成熟,电力系统对一次性能源的依赖性不断降低。另外,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5G 技术等,也让新型电力系统更加完善[2]。

2 新型电力系统对电力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

2.1 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精通能源管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电力专业的综合型人才(跨领域人才),保证提升从业企业整体绩效的同时,降低人力成本。

2.2 需要改变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指的是某种理念下的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框架。传统教育理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保证高职院校电力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更新。

2.3 需要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内容与电力生产各环节密切相关[3]。然而,因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正在推进,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已经在行业使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积极了解和掌握这些新元素,能够保证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

2.4 需要融入更多教学资源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工科专业教学改革,在不同程度上都需要电力专业课程重构来提供动力。尤其是新工科,对专业课程重构、教学模式改革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只有在二者的支持下,新工科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4]。需要注意的是,课程重构需要各类资源的组合、优化,也需要融入更多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2.5 需要融入更多教学主体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具有复杂性,因此,需要具有服务意识、工匠精神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联合企业、行业、政府部门,共同搭建复合型平台,确保专业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技术。

3 高职电力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顶层设计不足

高职电力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从顶层设计形成科学、系统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设计方案。但部分高职电力专业因为专业人员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不足。顶层设计不足是导致电力专业教学模式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3.2 教材知识点多且分散,学生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其中存在较多的数学模型(电网模型等)、计算公式,同时还有很多关于分析电力系统是否稳定的理论,都需要学生牢固掌握。但例如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主要是运用数学模型对电网的电压、功率展开分析,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不了解实际应用情况,导致理论学习无法转化为应用能力[5]。

3.3 教学内容和电力行业生产实际不符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电力专业课程体系中知识、理论相对陈旧,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所需技术割裂,学生岗位胜任力不强,上岗后仍需要进一步学习才能掌握技术[6]。

3.4 课程思政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电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滞后,专业课当中思政元素融入相对不足,例如家国精神、人文素养有关的素材较少,不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7]。

3.5 现代教学技术薄弱,教学模式改革缓慢

新型电力系统需要高职电力专业改变教学模式,然而部分电力专业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将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BIM 技术融入教学,使学生缺乏操作经验。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缺乏科技驱动,教学模式改革后劲不足。

4 新型电力系统下构建高职电力专业课程综合教学模式的对策

4.1 从顶层设计形成“岗课赛证”教学模式设计

“岗课赛证”融通是2021 年4 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的育人概念[8]。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职电力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鉴于以上分析,需要将“岗课赛证”融通作为教学模式改革方向,这是源于“岗课赛证”做到了产业链和专业链、岗位链和技术链的贯通,同时该种教学模式也将校企合作、专业实践平台、“双师型”教师培养、行业岗位胜任力、“1+X”证书制度、课程思政等有效融入,可以培养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企业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模式需要积极对接行业企业,融入职业岗位胜任力标准,将其作为课程改革的参照;积极参与行业技术大赛,因为该类大赛往往要求参赛院校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解决电力系统问题,学校对接赛事要求,可以做到以赛促学;将“1+X”证书制度融入,确保学生在获得电力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可以获得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集控室值班员、电机检修技师有关的证书,更可以获得电力系统建设有关的工程监理等职业证书,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2 梳理教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针对以往教材知识点较为分散的问题,需要电力专业教学管理层面形成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体系。需要邀请校外兼职教师(一般是电力企业电网领域专家)参与教材大纲的编写、内容的制定与讨论[9]。教师应以混合教学模式将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掌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所需要的各类技术。目前,混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MOOC、SPOC、翻转课堂3 种教学模式[10]。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中,教师针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可以联合名校名师共同教学,即传统课堂与MOOC 结合,让名校名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与电网电压、功率有关的数学模型的构建,使学生掌握其中的关键流程、关键点。

4.3 以双元制破解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不符的问题

实践教学可贯穿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所有教学环节[11]。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落实双元制,双元制兴起于德国,指的是高职的“双师型”教师、企业师傅的对接。在“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双元制教学主要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为“1+X”证书制度的落实创造条件。换言之,“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师傅要为学生职业等级证书的获取提供支持,包括知识、理论、技能的全方位辅导,也需要对接企业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

4.4 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落实思想教育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12 年开展了全国统一招聘考试[12],目的是招聘到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相匹配的人才。其中对人才的思想建设提出了要求。故而,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授课中,需要结合具体内容融入思想教育,更需要整个课程体系向“三全育人”方向发展,将“双师型”教师、企业师傅、后勤职工纳入进来,保证学生在专业学习、日常生活中都能获得思想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13]。

4.5 融入现代教学技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电力系统分析是一门训练电力系统计算、分析、实践能力的电力专业课程,是电力专业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的一门课[14],需融入BIM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一些智能系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另外,这门专业课程必须对接实际生产,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十分接近生产环境的各类条件,让学生的知识学习、理论实践具有针对性,避免学习和生产脱离。在高职院校电力专业教学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应积极联合行业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采取“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将行业技术、行业设备纳入资源管理,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资源保障。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电力系统在向智能2.0 方向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不断融入行业。高职院校电力专业必须实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将“岗课赛证”融通作为教学模式改革方向,将行业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等纳入教育主体,能够从顶层设计层面形成全面的教学模式设计方案。其中,课程思政、“1+X”证书制度、校企合作、工匠精神等都应融入教学,为综合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院校高职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