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2024-05-07白玉萍任淑华罗勤力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4期
关键词:创新力技能型核心

白玉萍,任淑华,罗勤力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邢台 054035)

2021 年4 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1];同年6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2],提出“技能不仅是强国之基,还是立业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3]。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必须依靠职业教育。2022年4 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总则中明确其制定目的包括“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4],这标志着技能型社会已被正式写入法律。技能型人才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是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对技能型社会特征的描述,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为职业教育指明目标和方向[5]。从现有发展状况来看,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是掣肘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6],强调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要对标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和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成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并且以学生为主体,将习得技能服务于生活,让社会了解、体验、共享职业教育成果,达成“职业教育前景广阔”的社会共识;技术技能要“融入”文化、“渗入”人心,除了强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还要通过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浸润,促使学生养成具有文化特色的技术技能,不断锤炼精神品质,使技能学习浸入内心深处并传承下去;技术技能要“进入”议程,高职院校要将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纳入规划,以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助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储备力量,最终步入社会、走向技能型人才工作岗位,考虑未来从事不同工作应具备多方面素质,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全面培养[7]。

1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构成

基于技能型社会特征和高职学生作为全面型技能人才的内涵分析,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应由知识技能、创新力、学习力、文化力4 个部分构成。

知识技能作为核心素养生成的本源,指在特定技能领域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反复练习应用于工作实践的能力,具备职业技能既是个体基础素养的要求,也是职业的要求[8],是生产能力和创造力的基础;创新力是核心素养生成的要旨,是技术革新的关键能力,不仅具备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意愿,还要紧跟技术应用前沿,持续推进创新行动,创新力是技能型人才的最高素养,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习力是知识数量、知识质量、知识增量的综合体,有利于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文化力是核心素养生成的引擎,是软实力,是价值观体系、责任与使命感等个人素养的高度体现,能够激发人的自觉精神、调节个人行为,可以决定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层次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水平[9]。

2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生成机制

核心素养生成是伴随时间推移由量变到质变、由隐性到显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培育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职院校课程结构和教育教学的指向,核心素养生成过程和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育效果[10]。4 种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理清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至关重要,据此进一步推演出生成方式和机制。

冰山模型提出个体素养分为“冰山以上”浅层素养和“冰山以下”深层素养[11],如果以金字塔模型将4 种核心素养进行分类,知识技能是浅层次部分,处于基底;创新力作为最高素养之一,处于比较难达到的较高层次;学习力是联结知识技能和创新力的阶梯;文化力作为动力和灵魂,在“金字塔”顶底部之间循环。4 种核心素养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如果没有学习力的联结作为助力,位于底端的知识技能无法升华到顶端的创新力;文化力不是某一阶段的力量,而是贯穿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各个阶段,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资源教育人、激励人,产生动力趋向,有效、快捷地将现有资源转化成生产力。

高职学生需要在内外部文化建设的支持下积累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与不同教育主体进行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经历“支持—积累—体验—交互”4 个阶段后完成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积累阶段,高职学生学习学科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与知识技能,运用学习能力将所学知识和自身知识储备建立关联,将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所得;体验阶段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实践的阶段,学生应用所学方法和技能开展真实实训,检验知识技能的同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当创新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又要再次依靠学习力更新知识技能体系;在交互阶段,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基础,与授课教师、企业导师、其他学习者等相关主体进行思想交流、思维碰撞,拓宽视野,提升知识技能的新鲜度,拓展其深度和广度;文化支持伴随各个阶段共生,在各阶段都应该注重文化理念的注入,内化高职学生价值和个体成长信念,助力高职院校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3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3.1 主体和资源协同优化

(1)改变封闭办学模式,重构教学资源。协同育人尤其要改变高职院校封闭办学模式,对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匹配区域发展和企业真实需求,因地制宜设置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多元主体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力争与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契合[12-14]。

(2)改变校热企冷现状,实现协同育人。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从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以不同方式、不同措施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对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教师素质,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积累,企业提供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平台,探索现代学徒班、开办“订单班”,使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检验并更新知识技能体系,不断与授课教师、企业导师等进行思维碰撞,检验提升,真正从专业理论、工具与平台、服务3 个层面,围绕学习、实践等环节,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全链条贯通,发挥多元主体育人作用。

3.2 体系联动优化

(1)优化课程目标和内容。对于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的优化是基础,教师从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入手,嵌入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熟练掌握内涵、特征等概念化内容,厘清本质和规律,在头脑中构建图示,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新等高级思维能力。

(2)课堂练习循序渐进,引发深度思考。每位学生学习规律不同,认知水平是不断反复的动态发展过程,高级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保证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选择具有进阶度的内容,搭建学习支架,采用多样练习方式,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提升反思能力、批判能力。

(3)实践实训迁移应用。高级思维能力的养成需要在真实职业情境中不断内化,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仅置于特定职业环境中获取知识技能,更要通过参与职业情境的实践实训活动建构知识、迁移应用。多元主体改变了传统单一课堂,为高职学生设立与真实职业情境密切关联的模拟场景,注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式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能力、质疑批判能力、创新能力。

3.3 文化建设优化

(1)凝练高职院校文化理念,增强文化价值认同。挖掘办学历史底蕴,探索地域鲜明的特色文化,突出体现并激励技能型人才学习执着敬业、探索创新、勇于开拓的实践精神,使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丰富校园文化标识,与新时代职业精神融合,在校训基础上,对校徽、校歌、校旗等学校标识进行文化理念凝练。

(2)提供制度文化保障,促进文化自觉养成。建设学校与二级单位两个层面的文化建设组织架构,开发实施文化课程、创新文化活动,将文化建设融入课堂教学、师生系列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认同和行为自觉。

(3)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构建技能文化建设体系。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具象化,创设真实职业情境,直观展现文化载体;专业课程要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文化体系,同时将高职院校文化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企业文化进校园,高职院校从自身实际出发,重视引领作用,邀请企业导师、区域名人等来校做专题报告,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实践内容和教育科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技能文化的兴趣。

猜你喜欢

创新力技能型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国家创新力
创新力不足导致国产手机再遇寒冬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