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还是留守?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两难困境与对策思考

2024-04-27杨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杨莹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向上发展,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限制不断突破,城市中涌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由此衍生出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群体。基于现有研究文献,通过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两个群体的心理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流动更有利于家庭完整、更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结论,据此提出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改进家庭教育的建议,以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走出留守或流动的两难抉择困境。

关键词: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9-0035-04

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7号)》显示:2020年,我国随迁子女规模约为1.3亿人,其中流动儿童规模为7109万人;留守儿童6693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4177万人[1]。《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降至902万人,这表明随着县域城镇化的加快、普惠性教育设施的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但仍没有彻底解决[2]。人们追求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人口流动对于社会的各个范畴又产生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其中受到影响最大、最突出的便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无论流动还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都面临着相应的难题,需要社会各届给予充分的关注。

一、一难: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

跟随外出务工的父亲或母亲到输入地生活和学习的18周岁以下儿童被称为流动儿童[3]。儿童通过体验家乡与输入地在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在认知、情绪情感、适应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反应,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下文主要从社会认知、学校适应和情绪情感三方面阐述流动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认知

在社会认知方面,流动儿童存在一定的歧视知觉、相对剥夺感及身份认同危机。歧视知觉是相对于客观歧视而言的,是指个体主观感受到排挤、孤立等知觉。流动儿童在家庭条件、消费水平等方面与城市户籍儿童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并且在学校中常常会受到排斥和孤立,这对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社会环境有着不良影响,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当流动儿童发现自己和城市儿童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上存在较大差距时,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离感。另外,流动儿童的父母往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提升家庭经济水平,对孩子缺少陪伴,使流动儿童缺少情感关爱,经常处于孤独的境地[3]。此外,流动儿童处于陌生环境中,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减少,同时在原有的社会网络中淡化、退出[4-5],在新的社会关系网络还未成功建立或者难以建立的状况下,他们逐渐变成了“城市边缘人”。

(二)学校适应

学校适应是指儿童在学校环境中感到舒适、投入和成功的程度,可以用学校情绪、学校喜欢或逃避、学业表现等指标进行评价[6]。流动儿童一般要在迁入地接受教育,除了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外,还要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7]。一項通过对CEPS基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城镇子女相比,流动儿童在就读学校的适应能力较差,问题较多,并且问题的表现形式更为隐蔽。吕庆燕[8]使用中国中小学生适应学校成套量表对深圳市某小学四、六年级的外来工子女与非外来工子女进行调查,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学校适应能力方面,深圳本地学生的适应能力比随迁子女要高;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的适应能力越强,同时父亲的学历也越高。郑圆皓、张卫和李盛冰[9]使用学校适应状况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等5个区县的3500名8~14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北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学校的常规适应状况总体较好,但在不同年级、性别、社会角色等方面的适应状况差异明显。在少数民族地区,随迁子女在就读学校的适应程度,与同伴、教师的关系,以及在学业、常规适应等方面都不如非随迁子女[7]

(三)情绪情感

在情绪情感方面,流动儿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孤独倾向明显和自卑心理严重等方面。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之后,会感受到城市和农村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巨大差距,会发现周围的同学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自己虽然踏入了城市,但是家庭远远没有达到城市生活水准。流动儿童会在对比中感受到差距,从而羞于交朋友,产生自卑心理。在失去原来朋友的基础之上又无法结交新朋友,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更敏感、孤独。

相较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父母更多地使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管教比较严格,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此外,家长的权益概念意识淡薄也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流动儿童父母文化水平通常不高,不太注重引导孩子形成自尊、自爱意识,也不懂得在孩子遭遇欺凌、误解时维护孩子,使他们形成了胆怯、自卑的心理[10]

二、二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迫留在原户籍地达半年及以上,由祖辈或其他亲属代为监管,年龄在 18周岁以下的儿童[2]。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留守生活是一种超出其承受力的重大生活转折事件,对其成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11]。下文主要从社会适应、学习心理以及情绪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适应

相比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其社会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自我适应、学业适应及人际关系适应等方面。在自我适应上,缺乏父母的陪伴,会使留守儿童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感到被抛弃,生活动力逐渐降低,自我认识水平、自信心、自我接纳水平不高。在学业适应上,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两个方面。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内心孤独无助,留守儿童的学习内驱力会减弱,不利于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影响社会适应。研究表明,留守时间越长,儿童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越低[12]。在人际关系适应方面,留守经历会对留守儿童一生的发展产生持续影响。童年的留守经历可能会使他们在成年后形成退缩性人格,表现为胆怯、不自信,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悲观的情绪,不会为自己争取机会,无法在工作中建立人际关系网。

(三)学习心理

相比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学习投入、学习专注度及学习自我效能感都比较差,更容易产生学习焦虑。留守儿童的主要代理监护人通常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观念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帮扶。而留守儿童正处在习惯的养成期,在没有正确的监管和指导的情况下,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产生厌学、辍学等问题[13]。由于父母监管的缺位,留守儿童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研究表明,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容易和“后进同辈”来往,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在长时间学习成绩较差的情况下,部分留守儿童会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学习信心会逐渐降低,学习自我效能感低下[14],进而影响学校适应。

(三)情绪和行为

研究发现,当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与呵护,在心理、行为和性格上容易出现偏差,引发诸多身心问题[15],如抑郁、自卑、自闭等。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难免会思念父母,现实中却很难见父母一面,长此以往,留守儿童会产生孤独感、被抛弃感,部分留守儿童内心抵触甚至怨恨父母。祖辈对于留守儿童常采用放任型教养方式,易使留守儿童形成任性、放纵的性格,甚至出现暴力、违法犯罪行为。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风险和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15]

三、儿童留守抑或流动的讨论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造成的,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两类特殊儿童群体。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论是选择让子女流动还是留守,都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对比两种境遇,本文认为让儿童跟随父母流动要好于留守在家。

(一)流动有利于家庭完整

从代际再生产和家庭结构完整性的角度来看,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优于留守。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确实能够节省教育成本和在外务工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于儿童而言,他们从小面临的是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甚至还要饱受思念父母的痛苦。研究表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会导致家庭正常功能的缺失,使儿童产生自卑、敏感、自闭等内化心理问题,而这些影响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生的[16]。因此,对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来说,将子女带在身边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

(二)亲代教养有利于儿童发展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理学和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亲代教养对儿童海马体的生长以及社会能力、认知、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儿童在心理、行为和性格方面易出现偏差[17]。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离开家乡时孩子大多是处于小学阶段,而这个阶段正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缺失了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关心爱护,儿童极易形成孤独、自闭的性格,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三)政策保障有利于流动儿童

我国现有关于流动儿童的政策正在日益完善,使得流动儿童的生活和教育从制度上得到了切实的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始于1995年中国教育报刊登的李建平[18]《流动的孩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一文;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颁布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是我国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颁发的首个政策文件[17]。此后,针对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最开始的借读到可以在随迁地参加中考、高考,再到免除学杂费、借读费,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正在不断得到保障。在卫生健康方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催化了流动儿童相关政策的出台[19],自此,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构建流动儿童的健康保护体系和权益保护机制。可见,从学校教育到卫生健康保障,国家正在持续为流动儿童创设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这有助于缩小他们和城市户籍儿童之间在社会福利和教育资源上的差距,有助于流动儿童快速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预防或减少流动儿童在身心发展上遭受到的危机。

四、对策思考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程度的高低能够显著预测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的儿童表现出更低的抑郁、孤独感和焦虑水平,自我价值感水平较高,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良好[20]。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支持,缩小他们和城市户籍儿童之间的差距,为流动儿童创设更加公平、适宜、优质的成长环境。各级政府需要优化政策体系,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要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切实保障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權益,减少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社会需要加强资源填补,例如,社区可动员相关人员为流动儿童提供公益性的课后服务,比如三点半课堂、延时服务等。一方面,弥补家庭经济水平差异导致的课后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机会分配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为流动儿童提供安全有保障的学习环境。学校可根据流动儿童的情况,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融入相关元素,比如流动儿童家乡所特有的元素,从而唤起流动儿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父母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学习亲子沟通技巧,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为孩子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减少环境变化对孩子身心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促进孩子积极融入新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6.html,2021-05-11.

[2]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论坛举办[EB/OL]. http://finnance. sina. com. cn/jjxw/. 2023-08-21.

[3]林铮铮. 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社会身份认同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4]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等.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3-40.

[5]高洁,唐玉凤,奥成溪. 教师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9):120-126.

[6]杨芷英,郭鹏举. 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91-94.

[7]陈丽,刘锦涛.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J]. 西部学刊,2019(22):40-42.

[8]吕庆燕.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状况的实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10):59-64.

[9]郑圆皓,张卫,李盛冰.学校氛围与初中生学校适应:意向性我调节的中介作用[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20(4):47-52.

[10]Connell J P,Wellborn J G.Competence,autonomy,and relatedness:A motivational analysis of self-system processes[J]. Minicamps Child Psychology,1991,23(3):43-77.

[11]Eccles J S,Roese R W. Schools as developmental contexts during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1,21(1):225-241.

[12]Twenge J M ,Baumeister R F ,De wall C N,et al. Social exclusion de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1):56-66.

[13]李云森.自選择、父母外出与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基于不发达地区调查的实证研究[J]. 经济学(季节) ,2013(2):1027-1050.

[14]李静美,邬志辉. 随迁抑或留守: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的基本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J]. 南方人口,2017,32(4):56-67.

[15]蒋桂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J]. 中国果树,2022(9):126.

[16]何宏莲,宋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 理论观察,2021(6):83-86.

[17]朱月华.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分析及改进路径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2020(12):5-11.

[18]李建平. 流动的孩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N]. 中国教育报,1995-1-21.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EB/OL].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 scio. gov. cn. 2011-08-10.

[20]张宏. 普通高中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577(3):58-59.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