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4-04-20许彤彤

出版与印刷 2024年1期
关键词:多元化人才培养

摘要:全面考察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中的各个主体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探索新时代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机制。文章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明确系统内部的各个主体,并梳理微观层面上的主体适应性和宏观层面上的多元主体互动。依循核心主体—其他多元主体—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个系统层次,立足于对编辑出版人才主体地位的明确,提出新时代下政府、高校、出版单位、行业协会多主体联合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机制。提出应尊重编辑出版人才主体及其个人发展,激发主体活力以释放新动能,促进主体间交互以实现整体涌现,并以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成就多元化的编辑出版人才,以助力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编辑出版人才;复杂适应系统(CAS);出版融合;整体涌现;多元化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4.00.006

作者单位:1)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2)《出版与印刷》编辑部

202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人才是文化强国之基,亦是出版发展之源。推动出版业繁荣兴盛、高质量发展,必须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善于守正创新的人才队伍。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为出版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能,而与新规划、新业态、新模式相对应的是新标准、新要求,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本文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英文缩写 CAS)理论,全方位考察编辑出版人才所处时代环境的复杂多变与其中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交织,提出新时代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以助力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文献梳理

目前,国内围绕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研究普遍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主要表现为针对人才培养效果与行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情况,探索相应的改进举措。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教师、教材、教法“三教”作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为学者展开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提供了重要方向。比如,在教师层面上建议充实师资力量并完善师资结构,[1]以高质量师资队伍引领出版学子,推动专业发展;在教材层面上建议更新教学内容并推进课程建设,[2]以与时俱进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库支撑学科建设、助益教学改革;在教法层面上建议加强实践操作并推动校企合作,[3]以注重技术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对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联合培养出版人才。

上述改进思路的提出本质上都是以业界需求为出发点,意图通过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事实上,纵观我国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是人才培养的一贯宗旨。[4]考虑到出版学科本身是具有高度实践性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以行业所需为导向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以此为立足点而缺乏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那么更为广泛、深入的探讨便难以展开。归根结底,这种分割化、局部化的研究视野难以周全地考虑除了企业之外的其他多元力量的作用,同时又将编辑出版人才视作被动的培养对象而忽略了其自主性。为寻求破局之道,不少研究跳出这一导向思维,聚焦人才开发全过程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职能,探索多方联动的培养思路,比如基于“三螺旋”理论,关注政府、企业、高校三大主体的螺旋式连接关系,提出以“产学政融合”共育数字出版专业人才。[5]此类研究明确了多主体联合培养在编辑队伍建设中的意义,但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忽略了外部环境的作用及其与各主体之间的交互过程;二是依旧未将编辑出版人才视作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考察的是系统中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复杂交互行为及其相互的影响。笔者基于以往研究的疏漏与不足之处,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框架下,全面审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中的各主体、各环节进行田野考察并获取现场资料,在互动式的考察中充分把握当前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此外,为规避外在观察所得经验材料的片面性,适当辅以深度访谈,围绕编辑出版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培养现状、人才体系建设目标等方面设计访谈提纲,对相关主体展开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通过反思性的对话理解主体行为中的深层含义。

二、復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引入

1.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复杂适应系统由遗传算法之父霍兰(John Holland)提出,意为“由用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体形成的系统”,[6]其核心要义在于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在开放、动态的系统内部,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的主体实施着种种复杂适应行为,并在适应、进化或淘汰等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7]而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持续反复的交互影响,又反过来构成系统演化的动力。因而,主体与系统之间、微观与宏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统一性。

这一理论的引入条件在于研究对象需具备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等鲜明特征。[8] 以大学、企业、政府所组成的协同创新系统为例,其聚集特征表现在系统中的这些主体为实现优势互补而达成合作并在聚集中涌现出新的特征;非线性特征表现在这些主体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多目标、多层次、多变量的非线性主体间关系;流特征表现在这些主体与主体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活动所产生的知识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多样性特征表现在从主体自身到主体与主体之间再到外部环境以及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所体现出的复杂多变。可以发现,该协同创新系统具有显著的复杂性机理,因而被界定为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9]依循此思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得以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学者将该理论引入不同学科领域,探索公共事业管理[10]、药学[11]、新闻传播[12]等学科的教学系统创新策略与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就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而言,在日新月异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所体现的聚集特征与涌现现象,利益诉求各异的主体所构成的非线性交互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各种资源在流动与共享中所实现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不同主体在不断的适应学习中所形成的多样性结果,共同展现了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这一系统自身的复杂机制,以及其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这种种表现,正与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相契合。面对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及其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该理论的引入为解读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在当下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也为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交互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探索方向。

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开进行解读:在微观层面上,聚焦作为最基本概念的主体及其适应行为,即个体的演化;在宏观层面上,则关注多元主体的交互行为及其对系统的影响,即系统整体的演化。

2.微观层面上的主体适应性

在微观层面,具有适应能力与主动意识的主体与外界产生交互,在交互中不断积累经验,并根据行为的效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规则。这体现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于修正与发展的重视与强调,以及对于固定僵化机制的破除。[13]

就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主体而言,高校无疑是主要阵地,政府、行业协会、出版单位等所发挥的作用亦不容忽视,[14]此外,作为培养对象的编辑出版人才同样是具有主动性、适应性的主体。可以发现,编辑出版人才在知识结构、人员流动趋势、培养模式等方面与行业发展、行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本质上是其作为主体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及其原有行为规则在新环境下的失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失败是必然的结局,因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明确地肯定了主体对于反应规则的修正机制,在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议题上,则表现为每个主体均展现出学习与发展的能力,而这共同指向了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机制得以改进和优化的潜力。具体来看,政府出台相关制度措施,高校推进教学改革,行业协会开展业界学术交流,出版单位创新用人机制,编辑出版人才学习新技能,此类举动都是主体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迁而采取的适应性举措。这也意味着,要想充分理解主体的行为规则及其改变的原因,需要对主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进行考察。

3.宏观层面上的多元主体互动

在宏观层面,主体之间不断交互、聚集,于演化中发生涌现现象,产生新的层次结构并影响系统的演变。这一过程的焦点在于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有助于推动资源的高效流动。

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框架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这一系统的正向进化有赖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积极合作,比如校企携手、联合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典型规划思路,有助于借助多主体之间的合作并形成新的适应性主体(介主体),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社会竞争力。但在当前的出版环境下,初步的校企合作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新需求,需要采用更为深入的联合培养模式。2022年7月,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贯通“政产学研用”,提出各共建参与方要强化责任担当,共同推动出版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15]202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聚焦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进一步密切高校、研究机构、出版单位、数字技术企业和相关协会学会的联系配合,促进出版学科专业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新突破。[16]可见,贯穿和打通政府管理部门、出版业界、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和环节,推动这些主体之间多次的、多样的、非线性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使其聚集形成新的介主体乃至更上一层的介介主体,并于涌现中实现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和突破性进展,是出版学科建设乃至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正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所示,充分调动各个主体的协同共进才是可行之道。

就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而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相关政策的接连出台、市场秩序的规范化建设与市场活力的持续性激发,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人才培养所处的出版环境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构成,其中,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疑是当下最具冲击性、颠覆性的力量,因而技术环境上的变革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总体来看,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内在地、有机地将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相结合,将个体演化和系统整体演化相统一,[17]对于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而言,同样应秉持这种统一性的理念,以助益主体自身的积极生存与系统的正向演化。

三、基于復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置身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多元的主体进行整合并展开考察。本文在此理论框架下,从核心主体—其他多元主体—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层次出发,构建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型。(见图1)

此模型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模型以编辑出版人才为核心主体,此即该模型的第一个层次,聚焦编辑出版人才的主体性,充分重视作为培养对象的编辑出版人才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适应性。其次,除了编辑出版人才之外,政府、高校、行业协会、出版单位同样是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力量,这些多元主体共同构成该模型的第二个层次,激发这些主体的活力则是系统得以良性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再次,主体在展现自身活力、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也保持着与其他主体的交流互动,这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构成该模型的第三个层次,推动多元主体展开积极交互有益于系统的正向改变与演化。最后,上述过程共同带来主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这也与主体乃至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因而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构成该模型的第四个层次,并指向更为多样化的主体类型。

1.核心主体:尊重人才主体及其个人发展

相对于政府、高校、行业协会、出版单位等主体而言,编辑出版人才往往被视为接受教育、培养、管理的对象而非主动的行动者,其主动性的发声、个性化的诉求通常被忽视。如此一来,无法有效激发编辑出版人才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人才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充分适应时代的发展走向和社会的需求变更。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年度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6—202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就业人数分别为453.9万人、405.9万人、390.3万人、362.4万人、320.9万人,[18]反映出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就业人数连年下降。针对这一困局,应不以行业需求为唯一导向,正视人才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关爱人才的前提下,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使人才作用得以发挥、人才价值得以体现。经过调研,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改进。

(1)在人才招聘上把好关

出版单位在招聘时应严格把好人才标准关。这不仅意味着招聘者需基于应聘者的能力、素质等进行选拔,也表明应聘者需基于公开透明的信息充分了解岗位工作内容,即在确认自己的能力能否满足岗位要求的同时,也明确其职业发展是否契合自身的职业规划。如此,可规避编辑出版人才入职后因职业期待落空而离职的情况,有效避免出版单位人才培养成本与双方时间精力的浪费。[19]

(2)做好人才职业生存状态调研工作

对编辑出版人才的工作状态展开调研,有助于把握其对工作强度、薪酬福利、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进而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除了由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从业人员职业生存状态调研之外,高校、出版单位等也可以发起内部的调查,比如高校面向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与毕业生分别展开培养情况、就职方向等方面的调查,出版单位围绕编辑出版人才的工作满意度、职业健康问题、职业倦怠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

(3)注重对人才的内部激励

内部激励是指工作本身给人才带来的激励,相较于外在报酬所提供的外部激励,其更能够激发人才潜力,推动人才为实现工作的意义而奋斗。[20]《出版人职业生存现状调查样本报告(2019—2020年度)》指出,出版人从业经历中的“高光”时刻并非奖金增加和职位提升,而是成为公认的专家和得到作者或合作者的认可,[21]65由此可见,从内部激励出发打造出版从业人员的“高光”时刻,有益于激发其创新活力。

2.其他多元主体:激发主体活力以释放新动能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及其对出版业的影响日益加剧,出版單位的技术把控能力、行业的技术支撑体系、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等皆面临新的挑战。[22]在此情境下,应进一步激发这些主体的活力,以达成更具张力的运行机制。

(1)政府

政府应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发挥引领作用。有关行政部门可进一步将对编辑出版人才的总体需求和教育培训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国家教育事业规划之中,做好统筹协调,加强规划引领和人才建设。[23]可采取政策扶持、工作指导、项目支持、资金资助等方式助力编辑出版人才成长,具体可通过实施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提升计划、设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专项基金、设立编辑出版人才相关奖项等举措,为编辑出版人才提供多种资助、激励与支持,为其成长与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充分的空间。

(2)高校

2022年9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出版”增列其中,标志着出版专业可培养和授予博士专业学位。[24] 目前,全国已有8所重点高校与相关管理部门、出版单位、行业协会共建出版学院、出版研究院。出版学科建设已迈入发展新阶段,以此为契机,高校应加快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师资与经费投入,完善师资结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人才的知识储备、开拓人才的专业视野,[25]为出版智库储备更多的高端人才。

(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产业组织之间的桥梁,在行业政策咨询、调研工作等方面具备良好的有利条件,应基于自身对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研究和判断,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引导人才发展方向。[26]在此基础上,发挥行业协会的资源优势与号召力,组织行业培训与技术交流等活动,还可以举办侧重考察新媒体素养与新媒体技能的编辑业务大赛,检验其业务水平与实战能力,为编辑出版人才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交流机会,带动良好的业界学习氛围。

(4)出版单位

总体来看,薪酬福利待遇不佳和职业生涯发展不顺是造成出版从业人员离职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21]67出版单位应明确其在新业务模式下的新用人需求,深化内部改革,完善人才政策和措施,重视对于编辑出版人才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在学校教育之后进一步更新、补充、提高其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并通过优化薪资待遇、完善考核机制等途径,形成对人才的有效激励。

3.主体与主体之间:促进主体间交互以实现整体涌现

在复杂适应系统中,多元主体在宏观层面上的互动也是一大要点,而这可以推动更为高级的层次结构得以涌现。通俗来说,整体涌现性的本质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7]。就此而论,校企合作的开展无疑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牵涉的主体不仅限于高校和企业,事实上,产教融合作为不同社会属性的主体之间的结合,其落地需要对具有公益性的教育资源与具有经济性的产业资源予以整合,这一过程更需要的是政府的支持和参与而非政府主体责任的弱化。因此,应全面把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助力整体涌现。经过调研,笔者基于各个主体的不同优势展开论述。

(1)政府的规划性与引导性

政府应作为积极引导者发挥作用,从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高度,协调各方力量有序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与编辑队伍建设。可基于对行业动态和学界动向的了解和把握,加强政策指导和激励引导,牵头引导校企联合培养编辑出版人才,在人才引育聘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办学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方面予以指导,通过提供充分的组织支持与基金支持,广泛建立相应的响应、协调、反馈机制,调动高校、出版单位等各个主体共同出力。

(2)高校的专业性与前沿性

高校应立足于技术演变趋势与行业发展需求,构建教学平台的跨界性连接,打造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与出版单位共同商议培养方案,逐步推进校企信息共享机制、高校成果转化机制、人才定向培养机制等,[28]并将新技术、新流程等融入实际教学中,通过邀请编辑出版人才参加沙龙对谈和开设短期课程、鼓励教师赴出版单位进行调研、指导学生开展实践锻炼等活动,以“请进去”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推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赋予产学结合更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内涵。

(3)行业协会的整合性与协调性

行业协会能够广泛凝聚业界内外的各方力量,应构建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工作格局,通过搭建多层次的平台、举办多样化的活动、给予全方位的指导等,有效整合高校提供的学术资源、智力支撑和出版单位提供的资金、技术、数据等支持,使各方面资源得以合理、高效流动,助力各个主体间的深度对接、方案落地乃至合作升级,从而培养视野广阔、素质全面的行业领军人才。

(4)出版单位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出版单位既代表“产”,也代表“用”。立足于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的逐步推进,出版单位所提供的实践教育平台能够进一步促进人才知识体系与技能水平和业界需求的对接。以此为基础,建议在国家层面上明确出版单位参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体身份并推出具体实施办法,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出版单位独立或者联合高校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

4.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成就多元化的人才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不同的主体趋于向不同的方面发展,这使得其所形成的主体类型存在差异,由此产生多样性。就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而言,多样性的产生根源大致可归为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出版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趋丰富多样,指向了编辑工作岗位与编辑角色的多元化态势;主观方面,立足于编辑出版人才各自的意愿、能力与努力方向,其职业道路同样表现出鲜明的差异化特征。应在编辑出版人才主体差异性的基础上,推行差异化、层次化的培养方向,以成就多元化的人才。如前文所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相结合,将个体演化和系统整体演化相统一,因此,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着手。

(1)各个主体在微观层面上的适应与调整

就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而言,随着技术的演变与业态的发展,微观层面上各个主体的适应与调整必不可少。

比如,在政府方面,应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谋划。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围绕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发挥企业人才建设主体作用,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该文件为进一步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高校方面,立足于目前出版学科建设向数字出版研究方向拓展的基本态势,应对师资结构、课程体系等加以改进,比如出版专业除设置必修专业课程外,另设置多种细分专业领域课程供学生选择,并注重对学生开展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和实践训练,以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多元化復合型人才。

在行业协会方面,可基于丰富的资源优势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论坛等活动,除了常规的邀请出版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外,还可以进一步邀请来自短视频、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众多新兴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者参与交流,共话出版行业的全新业态。这可为编辑出版人才打开思路,助力其在出版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出版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等方面展现新思维、运用新方法、释放新活力。

在出版单位方面,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而其实现离不开熟悉数字技术和具有数字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除了直接引进相关人才,也应注重对在职编辑的培养,在参会学习、调研交流等活动之余,可遴选符合条件的人才前往国内外知名出版单位进行实地研修,切实掌握其在技术应用、平台建设、用户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心得,助力数字化建设。

在编辑出版人才方面,新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编辑出版人才的角色定位日益复杂,演化出知识服务的策划人、阅读交流的参与人、读者社群的组织人等多重身份。这在给编辑出版人才造成职业定位与岗位边界上的困扰的同时,也意味着其拥有更多选择与发展可能。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与职业生涯的规划上,编辑出版人才应全面遵循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的原则,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2)多元主体在宏观层面上的合作互动

除了微观层面上的适应与调整,多元主体在宏观层面上的合作也不可或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标注数字职业,将数字出版编辑列入97个数字职业中,标志着数字出版编辑作为独立的职业门类得到了国家认可。[29]近年来,总体数量较少的数字出版专业已无法满足业界对于相关人才爆发式增长的需求。针对完善数字出版职业目录的相关提案,行业主管部门正视从业人员心声,多次开展调研,并组织多方企业领导和行业专家召开座谈会。[30]数字出版编辑纳入职业目录,离不开相关主管部门自始至终的关注、重视与投入,也有赖于学界、业界与行业协会的积极作为与多维度支持。正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所示,一个复杂、开放、动态的系统,只有各个主体达成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时才能实现最佳的运作效果。

就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而言,政府、高校、行业协会、出版单位以及编辑出版人才等主体需要通力合作,加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横向联动以助力新的适应性主体的生成,促进其合作模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由短期性向长期性转变,进而推动编辑队伍的职业发展通道逐渐清晰,编辑出版人才的多种职业角色逐渐明确,如此,未来编辑出版人才在专业抉择与职业规划中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

人才作为出版发展之源,在充分释放其引领驱动效能之时,其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态势也昭示了出版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这正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所注重的系统整体的正向演化。

四、结语

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是相关学界、业界共同聚焦的难点问题。面对新的出版生态与传播格局,及其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引入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有助于解读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在当下面临的困境,并为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交互合作的模式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思路。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本文立足于对编辑出版人才主体地位的明确,力图激发各个主体的活力并促进主体间的交互以实现整体涌现,进而以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成就新形势所呼吁的多元化人才,从而发挥高素质人才对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为出版融合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新动能,助力我国向出版强国、文化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 徐志武,田蔚琪.融媒体环境下出版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与变革[J].中国编辑,2021(7):86-90,96.

[2] 王欢.智媒时代新型出版人才培养新思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9(18):48-49.

[3]李雅筝,周荣庭.智媒时代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理念革新与技能重构[J].出版广角,2020(2):25-29.

[4] 张炯,吴平.新中国70年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略论[J].中国编辑,2019(9):9-14.

[5]朱军,张文忠.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数字出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探究[J].科技和产业,2020,20(9):88-92.

[6] HOLLAND J H.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and Spontaneous Emergence[M]//HOLLAND J H. ed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 Heidelberg:Physica-Verlag HD,2002:25-34.

[7] BUIJS J. Modelling 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es,from linear logic to circular chaos[J].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12(2):76-93.

[8] 曾珍香,杨清秀,张琳.基于 CAS 理论的高校协同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77.

[9]朱浩.大学、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系统生成发展的机理研究:基于 CAS 理论的视角[J].系统科学学报,2016,24(3):33-38.

[10]胡金伟,尹文强,郭洪伟.基于 CAS 理论的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动态路径模式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2,26(8):716-718.

[11]陈怡,刘作勋,陈章宝,等. CAS 理论在药学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4,30(6):29-31.

[12]杨莉.基于 CAS 理论的移动融合传播背景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系统创新策略[J].湖南大眾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2):48-51,120.

[13]陈禹.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及其应用:由来、内容与启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4):35-39.

[14]许剑颖.论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融合性[J].科技与出版,2017(1):113-117.

[15]人民日报.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召开[EB/OL].(2022-07-27)[2024-01-29]. https://m.gmw.cn/baijia/2022-07/27/35912706.html.

[16]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就《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答记者问[EB/OL].(2023-12-20)[2024-01-29]. https:// mp.weixin.qq.com/s/x1HaJxTYTH7ipNo_xQ7AHA.

[17]陈敏,姚世明.挖掘与融合:基于 CAS 理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9):286-288.

[18]刘向东.新时代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路径[J].编辑学刊,2022(4):20-24.

[19]谢廖斌.出版社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J].现代出版,2014(5):35-37.

[20] AMABILE T M. The motivation to be creative [M]//ISAKESEN S G. 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Beyond the basics. Buffalo:Bearly Limited,1987:223-254.

[21]赵玉山,程晶晶,刘浩冰.出版人职业生存现状调查样本报告(2019—2020年度)[J].科技与出版,2021(7):59-69.

[22]李弘.技术驱动数字化转型出版迈入高质量发展[EB/OL].(2021-12-18)[2024-01-29]. https://www.fx361. com/page/2021/1218/9221654.shtml.

[23]吴尚之.为建设文化强国培养更多期刊人才[J].中国出版,2023(5):5-7.

[24]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进入教育部最新学科专业目录,“出版”将构建更深蓄水池[EB/OL].(2022-09-20)[2024-01-2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455534793467477&wfr=spider&for=pc.

[25]邓海林.从线性传输到复合驱动:5G 时代新闻出版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与范式转变[J].传媒观察,2022(3):84-90.

[26]许彤,王金红.行业协会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9):132-133.

[27]柯健.基于 CAS 理论的电力企业人才环境创建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7(2):4-9.

[28]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为专业型应用型出版人才重新画像[EB/OL].(2022-11-11)[2024-01-29]. https://mp. weixin.qq.com/s/rzz5X1TPzn6A447yGyvstA.

[29]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数字出版编辑首次列入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EB/OL].(2023-01-20)[2024-01-29]. https://mp.weixin.qq.com/s/Zq85zSKch2HI3y-L3EZAPg.

[30]中國新闻出版广电报.数字出版编辑进入职业版图释放哪些信号[EB/OL].(2023-02-06)[2024-01-29]. https:// mp.weixin.qq.com/s/nMM8vqTW6-A3lzR2JAmshw.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XU Tongtong1)2)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examines the various agents and their external environments in the training of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and explores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in the new era. The theory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is introduced, the various agents within the system are clarified,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agents at the micro level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multiple agents at the macro level are sorted out. Following the various system levels of core agents, other multiple agents, agents and agents, and agents and their external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clear status of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a multi-agent joint training mechanism of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is proposed in the new era, which involves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publishing unit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and their person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respected, the vitality of the agents should be stimulated to release new kinetic energ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gents should be promoted to achieve the overall emergence, and diversified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should be expected with diversified talent training, so as to help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Keywords: talent training;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talent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publication integration; overall emergence; diversification

Author Affiliation:1) Shanghai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College;2)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引文格式:许彤彤.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出版与印刷,2024(1):43-52.

猜你喜欢

多元化人才培养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