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

2024-04-18刘振霞史圣洁

高教学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融入思政教育

刘振霞 史圣洁

摘  要:传统思政课堂教育模式下,思政教学模式单一,大学生非自愿接受思政教育,学生思想多样化凸显,是造成高校思政教育滞后性、无效性的根本原因。据相关教育部门要求:尽快改变这一教学状况。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成熟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确思路,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高校思政课堂相融合。该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理论,从社会、学生、教师三个维度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两者相融合的相关研究,并给可行性建议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高校;思政教育;教育工作;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189-04

Abstract: Under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education mode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is singl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voluntarily accep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tudent thought diversification highlights, which is the basic reason that causes the lag and invalid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education department requirements: change the teaching situ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rise and maturity of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provided clear thinking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which integrates Marxist aesthetic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rxist aesthe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Marxist aesthetic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society,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giving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Marxist aesthet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work; integration

20世紀20年代,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倡导者陈独秀先生提出了将文学与艺术美学思想融合,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重视将美学思想引入实践能力的观点中。教师应更新思政教学模式,将丰富多元的美学形式应用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上,拉近了思政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提升老师的亲和力,增进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情感认同,有效促进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与执行。

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视野,充实了美学研究的内容,让抽象的美学研究转向具体可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涉及很多美学基本问题,有美的实质、美的规律和美与人的关系等。厘清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基本论断,加快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进度,为高校思政课堂增添生机。

(一)  美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论证了人与物体对象的审美关系所持有的价值理念。深入研读之后,明确了审美对象应该是人或者蕴含人实质特征的对象,应该具备自主思考行为。审美对象或者具备人本质特征的事物与人处于和谐共生状态。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提示我们重新审视高校思政教育蕴含的审美素养,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二)  实践中的美

劳动实践造就了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审美意识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动物性的快感和体验美到现在追求感官愉悦、精神丰富的发展历程,与人类的发展起源相似。生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人类的劳动实践延续和发展了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审美实践属性提示大学生注重积累审美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以重新审视自身审美素养并丰富审美认知,实践活动的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物理空间极大扩展了人的生存实践空间、心理空间。

(三)  社会中的美

社会历史产生了美,美在实践劳动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人们在不断劳动过程中,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感性,丰富了对美的认识,拓展深化了对美的感受。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自然的人化性叙述了过去全部的历史产物形成了五官感觉,人将过去历史的生物感觉上升到社会感觉,方可创造出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本质丰富性相匹配的人的审美感觉。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透彻阐述了美感的社会属性,启示大学生注重总结自身生命历程经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蕴含的历史、实践、社会观点帮助大学生审美素养从拓展空间、复归人性、情感共鸣角度入手进行提升[1]。

二  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984年开始兴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相关研究,学术界有很多相关文献发表供领域人参考,涉及教育与美学交叉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直接研究,思政教育核心追求美研究及致敬美、思政教育美学专题研究等。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美学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工具,借鉴美学理论方法,通过文艺实践手段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研究具有一定共性的逻辑脉络,从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外在联系入手,关注美育的德育主体功能,忽视本体性的思政教育。鲜少关注审视思政教育内在规律和需求及所具备的美学意蕴和审美方向。当前交叉学科的研究成熟,单一指向绘画艺术教育的美育多与小学德育课程结合开展,较少从美学理论角度切入大学思政课堂,思政教育中的美学理论只是一种简单片面的迁移。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美学研究结果,还需持续深入拓展。

(一)  重塑社会价值观

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学生接受教师思政课堂上的全部通识教学内容。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分布在中国的各行各业,他们是社会主义知识再生产体系的成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所在行业补充新鲜血液,将曾经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政教学内容传递给其他人,而继承者也会沿袭启蒙教育、探索教育、知识生产和传承的层级,形成良性循环传递过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延伸扩大。例如,在基层单位服务群众、在祖国边疆支教、为扶贫事业奉献一生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者。

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思政教育质量得以保证,在传播中实效更高。大学生在接受、吸收、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过程中,逐渐将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具体可实践、更富有意味的学科事物。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散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接受,小到幼儿园、小学的学生,大到大学、研究生阶段,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美学内容,由此及彼,马克思主义理论好比智能手机在中国发展一样迅速普遍化。

社会主义价值观得以传承的前提是教师要深入与学生沟通,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朋友圈、日常关注焦点、当前国家时政热点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针对性选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相关大学思政课教育经典视频、课件,上传自己思政教学录像,互相学习借鉴。同时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传播突破空间时间限制,同一个网络共享马克思主义知识,点击浏览的可能是寻常城镇百姓,也可能是普通市民。他们被教师妙趣横生的授课方式吸引,品读着美学化的思政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种全人类均可接收到家庭美学常识,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纷繁混杂的社会空间,帮助百姓重新树立现代先进社会价值观,提高文化辨别能力。

(二)  指明学生审美方向

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征程上,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建设是中国前行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推动学生文化教育建设和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基础核心设施,正确恰当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高校思政教育直接影响学生民族精神的养成。高校思政课堂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念与该课教学工作不能平衡,导致生活在快节奏社会中的大学生抵抗、误解思政教学内容,思政教育工作不能有效服务学生社会。从学生角度看,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势在必行,有利于帮学生厘清多元化文化评判标准,何为主流文化、商用文化、都市文化和亚文化等;有利于开展中国审美文化制度建设,主流文化规范传播,有效制止文化领域商业资本化;有利于加快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念适应现代中国文化发展需求步伐,让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良好传承[2]。

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助力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行稳致远。当前跨国资本运作机制完善,将外表个性艺术实则激发消费欲望的商业资本文化遍布网络荧屏,稀释了很多人的传统中国文化认同感、民族精神内核。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不屑一顾,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困难重重。中国学术界敏锐察觉问题所在,快速研究并成熟运作的交叉学科给了高校思政工作者关键帮助,思政教学将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角度扭转大学生的偏见。重塑学生爱国主义审美内核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主流文化与不同知识类型对接,改良学生亚文化认知陋习,总结协调不同审美的经验。

(三)  构建教师教学新的着力点

过去高校教师教条单一化的教学方式、灌输式教学,使学生不能对思政课程产生浓厚兴趣,不能形象生动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从而导致高校思政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在课堂唱独角戏,思政课堂缺少互动,缺乏艺术美僵化的授课方式,学生不能了解到思政重要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之无味,上课也是应付老师,很明显,学生找不到教师脱口而出的理论知识与自己兴趣爱好的交集,教师虽然结合当前大学生实际切入主题,但是,学生凸显的思想多样性与教师的授课方法并没有很高的重合度。所以,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是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文化逻辑道路中渐行渐远。

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思政教学工作提供了思路,填补了教师和学生文化范畴相衔接的内容,有效解决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意愿相悖的窘境,让学生认识到存在于身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开课之前,教师可以搜集前人创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在课堂上可以展现给学生,为学生综合讲述其中蕴含的文艺思想、文艺境界,抵消学生排斥心理,对思政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中国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者鲁迅的小说集、陈独秀的《新青年》、李大钊的《李大钊文集》《警告全国父老》等,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文学、现当代音乐家的优秀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三红一创”、陈志平的《中国革命史》和赵树理的文学创作等很多传承红色精神作品,无不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崇高革命信仰,这些艺术作品融入思政课堂中,都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  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育人功能和价值,高校思政教育渗透着人文关怀,两者的终极目的不谋而合,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方法指导高校思政教育成为可能。高校思政教育触及学生心灵,直抵人性本质,即喜爱、欣赏、创造美,所以用美学理论切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一)  高校思政教育借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功能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并表现在社会实践行为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劳动产生发展了审美感受和意识,美有助于培养人的理想情操、品德行为,亮化生活,提升思想境界,推动人的综合全面发展。两者有内在必然联系,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应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动高校德育工作高效开展[3]。

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着装形象、授课方法方式等,耳濡目染用实际切身行动激发上课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潜能,让学生获得美的精神体验,充分展现出思政教育的艺术本质;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授课方式,纠正过往灌输式单一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师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需求为前提,指引学生进行学习,多与学生互动沟通,让学生自由民主地发表自己意见,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变化进度,教师的审美应该与学生的审美同频互动。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将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转变为思政审美教育,师生之间互动沟通,学生与老师同频共振,欣赏老师的行为、理解老师的用心,真正将老师所传授的思政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显著成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全面专业人才[4]。

(二)  高校思政教育用审美要素开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国家、社会、学校重视,部分高校迫于上级教育部门压力,急于求成,硬性向教师要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式化地完成课程规划任务,不能深度挖掘教材内容;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疲于追求招收更多的学生而忽视了严格管理学生、提升学生的能力;还有部分高校教育运行体制、思政教育追求虚荣繁华,出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违背的矛盾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事物与人都是有利害关系的,但是人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有很多追求,例如心理、生理、精神和物质等各方面需求,但是同样出现了很多自负浮躁情绪,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曾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这其实是一种相互改造的过程,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也被客观世界塑造着[5]。

(三)  高校教师用美的形式工作

从古至今,人类发生了很多次重大变革,教育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在日趋进行自身改革,教学工作开展日趋精细化。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存在于高校教育中,教师的专业设计也在日趋精美传神。马克思主义美学指出,通过劳动实践产生发展美,审美主体结合基础美的形式在追求更高层次具有时代特色的事物。教育主体在结合审美主体内因和外因综合元素,利用外在资源辅助配套设施和自身优势,开展精细复杂的美学思政教育[6]。

高校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道德修养,拥有明辨是非、判断爱憎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修养和趣味。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要求强烈程度与自己的文化素养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摒弃错误价值观,打破固有思想束缚,享受真正的审美自由。

四  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美学反思

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打破了文艺美学局限,从马克思主义理念角度诠释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本质上是实现了美学存在。人作为审美主体,按照美的规律开展实践劳动,也在其中重新塑造、追求美。高校教育是教育主體自我建构的自由活动,围绕审美主体即教育客体发展进行,本应是美学的存在,那么高校思政教育的美学本质值得反思[7]。

马克思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人区别于动物,具有高级思维和意识,不断朝着追求美的方向自由发展,所以本应该是美学的存在。教育活动关系着培养和发展人才,务必不断趋向和追求美的规律而发展,处处营造美的氛围,这样方可培养出内外在综合美的人才[8]。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观和现在教育美学观念的角度来看,最初的教育活动和生命之初类似,与自然、人类劳动实践融为一体,所以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美学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顺应了当前的素质教育需求,强有力地对抗教育异化,重新审视了高校思政美学教育过程,为高校思政课堂增添活力与生机。当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即当美学存在回归到教育教学,教育主体结合审美主体的综合素养,可以全方位地从形式和内容方面深入探究还原思政教育之美,并恰当呈现出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飞速前进[9]。

19世纪末俄罗斯杰出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在自然社会中所能感受到的美是自身独特性和主体性的真实映衬。他非常认同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的人类通过思维和实践劳动产生的美,称赞其为世界顶级之美。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是教育主体遵循审美主体的美学存在开展的,深刻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存在观和主体论。人的美学存在本质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那么人是怎么样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呢?怎么样实现社会劳动自由呢?马克思的自由王国理念给出答案:人的实践劳动只是自己的精神和劳作寄托,无任何功利性,没有外在的限制与规定,脱离物质生存需求,人就实现了劳动自由,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即实现了共产主义,人的精神劳作生产直接指向人的教育区域。高校思政教育就是教师以学生自身发展为起点,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的精神生产劳动[10]。学生努力学习教师传授的内容,以追求自身发展,也是一种劳动实践。教师和学生的劳动实践高度自由,之间是主体间关系,是自主积极的教育和审美主体,而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切入高校思政教育恰好实现了这样的主体自由全面发展目标。

五  结束语

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重新审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角度和方式方法。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具有自身生命个体运行特征、发展规律和生存状态,是美学的存在本质,教师应当尊重。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激发审美主体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推动学生自由发展速度。教师与学生间形成一种教育活动与教育对话的、互动的、双主体间交流的教学关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主体。教师以美学形式教学行为处于教育生产劳动渗透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的状态。两者相融合让高校思政教育借鉴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摒弃传统粗糙教学模式,逐渐走向精细化美育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以人是美学存在的本质为目的,遵循审美主体发展规律,挖掘借鉴教育活动的美学意蕴。明确了教学活动中的美学意蕴,找到教育中的美学存在本质,进一步研究思政教育美,并将这种思政教育美从内容和形式上贯彻至整个课堂,让思政教育深入人心,培养出多维度综合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付艳军,王新生.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7):102-105.

[2] 李姗泽,刘月倩.人性复归、空间拓展与情感共振——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大学生审美素养的价值向度[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2,25(1):116-130,368-369.

[3] 郎涵茗.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绥化学院学报,2022,42(6):119-122.

[4] 彭康.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成才之路,2021(24):120-121.

[5] 余凤霞,肖刚.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美学反思与回归[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2,40(2):128-132.

[6] 吴洁.高校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41):93-94.

[7] 梁輝.高校思政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渗透与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2021(7):33-34.

[8] 肖文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美学思想的融入[J].科教文汇,2019(4):23-24,59.

[9] 杜立.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4):86-89.

[10] 向先清.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39):113-118.

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三全育人背景下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的实现路径”(2021zsszsx015)

第一作者简介:刘振霞(1966-),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通信作者:史圣洁(1987-),女,汉族,山西寿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融入思政教育
关于乐清市中小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思考
基于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