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基于“学习者-引导者”的智慧学习与敏捷制课协同模式探索

2024-04-18孙蕾李欣张艳楠

高教学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智慧学习

孙蕾 李欣 张艳楠

摘  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引用,改变了许多传统的行业的模式,也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学习行为与学习环境相互影响,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優化人才培养的条件要素,从内外环境改变教学与评价模式。该研究从应用型高校智慧教育的实际出发,在学习者和引导者二元视角下,探讨现代智慧学习条件的创设和敏捷制课的策略方法。从多维度探究智慧学习要素与敏捷制课之间的相关联关系和协同系统,提出切合学习者自适性与主动性,支持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的支持系统。同时,具有适配性的技术支持系统是学习者与引导者之间重塑教与学新空间,实现良性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智慧学习理念和敏捷制课策略方法需要与适配性技术支持系统相互协作,才能提高学习者与引导者的效率,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与数字化。

关键词:敏捷制课;智慧学习;教育数字化;教育技术支持系统;协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005-06

Abstracts: The wide use of AI and big data technology has changed many traditional industry models and people's behavior patterns. Learning behavior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ach oth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digit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optimize the conditions and elements of student education, and change the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ode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reation of modern intelligent learning conditions and the strategic methods of agile course making from the dual perspective of learners and guides. This paper explores into the correlation and collaborative system between intelligent learning elements and agile courses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nd puts forward the learning concept of paying attention to learners' subjectivity and adaptability,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human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daptive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bridge between learners and guides to reshape the new spac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realize benign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learning and the strategy and method of agile course making ne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adaptive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earners and guides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Keywords: Agile courses; intelligent learning;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synergetic pattern

近年来,我国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战略和政策性的教育领域相关文件,进一步加速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步伐。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全面的教育改革依赖于教育场景深度而全面有序改革,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融合态势已初现雏形[1]。为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系统有机融合,教育部也明确要进一步实施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并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教育数字化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3],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主动适应新一轮数字化科技革命的战略,从智慧社会到智慧治理,高等教育需要重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升级数字化的学习与教育环境,改革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教与学的评价方法与管理模式,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智慧教育体系,完善新时代高等教育机制体制。

一智慧学习与敏捷制课的发展历程

智慧教育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4]。“智慧学习”是一种借力方法的学习方式,学生应用各种资源、设备、理念更容易实现学习目标。“敏捷”来自敏捷制造意为企業集合各类资源,去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生产理念。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关于智慧学习的研究认为,智慧学习环境简称“4A+3E”[5],4A指Anytime,Any where,Any way,Any pace,3E指Easy learning,Engaged learning,Effective learning,智慧学习的发展经历了主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泛智学习时代,“泛智”的理念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6-7],核心观点为全部的人获得全部的知识,其方法为传统的教师通过百科全书式的教材传授知识、经验等。刘革平等[8]将“泛”的概念进行了新的延伸,探讨了智慧学习的学习本质观、学习空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智慧学习的发展等方面。第二阶段为数智化学习阶段,从泛智学习向数智化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学习者与智能设备的交互,也使得学习者对于数智设备的操作与技能成为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影响因素。相比泛智学习时代,数智学习时代学习者的知识接触面与量都极大地提高了,该阶段开始注重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定制与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数字化也对学生和教师在信息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阶段为全智能智慧学习阶段。在全智能阶段,不再注重知识的横向广度,开始注重纵向的理解、综合与应用,因此采用场景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等技术得到关注,该阶段更加注重学习远期目标的实现,做为远期目标的支持系统,也增强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的应用与实践性目标的达成。

敏捷课程最早由Allen(2012)所发布的SAM(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Model)模型为起点,随后又出现了FDD(Focus、Development、Design)模型。在前期Vincentis[9]将敏捷理念面向学生教育应用到学校课程的开发中。Arimoto M M等[10]提出了敏捷方法的开发与传播。也有学者认为敏捷制课是传统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Evaluation)的演变与简化版。当前由MAURICIO M A等[11]提出的AM-OER(Agile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模型是现有文献中面向开放式学习教育资源的敏捷课计方法。闫寒冰等[12]探讨了敏捷理念在教师培训课程中的应用;段春雨[13]对敏捷课程理念和模型的缘起、内涵、特征、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释,并认为敏捷课程开发制作需要兼顾课程的完整度、教师能力、课程持续迭代中的成本和效益。从企业视角,线上教育的成本固然要低于线下课堂教育。但我国教育是公共事业,教育的质量与公平比成本更加重要,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顺从时代发展更应该注重个体学习规律。因此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技术支持,探究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法和理论。高等教育的两大主体为学生和教师,将科技赋能教育的路径就包括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教师授课的质量。因此“智慧学习”和“敏捷制课”的理念在互联网与“智能+”时代就应运而生了。

同时,“互联网+”的背景对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探索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与评价模式,是传统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新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反馈。例如,近年来新冠感染疫情加速了高校智慧教学的进程,各高校开发与应用各类数字资源与数字系统实现了大规模的“云教学”,在该过程中存在着传统教学与评价在智慧教育中的不足,这种“云教学”模式也对教师课程的设计有了新要求,适应学习者智慧教育的课程需要融入智慧教育的新理念,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质量、学习过程的监督管理,亟需推进智慧教学变革,提高智慧“云教学”的质量。教育理念与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的新理念推动教学技术的革新,技术的进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智慧学习、敏捷制课将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领域需要重点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结合应用型高校智慧教育推进的实际与问题,拟通过对“智慧学习+敏捷制课”新理念与方法的探索,促进高等教育在“智慧学习+敏捷制课”背景下智慧教育改革,提升新时代学习者的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二基于学习效率的智慧学习与敏捷制课基本问题及研究目标

智慧教育广泛存在于不同的教育模式中,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互联网技术协同下的在线教育包含着智慧教育的理念,现有研究针对高校线上教育模式[14]、互联网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5]及线上线下对比[16]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有学者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线上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14];从目前在线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进维度等方面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线上教育[15]和目前线上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6]。研究认为与面对面教学相比,完全在线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有负面影响,在该研究实验中采用学生在线工作,教师在现场协助的方式下,也出现了与传统教学相比,会降低课程通过率、保留率和学位获得率[17]的现象。网络模块教学弱化了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的归属感,并且存在着网络化教学没有教师的监督与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督促能力有限等问题。目前在网络科技与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国内研究主要侧重于在线课程网络资源的优化、在线教育网络技术的提升、在线教育平台及市场的比较研究、在线教学监督管理与在线评课堂评价系统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国外研究主要讨论在线教育的效率问题研究[18]、异质群体在网络教育中的适应性研究[19]、线上教育的管理和评价机制研究等方面。从国内外研究看,线上教育的管理和评价研究都处于重要地位,由此在线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课堂学习效率及学生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都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将从实际应用操作角度,切实从教育者、学习者视角出发,结合高质量课堂的打造,探究智慧学习要素与敏捷制课之间的相关联关系和协同系统,构建基于“学习者-引导者”模式的全方位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智慧学习的效能和个性化教育的目标。敏捷制课是以智慧学习为依据的,通过智能化的差异化与个性化的课程的打造,提升学习者智慧学习的自适应性,学习目标实现的可预测性。智慧学习是以敏捷制课为根基的,学习的灵魂是知识,课程是知识的载体,以智慧学习为依据的敏捷制课是智慧教育中最核心的要素。因此敏捷制课与智慧学习应该是相互协同相互关联的。图1为智慧学习与敏捷制课关联系统模型。

智慧学习的理念需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智慧学习要求对学习者学习状态和学习行为进行动态观测与评估,并在学习过程中给以正向的反馈与激励。与智慧学习必备要素相对应,敏捷制课需要根据智慧学习的要素需求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在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需要根据学生认知与评估结果,满足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智慧学习注重学习者的体验,在敏捷制课中需增强内容吸引力与情境创设下的课堂设计。在学习者全过程追蹤评估中需要引导者介入的动态及时地响应。结合智慧学习的学习者中心要素和学习者体验,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正向反馈和有效激励能够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在敏捷制课策略中根据学习后各系统综合评价内容产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推荐是对智慧学习的检验,也是对敏捷制课的另一种形式,可以在支持系统的菜单式课程和未来学习建议等方面对学习者提供可参考的具有高切合度的建议。

三  基于课堂教学要求的智慧学习要素

从学习者主体视角出发,智慧学习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学习者体验、学习支持技术与系统、学习情境要素及教与学的逻辑关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应该遵循教与学的四个原则,包括学习资源匹配、教学逻辑自洽、学习体验丰富和学习反馈及时。智慧学习主要关注学生的能力与智慧的生成。学生将学习体验转化为智慧的过程中,融合了学习过程中教学智慧、学习智慧与技术智慧的支持。智慧学习的最终目标为在一定的时空、课程与技术的协同下学习者实现学习成效的最大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将成为常态,人机交互也将更广泛应用,场景化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模式。

(一)  学习者中心理念

学习者中心理念是个性化学习的首要条件,目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育分析技术能够实现教学者开展的个性化学习方案的设计,做到根据学生知识体系和历史教育背景、专业职业发展、学习远景目标等实现“量体裁衣”式的学习路径规划。好的教育效果需要长期的专业化的规划与实践。网络空间资源的共享性,在技术支持下的多资源可获得性,使得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学习的效果与效率还需在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中实现。目前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学习者目标与规划,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下,加上毕业要求的学分制考核,使得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目标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习效率。在毕业学分考核制之外,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度量如何保障学习的效率。高效学习的第一步为目标规划,第二步为高效学习,第三步为实践检验,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闭环的良性系统。因此个性化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智慧学习,需要高效学习的路径规划。该路径也存在着目标依赖,目前缺少个性化学习效果的评价系统。

(二)  学习者体验+技术支持系统

在有条件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开放学习情境的创设,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在某一假定的固化场域内传递知识,从智慧学习者视角出发,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更能有助于个体差异化的思考,从而达到外在知识的内在转化,提高学习的质量。而场景的设计需要注重学习者在体验学习、高效学习、深度学习方面的感受。智慧学习,在技术支持下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在学科交叉需求越来越凸显的当下,按照学科的课程设计不再适应于智慧学学习的要求。需要开发课程支持系统,用于学习者认知能力的评估与预测,按照学习者类型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建立更好的智慧学习目标规划体系。在智慧学习中,为保障学习者高效学习,建立学习者纠偏机制。按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数据和学习行为的偏好特征,辅助学习者察觉自我学习能力适应性、学习目标方向准确性、学习规划的合理性等,并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根据智慧学习目标设计相关知识延伸模块,在学习者学习兴趣预测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三)  学习反馈评价与动态评估

在智慧学习的学习者评价与评估系统方面,需建立学习者行为动态分析系统,例如根据学习者学习行为、学习投入时间、资源访问量和访问次数等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评价系统中注重UGC数据的量化分析。以精准思维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在变革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教育”丰富学生的评价系统。通过对学生的行为、需求不断收集与分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每个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真正将科学的“智能化的教与个性化的学”的方法融入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以UGC过程数据为依据,以精准思维设计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方法与评价体系。完善线上教育“教学共生”良性生态圈的构建,互动教学设计原则及“双向”评价反馈机制设计。

(四)  正向反馈与激励机制设计

学习不是即刻或瞬间完成的目标,而是一项长期且须专注的行为。因此学习者激励机制的设计也是智慧学习需要考量的维度。正向反馈是持续学习的关键,在智慧学习中让学习者保持稳定且持续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是正向反馈的良好体现。在知识的获取学习中给予学习者正向反馈,在完成学习目标后给予有效激励,也包含了体验学习的内容,良好知识获得感和自我满足感,也是体验式学习的目标。

四  以智慧学习为目标的敏捷制课

(一)  精准学习者需求评估与满足

首先,基于学生需求满足的课程定位,将学生需求与教师想象中的需求快速紧密结合。其次,不同教师对课程的评价准则不一致,敏捷制课应该考量不同课程要求标准下学生高质量完成课程的能力评估,在实际中这种要求往往只是出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不同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的学生,不同学风的学生班级,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例如,在作者所授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中,有的班级考研人数非常多,有的班级就业目标非常清晰。对于前者班级则课程会增加难度与深度,对后者则着重知识面的扩展延伸,增加应用与实践操作。

(二)  创建更具吸引力的课堂教学和交互的快速响应机制

传统课程中教师的课程主题是课程内容的章节题标,往往只具有知识内容表示,而不具有学生兴趣吸引的功能,例如应用型高校该拆解并挖掘课程知识内容背后的基础逻辑与应用场景,将知识根据学生专业和基础与学生已有知识、情感、经验等建立有效链接,提高学生的融入度与参与度,从而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交互式的体验学习能够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应用、理解与综合能力,因此敏捷制课环节要注重以核心知识为载体的多元互动化教学设计。在基于智慧学习的敏捷制课中需要缩短学习者与引导者交互的响应时间,提升教与学的高效交互体验。有效的快速响应的互动是“教与学时空重塑”后的必然要求,基于学习者反馈的引导者互动是基于学习者学习过程定量数据分析和前期引导、情感交互相融合的引导者理性有效行为。融合数据分析与情感记录实时反馈互动有助于学习者及时改进,也提高了引导者建议的接受度,能够形成依据学习者学习成效的良性评价与反馈机制,也为引导者的精准响应提供形成依据。

(三)  教师多元角色定义、多学科融合背景需求

按照智慧学习环境要素的4A定义,灵活的、可自主选择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就要求“教与学”的空间重塑。从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考量,对于相对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尚未完全成熟理智且目标清晰的学习者而言,在新的学习时空中需要学习引导者参与。在高等教育中该角色是教师来承担,因此对于课程设计者而言也需要进行自我角色的重新定义,面对差异化的学习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协助,这也需要教师进行自我参与维度、目标角色设定、与学习者共情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按照互动式、场景化的智慧学习要求,教师也需要提升交叉融合的综合能力,个人学科单一可以通过团队互补实现,在智慧学习与敏捷制课的背景下教师不再以单一学科为教学单元,多学科背景教师团队的智慧贡献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多视角的学习体验,更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四)  基于导向性资料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教学

教与学过程中导向性材料是指由教师提供的具有明显的任务性和指导性的学习资料。依据核心知识点,设计多场景、多层次梯度的学业任务要求,使学习者能够结合自身兴趣、需求与目标,实现知识的纵向理解与深度应用,为学习者创造智慧生成的可能性和创造性思维。在目前高等教育模式下较难做到差异化与个性化教育,但智慧教育中这部分不能缺少,可以通过敏捷制课的方式实现学生分类分级教学,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达到期望值。因此不同维度的学习材料的构建十分必要,这种构建方式可以是菜单式的学习者能够自选的模块,也可以是推荐式的,按照学习进度与学习质量引导者推荐的学习材料,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习者差异化、多样式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五  教与学逻辑自洽的适配技术支持系统

未来“人机结合”将是学习者的基本认知方式[20],也是学习者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在“学习者-引导者”二元视角下的智慧学习与敏捷制课需要技术支持系统才能有效实施,该系统包括面向引导者的评估系统、面向学习者的评价系统、学习者和引导者双向交互的反馈系统和面向学习者的推荐系统。面向引导者的课前评估系统,用于检测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期望,为敏捷制课提供依据。面向学习者的评价系统,用于课后反馈学习者学习效果与学习质量。学习者和引导者双向交互的反馈系统是学习者与引导者交互的重要支持机制。面向学习者的推荐系统主要依据UGC过程数据和前三个系统的历史数据对学习者做出综合评价,产生对学习者持续学习或学习转化方向的可靠性建议。在敏捷制课目标驱使下,综合评估系统、评价系统、反馈系统可视为最终构成推荐系统的重要内容依据,以实现智慧学习者下一步的目标或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和方向性的指引。

结合上文分析,不同的技术支持系统均有与之相对应的智慧学习的理念和敏捷制课的策略方法。例如评估系统、评价系统是重要支持,反馈系统是行为的,推荐系统是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实现的重要媒介。因此,具有适配性的技术支持系统是学习者与引导者之间重塑教与学新空间,实现良性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智慧学习与敏捷制课适配技术支持系统图如图2所示。

六  结束语

敏捷制课是智慧学习的充要条件。在“智慧学习与敏捷制课”理念下高效优质的课程设计应该是融合了学生反馈与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的产物。好的制课策略需要结合学习者与引导者的互动反馈、建立具有适应性的课程设计的模式,更需要重复实验,不断修正与完善。在“学习者+引導者”模式下,需要构建新的“学引共生”生态圈。根据学习者历史学习数据与行为特征,设计切合学习者需求的场景化、体验式、菜单式、模块化、推荐式课程和跨时空叙事型学习者引导机制。从学习者学习数据分析着手,提出更精准的、符合学习者学习目标任务需求的智慧课程。

引导者是智慧学习效果的保障。以期望某种技能与知识的提高为目标的多数学习者,并不具备对知识与技能自我检验和自我引导的能力,以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对象为例,因此智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的检验是必要且重要的,可以及时进行纠偏与学习反馈,形成正向的作用机制。因此智慧学习中监督机制必不可少,在该机制中可以是具有学习全过程记录与评估的学习平台模块,也可以是智慧学习中起到引导作用的教师。动态评估系统的重要性。高效的智慧学习需要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估与检验,来提升学习者自适应的学习模式。探索基于学习过程的全程化的考核方式改革,设计符合智慧教育特征的学生考核机制,构建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將为应用型高校教师提供专业课程在线教育的参考,也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教育理论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教育相关政府管理决策者提供参考。笔者当前所从事的是高等教育工作,“智慧学习与敏捷制课”的探索与应用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学习者智慧学习的效率,特别是学生与教师通过“智慧学习与敏捷制课”双重作用机制来提高学生智慧学习的效果,促进教育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论科技与教育的系统性融合[J].中国远程教育,2022(7):4-12,78.

[2]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8,25.

[3]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5-15.

[4] 胡钦太,林晓凡,王姝莉.智慧教育驱动的教育系统革新[J].中国远程教育,2022(7):13-20,78.

[5] 2016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EB/OL].https://www.docin.com/p-2444089609.html.

[6]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33-59.

[7] 夏英明.国内夸美纽斯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7):144-147.

[8] 刘革平,农李巧.从“泛智”论到泛在学习进阶智慧学习:论“泛”教育思想的内在关联和价值意蕴[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6):27-32,67.

[9] VINCENTIS S D. AgileEducation:Student-driven Knowledge Production[C]//ACEL/ASCD Conference,New Imagery for Schools and Schooling Sydney,2007.

[10] ARIMOTO M M, BARBOSA E F .Towards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gile method for OERs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C]. 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FIE),2013(11):541-547.

[11] MAURICIO M A, BARROCA L, BARBOSA E F.AM-OER:An Agile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J]. Informatics in Education,2016,15(2):205-233.

[12] 闫寒冰,李帅帅,段春雨,等.敏捷理念在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11):33-38,45.

[13] 段春雨.敏捷课程开发的缘起,特征与模式[J].数字教育,2020,6(4):8-14.

[14] 董宝莹,邵星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线上教育模式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9):172-173.

[15] 许江波,余洋林,包含,等.“互联网+”背景下线上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改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6):79-80,94.

[16] 李旻晶,牛晨.“互联网+”在大学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初探[J].科技风,2018(35):104.

[17] KOZAKOWSKI W. Moving the classroom to the computer lab: Can online learning with in-person support improve outcomes in community colleges?[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19,70(6):159-172.

[18] HAYTHORNTHWAITE C A, KAZMER, M M.Learning, Culture and Community in on Lin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J]. New Media & Society,2004(7):724-726.

[19] KEARSLEY G. Management of Online Program. In: Moore, M.G., Ed., Handbook of Distance Education, Routledge[J].New York, 2013:425-435.

[20] 韩锡斌,陈香妤,刁均峰,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核心要素分析——基于学生和教师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2(7):37-4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制度的工程化设计中的环境接口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7177115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论生态变革视角下重大突发事件公众风险感知、舆情传播与防控机制研究”(21YJC630120);上海市科技人才计划项目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项目“上海对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生态一体化共建机制研究”(19YF1437000);上海商学院重点教育改革项目“‘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质量在线课堂组织设计的改革研究”(SBS-2021-XJJG-02);上海商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统计学”(SBS-2022-XJJK-19);上海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实用回归分析”(SBS-2020-XJKCSZ-20)

第一作者简介:孙蕾(1990-),女,汉族,甘肃临洮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决策理论与方法,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

*通信作者:张艳楠(1990-),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治理与城市建设,教育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教育数字化智慧学习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姜强:自适应学习本质是个性化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以生为本构建语文慧学课堂研究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
“智慧学习”提升党员教育的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
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云班课实现智慧学习
智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