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研赛与导师制多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4-18法焕宝刘作华李泽全谭陆西刘仁龙张云怀

高教学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导师制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法焕宝 刘作华 李泽全 谭陆西 刘仁龙 张云怀

摘  要: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养创新应用型化工人才是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重要任务。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从人、财、物三个方面推进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提出全程导师制与“产研赛”平台多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敢于担当、综合素质优秀、理工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化工领军人才。经过实践探索,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导师与平台,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广示范效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产研赛;导师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153-04

Abstract: Facing a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applied chemical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With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actively explored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s, finance and materials, and proposed a talent training mode that combines the whole process tutorial system and the "industry-research-competition" platform to cultivate leading chemical talents who are bold in taking responsibility, have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have stro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Through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student-centered, integrating tutors and platforms, which improve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enhances students' sense of mission, cultivates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has a certain promotion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

Keywords: talents training; industry-research-competition; mentor system;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这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部积极在全国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以适应国家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和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人才需求[1-3]。这对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化學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传统基础工科专业, 不仅推动了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且支撑了高端芯片、新材料、先进制造和航天航空等关键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高端化学品、新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和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最主要的支撑学科之一[4-6]。重庆大学化工类专业始建于1936年,办学近90年来,坚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践行“三全育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内涵发展、分级突破”,夯实基础,优化学科特色,实现以“市场导向和需求导向”的“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交叉融合,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绿色智慧化工”为特色的新工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作为重庆市重点学科,于2016年评为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金课”3门,市级“金课”3门,校级“金课”18门。

一  化工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一)  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力不足

新高考改革实施后,各大高校效仿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开始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减少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提升了学生一专多能的能力,推动了高校专业调整和改造[7]。但由于化学化工类专业的特殊性,加上家长和学生误解了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内涵和重要性,出现学生在高考时“弃考”化学,在大类专业分流时“弃选”化学化工类专业的现象,导致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的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严重下滑,甚至部分已选择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因对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力,在二次转专业阶段出现“弃逃”化学化工类专业。这种“弃考、弃选、弃逃”现象导致专业发展失衡,而作为理工科的基础学科,化学化工类专业一旦出现问题[8],将对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极为不利。

(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国家地方人才需求脱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链创新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随着“十四五”规划的逐步推进,我国化学化工产业结构面临调整,逐渐由传统的大宗化学品原料向高附加值的化工品升级转型。这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的化学化工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以发展的眼光,革新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当代化学化工行业的人才需要,使未来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具备适应并引领行业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三)  重理论轻实践

在众多高校培养方案中,虽有部分高校制定了较高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新工科的定位要求,但课程体系无法有效支撑其培养目标。例如课程体系多理论课程而少实践课程,实验实训环节相对薄弱,实验教学系统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形态和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多态化模式,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导向性不强[9]。

(四)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陈旧

随着专业技术和应用发展,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比较陈旧、技术手段落后,实验应用性与连贯性不强,教学内容与绿色发展、智能制造、“双碳”经济等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不相适应,不符合新工科的定位,难以支撑产业发展需要。虽然部分高校推动科研转化为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但研究内容与产业脱轨,无法做到科研反哺教学,再加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难以真正学到与专业关联的知识[10]。

综上所述,面对新形态下的机遇和挑战,化学化工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原则,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构建教育新生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11]。

二  “产研赛”平台与导师制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为落实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工科优势,以“产研赛”和“导师制”为抓手,注重大师引领、强化使命担当、提升实践能力,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为相关领域培育和輸送综合素质优秀、理工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人才。

(一)  实现全程导师制,培养敢于担当的领军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哈佛大学,国内最早的导师制是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的试点,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鼓励高校在本科生积极开展导师制,推动了导师制在各大高校形成教学改革热点[12]。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不同学习阶段,依次配备班导师、学业导师、创新导师和创业导师,从思政、学习、学术和实践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细心指导(图1),促进学生对专业、学院、企业、地方和国家的全面认识,植入家国情怀,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励学生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树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远大志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

1  班导师

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陌生,对所选专业认识不足,缺乏对大学四年的规划。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学院挑选教学经验丰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老教师做每一行政班的班导师,与辅导员分工合作,重点对学生的大学生活、学习态度、四年规划等进行“一对多”的交流与探讨,分别为学生建立思政档案,实现个性化辅导,有效增强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自信心,加深专业与国家发展战略直接的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规划。

2  学业导师

在辅导员和班导师基础上,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学化工学院发动全院老师担任学业导师,实行导师与学生的双选制度,每位老师每届最多指导3个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一对一”的“导学”关系,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解决在选课、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专业认知加深过程中的迷茫等问题,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建立良好的学风,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3  创新导师

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挑选化学化工领域的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拥有较好创新成果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以创新导师的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平台,从大二开始,有计划有批次地组织学生进入创新导师科研平台中,接受创新导师言传身教和学术熏陶,让学生了解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前沿,进一步增强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进而与班导师和学业导师呼应,夯实学生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认识和远大志向。

4  创业导师

进入大三阶段,学院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为立志就业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创业导师主要来自于与企业深度合作的老师,或者科研合作企业、实习基地企业和校友企业中热衷教育事业的工程师,把产学研有机融合,实现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线,了解产业现状和需求,发挥优秀企业家传帮带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产业技能,加强学生创业指导,做好职业规划,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实力。

(二)  搭建“产研赛”教育平台,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国务院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高校应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仅通过理论教学难以实现这些能力的培养,学院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与专业培养方案目标相关知名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校外实践培养基地;同时,在校内整合院内外教学科研资源,依托智能科技、先进制造和芯片加工、新材料及新能源等领域科研平台,结合创新导师,为学生搭建院、校级科研训练基地;根据多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理论,学院构建“学科竞赛为牵引,综合设计为纽带,课程教学为基础,平台制度为保障,高质量创新为目标”的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机制,鼓励学生多多参加专业竞赛,开阔视野,提升专业实验能力。导师制与三个平台有机融合,搭建了科研、教学、企业三者之间的桥梁(图2),避免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与企业人才所需脱节的问题。

1  产业平台

学院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教师工程实践锻炼机制,邀请知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入校授课、作报告机制,实现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同时,遵循需求牵引、应用为王的原则,建立培养方案与企业所需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定位,进而调整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支持专业培养定位。

2  科研平台

以“厚基础、强交叉”为导向,积极与兄弟院校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开拓学科交叉方向,以智能科技、先进制造和芯片加工、新材料及新能源等交叉方向为载体,引入创新导师制,搭建跨学院、跨学校、跨企业的科研训练平台,既整合资源提升科研平台的有效使用效率,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又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让学生享受多维度的学术熏陶。

3  竞赛平台

化工学院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化学化工类专业竞赛,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做教练,成立竞赛培训班,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地对每年召开的化学化工类专业竞赛进行宣传和培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竞赛,以赛促教、教赛结合,重在实践,拓展学生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图3)。既让参赛学生感受到国家级比赛的氛围,又让学生对自我能力有了更全面的评价。

三  “产研赛”平台与导师制协同育人成效

学院以“产研赛”平台为支撑、制定全程导师制,通过平台与导师的有机融合,把思政教育、课程设计、专业实验、化工实训、毕业设计、科研训练和专业竞赛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创新应用型化工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的实践下,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3项/年、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4项/年,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多项/年。第一、二、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第二、五、六届“卓越杯”大学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1项、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聯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金奖2项;重庆市高校第三届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二等奖3项;第七、十二、十三、十四和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第二、三、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级2项和三等奖8项。

四  结束语

国家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教育部“金师、金课、金专”的实施给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的化学化工创新应用型人才,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市场导向和需求导向”,建立“产研赛”“平台与导师制协同育人”的“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实践促进了化学化工类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课程体系的完善、实践教学的升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在学校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立德树人是百年工程,国际环境瞬息万变,作为化学化工教育者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家国情怀,为我国人才培养奉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作华,李礼,谢昭明,等.“成渝双城经济圈”绿色智慧化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广东化工,2021,48(9):303-304.

[2]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3] 李波,贝绍轶,周亭,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20(1):149-151.

[4] 戚燕俐,张帅,林本才,等.“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3):42-47.

[5] 侯翠红,李涛,徐丽,等.以专业认证为抓手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3):72-76.

[6] 王盎然,张红,王亚纳,等.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2):47-52.

[7] 赵天艺,刘明杰.大类培养下《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144-147.

[8] 刘作华,陶长元,刘仁龙,等.化学化工两个专业学生联合指导与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12):219.

[9] 焦纬洲,高璟,祁贵生,等.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2):120-125.

[10] 杨林海,柴红霞.“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25):14.

[11] 黄荣怀.未来学习,要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N].光明日报,2022-04-05(6).

[12] 武晓伟,马培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以X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2(33):1-5.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高考+大类培养背景下,大学化学分层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23005)、“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193012);重庆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赛立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9Y53)

第一作者简介:法焕宝(1978-),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猜你喜欢

导师制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