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的纵向研究

2024-03-07刘欣宇贺瑾冯丽娜

天津护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淋巴瘤化疗症状

刘欣宇 贺瑾 冯丽娜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

目前,淋巴瘤的治疗方式仍是以化疗为主,在疾病进展导致的生理与心理变化、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患者会出现多种症状,而多种症状可能相互关联,组成症状群,对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单一的症状评估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验,因此,症状群的研究尤为重要[2]。随着对症状群研究的不断完善,对症状群研究的重点从横断面调查转向纵向研究。目前尚无关于淋巴瘤症状群和生活质量相关性的纵向研究,通过纵向研究可以把握症状群的内在关联和时序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采取前瞻性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症状负担。因此,进行化疗期间淋巴瘤患者症状群的研究,特别是探索症状群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相关关系的纵向变化,以期为淋巴瘤患者的护理和症状管理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9月我院淋巴瘤内科收治的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淋巴瘤的初治患者;②明确自身病情及疾病诊断;③所使用的治疗方案至少为6 个周期;③年龄≥18 岁;④知情同意,自愿参加者。排除标准:①生存期小于6 个月的患者;②同时患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其他重大疾病;③不具备口头及书面沟通能力者。剔除标准:研究过程中化疗中断、失访或死亡的患者。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参考前期淋巴瘤症状群研究[3],本研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病理分型、疾病分期、治疗方案等疾病相关资料。

1.2.2 淋巴瘤患者症状评估量表

量表由冯丽娜等[4]研发,采用患者自评法,用于测评患者疾病症状及治疗反应的严重程度。量表共包括23 个条目,症状严重程度采用0~3 级评分方法。0 代表无症状,1 代表轻度,2 代表中度,3 代表重度,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12,内容效度为0.890。

1.2.3 EORTC 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量表由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编制[5],是评价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最常用的评价工具之一。万崇华等[6]于2005年进行汉化。该量表为自我报告形式,共30 个条目,包括5 个功能维度(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3 个症状领域(疲劳、疼痛、恶心呕吐)、1 个总体健康状况和6 个单一条目维度(睡眠障碍、便秘、腹泻、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和感到经济困难),条目29、30 采用1(很差)到7(很好)的线性模拟评分,其他条目均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各维度原始分数为对应条目分数总和除以条目数,再经转化成为分值0~100 的标准分。症状维度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多、生活质量越差,功能领域和总体健康状况领域得分越高说明功能状况和生命质量越好。该问卷在癌症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仅选择功能领域和总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1.3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前对研究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在回顾文献和总结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设置问卷收集的时间点。一般资料调查表于患者首次住院化疗前发放,淋巴瘤患者症状评估量表和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于患者首次住院化疗前(T1)、化疗第3 周期后(T2)和第6 周期后(T3)进行问卷发放。调查前向患者讲解研究的意义,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当场回收并检查,及时进行查漏补缺。问卷填写时,由问卷发放人员进行答疑,填写困难者则由发放人员协助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纵向变化趋势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症状群的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将发生率>20%的症状纳入因子分析,因子载荷≥0.4,特征值>1 进行因子选择。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发放165 份问卷,研究中4 例化疗中断,2 例失访,随访结束共完成159 份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159 例淋巴瘤患者,年龄(51.2±10.3)岁,男78 例(49.1%),女81 例(50.9%);病理分型霍奇金淋巴瘤58 例(36.5%),非霍奇金淋巴瘤101例(63.5);疾病分期Ⅰ期7 例(4.4%),Ⅱ期39 例(24.5%),Ⅲ期45 例(28.3%),Ⅳ期68 例(42.8%);化疗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泼尼松(RCHOP)100 例(62.9%),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ABVD)35 例(22.0%),其他化疗方案24 例(15.1%)。

2.2 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的症状群

将发生率>20%的症状纳入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症候群。3 个时间点的结果显示,Bartlett 球形检验均P<0.001,KMO 值为0.836、0.884、0.828,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根据碎石图,选取特征值>1 的公因子。患者化疗前、化疗第3 周期后和第6 周期后最终确定的公因子数分别为3、3、3,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999%、65.679%、54.599%。基于症状组成、特性及文献回顾的结果划分并命名症状群。结果显示,化疗前患者存在胃肠道症状群、心理相关症状群和淋巴瘤B 症状群,化疗第3 周期后和第6 周期后存在胃肠道症状群、心理相关症状群和化疗相关症状群。各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见表1。各症状因子载荷见表2。

表1 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n=159)

表2 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症状群(n=159)

2.3 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的生活质量

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各时间点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和认知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时间点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和认知功能得分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化疗第3 周期时3 个维度的得分均比化疗前低,化疗第6 周期时躯体功能得分、角色功能得分较化疗第3 周期时上升,认知功能得分较化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淋巴瘤患者化疗期各时间点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的纵向比较(±s,n=159)

表3 淋巴瘤患者化疗期各时间点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的纵向比较(±s,n=159)

注:1 与T1 比较、2 与T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项目T1T2T3FP躯体功能87.59±16.7379.79±25.89183.35±19.271,27.011<0.001角色功能87.21±21.2380.19±28.14187.95±21.3725.754<0.001情绪功能86.26±18.3781.44±25.3685.27±21.592.5910.078认知功能92.45±14.3784.38±26.09185.32±22.45111.735<0.001社会功能83.85±22.4579.03±26.7981.34±25.462.5230.083总体健康状况66.56±23.8666.19±20.3366.50±21.530.0180.982

2.4 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关系

结果显示,化疗前和化疗第6 周期后淋巴瘤患者各症状群与各功能领域及总体健康状况领域得分呈负相关(P<0.05),化疗第3 周期后淋巴瘤患者心理相关症状群和化疗相关症状群与各功能领域及总体健康状况领域得分呈负相关(P<0.05)。见表4。

表4 化疗期间淋巴瘤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r)

3 讨论

3.1 淋巴瘤患者在化疗不同时期的症状变化特点

本研究症状群随着患者的疾病、治疗的进展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患者化疗前存在胃肠道症状群、心理相关症状群和淋巴瘤B 症状群3 个症状群,化疗第3 周期后和第6 周期后变为胃肠道症状群、心理相关症状群和化疗相关症状群3 个症状群。后2个时间点的症状群结构趋于稳定,与冯丽娜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以上症状群稳定存在于淋巴瘤患者中,症状群在不同时间点上具有纵向稳定性。

症状群内各症状呈现动态变化,化疗前主要存在的是胃肠道症状群、心理相关症状群和特异性症状群淋巴瘤B 症状群,而在治疗开始后,淋巴瘤B症状群逐渐减轻甚至消失[3]。3 个时间点均存在胃肠道症状群和心理相关症状群,患者化疗第3 周期后恶心、味觉改变和体质量改变替代口干和便秘。分析原因为淋巴瘤患者的化疗方案常为多种细胞毒性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使用,化疗期间药物对患者的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和味觉改变的症状,并进一步影响食欲,造成体质量改变。心理相关症状群中睡眠障碍和焦虑一直存在,疼痛和悲伤在化疗中后期被疲乏替代。分析原因为患者在疾病诊断和开始化疗后都存在着强烈的不确定感,对疾病本身的不了解,担忧化疗的不良反应以及疾病的预后[7-8];化疗期间化疗药物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对机体正常组织造成损害,加上患者对疾病和化疗认知的不全面,更会加重疲乏的发生[9]。提示医护人员应关注淋巴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早进行心理筛查,对存在心理状况尤其是心理相关症状群的患者进行早期管理和干预。化疗第6 周期后减少了皮肤瘙痒症状,可能是由于在治疗疗程的末期,患者症状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呈现下降趋势,也可能是随着化疗的进行,患者逐渐耐受,再加上止吐治疗、化疗健康教育等[10],症状负担逐渐减轻。在化疗中期,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和化疗相关症状的管理,做好评估,提前制定好护理方案,适时给予患者健康宣教,将不良反应降到最轻。

3.2 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的变化特点

淋巴瘤患者的躯体功能在化疗期间3 个时间点的得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主要与疾病本身和化疗相关。淋巴瘤首先表现为免疫功能的受损,临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同时会累及全身组织器官,患者常出现发热、盗汗和体质量减轻等全身症状。而在化疗过程中患者的免疫力进一步下降,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给患者的躯体功能造成了严重且持续的影响[11]。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躯体功能状况,向患者宣教疾病知识及缓解化疗毒副作用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加强患者的膳食营养,督促患者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查,做到及早发现骨髓抑制并给予早期干预。同时继续随访化疗结束的患者,监测其躯体功能变化。淋巴瘤患者的角色功能得分自化疗前至第3 周期后呈下降趋势,而在第6 周期后得分呈上升趋势。可能是由于疾病确诊、多周期化疗以及对疾病预后情况的担心等原因,患者过往的正常生活受到了疾病和治疗的影响,患者承受着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患者原有的角色无法继续在家庭和工作中发挥原有作用[12]。随着治疗的进展,第6 周期后淋巴瘤患者病情逐步稳定,相比化疗前期和中期开始适应了新的角色,做好了回归家庭与社会的准备。淋巴瘤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分自化疗前至第3 周期后呈下降趋势,第6 周期后仍低于化疗前,分析原因为化疗药物能够通过大脑屏障,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改变,具体可以表现为记忆功能、语言功能、思维过程和注意力的损伤,会对患者的日常活动以及心理状况造成影响[13]。医护人员应了解不同阶段患者的角色功能和认知功能,为其提供专业支持,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提高生活质量。

3.3 化疗期间淋巴瘤患者的症状群与生活质量各维度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和第6 周期后的各症状群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均存在负性相关,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越差,与既往研究[14-15]结果一致。其中,化疗前患者各功能领域和总体健康状况与症状群的相关系数最高。提示在化疗初期医护人员即应加强对症状的管理,及时给予干预措施,改善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第3 周期后化疗和心理相关症状群主要影响患者的各功能领域和总体健康状况,说明患者在接受定期住院化疗时受到化疗毒副作用和治疗带来的负性情绪影响较大,也会导致患者无法兼顾家庭中的角色与功能,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6-17]。化疗第6 周期后各症状群的存在仍会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提示临床工作者要对化疗期间的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并在化疗结束后继续进行随访与调查,关注症状群对生活质量的持续影响。为改善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工作人员应根据各个时间点出现的症状群特征及严重程度制定前瞻性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4 结论

化疗期间淋巴瘤患者的症状群相对稳定,症状群内呈现动态变化,且与生活质量负性相关。临床工作人员应该给予患者预防性处理,减少症状困扰。但是本研究调查对象仅限于本院治疗人员,样本量少,缺乏代表性,应扩大样本量,构建症状群模型,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症状管理,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淋巴瘤化疗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骨肉瘤的放疗和化疗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认识儿童淋巴瘤
跟踪导练(二)(3)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