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2024-03-04国洁安鸿雪段二红

高教学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工科课程思政

国洁 安鸿雪 段二红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智能+’背景下基于专业认证和课程思政的环境工程实践类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2021GJJG191);2023年度河北省社科发展研究课题“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研究”(202307028)

第一作者简介:国洁(1979-),女,汉族,河北武邑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

*通信作者:段二红(1979-),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39

摘  要:课程思政和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相切合,二者的融合协同作用将对我国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和未来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仍处在初步建设阶段,尚缺乏清晰的课程思政建设原则和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指导方针。该文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依据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和可行性的梳理,提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构建原则和具体建设策略,为提升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效果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166-06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goal and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 It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joring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the future. At pres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stag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an clear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ty. Taking the new engineering major as the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2020 and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8),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concept and feasi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e results would provide new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maj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i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metho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我國高校为满足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要推动现有的高校工科专业向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调整和改革。新工科不是局部考量,其建设和发展依赖于国情,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教育工作者需要运用创新型、综合化和全周期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式深入探索研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纵观我国工程类人才的素质培养,普遍反映出学生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要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新体系,推动我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继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后,教育部于2017年正式将“课程思政”归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2]。此外,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高校教育应“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已然成为了高校新工科教育的有利推手。

环保事业是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力,关乎民族未来,热爱、投身环保事业是新时代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重任,课程思政元素在学生的专业培养教育中的融入极为重要[3]。然而当前的环境工程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思政融入的原则和策略还需要不断探索,且其具体的实施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融合的成功案例与规范指引,有效提升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度,有质量地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切实做到课程思政的润物无声。本研究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和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可行性分析,以新工科为背景提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和具体策略,为提升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效果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一  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工科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培养环保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新工科首先是理念的“新”,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育人转变为立德树人,亟需构建出体现中国特色的高校新工科教育理论体系、专业体系和教学体系,为新一轮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立德铸魂,在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中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培养环保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通过思政入课堂,将“生态文明建设”“‘双碳’发展理念”及“乡村振兴”等重大意义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环保人才,实现课程育人。

就思政素材而言,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具有可行性。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国家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提取丰富而朴素的素材。中国古人很早就有“环保治国”的理念[4]。据清代黄本骥编纂的《历代职官表》中记载的“虞”就是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部门。“虞”不仅是管理机构同时也是官衔,大部分职能与当代的生态环保部一样,职责是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5]。《荀子》中写道:“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齐民要术》中写道:“种三十亩,一年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永无尽期。[6]”都体现了一种轮次采伐思想,其内涵即为可持续发展观念。建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治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弘扬传统文化,更好地追随时代精神。这就要求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完成思政教育,在专业知识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尺度,在掌握学科专业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品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勇于创新,展现出开放自信的中国姿态。

就实施机制而言,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具有可行性。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规划、有逻辑地引入思政教育素材,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政授课氛围,在授课过程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规范、思想认知和政治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及时检查学科专业知识讲授是否清晰、学生接收知识是否到位、思政教育是否落实。

就当代精神内涵而言,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具有可行性。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应清醒认识到自身课程体系在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的关系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进而致力于在课程建设中将智育与德育完美融合,形成新工科建设体系之下更先进、更完善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聚焦特色行业污染物识别与管理、防控与安全处置和清洁生产技术等,课程内容融合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时事热点和科技前沿,深度挖掘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和仁爱之心等思政元素,系统衔接课上和课下教学活动与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由表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变,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和全过程融合。

二  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构建原则

(一)  树立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引入,不单单是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相加,生硬的知识叠加会导致思政内容与学科自身体系相割裂,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思政教育要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自然融合、整体性发展,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和大局观,从整体层面改革教学内容;从前期备课到理论教学,再到实践指导,都要贯彻思政教育的引入;从教学目标与方法、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所有环节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的系统发展,将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滲透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方方面面,实现学生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专业知识的综合成长。融合角度如下: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与法治意识和人文精神融合;环境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的影响与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融合;生态环境问题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与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融合;使用专业和工程知识科学分析和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能力与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

(二)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作为隐性的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课程设计方向,在开展教学设计时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挖掘环境工程学科蕴藏的思政教学资源,加以巧妙地设计与整理,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达到使学生潜移默化学习思政内容的效果。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需要高校教师在课程实践的环节勇于尝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政的主动性。思政教育并非强制性教育,其通过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导入唤醒学生内心思想品德的认同感,在关注学生成长之自然性的同时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以“学生主动思考”为主,以“教师积极引导”为辅的情感体验式思政教学能够获得学生更多的情感认同,提升学生对学科内容的专注度,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

环境工程专业与思想政治的结合可以通过开展国内外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技术发展案例学习、研讨等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在学习和研讨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爱国情怀。在教学中应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思考有别于基于人为干预的知识传授,将课程设计的自然性、教学内容的自然性、学生成长的自然性、观念渗透的自然性相互整合,给予学生灵活状态下的灵活教育,增强学生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使学生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成长。

(三)  合理利用学科关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

新工科是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中,无论是学科内涵还是外延,都必须紧随时代步伐,时刻保持敏锐先進的教学眼光。环境保护与经济基础、政策法规、人口社会和历史因素等有密切关联,与其他学科相互依存并具备知识的交叠,既有科学理论,如环境工程原理、工程管理和工程力学,也有包含技术知识,如水、气和物理性污染治理工程与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又有包括工程设计,如环境规划、环境工程设计和课程设计,还有实习实践,如环境工程实验、认识、生产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设置教学情境,建立案例学习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建立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以多学科的知识渗透为养分滋养学生,以思政教育为甘泉之水灌溉学生。因此,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在环境工程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环境工程专业完全可以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元素,这既符合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点,也是实现新工科教育目标与专业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高度统一。

三  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

(一)  以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与“精准”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根本

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分为治理工程和生态工程两大类课程群,其中,水污染(生化、物化)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和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着重解决污染物防治技术问题,都涉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复杂治理工程;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清洁生产工艺涉及污染物产生根源,着重采用绿色和生态理念从根本和源头解决污染物,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两类课程都要树立生态文明思想,从价值观念上防控生态环境行为,从不同的领域,多角度阐述环境污染产生、治理到预防、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如何将思政课程与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相融合,有的放矢进行“精准”思政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思政教育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导,开展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化整为零地将专业的知识内化为能力的变通,更有效弥补了传统式教学缺乏多样性、系统性、创新性等不足,形成生态文明语境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渗透式教育策略。如基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结合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基本认识[5-7];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索、创新绿色生产方式;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具有复杂结构和多重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角度启示学生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8]。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生态文明思政点设计如图1所示。

2  以乡村振兴发展充实思政教育

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8-9]。乡村振兴过程中亟需了解农村环境问题、甘于奉献的懂环境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思政素材融入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将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渗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意识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可新增与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循环经济相关的基地,聚焦农村生态环境提升、生活污水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和垃圾资源化等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实践课程可以选择乡村垃圾收集、焚烧、填埋和沤肥等处置过程及农村生态景观提升过程中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实践学习,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给农村人居环境带来的提升和改变。毕业设计环节除了原有工业、城市生活废水处理工艺设计部分,还可以增加农村污水专题延展模块,学生可从农村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厕所黑水处理回用于农田等工艺设计、生态处理(如人工湿地、氧化塘等)、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防治设计和一体化污水设备设计等多方面选择专题设计,均可体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实际环保问题,这也与学生的培养目标深度契合。

3  “双碳”背景下实践调研支撑思政教育

在工科专业中环境工程专业更加依赖于国家政策的驱动和引领,毕业生要成长为合格的环保工程师不能仅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社会重大需求的变化,通过实践充实自己。

“双碳”目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重承诺。“双碳”目标的实现与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转变、能源结构调整等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核心课程。因此学校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组织学生对工厂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为工厂的高质量转型、低碳化发展及生态型发展献计献策。这对于培养学生探索新技术的钻研精神、从事环保事业的使命感以及我国“双碳”目标成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4  以国际国内时政丰富思政教育

环境工程基础、科学技术前沿等课程既有融合党和国家制定生态环保方针、政策,也有需全面、深度分析研判国内外环境污染、绿色发展和前沿理论不确定性案例背景和内涵,各具功效;同时,强化授课内容新颖性和开放性,站在时代前沿的学生更有信心和动力,进而实现全要素、全方位和全过程课程思政。具体展开思路如图2所示。

同时环境工程专业应推进专业教育实现与时俱进、多维度施教,比如在专业期刊论文学习、创新技术交流等方面,增加固定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版块。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最大限度地促进课程思政教育与国际国内时政结合的实效性。

(二)  以多种创新型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为核心

1  混合式教学法灵活进行思政教育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布鲁姆认知理论为基础,采用“讲授+案例+体验+即时讨论”混合式教学方法(示意图如图3所示),通过“慕课+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规划教育、教学目标,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确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紧密融合,实现铸魂育人;②深挖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精选思政素材,合情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教育[10];③课前布置挖掘的国内外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技术发展案例,通过小组汇报、即时讨论,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和思考问题;④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背景和内涵,学生全面理解、深化、内化案例;⑤强化学习过程监督与管理和学习效果评价,加强师生课下互动、答疑,提振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教育;⑥典型内容实施“讲课+听课”双师授课,听课教师参与互动,调动课堂氛围,建立教师与辅导员协同管理机制,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实现学生生活学习全过程科学引导;⑦通过“体验-分析-重组-验证”历程对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程序与方法、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深刻反思。

2  互动式教学法激发思政教育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体,在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应不拘泥于被动的灌输式教学,利用调研、演讲、实践、辩论及师生角色互换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如在环境工程设计的课程思政导入中,通过设置不同主题的互动环节,发起汇报、辩论等活动增强课堂的参与感,如讲到某种工业废水处理工艺设计时,学生可以围绕其原理、利弊、处理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发表观点。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主动地储备知识,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关注社会热点、探究环境问题与自然科学,将自身的思维过程、研究成果分享。通过互动式教学将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方式重构为塑造思维、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综合体,不仅能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能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

3  情境教学法形成记忆性思政教育

知识绝不能从其本身所处环境之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在情境中进行。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效教学重在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后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或行动。在课程教学中以思政为主题巧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能更好地发挥思政内容的无声渗透。专业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除线下授课外,还可以利用以虚拟仿真、视频库、互动社区、“微课堂”等为主要元素的线上教育教学平台进行情境教学,通过借助多媒体在情感体验上的独特优势,实现网络育人。此外,可通过实践情境教学法设立课程实践主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调研等形式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接受精神洗礼,在课堂外吸收课程思政知识。情境教学法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触动,让学生将学科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更加科学的认知。

四  结束语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深化改革的产物,环境工程专业是同时兼具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系统性和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的新型专业,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引下,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既要保证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要促进其思想道德、逻辑思维、理想情操的全面发展。环境工程专业承载着新时代国家环境发展的重大战略,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和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工作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致力于将立足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内容融入教学中,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带头作用,进而推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新工科的理念打破了理工科教育之间的界限,课程思政的意义在于“立德树人、育人成材”,作为其新工科提倡的内容,已成为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政素养,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明确专业学科与思政内容交叉构建的原则并积极探寻其实践路径,为发挥课程思政在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 汪庆,李双双,李思敏.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建设探索——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6):110-113.

[4] 高尔豪,吴祖良.“双碳”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为例[J].科教文汇,2022(24):105-108.

[5] 陈丽鸿.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

[6] 曹迎.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绿色中国,2006(21):62-65.

[7] 王苏琴,钱飞跃,刘锋.生态文明语境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方式与途径浅析[J].大学教育,2022(10):168-170.

[8] 唐颖,刘新敏,刘峰,等.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环境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6(12):137-139.

[9] 丁晶,王广智,赵庆良.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设计与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5):19-21.

[10] 赵洱岽,于彤彤,劉力纬,等.育心明德 道术相济——建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思政之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8(9):52-55.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新工科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