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

2024-02-23蒋小红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4年1期
关键词:优化策略民营企业内部控制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现代企业间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民营企業在实际运营中,对内部管理要求愈发严格,只有重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保证各项活动规范、信息真实可靠、防范财务风险等,促使民营企业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创造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推动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深层次剖析了内部控制建设缺陷,尤其表现在内控执行监督不到位、忽视内控信息化建设等,并及时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缺陷;优化策略

引言

在疫情后背景下,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十分艰难,市场机会和挑战并存,内部管理仍存在混乱、无序状况。通过实际分析得知:关键是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不到位,无法监督和约束各项活动,造成每项活动操作和行为不合法、不合规,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当前新环境、新形势,民营企业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强化综合实力,关键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准确、快速找出内部控制建设中的缺陷、矛盾等,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推动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方法,主要是指组织内部自我规划、自我调整、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一套完整流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设定一套自上而下的控制体系,促使内部信息传递完整、高效,从而达成经营和管理目标。因此,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具有必

要性。

(一)防止资产流失

民营企业内部资产是否完整、安全至关重要,是各项经营活动顺利、有序开展的基础。一方面,在内部控制作用下能够防止企业资产流失,从企业资产购置到报废处置,能够形成一套清晰的管理流程,避免资产浪费。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有些资产价值高、使用周期长,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资产使用流程,确保资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价值。

(二)降低企业风险

当前,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及行业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压力下,面临着各种风险,企业需要依靠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借助内部控制,有效强化风险管控,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识别、控制机制,尽早排查并应对各类风险,尽可能地缩小企业风险影响范围,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保护企业合法经营

企业经营管理如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就会造成无法估计的后果,不仅影响企业经营发展,而且会面临倒闭的风险。内部控制可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首先,将企业经营管理始终控制在合规经营范围内,有效避免违反法律法规。其次,企业员工在内部控制的规范下,进一步提高对合法经营的认知,从而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最后,企业整体形成良好的合规经营环境,有序开展每一项经营工作[1]。

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缺陷

(一)内部控制执行监督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执行监督流于形式,是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不到位的关键因素,无法保证内部控制执行活动处于监督状态下,难以找出其中缺陷和不足,进而无法主动纠偏和调整,使得内控执行监督不到位。一方面,有些民营企业可能对内部控制执行重视度不够,未能按照这项工作开展要求、特征,设置内审机构,或者虽设置了内审机构却束之高阁,无法真正履行内部监督职能,难以真正找出其中缺陷和漏洞,不能灵活修正和改进,造成内控执行监督流于形式,弱化了内部控制执行刚性[2]。另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执行监督中,监督范围和对象不明确,在实践中注重突击检查忽视日常监督、重视局部监督忽视全局监督,无法对内部控制执行中关键岗位、关键活动进行全流程、全过程监督,难以找出不合规、不合法操作,致使内部控制执行监督流于表面。

(二)忽视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现如今,有些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中,存在着信息数据传递不到位、沟通不顺畅等现象,影响内部控制实施效果,核心问题是没有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脚步,制约了部门间、员工间沟通。部分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诸多困境,主要问题表现在:首先,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造成各类信息传递速度较为缓慢,内部控制实施中各部门、员工间交流不顺畅,影响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制约民营企业良性发展。其次,缺少高效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无法发挥其在线监督功能,难以对内部控制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无法找出其中缺陷和漏洞,从而无法进行及时修订和调整;不能对企业其他管理活动进行追踪和监控,如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难以挖掘各项管理不足,无法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最后,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与企业各系统间仍处于独立状态,难以实现横向、纵向信息互联,部门间不能利用该系统获取最新的信息,难以辅助管理层科学决策。

(三)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防范不到位

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作为民营企业的“通病”,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民营企业没有系统性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一套完善、可靠的内控风险评估、应对机制,不能筛选最新的风险排查工具,全方位排查内部控制实施中的风险,难以形成完善的风险清单,对这些风险做好排序和评估,不能逐一进行防范和控制,造成内控风险不可控。第二,部分民营企业未能严格遵循内控风险管理流程,只注重事后风险防范,忽视了内控风险目标识别、内控风险评估,使得内控风险管理长期缺位[3]。第三,内控风险应急预案缺位。有的民营企业忽视内控风险应急预案的构建,导致专业人员不能主动强化抗风险能力和水平,造成突发类风险控制效果不理想,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四)内部控制考评需要强化

为促进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需要强化内部控制考评,发挥其激励、约束等效用。首先,一些民营企业预先未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内部控制考评内容,也没有严格遵循内部控制考评流程、制度,未能正确选用内部控制考核指标客观、公正地评估部门间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目标达成情况等,难以展示内控考评效用。其次,有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考评结果没有主动与内控体系完善、员工评优评先、员工晋升等挂钩,无法改进内控中的缺陷和漏洞,造成内控考评结果实用性不强,制约了民营企业高效、健康地

发展。

三、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强化内部控制执行监督力度

高效、良好的监督可以帮助民营企业预先发现内部控制执行中的问题,进行灵活调整和纠偏,营造较佳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助力企业健康运营。因此,民营企业应该做到:首先,立足于实际情况,参考和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设置独立、完善的内审机构,配置完善的内部控制执行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执行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短时间内找出薄弱环节、漏洞和不足,立即纠偏和调整,充分展示内控执行监督效用,以便于强化内控执行刚性。其次,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监督时,务必在重视日常监督的同时强化专项监督,做好局部监督的同时重视全局监督,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关键节点更要强化监督,确保内控执行监督到位,从而获取良好的成效。

(二)加快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良好的内部沟通和交流可以使得民营企业横向、纵向信息高度透明,快速传递和反馈,确保内部控制任务、目标顺利执行,为实现这一目标,务必重视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强化部门间、员工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具体实务中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民营企业要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引进最新的适合自身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彻底消除部门间信息孤岛,确保各类信息高效、便捷传递,高质量地开展各项活动。其次,完善和升级内控信息系统,发挥其在线监控功能,对内部控制执行进行全过程监督,找出其中薄弱环节,立即纠偏,真正实现内控执行监督在线化,同时,借助内控信息系统,对企业内部其他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如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找出这些管理活动异常数据,及时修正和改进,切实提升内控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4]。最后,将内控信息系统与民营企业其他系统集成,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将各环节信息转换为多样化财务报表,将其提供给管理层制定决策。

例如,某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是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包括航空运输货物打包服务、土地使用权租赁、旅客票务代理、企业管理咨询、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要想使得各项活动开展合法合规、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就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顺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潮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利用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切实提升内部控制效率及质量。应用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在实践中应用效果如下:一是实现风险在线预警、评估和应对。利用内部控制信息系统,自动对各环节风险进行排查,设置相应的预警数值,及时做好警示,筛选先进的排查手段,及时找出各环节隐藏的风险,快速做好应对和防范。二是实现审批活动在线开展。在内部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内部线下审批活动转移到线上,保证审批可追溯到责任人,真正提高审批效率及质量。三是辅助企业科学决策。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可以与其他系统对接,保证系统间数据接口统一,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将最新的信息反馈到管理层,科学制定各项决策。

(三)做好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防范

内控风险管理是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新要求、新环境,建立与企业相适配的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快速识别、应对各项活动中的风险,实现风险可控化,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实现可控化,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民营企业应立足于实际,建立完善的内控风险评估、应对机制,筛选最新的风险排查工具,快速识别各环节中隐藏的风险,形成完整的风险清单,主动做好风险排序和评估,快速掌握不同种类内控风险影响程度、发生概率等,及时制定防范策略,保证后续风险控制到位。其次,建立风险应急预案。针对一些突发类风险,要求民营企业搭建内控风险应急预案,组织专业人员参与演练,强化抗风险能力,尽可能地将各类内控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四)注重内控考评

内部控制考评是通过评价、反馈、再评价的方式和流程,主动找出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持续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实现内部控制闭环控制,发挥其监督、约束等效用。因此,民营企业要预先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考评的具体内容、流程和基本要求,结合实际设置内控考评指标,根据业务特征进行灵活调整,可以公平、客观地评估各部门内控执行情况、内控目标达成状况等[5]。同时,民营企业还要强化内控考评结果的应用,要将最终考评结果与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员工评先评优、员工晋升等挂钩,保证考核结果用于实处,配置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工作优异的员工兑现和履行奖励,工作表现不佳的员工进行惩处,做好问责,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展现内控考评激励、约束等效用。

结束语

综上,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环境,民营企业为了在市场上增强综合实力、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务必重视内部控制建设,明确这项工作实施的重要价值,将其提高到战略层面,充分展示其效用。因此,民营企业要持续分析内部控制建设中的缺陷、不足,深究各类问题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策略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推动民营企业合法合规开展,创造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楊云飞.论如何加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会计风险[J].财讯,2023(02):58-60.

[2]李玲.风险管理视域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路径探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08):112-114.

[3]谭欢.关于加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J].新金融世界,2022(11):77-79.

[4]来德兴.关于民营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风险分析[J].商业故事,2022(15):85-87.

[5]李延延.新时期民营企业如何构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J].新金融世界,2022(07):138-140.

作者简介:蒋小红(1981.11-),女,汉族,广西兴安人,本科,会计师,研究方向:内部控制。

猜你喜欢

优化策略民营企业内部控制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