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韵秦州诗意流淌

2024-02-18王琳

读者欣赏 2024年1期
关键词:南郭麦积山秦州

王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对中国人来说,诗词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它浸润人生,也直抵人心。故而,在数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吟诵起这深情的诗句时,心灵深处仍会摇曳感动。尤其是此刻,当我身处这首《诗经·秦风·蒹葭》的诞生地—秦州。

古秦州即今天的甘肃天水,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从古至今,在这方人杰地灵的陇右要隘,无数文人留下隽永诗篇,它们犹如明月,照耀着昔日秦州的悲欢离合,也照耀着今时城中的草木与众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吟诵着“诗圣”杜甫的千古名句,走进秦州,于猎猎朔风中感受浅吟低唱的意蕴,在绵绵古韵中回望历史沧桑的变幻,我看见这片被麦积庇佑、被渭河润泽的土地,始终都流淌着一种深邃悠远的诗意,历经千年未曾消散……

这深邃悠远的诗意,从秦人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流淌而来。

《诗经》,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中《国风·秦风》的篇目,就诞生于我身处的这片土地。

伏羲庙“继天立极”牌坊

殷商末年,秦先祖中潏为保西垂,带领嬴姓部族迁徙至天水一带。西周时期,秦人先祖嬴非子在此地为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邑于秦。经历了数百年的居无定所,秦人终于有了繁衍生息的立足之地。至两周之交,秦襄公嬴失传因护驾周平王东迁有功,受封诸侯。至此,历史的舞台上,秦国正式登场。

自此,清冽的西汉水边,战马长嘶,乐声高亢,步履铿锵——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诗经·秦风·车邻》)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诗经·秦风·驷驖》)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秦风·无衣》)

伏羲庙古建筑掩映于参天古树之间

伴着慷慨激昂的战歌,秦人在与戎族的交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天水设立邽县,这是史书记载的中国第一个建制县。正是从陇山以西的这片秦州大地,坚毅不屈的秦人踏上了开疆拓土的征程,走向中原,横扫六国,最终成就霸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秦国。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诗经·秦风·蒹葭》)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诗经·秦风·小戎》)

数千年后的今天,当我身处天水这座名副其实的“嬴秦故园”,吟咏着流传千古的诗篇,这2500多年前的诗句依然令人心生情愫,感受到秦人勇往直前、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和兼容并蓄、好尚礼乐的文化胸襟。

自《诗经》伊始,氤氲着《秦风》的深情,浓郁的诗意便浸润着秦州这方沃土。

这深邃悠远的诗意,从华夏文明曙光的映照中流淌而来。

木德风姓,八卦创焉。

龙瑞名官,法地象天。

庖厨祭祀,网罟渔畋。

瑟以像时,神德通玄。

循着三国文学家曹植的这首《庖羲赞》,漫步在孕育“太极两仪”的秦州大地,羲皇故里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8000年前的渭河流域,伏羲创画八卦、编结网罟、教人以渔、始兴嫁娶、制造乐器,带领远古先民创造出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最早的彩陶、最早的绘画、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谱写出一段充满激情的中华文明序曲。

追寻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踪迹时,位居天水市西关伏羲路北的伏羲庙牵引着我的步伐。

走进古色古香的伏羲城,穿过上书“开天明道”匾额的大门前牌坊,从庙门之外到庙宇之内,仿佛只此一步,就让人从繁华迈进了幽静,从现代跨入了远古。

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的伏羲庙,亦称“人宗庙”“人祖庙”“太昊宫”,历经9次重修,遂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琉璃色的瓦面,朱红色的墙体,横梁上的彩绘,屋顶上的龙吻,雕刻精美的窗棂……让这座古代建筑显得古朴雄伟,肃穆庄严。

穿过仪门,来到中院。高大雄伟的先天殿居于中央。殿内,气宇轩昂的伏羲塑像端坐正中,“一画开天”4个遒劲秀逸的金色大字诉说着伏羲肇启文明的伟大功绩。殿外,香烟缭绕,烛焰闪烁。栽植于明成化年间的苍柏古槐依旧苍劲挺拔,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礼记》有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遥想当年,始祖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才得天地之玄机,悟万物之成理,将天与地、阴与阳和生命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创易学、演八卦。这或许正是伏羲带给后人的启示:文化的觉醒是从自然万物开始的。

正如宋代朱熹《伏羲先天图诗》所言:

吾闻庖羲氏,爰初辟乾坤。

乾行配天德,坤布协地文。

仰观玄浑周,一息万里奔。

俯察方仪静,颓然千古存。

悟彼立象意,契此入德门。

勤行当不息,敬守思弥敦。

“陇山苍苍,渭水泱泱。羲皇勋德,日月齐光。福佑中华,龙脉永昌。”朗朗祭文在风中流淌,回荡在秦州上空。如今,天水已不再只是一个地名,它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故乡,更承载着炎黄子孙共同的梦想。

伏羲庙先天殿屋顶

伏羲庙太极殿横梁上的彩绘

这悠远绵长的诗意,从镌刻千年岁月的年轮中流淌而来。

穿行于天水的庙廓与寺观,棵棵古树虬枝盘曲,如同巍然挺立的老者,无声地诉说着秦州大地的沧桑历史和深厚文化,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兴盛,也见证着历代诗人与秦州的相遇。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一生游历祖国山川名胜,留下经典诗篇无数。清乾隆年间《直隶秦州新志》载,天水南郭寺卧佛殿院中舍利塔顶原嵌一小石碣,上镌五言律诗一首:

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

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

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

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

诗人笔下的“古柏”,就是位于天水南郭寺东院内的“春秋古柏”。仰望这株已有2500多岁的古柏,我被深深震撼。古柏身分3株,黛色参天,南北倾伸,其中南倾的一株干枯如紫,直插云霄,树冠顶端却绿意盎然;北倾的两株一枯一荣,向上延伸的树枝,正好搭在一株300多岁的古槐枝杈上,相互偎依;更神奇的是,在古柏劈开的根部之中,生长出一株小叶朴树,枝繁叶茂,与老树同生共息。

南郭寺

明末清初書法家、诗人王了望慕名南山古柏而赋诗:

出门有兴便贪山,

老柏青苍护酒颜。

已是双株看不足,

翩跹鹤影又飞还。

消沉人代几何传,

欲问佛天谁后先。

只记少陵称尔老,

于今历落又千年。

寻树,寻找诗人曾经在树下的吟诵。历史的风霜里,这些平静、包容、睿智的古树,满怀春的希冀,感受夏的热烈,收获秋的硕果,经历冬的蕴藏,把漫长的光阴浓缩在一圈圈年轮中,以静谧深邃、博大幽远的胸怀,将千古往事收藏于它荫翳的光影里,埋藏在根部的泥土里,历经岁月洗礼,无声、无私亦无畏。

南郭寺杜少陵祠园门

南郭寺东院

南郭寺里2500多岁的古柏

这悠远绵长的诗意,从陇右第一名刹的清泉中流淌而来。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肃然。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唐·杜甫

很多年过去,这座始建于北朝的古寺,静静地矗立在秦州城南的慧音山麓,仿佛就是为了等待一个人的到来—乾元二年(759年)的清秋,饱经沧桑的杜甫,满面风尘地走进南郭寺中。此时的杜甫或许并未想到,因为他的到来,这座长久以来寂寞无名的寺院,将深深地镌刻在后人的记忆中。

时光回溯至乾元二年。此时的大唐已不复往日辉煌,持续4年的安史之乱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凋敝不堪。失望之下,心怀报国之志的杜甫离开了令他黯然神伤的官场,携家人从华州出发,翻越陇山,历经艰辛,终于到达秦州地界。

麦积山石窟第3窟“千仏廊”

麦积山石窟第13窟“东崖大佛”

初秋的关陇驿道,萧瑟清冷。初入秦州,面对满目疮痍的大唐江山和窘困潦倒的艰难处境,杜甫心情复杂地写下了《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尽管在秦州的生活清贫困顿,但侄儿杜佐和好友赞公、阮昉的帮助,让杜甫感到久违的温暖。其间,他走亲会友、入山采药、游历秦州古迹。隗嚣宫、南郭寺、东柯谷、麦积山,皆留下了其踏访的足迹。于是,杜甫将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组诗《秦州杂诗二十首》: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六》

忆人成梦,醒而作诗。在秦州的日子里,杜甫时常想念好友李白。虽然此时二人天各一方,但他对李白的关怀从未间断。短暂的3个月里,杜甫先后写了4首诗怀念李白,足见他与李白的真挚情谊。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梦李白二首·其一》)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其二》)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无疑,杜甫的到来,让弥漫在秦州这片土地上的诗歌光芒越发璀璨夺目。正如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所说:“治中华诗歌者,无不注目唐诗;攻唐诗者,无不倾心杜甫;而读杜诗者,又无不向往秦州也。老杜倘无秦州之山川胜迹以发其才藻,固无以激扬创作之高潮;秦州倘无老杜之名章隽句以传其宰韵,又安能震荡海内外豪俊之心灵,不远千里万里,来游兹土,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乎?”

悠长的诗意中,时光倏忽而逝。光绪三十年(1904年),南郭寺重修并新建了其他庙宇。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人们将“东禅林院”改为杜少陵祠。今时今日,南郭寺内“二妙轩”诗碑廊闻名遐迩,杜少陵祠内绿竹苍翠,月光下的“诗圣”雕像悠然静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镌刻着杜甫心怀天下、不朽绽放的诗光。

麦积山石窟

这悠远绵长的诗意,从绝壁之上佛像的微笑中流淌而来。

天水麦积山,地处秦岭,形如麦垛,孤峰凸起。陡峭绝立的崖壁上,古代工匠架设栈道,开窟造像,历经12个朝代的不断修缮,最终成就了绝壁之上的众佛之国。

关于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十六国后秦时期。丝路西去,佛教东传,日出日落,斧凿声声。佛教的雕塑艺术和中国的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了1600多年。

“载辇疏山,穿龛架岭。虬纷星汉,回旋光景。壁累经文,龛重佛影。雕轮月殿,刻镜花堂。横镌石壁,暗凿山梁。雷乘法鼓,树积天香,嗽泉珉谷,吹尘石床……”公元565年,北周文学家庾信以精妙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留下了《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

立于山脚下的瑞应寺仰望麦积石窟,始凿于隋代的麦积山石窟第13窟映入眼中。这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又称“东崖大佛”,由摩崖高浮雕一佛二菩萨像构成。大佛历经风云变幻,目光穿过麦积烟雨,以庄严慈爱的姿态俯瞰着世间众生,等待着人们走进它静默千年的时光。

麦积山石窟第13窟观世音菩萨侧面像

那个徘徊在石窟前的暗淡背影,就是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吧?当他正为时政污浊而痛心疾首,在秦州却遇到如此清澈的佛陀微笑,心中顿感开阔,不由写下了这首咏麦积山的经典诗篇《山寺》: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閣晚,百里见纤毫。

重阁晚望,秋色在目。麦积山在杜甫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的意境。

这是杜甫人生中艰辛困苦的3个月,也是非同寻常的3个月。虽然生活清贫,但远离了险恶的官场和俗务的纠缠,诗人的满腔深情也和秦州独特的自然风貌产生了强烈共鸣,杜甫源源不断地迸发灵感,创作的诗情喷薄而出,在短短3个月内作诗一百多首,这实为秦州之幸。

麦积山石窟第9窟“中七佛阁”

然而,这片让杜甫思如泉涌的土地,最终还是没能留住“诗圣”。深秋的一个夜晚,杜甫挥别秦州,南下同谷,为后人留下一个满目沧桑的背影,也留下了“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的无尽深思。

烟雨蒙蒙,山路苍茫。杜甫离开的150多年后,这座隐藏在缥缈云雾的空中佛阁,迎来了又一位拜谒的文人。望着山顶巍然生辉的景色,五代文学家王仁裕写下了《玉堂闲话·麦积山》:

蹑尽悬崖万仞梯,

等闲身与白云齐。

檐前下顾群山小,

堂上平分落日低。

绝顶路危少人到,

古岩松健鹤频栖。

天边为要留名姓,

拂石殷勤手自题。

走在麦积山的凌云栈道上,我不禁感叹塑像的精美,也惊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遥想当年,如此危险的悬崖峭壁,如此浩大的建造工程,如若不是有顽强的精神力量,又怎会创造如此奇迹?

许多人匆匆地来了,又走了;许多人匆匆地走了,又来了。时光穿过风雨,麦积山静默不语,守候着行将至此的旅人。

“南有香积寺,北有麦积山。山人拾瑶草,白云相與还。”(《与麦积山上人》明·胡缵宗)

“出峡望平旷,娟娟秋月明。湿云归远岫,洒径微风生。”(《出峡望见麦积山》清·任其昌)

“访碣稽南宋,造龛认北周。良朋来少长,胜迹待遨游。”(《和邓白韵》现代·冯国瑞)

从古至今,正是因为一代代人锲而不舍地守护,那一抹绽放千年的东方微笑,才在麦积烟雨中时隐时现,以一种悲悯的姿态俯瞰芸芸众生,感动了岁月,温暖了人心。

这悠远绵长的诗意,从寻常巷陌人家的古韵中流淌而来。

千百年来,作为西出长安后第一座重镇,秦州以其扼守陇蜀的独特位置和积淀千年的深厚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志士。庾信、卢照邻、李白、杜甫、王仁裕、胡缵宗、任其昌……走进秦州,寻觅历代文人的足迹,是与千年时光的相遇,也是一场与诗意生活的重逢。

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

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

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入秦川界》唐·卢照邻

站在天水城北天靖山麓的玉泉观凭栏远眺,俯瞰秦州古城,我的脑海中忆起诗人卢照邻这首《入秦川界》。诗中所描绘的生机盎然、诗情画意的景象,不正是今日天水的模样?

胡氏古民居屋檐下的木雕

回望秦州2700多年的建城史,“五城连珠”的格局里散落着众多古民居和古街巷。曲径通幽的巷陌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静静诉说着过往和现在。

庭院方阔,竹木葱郁,古朴清静,精致优雅……走进位于天水秦州区民主西路的胡氏古民居,悠悠古韵与诗意景致迎面而来。严整开朗的建筑结构、精巧细致的屋顶脊饰、精妙绝伦的砖木雕刻,北方民居的庄重严谨与南方民居的轻巧灵动浑然一体。在有限的空间里,古人营造出无限的景致,将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品格境界寄托在这美丽的宅院中,以无声的语言诠释着诗意生活的内涵。

胡氏古民居

胡氏古民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古往今来,古建、古巷、古树、古诗,构成了秦州古城的底蕴和品格,也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变迁和融合。诗意流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滋润着这片历久弥新的土地。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又是一年的清秋。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举头仰望,深蓝色的苍穹中,皎皎明月悬在天边,映射出无限清辉。

曾经,也是这一轮明月,映照着“诗圣”杜甫南下同谷的背影。如今,这皎洁的月光与古城的灯火连成一片,照耀着秦州大地,也映照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寻常人家里,孩童们孜孜不倦地听大人讲述家乡逸事,从伏羲讲到姜维,从李白讲到杜甫,从过去讲到现在。

温柔的月光下,古老的大地上,悠远绵长的诗意还在继续流淌……

猜你喜欢

南郭麦积山秦州
油画《麦积山》
明代秦州卫考略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谁在“滥竽充数”?
晒经石、麦积山石窟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麦积山
王汝青
麦积山石窟第123窟造像服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