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三重逻辑

2024-02-02逄红梅姜雨晴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

逄红梅 姜雨晴

摘要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深刻把握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性。因此,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深刻把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思想,理顺我国农民在不同发展时期的重要作用,立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阐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2-023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2.05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Triple Logic of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ANG Hong-mei,JIANG Yu-qing

(1.School of Marxism,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Liaoning110870;2.School of Marxism,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6)

Abstract As a new agricultural operation subject,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should deeply grasp the internal unity of their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socialis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actice to follow the people centered development concept,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deeply grasp the main socialist contradictions, straighten out the important role of Chinese farmer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periods, base 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new stag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larify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Key words Rural vitalization;A new type of skilled farmer;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基金項目 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L21ASH003)。

作者简介 逄红梅(1978—),女,辽宁岫岩人,教授,博士,从事乡村发展研究。*通信作者,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收稿日期 2023-02-28;修回日期 2023-03-23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守好“三农”基本盘不容有失。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部署和动员的同时,重申其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乡村要振兴,人才须振兴。纵观建党百年发展历程和面向2035远景规划目标,培育具备复合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精准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自党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相关研究主要见诸特征界定、现存问题及培育措施3类研究范畴,但新型职业农民嬗变形成的理论维度、演化发展的历史维度、着眼成果的实践维度较少文献涉猎,研究系统性不足。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梳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逻辑,更清晰地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

1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逻辑

1.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眼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最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正确价值导向和坚定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接续发展,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首要体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历史存在的首要前提是人类生存,最主要的首先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生产实践。“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农业生产是其他一切生产实践的基础,农民是这一基础生产的直接劳动者从而占据主体地位。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新时代全面乡村振兴要求农业振兴及农民振兴。中国特色农业集现代化、产业化、生态化于一身的特征需要一批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区别于角色单一、技能落后的传统农民,以期发挥人在先进生产力中的作用,进而“把落后的农业生产纳入新的轨道,把它从按照旧的方式盲目经营的农业变成建立在科学和技术成就基础上的农业”。在我国农业高质高效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将农业科学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亟待培育熟练掌握此生产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农村新型主体,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引领农村发展方向,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以调动农村各生产要素积极性,致力于满足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发展需求,聚焦于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将提升农民主观能动性同提高农民主体素质能力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农民群体的主体利益最大化。

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立足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目标

共同富裕始终位于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者奋斗目标之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体现之一,更是我国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目标之一。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要“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的发展目标,其中“所有人的需要”必然涵盖着“农民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时期赓续发展共同富裕原则,尤其重视我国农民富裕问题。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毛泽东首次指出“实行合作化,……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毛泽东强调“小农经济是不稳固的,时刻向两极分化”,因此只有重视农民富裕,才能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向好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促进更多农民共同富裕作为“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达成,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依旧存在,尤其是在农村。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需要全体人民共建,乡村振兴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乡村振兴要求农业现代化,势必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经营组织方式和农村文化建设等机制体制改革。只有有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期间,要以农村为发展侧重区域,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方向,以农带农,增加广大农民经济收入,实现广大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合理化发展以实现包括全体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目标。

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聚焦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完成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首要前提在于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在不断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进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发展。中共八大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其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其核心在于供给短缺和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力总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现阶段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发展最“不平衡”呈现在城乡,发展最“不充分”表现在乡村。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由农产品规模性不足转化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总体表现为农产品阶段性供给大于需求同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共生。农村经济增长乏力,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要求农村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创新性发展,实现乡村发展在动力、质量和效率变革。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现代农业发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最终实现包括全體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然而,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空心化状况显然不适应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农业发展要求补齐农村人才缺口赋能农村农业新发展。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接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举措,对于缓解、消除城乡两极分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历史逻辑

2.1 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

农民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伊始,中国共产党人便提出中国农民阶级蕴含巨大革命潜力的正确论断,继而指出农民问题是我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本质上是现代农民革命,理应调动最广大农民积极性,维护其根本利益。这一论调深刻反映我国农民在民主革命的关键作用,彰显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农民阶级举足轻重之地位。究其根本,是因为我国农业经济在社会中占绝对优势,中国工人阶级大多出身于破产农民,两者间的天然联系和共同目标决定了民主革命中休戚与共、紧密相连的前进方向。在我国民主革命取得巨大胜利后建立起工农民主政权,中国农民翻身成为土地和国家主人迈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此时农民问题依旧是社会主义建设必然面对的基本问题,毛泽东多次强调农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发布之后,我国投入大量资金鼓励农村兴修水利,约上亿劳动力投身水利建设,共修建900多座大中型水库,农田灌溉面积达3333.33万hm。同一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对比1957年,1965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21万kW增至1099万kW。农业农村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工业化重要劳动力来源,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中我国逐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我国GDP由1952年的679.1亿元增长到3678.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6%,钢铁产量跃居世界第四。毛泽东极大地赞扬了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他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农民的援助才能取得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广大农民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2 新型农民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新型农民发扬积极首创精神襄助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当代农民率先揭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伟大序幕,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到1991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已经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0%,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30.8%,仅1991年就缴纳税金454亿元,在全国税金中占比高达15%,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2.5亿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各行各业的主要劳动力参与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我国农业商品经济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而不断发展,工农产业相互交融,乡村农民传统意义上单一原料供应者角色发生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者,而组织起来的农民已然成为新兴的市场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急需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任务中,发展新农民与发展新农村、新农业一同成为主要议题,展示出我国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地位。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一环以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新型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丰富物质基础,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宽裕目标得以实现。新型农民以先进思想辐射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成果颇丰,乡村风尚日臻良好,乡风愈加文明,新农村社会环境及精神风貌深度优化。新农民参与房屋规划、道路建设,新农村更加合理便民,村容更加干净整洁。新型农民政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强化,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基层民主管理主动性。在新型农民带领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高度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宽裕,乡风愈加文明,村容村貌更加整洁,乡村管理更加民主,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农业稳定向好发展。

2.3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先行军

新型职业农民提振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潜能,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先行军。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新时代农民作用进一步深化。2018年,我国明确提出要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对于推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进程有重大现实意义。首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实现产业振兴。新时代乡村振兴首要是产业振兴,我国农村多产业化趋势显著,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一批适应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农业智能化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产业农民和农村经纪人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走进农村聚焦新产业,依靠先进理念、新兴技术,带领广大农业产业人员创新产业模式和经营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其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强化环保理念,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新型职业农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广大农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农村生态化发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申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文件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仍处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位置。2022年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就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要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以促进农业经营增效。在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过程中,我国农村人口素质将不断提高,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的同时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幅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最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增强农业危机意识。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极端天气情况,新型职业农民以高度危机应对意识和强大化解风险能力带领广大农民创收增收,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先行军。因此,为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农民,势必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逻辑

3.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首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突破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点,助力绿色农业发展。新时代我国生产力的提升引起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消费水平提高,我国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偏好转向有特色、有品牌、无公害的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印发的《绿色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確“十四五”时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目标,绿色食品品牌知晓率要达到80%。然而我国农村传统一家一户经营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农业供给侧高质量产品稀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时而生,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一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借鉴国际农业经验,改变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体系,注重农产品质量提升,打造本土农业品牌,增加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新型职业农民以科技意识、生态意识、创新意识补齐农业“短板”满足已变化的市场消费需求,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专业化转变。

其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直击农业产品市场流通及商品交易痛点,助力数字化农业发展。传统“一家一户”及相对闭塞的农业发展模式造成农产品销售难、流通难的问题,而电商迅速崛起使新型职业农民优势扩大,依托新型交易平台及交易模式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大幅增长,农产品流通率逐步提高。以电商为引领的数字化农业“生产-销售”模式直击农产品交易痛点,即农民收入过低导致农业发展萎靡,数字化农业减少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提高农民在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比例。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电商带头人,在我国农村经济网络化销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专注“大农业观”产业融合焦点,助力产业化农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要打造以高质量发展为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势必要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率和竞争力,保障农业内部发展稳定和粮食安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打造专业营销队伍及平台,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营销网络化,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将更多岗位留在农村,更多利益留给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之路。

3.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保障农民富裕富足生活

首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农民增收强劲引擎,打好夯实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组合拳”。在全面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一批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辐射带动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使脱贫攻坚成果更加扎实。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探寻新时代农业发展新业态,智慧大棚、数字经营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数商兴农”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农村电商“新基建”不断完善,农村电商规模大幅提升,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提振农村消费市场,刺激农民消费,匡助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新型职业农民在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振兴时代伟力,促进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频共振。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新时代我国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61.9%,发达的互联网及城乡交互的产业发展新局面开阔广大农民视野,拓宽思路,广大农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新型职业农民以文化振兴为己任,旨在深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图书馆、农家书屋、文化展览馆、互联网教学基地等途径,结合当地特色经济产品,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互利共赢新局面,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

最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厚植人才强国战略优势,开辟新时代农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辅相成新境界。虽然我国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尤其体现在发展较城市落后的乡村,仍需先进劳动力引领新时代农村发展。仍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动“双强型”村支书队伍建设,完善基层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乡村人才隊伍建设。以培育新职业农民为契机,以培养全方位乡村治理人才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任务,开拓新时代农民兼顾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新境界。

3.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乡村宜居宜业目标

首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拓宽生态农村农业发展道路,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以现代化农业发展观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下,日益增加的正能量文化活动改善农民陈旧观念和陈腐习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乡风更文明,环境更优美。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深入开展,政府拓宽教育投资渠道,社会力量走进乡村办学,村民整体文化素质及科学务农水平提高,充分意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坚定生态农业发展目标。随着经济及生活观念改善,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深入进行,农村居住环境更加干净、舒适,村容村貌改善,乡村更加宜居。

其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汇聚农业产业发展强大合力,突破农业单一化发展藩篱。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工程的开展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载体的建设,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打造了供应链。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长足发展,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新格局加快形成,打破原有产业结构禁锢彰显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最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永葆农村经济发展蓬勃生机,焕发农村全方位发展动力。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2022年,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4293亿元,比上年增长0.2%,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加快向农业农村投入。2022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67195亿元,比年初增加24702亿元,融资环境大幅改善,新时代的农村更加宜业。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历史时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只有牢牢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继续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并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才能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进程中,满足农民富裕富足生活需求,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经营主体,实现乡村宜居宜业目标,有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3.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9-80,43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71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

[8]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0.

[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10]中共水利部党组.党领导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21,19(9):1-5.

[11]杨德山,葛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探索[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6):11-21.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李兴国.我国乡镇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1):35-39.

[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5]思思.《绿色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发布[J].中国食品,2022(1):159.

[16]谢希瑶,梁瑞琪.2022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增势较好[EB/OL].(2023-01-30)[2023-02-01].https://www.gov.cn/xinwen/2023-01/30/content_5739182.htm.

[1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8-31].https://www.cnnic.net.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18]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2-28)[2023-03-01].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