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4-01-21谭小霞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教学方式

谭小霞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一、“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需性

1.时代发展的现实所需

新文科背景下,需要的是能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人才。数字经济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物质社会的这一巨变正推动着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高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因时而变,调整节奏,奋起直追,才能实现质与量的腾飞。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坚守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亟须以时代为引,以新文科为擎,顺势而为,深化改革,才能更好更快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契合时代要求、勇立时代潮头的新型人才。

2.技术迭代的变化所需

新文科背景下,需要的是能高效运用数字技术的人才。从1G、2G……再到5G 的研发问世,全球逐渐进入“互联网+”的新阶段,数字技术的触角迅速延伸到经济、政治、生活、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新文科的建设率先将数字技术的引用提上了日程,为课程教学带来了新气象。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亟须完成从“一张黑板、一支粉笔”到“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仪”的转变,推动思政课教学方式的革新,以实际行动投入数字技术的运用中来,才能更好更快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发展、奋力迎流而上的新型人才。

3.马克思主义“人”本学的培养导向所需

新文科背景下,需要的是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人才。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学习不再是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而是发自肺腑的生活爱好,每一个人都可“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1],人真正成为自由自在的个体。新文科的建设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人本学作为育人导向,为课程教学带来了新思路。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亟须完成从“本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推动思政课教学思维的革新;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还亟须完成从“重过程评价”向“重价值引领”的转变,推动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革新。从教学思维到教学评价,唯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协同转向,才能更好更快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养成学习自觉、敢于主动作为的新型人才。

4.学科突破的创新所需

新文科背景下,需要的是能推进学科融合、实现学科重整的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文科的建设以突破学科界域为着力点,致力于推动传统文科的升级与创新,为课程教学带来了新指引。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亟须完成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相互剥离向“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转变,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革新。唯有竭力突破“小文科”的困域,积极建构“大文科”的格局,在教学内容上作更新与拓展,才能更好更快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文理兼修、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1.教学方式亟待更新,解决课堂“抬头率低”的问题

“5G”时代的开启,给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教育领域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云课堂”“慕课”“网课”“微课”“直播课”等新生的课程范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迫切性的要求。从目前来看,仍有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未完全适应时代巨变所提出的新要求。步入智能化的新时代,新教学方式的欠缺,易削弱理论教育与现实发展的关联性,甚至会导致理论教育活动的相对滞后。更为紧要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包括思政课在内的多数课程也存在“课堂抬头率低”的问题,教师课堂表达方式若不能与时俱进,既会将自己置于“老古董”的窘境,也会极大地降低思政课堂的时效性。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要从教学方式入手,寻找应对之策,解决课堂抬头率低的问题。

2.教学思维亟待转换,改变理论“满堂灌”的现象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骆郁廷教授指出,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之间不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关系”[2]。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的教学思维亦是如此。可在高等院校现实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现象,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双向对话,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义,导致思政课的育人合力不能充分地释放出来。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要从教学思维入手,寻找应对之策,改变理论满堂灌的现象。

3.教学评价亟待重置,疏通“反馈断链”的堵点

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生态中,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课程评价的“天秤”倾向于“教”的如何,对学生实际能力是否提高、收获感得到的多与少、情感认同能否形成、价值观能否树立并未纳入重点性的考评范畴。此外,学生评价的结果只留于“评”的表面,没有形成反馈推力落实到思政课的后期改进中。一方面,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环节并不看重,为了照顾任课教师的“情面”对考评指标囫囵吞枣地解读,打出的评价分数处于偏高的峰值,对建构有效的评估机制增加了阻力。另一方面,思政课学生人数较多,学生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要系统地生成对所有评价的深层次分析是一项庞杂且操作难度较大的工程。种种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易导致教学反馈与后期跟进的“断链”,难以建构完整的教学闭环,影响整个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成效。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要从教学评价入手,寻找应对之策,疏通反馈断链的堵点。

4.教学内容亟待拓展,破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剥离的困局

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地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应该要有一潭水。”[3]“一潭水”即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储备较为雄厚、知识视野较为宽阔的形象比拟。可以说,在新文科的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追求内容的“深度”,还要追求内容的“广度”;不仅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知识盲点,还要能培养学生跨学科、多方面的知识素养与能力。但从现实出发,不难发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教研任务并不轻松,绝大部分的人既要承担学院的专业课程又要承担学校的通识课程,且在此情况之下还要高质量地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同时兼顾理论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是极其不易的。特别是在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师缺口较大,在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压力之下,精力不够且没有对应学科教师的援助下,往往是无法精准地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叉点、衔接点与融通点。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寻找应对之策,破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剥离的困局。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1.教学方式要“新”,打造“数字思政”智能“金课”

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教学方式要积极求新,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数字思政”智能金课。一方面,要提高意识,主动适应。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带来的直接影响则是教学样态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转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提高运用新兴教学手段的意识,主动适应云时代的数字化潮流,不仅要尝试着接触网课、微课、直播课、慕课等课程呈现的新模式,还要学会及时捕捉时政热点,紧抓学生的眼球,丰富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程的抬头率。另一方面,要参加培训,与时俱进。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的工具已从过去的“一张黑板、一支粉笔”转变成“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仪”,积极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离不开必要的技能培训与学习,从学校到学院应形成联动机制,多多组织“VR 课堂”“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专题会议,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并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所学、所获、所得、所悟积极运用到建构“数字思政”的实践中。

2.教学思维要“换”,紧扣“以生为本”核心理念

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教学思维要积极转换,促进教学的中心向学生转移,增强高校思政课堂的互动性。一方面,要平等沟通,相互尊重。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在大学这一关键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孵化的黄金时期,尤为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引才能不偏航不偏向。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推动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改善传统的理论“满堂灌”现象,尊重学生的真诚表达,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润物无声地引导他们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还要主动聆听,寻求共鸣。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思考、探讨同一个问题,会出现成千上百个千差万别的答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给予尊重的基础之上,需主动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于正向的要积极鼓励,对于不当的要及时纠正,切实把思政课堂打造成学生畅所欲言的出彩舞台。更为紧要的是,思政课教师应以真心换真情,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解疑答惑、互相探讨中寻求精神上的共鸣,争做有益于人生发展的灵魂导师。

3.教学评价要“细”,促进“教学反馈”落地开花

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教学评价要竭力追求具体、细化,促进教学反馈更好更快地落地开花。一方面,要重置规则,注重价值引领。新文科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课程评价方式应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并逐渐落实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性地位,明确评价的旨归是为了以“学”促“教”,“教”“学”相长。于高校思政课而言,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更偏重于“教的如何”,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评价则更关心学生的实际感受、学习体验及价值导向。因此,从学校到学院应协同推动评价规则的重置,把评价的权重向“学生”倾斜,明确“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突出课程评价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还要循循善诱,推动以评促改。其一,督促学生端正评价态度。评价重心的转移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大革新,学生应摒弃传统的“人情分”做法,在明晰每一项评定细则的基础之上,合情合理、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地为教师“教得如何”附上有效的评价分数。其二,及时地要求评价者针对教学效果的改善提出相应的建议或意见,学生是课程评价的服务对象,了解学生的诉求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其三,培养思政课教师科学分析的能力。通过熟练地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法、数量统计法、实地调研法、面对面座谈法等,让教师能够对教学评价进行系统性剖解、归纳,架构起“教学反馈”与“后期跟进”的联系,将分析结果落实在教改的实践之中。

4.教学内容要“全”,融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渠道

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教学内容要尽量覆盖全面,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剥离的现实困局,打通二者融合与衔接的渠道。一方面,要扎实功底,拓展理论的“深度”与“广度”。立足新时代,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须“在传统文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意义,课程内容摆脱单学科化、导论概论化”[4],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体验。其一,广泛涉阅,争学理论知识。置身于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基本功的修炼,尤其是积极拓展理论内容的“深度”是应对这一新变化的必由之路。其二,多方借力,集聚不同学科教师的智慧。跨学科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拓展理论内容的“广度”单靠一方力量是较难完成的,可以突破孤军奋战的模式,向各个学科的教师寻求助力。另一方面,还要循序渐进,找准突破口。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下好思想政治教育大棋的关键一环,也是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闪耀明灯。其一,配齐师资,提倡调研。毛泽东曾强调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5]高等院校应严格遵照1∶350的比例建好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保障拥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均衡好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工作量,激励他们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所教授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科内容,并积极寻找学科教师的帮助,为找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点、衔接点、交叉点谱好“前奏曲”。其二,融通有道,反复论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要从调研中总结规律、寻找突破口,瞄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点、衔接点、交叉点,并回到实践中再三检验、反复论证。对于可以借鉴的地方,要即时归纳;对于实施较难的部分,要分析考证。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