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相宜 张弛有道

2024-01-18郭焕如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郭焕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课堂教学方式正渐渐地发生转变。单纯追求热闹、好玩,便会导致课堂没有广度、深度。仅仅崇尚静思、深研,又难以使语文素养落地生根。课堂教学中的“动”,让语文学习更有情境性和实践性;课堂教学中的“静”则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只有动静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动静相宜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发布以来,新课程理念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势必会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时下盛行的借助声光影电激趣、架空文本讨论等形式打造的“动感”课堂和打着自主学习的幌子完全放任学生的“哑巴”课堂,都很难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老师“乱作为”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思维权,老师“不作为”让课堂无序、低效甚至无效。只有吃透语文课程的特点,打造动静相宜的高效课堂,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时代新人。

一、动如脱兔,点燃学习激情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利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这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从哪里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托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用点,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动起来,在实践中习得语用知识,丰厚文化底蕴。

课前积极动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意味着人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语文,而仅仅单一的学显然满足不了工具性的要求,只有不断在情境中运用才能让工具得心应手。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前学习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与表达能力,最终助力核心素养的提升。比如古诗默写、啄木鸟行动(纠正错字错句)、名著交流、美文推荐、新闻播报、真题速递等活动,既可以全班每天开展一个活动,每周一个轮回;也可以分组开展与集体展示相结合。开展啄木鸟行动时,学生查阅字典、翻阅课本,有时甚至为一个字争得面红耳赤,这种积极投入的场面成功为后面的课堂暖场。在名著交流活动中,展示的学生会用一周的时间研究某一章节,并精心设置问题,只为那几分钟的精彩展示,如果所提的问题难倒了全班同学,那将是无上的荣耀。记得阅读《骆驼祥子》虎妞骗婚的情节时,参与交流展示的女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人说虎妞既可怜又可敬,谁能结合具体情节说说理由?当时全场鸦雀无声,因为大家都在为虎妞的泼辣霸道而愤愤不已,没有想到她也有可怜可敬的一面。经过女生的慷慨陈词,大家终于豁然开朗,学会了多角度评价小说人物,也进一步理解了老舍的创作意图。

课上踊跃动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是件居功至伟的事。“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熟悉肖培东老师的都知道,他的课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读的多、读得透。他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来过”“看过”,而要积极走向“思考过”“体验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基础,是根本。他常常带着学生浅浅地开始,反复读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直到读出字里行间的“生命”,深深地抵达生命的丰盈。他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用能力。有幸聆听了肖老师的一节《老山界》。课件是一幅课文插图,随即抛出两个问题:“看看这插图对应文章哪些段落?”“为什么设计这样的插图?”接着让学生聚焦关键词语段,在朗读中细细品味。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不要掉队、不要落后做乌龟、我们顶着天”这三句话的朗读指导。从“浑身紧张”“前后呼喊”“哈哈地笑”等词入手,通过语速、语调、语气的把握,加上“嘿、啊、哈”等语气词揣摩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心情,体会其精神品质。这样,紧扣着文本,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把握住语文学习的灵魂,去朗读,用语文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表达欲。我曾经教《记承天寺夜游》时也尝试在出示背景材料后,让学生在课文最后一句话前加上“唉、唔、哈哈”等语气词,反复读感受作者的心情,学生层层剥笋,体会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

课后勇于动心。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语文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意味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语文,是未来语文课程的必由之路。处处留心皆语文,自然万物、风霜雨雪,吟咏可流芳,落笔可惊鸿。学完《苏州园林》,可否写写家乡的园林、校园的园林。诵读《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可否续写一节,歌颂当今的祖国。学完《最后一次讲演》,可否就喜欢的话题写一篇演讲稿,开展演讲活动。学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可否翻出以前的习作读一读看看像不像“话”。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尝试拟定新颖、有创意的广告语,也可用得体的方式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还可以研究孝文化的历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二、静若处子,积蓄薄发力量

课堂,也是有生命的。师生生命的火种在这里播撒。活力四射是动感美,秋叶浸染是静态美。课堂虽然需要活力,但是静也能生慧,能生智,静下心来思考是一切探讨研究的基础。

静听方能融汇。教育心理学家曾对人的交往活动做过专门研究,其中说占30%,读占16%,写占9%,而听却占了45%。可见,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其实,专注的倾听是正确理解对方意图的基础。学生静静倾听同学的表达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可以拓宽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倾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会进入某种情境、触发某种灵感。教师也需要倾听学生。“好的课堂其实就是好的听讲、好的对话。教育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要俯下身子好好去听学生说话,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判断他们的理解程度,发现他们的困惑。”[1]最高明的老师要管住嘴,做课堂的“隐身者”。絮絮叨叨甚至越俎代庖,就是不停地打断学生思路,破坏思维完整性,降低学生思维品质。

静思方能贯通。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养成勤思、乐学的好习惯,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思维的训练需要时间,需要安静。无论是作品思想内涵的感知理解,还是语段的逻辑分析,都需要学生思维的参与。教师应该留足静谧的时间,给学生创设深入思考和归纳辨析的情境,让他们自由沉思,直至顿悟。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用“大约”和“的确”这对矛盾词来交代孔乙己的结局。学生靜静地阅读,圈点勾画,最终找到了原因。“大约”是说明“我”对于孔乙己最后的结局并没有亲眼看到。但“的确”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迂腐懒惰又被打折腿的他必死无疑,更深层次表现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后来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又让学生比较,同样是批判科举制度,为何吴敬梓要让范进中举,把他写“活”,而鲁迅却把孔乙己写“死”呢?经过一番沉默的思索,学生在范进的脸谱上读出了“丑”字,在孔乙己的心灵深处,感受丝丝“悲”意。两位作家,都把犀利的笔对准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吴敬梓用夸张笔法再现生活中的假丑恶,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把手术刀对准了病态社会的毒瘤。真正的语文学习,绝不能逞一时之“快”,思想也无法速成,厚积才能薄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知识才能融会贯通。

静读方能深悟。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现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实现以上目标,大声朗读虽然居功至伟,但静心品读也功不可没。静下来,慢下来,用心去揣摩,任字里行间的思考流淌在心间。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曾说过“夫学须静也”,思想的顿悟往往是在静思中产生的。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产生属于自己的深刻体验,静静默读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教师适时退出,让学生自己圈点勾画、咀嚼揣摩、斟酌玩味,随手写下自己的感受,用心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老师只需静待花开,切忌频繁提示,催赶进度。在学习《一棵小桃树》一文时,关于“小桃树与作者有何联系”这个问题,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我便安排学生默读写作者的语句,思考与小桃树的关联。安静的课堂上,学生时而勾勾画画,时而凝神思考,我则安静地站在讲台上,生怕一个动作一点声音会打断他们的思路。在静谧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深远处延伸,终于明白了作者是表面写小桃树,实际上暗含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借助赞颂小桃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学生也从内心认知了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留一些静读时光,才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促进认知的内化,真正“学”有所获。

静诉方能致远。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2]这个漫长的过程,便需要学生把心沉静下来。教师要创设安静的环境,以便学生蓄积感知,将情感宣泄于笔端。实践证明,“说”往往较容易,但是“写”最难。“说”需要的思维过程快捷简单,而“写”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需要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在《乡愁》中,余光中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化抽象为具体,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的深深怀念。在学习《乡愁》时,我让学生模仿诗歌形式,写写幸福、母爱、亲情等。一番凝神思索之后,学生文思泉涌,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笔尖与纸摩擦的声音。果然,给了学生一缕静谧的春风,学生还了我一个灿烂的春天。学生的仿写意象丰富、思想深刻。其中一首写《亲情》的小诗,堪称仿写佳作:小时候,亲情是一辆小小的推车,我在里头,父亲在外头。/长大后,亲情是一把斜斜的伞,我在里头,母亲在外头。/后来啊,亲情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父母在那头。/而现在,亲情是一张薄薄的车票,我在这头,父母在那头。假如没有足够的静思时间,一味地赶进度、讲知识点,学生岂不是错过了体验温情的幸福时刻?课堂上的静写,能够让学生撑一支长篙,向语文更远处漫溯。

根植语用为本,紧扣文本为本,动静相宜,张弛有道,才能让语文学科所承载的核心素养不只是写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文字,更是深深植根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力。实实在在读书,扎扎实实写作,是语文学习的起點,也应是终点。

参考文献:

[1]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1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6.

猜你喜欢

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