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马猴”词条义辩

2024-01-18陶罗琪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方言红楼梦

陶罗琪

摘要:马猴从字面上几乎不可训释。通过“普方古三角”发现,马为记音符号,义同“猴”,与诸多少数民族语同源,为同义并列,“沐猴而冠”中“沐猴”也即“母猴”“马猴”。除了语词的训诂,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地方方言资源加入教学,合理运用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层面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红楼梦》 马猴 文言教学 方言

一、《红楼梦》“马猴”词条训释

在整本书阅读材料《红楼梦》中,第二十八回描写宝玉等人行酒令,薛蟠作了一首歪诗:“女儿愁,绣房蹿出个大马猴……”冯其庸、李希凡《红楼梦大辞典辞典》没有收录“马猴”相关词条,而周定一主编《红楼梦辞典》有收录“马猴”条,解释说:“吓唬别人时常说的一种想象中的形如猴的动物。”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马猴不是真实存在,而是想象中的;第二,马猴是用来吓唬别人的,形状如猴。

马猴在中文语境中,存在诸多说法,如“驯马之猴”“隋朝大将麻叔谋”“豺狼凶兽”等。此外,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认为“蓟有马蓟,蓝有马蓝,皆其类之特大者。凡物之特大者曰马,故又曰马猴也”。也就是说,马猴就是大猴子。但没有旁证。在《红楼梦》中,这几种说法均不能解释薛蟠所作歪诗。如果是用来吓唬别人的凶兽,那女儿又如何是愁而不是惊呢?

由此可见,马猴应当另为训释。事实上,马猴一词出现很晚:

1.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馬猴。(清·《红楼梦》第28回)

2.闻得贵县六安专产马猴,究竟有多大?(清·《冷眼观》第8回)

3.约在三更时分,忽然梦见一只马猴,迎面扑来。(清·《施公案》第3回)

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马猴”条收录17条用例,明清小说居多。在构词法中,“马猴”似乎不属于任何一种,不能理解成为同义并列,也不能理解成为偏义复词,即“像马一样的猴”。那“马猴”一词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从和猴有关复合词中寻找。

事实上,猴在早期文献中多与猿或母连缀成词,如:

4.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庄子·齐物论》)

5.猿猴失木,禽于狐貉者,非其处也。(汉·刘向《说苑·丛谈》)

6.将升兮高山,上有兮猴猿。(汉·王逸《九思·遭厄》)

这几例中,猿和猴进行组合,形成复合词“猿猴”或“猴猿”。其中,“猿猴”成为常用词,猿也可单用,广泛运用。另一种常见组合形式,是“母猴”,如:

7.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战国·《吕氏春秋》)

8.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战国·《韩非子》)

猿猴属于同义并列,那母猴又该如何理解呢?为什么不是公猴而是母猴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么解释:爲,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说:“‘爪,象形也。古文为,象两母猴相对形。”在这里,许慎误解爲成母猴,其实就是猕猴爪形状相对。母不表示公母,否则无法解释。在汉语方言中,也存在大量性别词缀词尾不表性别的情况,如:

梅县方言(《梅县方言词典》):

(1)虾公(虾)、蚁公(蚂蚁)、猪屎粪公(屎壳郎)

(2)虱嫲(虱子)

福州闽语(《福州方言词典》):

(1)虱母(虱子)、阿姨母(蝉)

广州粤语(《广州方言词典》)

(1)虾公(虾)、蚊公(蚊子)

(2)蛤乸(蛤蟆)

衡阳方言:

(1)嫲拐(青蛙)

(2)虱婆(虱子)

在这些方言中,表性别的词缀“公”“嫲”“婆”都不表示性别,而是虚化成为一个不表意义的成词语素。除此之外,无生命物也存在[+性别词缀]的情况,如衡阳方言中“膝脑牯”(膝盖),客家方言中“碗公”(大碗)、鼻公(鼻子)。那“母猴”是不是属于“性别词缀+词根”的构词方法,其中性别词缀虚化不表意呢?在与其他形式的表示“猿猴”义的词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并非如此。

汉语中存在一个成语“沐猴而冠”,出处为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为猕猴戴着帽子装扮成人的模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这里,“沐猴”并不理解成正在洗澡的猴子,而是理解成猕猴。通过“沐猴”“母猴”“马猴”“猕猴”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沐”“母”“猕”“马”都属于记音符号,是一个语音形式的不同转写而已。章炳麟《新方言·释动物》:“沐猴:母猴;母猴:弥猴,今人谓之马猴,皆一音之转。”清代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也是持此观点,并加入了马猴的解释,他认为:“琼州多猴,以小者为货,曰拳猴。大者曰猕猴,亦曰母猴。母非牝也,母音转为马,故又曰马猴。”母马猕沐是双唇音的语音通转,母猴不表性别,就是猕猴,也就是马猴。由此可见,《红楼梦》中“马猴”其实就是“猴”“猕猴”。

只是“马猴”中“马”是如何与“猴”复合成词的,仍然留待解释。在粤语中也有一个表示“猴子”的词,即“马骝”,又称“马留”“马流”。事实上,现今粤方言的特征词是古语词的遗留。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记载:“北人谚语曰胡孙为马流”。《西游记》中观音菩萨骂孙悟空是“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骝,即猱,与猴同义并列。也就是说“马猴”与“马骝”构词相同。

由于语言接触,各方言中保留了一些民族语底层。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的许多语言和方言里都可以找到与“沐”字古音相符而语义为“猿/猴”的词。张永言先生指出,古缅语和中古缅语的mjok,拉翁语(Lawng速浪语)的mjok/mjauk,北部缅语支(Northern Burmish)勒戚语(Letsi)的mjok/mjuk,阿戚语(Atsi载瓦语)的mjuk都义同“猿猴”。此外,藏语族的米助语(Midzu)也称猴为(a)muk。由此可见,“沐猴而冠”的“沐”(muk/mewk/mok)就是上古汉语亲属语言中的mjok(mjuk)/muk的对音。

也就是说,“马猴”与“马骝”的“马”来源于少数民族语,是在语言接触当中留在汉语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底层。通过“普方古”大三角的建构,利用方言了解《红楼梦》中“马猴”词条的训释问题,同时对粤方言“马骝”一词进行了勾连阐释。通过使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方言进行对比,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语言现象的变化过程,同时也开阔了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把握,这在教学中也大有裨益。

二、统编版教材文言教学中的方言的使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而方言词保留了部分古汉语的表达特点,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保留了下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提到:“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而通过把“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联系起来,可以传承方言的魅力,让语言生活更丰富。

传统教学中,教学着力于文言与现代汉语的连接,但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时代的疏远,二者从语音、语义到语法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使得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老大难的问题,在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上均存在收效不理想的情况。如何建立起文言与现代汉语的联系,让文言词义、语音、语法能更便捷、有效地被学生所理解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方言可以充当一个衔接的桥梁,通过生动鲜活的口语表达,勾连起文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形成一个“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的三角,用方言,古汉语和普通话的对照与碰撞,增强文言教学的效率。

从语音层面来看,运用方言可以在诵读及古诗文情感的理解提供帮助。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语音差别大,这导致学生在诗歌诵读时对作品的韵律产生了问题。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tshek55](入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sek55](入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kap55](入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sek55](入声)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tsak22](入声)?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hak55](入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tik55](入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tat55](入声)!

在普通话中,《声声慢》的韵律似乎并不严密,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容易把“识”“得”延长,难以理解作者孤苦凄清的心境。但在粤语(如上)中,韵脚字均为入声字,短促有力,一发即收,戛然而止,不能延长,让语音变得沉闷而压抑。这一特点也使得入声成为了古诗词中用来表达哀怨情绪的不二之选,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等。运用方言诵读,能从韵律及情感表达层面更好地理解作品。

从词汇层面来看,地方方言常常保留一些古语词,而这些古语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也往往是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文言的关键。引入方言,可以有助于学生正确掌握词义,如:

【罅】罅在统编版高中教材中出现频次较高,如苏轼《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和姚鼐《登泰山记》:“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罅读为[xià],对于中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但“罅[la35]”在粤、湘方言中是常用词,意为“缝隙、裂缝”,常用作口头语“一条罅”。通过勾连,可以让罅的词义迅速被掌握,也让不知道方言词本字的学生能记住字形。

【镬】选则性必修中册《苏武传》的用例:“虽蒙斧钺汤镬……”“镬”是古代一种常见的刑具,指用作煮滚水的大锅。在粤方言中,“镬”是常用词,义同锅,可组词“镬气”,形容饭菜美味。

【樽】樽在古诗文中非常常见,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也在教材中作为通假字“尊”出现,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在这里,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粤方言同样保留了这种用法,并泛化为器具,如玻璃樽、花樽等。

【渠】渠的代词用法在古诗文中非常常见,且容易被误解。如杨万里《插秧歌》中的“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里,“渠”很容易被误解为“渠道、水渠”,不少人理解成“問水渠为什么如此清澈”。事实上,三个例句中“渠”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这种用法在粤语、客家话、徽语、吴语等南方方言中非常常见。如粤语“渠去咗边啊”(他去了哪里啊)。

【走】走在现代汉语中意为“走路,步行”,但在文言中常常用作“跑”,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曾不能疾走”。也可以引申为“逃跑”,如《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弃甲曳兵而走”。在粤语、闽语、客家话中,“走”保留了“跑”的用法,而使用“行”承担“走路,步行”之义,如粤语“你唔好周围走啊”(你不要到处跑啊)。

从语法层面来看,不少方言均存在与现代汉语不同,反而与古汉语文言的表达有共同之处。而把方言语法和文言结合起来,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言中的特殊句式及表达。如:

在这里,词根+性别词缀与现代汉语相比,属于定语后置,通过方言词的引入,能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形成对照,在实践中也能迅速明白“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意为“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而粤方言“过”和“于”同样可以引发学生关于特定类型定语后置构成条件的思考。

总的来说,借助特色的地方文化及语言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方言能在文言文教学有效性与趣味性陷入困境的情况下,给文言文教学带来新鲜血液,也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

三、余论

方言能为文言词的训诂提供助力,同样也能为文言文的教学提供帮助。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直以来,语文教师都在探索如何高效实现文言文教学的路径。在古今语言的隔阂下,方言兼顾了口语的鲜活性与古汉语中某些语音、词汇与语法特征,不啻为作为解决文言文教学痛点的一条解决路径。

借助方言音韵,可以助力文言文教学中的韵律、诵读于情感感知,加深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借助方言词汇,联络古今,以更好了解文言词汇的基本语义,并对词汇进行拓展以及整理归类中提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借助方言的语法现象,通过创设语境和梳理句式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提升对语法的综合把握。同时,方言作为承载着地方文化与记忆的载体,我们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以求多角度、多层次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与感知。

参考文献:

[1]陈瑶.方言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22(09):69-73.

[2]邵慧君,甘于恩.岭南方言的价值及其研究的拓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4,16,5.

[3]张永言.语文学论集(增补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方言红楼梦
方严的方言
方言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