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路径

2024-01-18肖兴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学路径德育教育

肖兴明

摘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德育相通。融入德育的语文教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实现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教学路径有:创设优质教学环境与实施高效师生互动的导入路径、强化课堂训练效果与明确学生道德素养指标的评价路径,从而推动语文学科融入德育工作,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学科理想。

关键词:语文学科 德育教育 教学路径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关键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水平。同时,这一教学目标也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德育教育和语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优化教学导入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的路径上,在语文学科中合理地融入德育元素,创设优质教学环境、实施高效师生互动、强化课堂训练效果、明确学生道德素养指标,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

一、语文学科融入德育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和人文知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感,能够为学生提供启迪心灵、培养情操的“精神食粮”。语文学科融入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语言文学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理性精神的人、成为社会中人格完善的人,而这也正是学科德育中‘人格养成的重要内容。”[1]

(一)语文学科与德育教育互为补充、辩证统一

语文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由于语言与文字是承载思想与表达感情最主要的载体。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不仅满足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语文教材的文章,是教师可以进行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样本和基础。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准备与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德育教育定位。“语文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应该整合在母语教育之中。母语教育是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母语教育必须突出语文素养的培养。”[2]语文教育的深层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理解语文教材的文本思想情感和道德价值。

语文学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所以,语文学科既是一门集语言认知、阅读理解、文学欣赏、写作运用于一体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程。国家强调课程思政,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重要观点。语文学科不仅教会学生展开思维交流,还可以指导学生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富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情感熏陶、社会使命感养成等皆可起到引导作用。

(二)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对母语的字、词、句、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母语的基本语言形式,理解生活中语言如何形成,认识母语的美与力量。这些语文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来完成的,“把传授语文知识和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会是道德教育更好的一个实施途径。”[3]正因为如此,语文课文就以人的养成、爱的培养、规范的认识以及社会、自然、个人等的内在关系为对象,将大量德育教育资源纳入其中。如,守纪律,讲诚信,爱祖国,乐奉献,懂科学,重实践,等等,都以知识的主题形式展现在课文中,以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为榜样,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语文知识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以教学形式被学生自觉接受。

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在此背景下,需要教师明确语文学科与德育目标的内在关系,有意识地全面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材料。在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潜移默化地将德育主题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自觉形成自我人格意识,不断汲取优秀人物的人格能量,同时不断增强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能力提升与德育素质发展相得益彰。

二、语文学科融入德育的教学导入路径

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来看,融入德育内容,首先需要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以科学合理、富有兴趣的导入方式,使语文和德育二者整体化。也就是说,教学导入路径是语文学科融入德育的第一个有机环节,由此实现对学生的知识性学习和德育培养的双重目的。

(一)导入德育案例,创设优质教学环境

课前导入环节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引导式教学环节,该环节的教育目标包括:进行教学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等多个方面。从小学语文学科知识角度来看,可以在导入环节引用故事或案例,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学科融入德育教育提供机会。

因为课前导入环节具备多方面的教育目标,所以教师在进行融入德育内容时,要保证在上述目标有效完成的基础上,再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观念予以引导,由此做到既可以完成知识导入,又能够实现融入德育的教学目标。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课文的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状态,教师可选择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去感受中华民族不畏牺牲、奋勇抗争的历史。英雄们为了祖国和人民,浴血奋战,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爱国主义情怀得到滋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在抗战时期5位人民战士为了不做战俘、选择跳崖殉国的光辉事迹,对英雄们产生强烈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英雄的人格愿望,由此引出本课的知识内容。

(二)导入环节开展师生互动,深化德育意识

从语文学科教学角度来看,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导入环节是融入德育教育的最佳方式,既强化了教师对德育素材的应用,也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语文学科融入德育的导入路径,除了导入案例的设计外,还包括教师在导入环节有效开展师生互动组织教学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导入案例,而且还有利于教师将德育內容的选择和语文知识的教学目标有机融合起来。也可以说,导入环节的师生互动方式,与导入案例一起构成了“德育案例+师生互动”的导入路径。

师生互动的导入教学必须要以德育案例为基础,以语文基础知识为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开展语文学科融入德育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在导入环节既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以对话或行为的互动来参与导入案例的讨论,对话就是语文内容的表达性学习,行为则是语文内容的社会性学习。导入环节的案例设计以动人、有趣为原则,而互动则以关注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为原则,导入路径因此很好地处理了语文学科与德育融入的关系问题。

以《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教学导入为例,为了提升学生对课文中“母亲对我的爱”的感知和理解,首先,可以设计一个德育意义的导入案例,如朱德对母亲的回忆文章诵读材料,以革命伟人的母爱追忆,来导入“感恩”的德育主题,让学生在声情并茂地欣赏导入案例材料时,深切感受革命家的成长与母爱的卓越伟大,从而理解我们平凡生活中母爱的伟大。其次,教师在互动环节深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母亲的爱,以问题式对话来调动学生的母爱认知:“你觉得你对妈妈好吗?”“你记得哪一次妈妈的爱最深刻?”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让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和思考,让学生在回忆自己与妈妈的相处方式中沉浸在感恩教育之中。教师还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与学生分享自己小时候做过哪些让妈妈伤心和难过的事,并告诉学生自己的后悔之心,充满诗意的回忆中让学生在深度互动中激活自己对妈妈的感恩情感。“诗意德育尊重生命主体的过程体验,关注生命的内在需求,关注德育的生成性,以诗意言说的方式激发生命主体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实现德育的内化、价值观的认同。语文课程具有诗意德育天然的优势,其诗教传统使得语文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而文学中的比德、托物言志的方式又让语文具有鲜明的诗教特色,体裁的多样性也使得语文具有诗教的多方途径。”[4]由此,导入路径的师生互动就不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面对感恩母亲的德育内容,诗意德育使得知识教学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自省,为后面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目标理解创造了好的情感基础。

三、强化课堂训练效果与明确德育目标的评价路径

教师在课堂训练环节融入德育教育,就必须要借助优质的德育内容作为辅助,让学生可以在德育内容的引导下获得德育感知,并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中做到既可以巩固课堂知识,又能够提升道德素质。

(一)强化课堂训练效果评价

考虑到課堂训练环节的特殊性,教师在融入德育内容时,既要考虑课本的知识内容,还要考虑对学生的训练效果,所以在德育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应用模式的设计方面,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以“文言文两则”的学习为例,《铁杵成针》作为经典的成语故事,揭示的是“认定了目标,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的人生哲理,对于学生道德素质而言具有显著的教育启示。为了强化学生对“持之以恒”人格品质的认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人格道德素质培养与实现人生理想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课堂训练环节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选择相关性德育素材,即人格品质与理想达成关系的德育素材,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素材中深入理解人格品质塑造的重要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和德育理解效果。其次,在具体讲述《愚公移山》和《水滴石穿》两个成语故事的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听完故事之后自主思考,讨论这两个成语故事的主题思想。事实上,这一环节就是强化课堂训练的素材延伸,同步进行材料学习与效果反馈。通过强化训练,一方面是突出课文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则是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与德育融合的能力。学生联系三个成语故事进行自主思考,可以在多个例证中理解“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格品质,敬仰三位主人公坚守自我理想的卓越人格。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自己生活、学习的具体事项联系起来,较为深入地认识到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人格精神价值,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由此,从课文训练中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正是语文学科融入德育的效果评价路径。

(二)明确德育目标评价,开展课外德育实践

语文学科融入德育可以通过教育效果评价路径,实现其融入目的。一方面,因为语文学科设置有知识学习目标,以单元教学的方式来检测其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结合知识学习目标,明确德育目标,以课外德育实践的方式来设计评价标准,进而以德育效果评价来实现语文学科融入德育的有效路径。

在语文学科的知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道德素质教育目标结合起来,以课外德育实践效果评价的创新设计,让学生在知识应用的生活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格养成和社会品德培育,提升知识学习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度。“为了发挥德育价值,在设计综合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德育一体化为引领,合理设置层级性活动目标,创设符合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活动内容,打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活动通道,并运用科学、多元的评价方式,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5]例如,在完成《只有一个地球》的课文学习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考核学生制作“保护地球”手抄报的教学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保护地球、爱护地球”的环保观念。结合课内考核评价,要求学生课外设计或参与一项地球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以共同交流和教师评价的方式,促进“环境保护”的德育目标意识形成。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天然的德育优势,研究和实践语文学科融入德育的教学路径,是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有效策略。母语学习一定意义上就是传统价值观的学习,反之亦然。智育与德育同步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值得我们关注与探索。总体而言,探索语文学科融入德育的教学路径,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导入路径,一是评价路径。前者强调教学环节的导入课,以“德育案例+师生互动”为中心,形象生动地引导学生从具体材料中理解语文学科融入德育的趣味性、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后者将“强化课程训练+德育效果评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教学有效性与目标评价,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德育实践与文化生活体验。

语文学科是塑造人的学科,是以语言文学为对象来展现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的学科,也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融入德育是题中之义,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则需要结合学段、教材、学生、时代等多种因素来探索有效路径,在教学中强化德育意识,在德育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陈碧君.立足理性思辨 着眼人格完善——浅议“思辨类”作文教学的德育价值[J].中学语文,2020(23).

[2]程利春.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J].高考,2017(18).

[3]刘海燕.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周小伟.诗意德育:语文课程思政微探[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3)

[5]梁莉.综合德育活动的意涵、理据与实践[J].现代教学,2023(08).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教学路径德育教育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写作教学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