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景区“生态警务”工程建设的背景、挑战和路径研究
——基于西湖景区“生态警务”工程建设的探索

2024-01-18柯汉根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西湖警务景区

柯汉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1)参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日报》2022年8月18日,第10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2)参见刘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0日,第9版。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参见《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7月19日,第1版。

全国各旅游景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正确处理发展旅游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真正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旅游景区公安机关应该通过强化“生态警务”工程建设,探索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公安机关主要通过设立生态保护机构、加强立法保障、开展联合执法等举措,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4)参见李文青、王成、刘海滨:《国内外环保警察制度现状及启示》,《环境保护》2014年第10期。如俄罗斯在内务部设立了“预防生态违法警察管理局”这一专门机构,明确该机构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预防预警、执法保障、环境监管等执法活动;德国通过立法将生态警察的职责写入本国宪法,建立了全球法律最完善、内容最详尽的环保法体系,使警察开展环境保护执法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法国组建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中心局,以环境学者、医生、宪兵等人员构成,使执法活动变得专业且高效。(5)参见陈娴:《国外环保警察的特点及对我国环保执法的启示》,《决策探索》2018年第11期。国内多地公安机关同样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模式一:2017年1月,北京市公安局组建环境食品药品和旅游安全保卫总队,主要职责包括打击查处涉及环境、食品药品和旅游等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2021年1月,云南省公安厅生态环境与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总队挂牌,承担打击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和知识产权、森林草原、生物安全等领域违法犯罪的职责。以上做法虽然提升了打击质效,但环境保护监管的实际权责部分却转移到了公安机关,容易走进公安“单打独斗”的困局。模式二:2018年7月,重庆市公安局通过构建由公安、环保、水利等部门组成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联席协调机制,完善案件移送、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制度,实现多部门联动的环保执法大格局;2022年,贵州省公安厅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犯罪侦查总队全面建立同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相关行业部门的行刑衔接机制,并与企业建立警企协作机制,形成了信息共享、应急联处的工作格局。第二种模式的优势是组织简单、形式灵活,在国内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执法效果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部分省市还抽调相关警力常态化进驻环保部门,以增设警务室或驻点办公的形式与环保部门联合执法,这虽然提升了联合执法效能,但也进一步缩紧了本就捉襟见肘的警力资源。两种模式由于执法主体不确定、法律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制约,都未达预期执法效果。基于杭州市公安局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局(以下简称西湖景区公安分局)“生态警务”工程建设实践,本文对旅游景区“生态警务”工程建设的背景、挑战和路径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生态警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与绿色生态和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现代警务模式,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旅游景区“生态警务”工程建设的背景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22年,全年国内游客25.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04万亿元。(6)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23年3月1日,第9版。特别是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国内旅游需求迅速释放。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业营业收入达2.3万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95.9%。为积极应对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治安难点问题,在旅游景区探索建设“生态警务”工程,把旅游业生态治理相关的警务要素、警务资源进行整体统筹布局、协同推进。

(一)是建设“美丽中国”、落实“千万工程”经验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为美丽中国建设擘画了新蓝图,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关联。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内容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7)参见郭子俊、杨爱华:《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启动实施的“千万工程”,(8)参见本书编写组:《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浙江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73—280页。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源头,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探索出了一条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同时,以“千万工程”“五水共治”等重大载体为抓手,浙江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实现了从环境整治向美丽浙江的历史性跃迁。在旅游景区创新打造“生态警务”工程,是公安机关践行“千万工程”的实践,是推动“美丽中国”旅游景区样板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在社会治理中放大生态价值与驱动效应,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深度融合,全面守牢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红线,走稳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打造“景区样板”。

(二)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切回应

新时代旅游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组成部分。作为承载游客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旅游需求的重要区域场所,旅游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对人民群众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旅游景区打造“生态警务”工程,就是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社会治理方式和治理路径的改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预防预警、执法打击、环境监管和救援服务,改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市民游客的旅游质量,实现“生态警务”的社会价值和民生价值。

(三)是新时代“平安美丽”景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平安创建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平安浙江”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确定为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的重要内容。公安部提出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公安机关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主力军、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要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旅游景区公安机关打造“生态警务”工程,最重要的就是要聚焦“平安”“美丽”两个目标,统筹好平安景区建设和美丽景区建设的关系,扎实推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优服务等各项全域生态治理保护举措,筑牢全域安全防线;最关键的就是要深刻领会景区“平安创建”工作的具体实践要求,建设平安、文明、美丽的旅游景区,更好地促进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旅游景区“生态警务”工程建设面对的挑战

当前,随着“全域旅游”理念深入人心,我国旅游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生态盈亏平衡、旅游供求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景区生态环境和治安管理受到严重挑战。

(一)旅游景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濒临极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9)参见《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7月19日,第1版。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爆发式发展,“全民旅游”向“全域旅游”(10)“全域旅游”是指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强调把整个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统一规划布局,把全域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加速转型是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特别是2023年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受国内宏观政策利好影响,旅游业驶入全面复苏新通道,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9.29亿人次,同比增长63.9%。随着中外游客的不断涌入,各地旅游业蓬勃发展,但由于旅游景区的配套产业、容量调控等机制未及时跟进,对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尤其是游客爆发式增长对旅游景区的空间承载量、设施承载量、生态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社会承载量(1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行业标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工作导则》(LB/T 034—2014)。均造成影响,甚至会引发安全问题。之前就有过惨痛教训,例如2015年元旦期间,上海外滩短时间人员大量聚集,超过景区瞬时承载量,造成拥挤踩踏事件。因此,落实旅游景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大人流精准管控,有效规避风险,成为旅游景区公安机关“生态警务”的重要课题。

(二)旅游景区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别景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盲目扩大规模,不仅开发见效快的粗放型旅游产品,还超负荷运作,致使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受到破坏,给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障碍。由于旅游业自身的多行业、多领域、多群体特点,其监管主体分布在旅游、公安、交通、工商等多个部门,行刑衔接等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在证据搜集固定、情报信息互通、司法鉴定等方面存在难点,易导致执法推诿、处置主体不明等问题,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度和安全感。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探索联动打击景区生态违法犯罪,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效,但生态环境恢复周期漫长,生态资源一旦被破坏,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损失不可逆转。

(三)旅游景区涉旅治安风险与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的关联更加突出

各地旅游景区“不合理低价、强迫消费、虚假广告、欺客宰客”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一日游”不履约、个别景区高额回扣等扰乱正常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屡有发生,例如青岛“天价大虾”、东北雪乡宰客、三亚海鲜市场“鬼称”等事件,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这类案事件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形成舆论热点,在网上快速传播发酵。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处置失当的涉旅个案事件经过炒作或发酵,会直接影响政府执法公信力,甚至波及所在城市的公众形象,给涉事地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带来巨大损失。对此,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强旅游行业市场监管,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整治力度来加以解决。

三、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警务”工程建设路径的探索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西湖景区是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样本,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在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调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蕴含着巨大的生态发展源动力。(12)参见孙杰:《打造新时代“美丽西湖”建设“三生融合”世遗典范》,《杭州(党政刊)》2020年第18期。2003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曾指出,杭州生态立市首先要在西湖保护上体现出来。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时再次指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近年来,特别是2022年以来,西湖景区公安分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湖景区的深厚感情和殷切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折不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美丽和谐”的自然生态、“清朗有序”的旅游生态、“平安稳定”的治安生态为着力点,创新打造“打防管治服”五位一体的“生态警务”工程,有力地提升了自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公安元素,实现西湖景区高水平保护治理的新跨越,助力打造美丽浙江“重要窗口”。

(一)积极构建“生态警务”体系

坚持把公安工作置于党委政府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优化顶层设计、实施推进和保障支撑。一是系统谋划明方向。立足西湖景区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生态优势、工作基础,深度融合全区生态保护治理工作,设置西湖景区公安分局“生态警务办公室”,把自然生态与旅游生态、治安生态“三者”有机融合,系统谋划目标路径和实施举措。二是精准发力定机制。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出台深化“生态警务”实施意见,明确生态巡防、情报预警、打击整治、联勤联动、督导晾晒等9项具体举措,专班化、清单式推进生态领域“打防管治服”工作。完善重点领域全覆盖的“分局—派出所—村(社区)”三级“林区警长”体系和“区—乡”两级“湖泊警长”体系,科学划分20个警务区,设立30名警长,广泛发动60支管理处、村社义警队伍,及时发现、依法查处涉生态类违法犯罪行为。三是组织保障提效能。不断加大硬件设施、人才力量、执法指引和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倾斜保障力度。成立“生态警务打击中心”,以西湖景区公安分局侦查打击中心和执法管理中心“双中心一体化”为依托,外部与西湖风景名胜区园林、城管、运管、应急、消防、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水质监测等部门及执法机构建立协同联动、联席办公机制,强化行刑衔接;分局内部由环食药、刑侦、巡特警、治安等部门派员进驻,通过信息研判,形成打击治理合力。完善景区常见八大涉生态类违法犯罪执法指引,组织一线民警开展生态执法执勤、舆情应对、智慧应用等培训,提升实战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强力整饬生态行业秩序

聚焦“警情、舆情、社情”,全面打击生态类突出违法犯罪,联动整治涉旅市场乱象,推动自然生态、旅游生态和治安生态持续向好。一是严打毁坏林地违法犯罪。针对景区存在的毁坏林地、破坏西湖群山生态问题,成立打击专班,扎实开展全域大排查,综合应用影像、籍图等开展比对,强化行刑衔接机制,深入把握犯罪构成要件。2022年以来,查获毁林种茶案件3起,采取强制措施6人,教育训诫19人次,坚决整治毁坏林地不正之风。二是严整旅游行业秩序乱象。推动健全景区旅游秩序联动执法管理长效机制。针对“野导”“黑车”“黄牛”以及尾随乞讨等面上秩序顽瘴痼疾,强化综合治理。聚焦节假日等重要节点和人流密集重点区域,联动行政执法、运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强化秩序整治,特别是2023年以来开展为期半年的迎亚运专项整治行动,组织联合执法327次,查处案件308起,旅游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三是严格“西湖龙井”品牌保护。坚持打击保护和管理服务两手抓、两手硬。强化采茶季短时大量涌入的茶工管理,加强夜间亮灯巡逻、“无人机”高空喊话、平安宣传等措施,全力护航辖区7000余亩西湖龙井茶核心原产地春茶采摘工作。特别是清明前后,以打击生产、销售假冒西湖龙井茶违法犯罪行为为切入点,向“野导”“黑车”和回扣店进行全链条打击。2021年以来,破获生产、销售假冒西湖龙井茶案件11起,抓获涉案人员50余名,采取刑事强制措施37人,涉案价值超3000余万元。四是严查破坏生物多样性行为。以生态要素集聚区域为重点,积极与风景园林、城管、行政执法等部门联动,实现协同治理。2022年以来,累计实施“五水共治”、渣土倾倒、林业破坏等联巡60余次,抄告整改隐患30余处,移送处理12人。定期开展土壤、水质监测以及鳄雀鳝、巴西龟、清道夫等外来物种排查清理,通报并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入侵物种40余株;救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5起,为西湖景区全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栖息与生长环境。

(三)多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牢固树立“大安全”理念,着力构建多元力量共抓生态保护治理新格局,全力打造“最平安景区”。一是开展全域立体巡防。严密西湖景区巡逻防控、精密智控、机制联控“三张网”建设,全面提高辖区生态环境掌控力。以2023年“五一”假期为例,节日期间西湖景区共接待游客282.78万人次,其中5月1日单日客流量达80.85万人次,位居全国热门景区榜首。西湖景区公安分局全力做好了断桥、灵隐、湖滨等大人流管控工作,严防拥挤踩踏事件发生。围绕生态保护重要景点以及环湖沿线、游览线路、山体游步道等生态巡逻区段,聚焦“野导”拉客、环境污染、外来物种投放等行为,重点开展平安巡防、安全劝导、生态违法线索发现等工作。协同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应急处置等工作,强化无人机空域巡查、山林防火预警、高空瞭望监测等场景应用,实现景区36年山林火灾“零发生”。二是加强日常教育宣防。联动开展公共区域涉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深入西湖水域、宝石山、北高峰等水系交错、山体陡峭部位,增设警示牌、防护网、AED除颤器等设施26处,年均救助游客1000余人。针对野泳、偷钓鱼虾、违规露营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开展安全宣贯、教育劝导活动,宣传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环境、文明游览。三是搭建协同治理联防。拓宽警网协同新路径,建立圣塘景区、梅家坞村、龙井村3处生态联勤警务站,积极落实“360融工程”(13)“360融工程”是指西湖景区公安分局充分整合辖区面上所有管理力量、保安、志愿者等,成立“平安巡防、平安志愿、平安联盟”3大类共60支群防群治队伍,依托“西子驿站”等警务支点前沿阵地,打造“360度防控全覆盖、360度平安零隐患、360度责任无死角”,形成“360度全面清除面上、水上、山上各类安全隐患”的平安共同体。,充分发挥治安、治水、治景、治山、治业、治路“六治”职能,健全与行政执法、市场监管、运管等部门联勤执法机制和“1+N+X”吹哨报到机制(14)“1+N+X”吹哨报到机制是指“公安派出所+行政执法等N个部门+西子义警”等X个团队,形成“常驻+轮值”一站式联勤工作机制,强化打击力度,提高边缘违法成本。,落实“生态警网衔接”工作举措,做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深化西子义警、警保联动工作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治理保护工作,基本形成西湖景区生态警务“共同体”。

(四)全面打造生态人文风景

围绕“生态警务”不断探索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勤、热情服务、展示形象”,全面打造与西湖景色交相辉映的人文生态风景线。一是服务企业促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委三个“一号工程”(15)浙江省委三个“一号工程”是指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和“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研究实施景区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措施”,开展隐患化解、治安防控和服务效能“三个前移”行动。以“西湖龙井”等知名品牌、老字号商标为重点,组建6支为企服务队开展全覆盖式走访,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助力西湖景区经济增长形势明显好转。二是快速救援安民心。聚焦景区人员走失、山体迷路、跳湖跳江等市民游客“急难愁盼”风险问题,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救援救助水平,先后研发建设“山体四维地理坐标”“‘水保’落水人员物品智能救助工具”等应用模型和设施设备,年均救助服务群众2000余人,切实守护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2023年4月8日,西湖景区公安分局岳庙派出所断桥警组及时开辟“绿色通道”高效救助受伤群众的感人事迹,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CCTV等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共计60余次。三是暖心便民创满意。强化警务支点建设,配备便民工具箱、旅游指南、安全宣传册。积极推动警务支点与党群服务驿站、微笑亭等前沿阵地联建融合,依托“西子驿·平湖秋月”等8个主题警务支点,为年均3000余万中外游客开展人流疏导、失物打捞、纠纷快调、反诈宣传、双语咨询等服务,持续提升游客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高质量打造“生态警务”工程的启示与设想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风景名胜区实施“生态警务”以来,通过“打防管治服”一体化推进,全面提升西湖景区的生态预警、治理保护、精致服务水平。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要持续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研究、整体性布局,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推动“生态警务”建设更上台阶。

(一)不断优化“生态警务”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五个重大关系”,(16)参见《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7月19日,第1版。为“生态警务”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引。一是建立旅游景区“生态警务”体系标准。深化与生态环境部门合作,围绕“湖泊、景点、河道、林区、路段”等重点区域,充分评估旅游景区特征,聚焦公安主业、执法核心,迭代升级具有地域特点的“生态警务”指标体系。二是完善打击整治长效机制。整合林区警长、河道警长等制度,建立完善“生态警长”制度,及时掌握易发、高发的涉生态类违法犯罪线索。建强生态打击中心,推进“预防打击、精准打击、高效打击”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生态打击整治新格局。进一步完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行刑衔接工作制度,强化部门对接,健全完善工作例会、通报抄告、主题式打击整治、案事件闭环处置等工作机制,形成多部门同步施策、多角度联合施治的生态环境保护强大合力。三是提升法治保障水平。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度修订时提供旅游景区公安基层实践经验。在正确理解和准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充分总结涉生态类案件侦办经验,进一步完善生态打击治理执法指引,强化全警培训,推进生态保护法治化建设。比如,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依托浙江省唯一在世界遗产地内设立的专业化特色化人民法庭——西湖景区旅游法庭这一平台,强化与人民检察院等部门沟通对接,定期召开“小三长”(17)“小三长”是指刑侦队长、公诉科长、刑事庭长。会议,深化景区生态环境和知名产业保护,提升景区生态保护现代化法治治理水平。

(二)不断提升“生态警务”整体智治水平

在推进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中,公安机关要坚持把“公安大脑”建设作为推进生态警务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先行的根本动力,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构建“生态警务”的全过程、各方面,全面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一是融合感知数据。不断加密视频监控建设,打通与环保、市场监管、生态监测等部门的智慧感知数据壁垒,搭建生态保护一屏展示、一键互通、多元共治的“驾驶舱”,促进系统数据深度融合,实现生态保护治理集成应用。二是深化智慧预防。以预测预警预防为重点,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强化在线生态监测数据应用,探索多感知场景汇聚在生态毁坏案件中的实战效用,及时汇总苗头性、倾向性风险隐患,推动生态警务活动从案后补侦、被动调证,向事前监测、主动出击转变,源头堵牢生态风险隐患。三是强化场景应用。坚持实战实效,发挥公安、环保等部门及农业、生物等科研院校的装备技术优势,通过联合研发、搭嵌等方式,提升智慧生态保护水平。比如,西湖景区公安分局持续深化“智慧大人流”“智慧游船”“智慧寺庙”“智慧文保”等应用场景建设,提升对西湖水域、热门景点以及文保单位等安全防范能力水平。

(三)不断完善“生态警务”共同体建设

共同体建设是一个层次递进的过程,包含了从基础的利益共同体、浅层的服务共同体、深层的价值共同体的形塑过程,而最终对价值的激活是对共同体中各个主体的“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次唤醒。建设“生态警务”共同体,就要全力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全社会形成爱护自然、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一是做优多元综合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联勤联动、共建共治等工作机制,将景区内湖泊、山林等专业力量纳入“巡湖队、护林队、守山队”群防群治队伍,制定线索举报、隐患发现等相关激励办法。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宣防工作,构建群众广泛参与的打防治理模式。二是做强生态警务支点。进一步向前延伸一线执法触角,完善生态联勤警务站建设,实现公安、生态监测、环境保护、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多部门实体化进驻。加强协调联动,形成高效协同、综合集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打造生态警务最基层的战略支点。三是做实警企(校)协作赋能。推动科研理论成果转化应用,建立生态研究院,加强与科技公司、生态研究所、各高校的合作,推动企业、高校在生态保护与治理方面的前沿成果赋能一线实战,进而推动“生态警务”工程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强化旅游景区“生态警务”工程建设,是旅游景区公安机关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中的“公安方案”,是回应人民、服务人民、惠及民生的“重要抓手”。公安机关要立足现代警务建设,借力数字赋能、综合管理、社会治理等手段,全面提升生态保护质效。今后将着重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遵循因地制宜、因需施策的要求,通过对现行“生态警务”模式的组织架构、职责任务、手段方法等方面的系统性重塑,全面打造更具旅游景区特色的警务模式,实现景区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中贡献景区公安力量。

猜你喜欢

西湖警务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警务专用手机ZD-P1